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历史建筑面容革新概念设计探讨范文

历史建筑面容革新概念设计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11 03:03:26

历史建筑面容革新概念设计探讨

现实困境

随着岁月变迁,再次走进“小维也纳”,有点嘈杂,有点纷乱。昔日的提篮桥商业中心已经败落,只剩下大大小小的沿街店铺和廉价的服装批发市场;除摩西会堂外,与犹太人相关的历史环境保存并非很好,传统的里弄成为廉租房,居住环境令人堪忧……。如今的提篮桥,无论在硬件条件还是软件环境上,都不复当日风采,同时饱受北外滩高强度开发的压力。老旧的建筑无奈地透着一种衰败相,但仍能窥见“小维也纳”昔日的浪漫和优雅。

概念设计

地域各种社会行为的发生有两种结构,一种是有形的物质空间结构:如可达性良好、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能够支撑人们停留并进行交往的功能,它为各种社会行为创造条件,这主要是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手段完成;另一种是无形的历史人文结构:如同质人群的凝聚力、社区人文的吸引力等,它决定了在物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能否激发甚至促进人们的交往活动及其他社会行为,这主要通过空间设计引导环境行为等方面的手段完成。将有形的物质空间结构和无形的历史人文结构叠合,笔者提出设计主题:里弄里的“小维也纳”。“小维也纳”是犹太难民对于历史的记忆,“里弄”是当地居民现如今的生活模式。对于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笔者不仅希望这段与犹太难民有关的历史记忆得以保留在当地人的传统居住空间,更期望看到历史记忆价值与现今居住状态的共生、犹太文化与当地传统的融合,继而得到历史与当下、外来与本土的双重发展。

保护更新原则

1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多样性

对提篮桥的功能定位为以文化博览以及商业居住混合为主体,辅以适当的旅游观光功能,成为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城市复合区。这就意味着提篮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住混合功能的多样性表达。

2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原真性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非保护“一切旧的东西”,保护的是浓缩的历史精华,也就是不同发展时期的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物体(图4)。随着对城市保护认识的深入,把要保护的元素明确下来,而除此之外的一些元素可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更新,甚至拆除。

3注重建筑功能的可持续性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保护,因其建筑的生命在于使用,保护的出路在于建筑功能的延续及重置。在保留部分居住功能、展示原有街区空间的基础上提升业态延续并发展建筑的功能,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使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图5)。

4以时间为轴线渐进式发展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当中,根据对现有居民的访问以及实态调研的总结,坚持分时间段进行更新,以期不同时期达到各自的发展状态,同时探索如何将这些目标状态按时间轴线还原成一个连续的有具体内容的过程。

场地调研分析

因其特有的犹太历史价值,前期调研主要在犹太住宅集中的霍山路、舟山路一带以及长阳路上的摩西会堂(即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舟山路沿街犹太住宅群建筑特征明显,保存良好,这些建筑大多为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间建造,属于“安妮女王复兴式”建筑风格,以窗上的圆形拱券,带有装饰的圆柱和丰富的砖砌装饰为主要特征。舟山路沿街犹太住宅群是欧洲联排式住宅与本土院落式住宅的良好结合,现如今居住条件极差。原有一个家庭居住的单元现在共有12户居住,空间狭小、人口拥挤、基本生活设施不足。霍山公园作为片区内少有的公共绿地,面积过小,反映出片区公共绿地严重缺乏,其历史文化展示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

接下来的调研对整个片区的用地性质进行了实地确认和综合分析。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提篮桥监狱和下海庙对当地居民的重要历史意义,更发现作为上海特有的石库门里弄普遍存在。它不仅是片区内城市肌理的重要物质空间构成,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反映着当地传统居住文化。

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不能局限在对原有历史遗存的保护,而是应该探讨这些历史遗存在现如今文脉下对片区更新的意义。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物质空间结构中的三个节点是值得注意的(图6),一是位于昆明路的下海庙:这个始建于18世纪中叶的民间神庙承载着当地的宗教文化;二是位于长阳路的摩西会堂:这座始建于20世纪初的犹太会堂不仅展示了犹太人的文化价值,同时担负着犹太人的历史记忆;三是位于山路的霍山公园:既是当时犹太难民的栖息地,更是如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往场所。三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节点在无形的历史人文结构上是可以紧密联系的,不仅在纵向将历史与现今的时间轴线相连,还在横向把犹太难民和当地居民的宗教文化串联。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应该是重塑城市历史文化精神的一次绝佳机会,是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中进行有机的衔接。这种衔接不应该是粗放的大拆大建,而是对片区原有物质空间结构与历史人文结构的双重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继而有机发展。“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石库门里弄是上海特有的居住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在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也大量存在,成为片区内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形物质空间与无形历史文化的统一,石库门里弄可以成为很好的载体。

