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运用范文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2-05-18 11:48:31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运用

摘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带来城市生态环境下降,城市水体原有的蓄水调洪功能降低。本文从景观专业视角对海绵城市理论在景观道路设计方面的思路进行初探。通过低影响的技术改善传统道路设计的灰色基础设施的不足,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海绵城市理论;LID技术;道路景观设计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导致城市可利用资源快速匮乏,与环境资源问题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复杂。城市水生态环境下降,城市水体原有的蓄水调洪功能下降。“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现象成为普遍。近几年,“海绵城市”越来越被广泛提及,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可以通过城市景观设计反映出来,海绵城市理论如何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对海绵城市理论理解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像海绵体一样能够自然吸水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模式。为贯彻落实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法规政策,并与国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与2014年10月正式。该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核心,是希望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增强城市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和利用,全面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市民以更多的自然生态空间。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反抗自然,使城市更加富有弹性,在遭受破坏性自然灾害之后迅速恢复且变得更为强大。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是对城市本身的一种低影响开发,是通过自然生态的形式对城市的修复,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2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思路

传统的道路体系中,硬化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绿化带面积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道路绿化带标高一般高于道路标高10~20cm。一旦降雨,雨水将从绿化带汇入路面,通过雨水篦等装置将雨水汇集到道路的排水系统。雨水因为短时间的大量急速汇流,绿地的泥水被冲进路面,很容易造成道路积水,加重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同时可能淤塞下水道及河床。将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中应用,就是寻求低影响的技术,在降雨时通过雨水集聚、存储、综合利用来降低城市用水压力。解决内涝问题的同时使雨水对路面影响具有稳定性。

2.1传统城市道路与海面城市道路设计理念

对比传统城市道路从雨水口收集雨水排放到雨水管道,从而尽快排水,降低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景观通过LID设施下渗和雨水管道共同将雨水消化,从源头、中途、末端进行雨水径流和污水控制。

2.2找准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的设计

每个城市都具有独立的特点,不同的道路需要解决的不同的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找出重点再设计。中国地理上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在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相差甚大海绵城市建设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因地制宜。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要在统一的主题下,因城而异,因地而异的看问题。不可按部就班的照葫芦画瓢式去设计。将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就是要根据南北方的差异,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设计。如南方城市普遍地下水位偏高,通过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主要解决防水、滞水问题;而北方城市多以缺水问题严重,则主要应该解决如何蓄水,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问题。将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就是根据不同的城市地势差异,对不同的道路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比如重庆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mm左右,但是全年雨量分布极不均衡,4~9月的降雨量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在这一时期内,重庆主城区极易发生内涝现象。而在西部干旱地区,应以控制水土流失、雨水回收利用为主,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将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到道路景观设计中,就是根据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特点进行设计。比如烟台处于地势低的道路区域,既需要考虑雨水下渗,回收利用,同时需要注意内涝和污染问题,以渗透、截留、蓄水等措施就地实现渗、滞、蓄,源头减排,最大程度上缓解马路行洪状况,尽量保证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而平原区域:以促渗、滞留、净化等措施为主,对道路铺装进行改造,推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消除城市易涝点。

3海绵城市道路LID技术景观元素探索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不能仅仅理解是为了雨水集蓄回用,或者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涝。应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在进行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结合“绿色+灰色”的思想,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对海绵城市道路LID技术应用在铺装材料、路沿石、植物配置等景观元素中进行探索和尝试。

3.1道路铺装道路铺装材料选用透水铺装,下雨时雨水能快速渗入地下,防止雨水滞留产生内涝。透水性的地砖、混凝土、鹅卵石等材料应用在不同功能区域,在透水的作用同时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2路沿石传统的道路设计中绿化带标高一般高于道路标高,路沿石都是连续的,可以阻隔路面与绿化带之间的雨水,因此,暴雨过后,雨水短时间快速汇集,难以快速消化,往往会有大量积水的现象。将路沿石局部进行切口处理,可以使雨水径流引入种植池,可以缓解路面雨水滞留问题。切口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进水的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

3.3植物配置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即植物能够有效防止地表的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植物的茎叶与根系,可以滞留和渗透雨水,不仅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减缓雨水流速,还可以净化、滞纳雨水中的污染物,这也是绿色生态低影响开发的重要途径。对海绵城市道路LID技术应用,将雨水一部分汇集到绿化带中,使得绿化带中的植物会短时间内受到侵泡,所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耐水性。植物对湿润土壤的适应性,选择可以承受雨季24~48h水侵的耐淹性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降低成本,增加存活能力。景观植物形态、色彩、质感、花期等元素形成特色的道路景观。

4结语

将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用景观设计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低影响的技术改善传统道路设计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产生不足影响,降低排水设施维护和建设成本,同时有效的利用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当然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兴的今天,热潮之下更需要冷静的思考。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需要多个专业相互协作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与实践。海绵城市的建设为许多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脚踏实地的去解决问题,方可成就大业。

参考文献

[1]周迪.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

[2]北方城市,多考虑把雨水留住.协商论坛,2016(7):60.

[3]刘安琪.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5.

[4]孙庆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建设科技,2016.

作者:丁莉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运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jgsjlw/7145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