多元历史解读

谈及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价值,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无疑是提篮桥作为犹太难民的集中居住区,这段历史被大量历史书籍所记录、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为犹太人乃至更多西方人所熟悉。然而,提篮桥地区并非只有诸如摩西会堂、值的建筑。除此以外,下海庙、提篮桥监狱、临潼路石库门历史建筑等多角度反映上海近代史的代表建筑,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展现出的多元近代历史,需要挖掘其更加丰富的历史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唤醒不同记忆、展现文化融合的契机。总的来说,解构提篮桥的历史人文结构,主要由以下4部分构成。

1犹太历史文化

提篮桥作为犹太历史上的一处重要纪念地,其价值受到犹太民族的高度重视。历史使西方逃离纳粹铁蹄的犹太难民与东方沦陷于日本占领军统治下的上海平民贫苦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因而这段历史并非只对犹太民族具有纪念意义。

2传统居住文化

历史上的提篮桥就是一个以居住为主的区域,包括早期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等老上海居住建筑类型在内的空间载体,仍然是该地区的主要元素。传统里弄作为有上百年历史积淀的居住形式,无论从形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维持一种隐含的、由居民世代凝聚的文化场。它外化为包括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结构的传统民居肌理,既作为物质空间结构的支撑,又成为历史人文结构的载体。

3以提篮桥监狱为代表的特殊历史

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提篮桥监狱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提篮桥监狱是旧上海监狱的缩影,先后关押的日本战犯和中国政治犯使得提篮桥地区在整个上海尤为敏感。“提篮桥”这一词逐渐成为监狱的指代,提篮桥监狱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展。

4以下海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

下海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据称,“提篮桥”地名的来历,与来此庙烧香的妇女多手挎放供品的提篮有关。

结语与思考

1关注目标,还是过程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市更新应该是常态的更新过程,规划者、设计者往往关心的是目标状态,如20年以后城市更新达到怎样的目标状态。仅仅针对目标是不够的,更应关注过程,更新的核心是不断修补,而不是全部推倒重建。这里面涉及到怎么实施、怎么实现目标,这是更新规划更关键的内容。过去城市更新里面只强调物质空间演变的最终状态,而对内容涉及很少,在手段上也没有很完整的内容,在城市更新当中一定要探索如何将这些目标状态按时间轴线还原成一个连续的有具体内容的过程。例如,对于提篮桥复杂居住状态的更新,通过调查和计算得知本地区无法解决高人口密度与有限居住面积的矛盾,因此由过程引导的渐进式发展原则决定,近期对提篮桥的里弄住宅进行改造并适当加建高密度的安置房,而在远期通过临近片区的新建住区逐渐实现更多的居民搬迁。此外,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商业改造更新已成为常见的模式。业态的提升是必要的,但应该是渐变的过程,要有政策的导向,要有市场的调节,更要有民众的参与。一味地强求目标状态,行政命令越俎代庖,窒息了商家的经营,阻碍了业态的渐进提升,也会改变社区环境,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往往是事与愿违。

大规模的一次性改造,是一种非渐进式的巨变,与原先在漫长日常生活和历史环境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在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在全球趋与同化、设计风格非本土化、建筑材料非地域化、建造工艺工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容易对城市的历史形态特征造成破坏,更会使延续已久的生活方式发生断裂,对原有的社区活力造成持续性损伤。因此,笔者提倡小规模、持续性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改造,使历史文化风貌区在一个平稳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是保存,还是发展

国内外大量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例告诉我们,单纯的保存,其结果只能是废弃。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文物的保护,因其建筑的生命在于使用,保护的出路在于建筑功能的延续及重置。现在普遍的手法在保留部分居住功能、展示原有街区空间的基础上提升业态,如引入创意产业、旅游服务及特色商业等。延续并发展建筑的功能,寻找适合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历史文化风貌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迹,使居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展示当地历史文化。仅上海地区而言,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都探索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不论是“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还是“建业里模式”,都是积极的一步。而对于提篮桥地区,或许会因其多元的历史背景及复杂的居住状态发展出特有的“提篮桥模式”。

3建筑设计结合城市视角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不在少数,值得注意的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对比1930年与2011年的提篮桥片区总图,这么长时间内城市肌理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这在中国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深刻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否由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导致的?设计过程中,对片区内每栋建筑的实态调研,结合对现有居民、外来游客的访问,就是建筑设计结合城市视角引导下的思考和工作方式。笔者认为,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的历史风貌区更新,应更多关注其背后的城市问题,更多从城市视角思考问题,对建筑尺度上的设计与在城市尺度上的构想应该有所对应和关联。

作者:潘磊胡振宇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历史建筑面容革新概念设计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gnsjyjlw/6163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