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文学月刊及封面设计者范文

谈文学月刊及封面设计者范文

时间:2022-06-09 05:09:28

谈文学月刊及封面设计者

1《文学》月刊封面抽象风格下的潜在语汇

生活书店立于左翼文艺杂志界,应对报刊检查制度的方式是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其一,改换刊物的名称与封面,如《新生》周刊之于《生活》周刊;其二,真实的编辑人、出版人不在名单中列出,或频繁更换作者化名,如鲁迅之于《文学》、《译文》与《太白》;其三,色彩避免使用大面积的红色,通过文字与图像的包装使其看起来更接近于一本商业性很强的杂志或纯文学杂志。关于第三种方法,《文学》月刊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沈永宝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北斗》创办之初,曾有意办得‘灰色’一点,以保生存。《文学》更注意保护色,尽量使它像个‘商’字号杂志。此法果然有效。”《文学》月刊运用策略一次次躲过被查禁的危机,从1933年7月1日创刊到1937年10月共出版9卷,半年编1卷,每卷6期。促成它诞生的因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话语传达的需要。“左联”成立后,曾出版过《萌芽》、《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但都未久即被国民党当局禁止。1933年5月,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的文章受到压制,不能再发表了。“左联”的文艺刊物,要公开地、长期地出版,已是不大可能了。左联的理论家和作家失去了话语表达的阵地。而文艺杂志是文艺战线的重要媒介,“‘左联’自己办的文艺杂志已无法出版,出路何在呢?采取什么政策,什么方式才能不仅继续战斗,而且扩大战线的范围与影响?”这增加了新型话语媒介诞生的迫切性。二是文化市场的需要。曾经的主要载体《自由谈》是以文艺性短论为主,不是文艺类的专刊,所以并不合适作为长久的思想阵营。1932年淞沪抗战以后,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和印刷厂被炸毁,《小说月报》因此停刊,并且之后也不予复刊。这样,当时全国文坛上缺少了较稳定的一流的大型文学刊物。郑振铎因此向茅盾提出了创办“一个‘自己’的而又能长期办下去的文艺刊物,象当年的《小说月报》”的建议。1933年5月6日,《生活》周刊上登出《文学》的出版预告:“……编行这月刊的目的,在于集中全国作家的力量,期以内容充实而代表最新倾向的读物供给一般文学读者的需求。它为慎重起见,特组九人委员会负责编辑。聘请特约撰稿员数达五十余人,几乎把国内前列作家罗致尽净。内容除刊登名家创作,发表文学理论,批评新旧书报,译载现代名著外,并有对于一般文化现状的批判;同时极力介绍新近作家的处女作,期使本刊逐渐变成未来世代的新园地;又与各国进步的文学刊物常通消息,期能源源供给世界文坛的情报。”综上所述,《文学》的封面所需要传达的精神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代表“最新倾向”与“未来世代新园地”的时尚感;二、带有“小说月报”似的左翼话语阵营的暗示。很显然,前者是图像视觉层面的要求,而后者是刊物实质的立场,前者因而成了演绎与掩护后者信息的主要途径。

2《文学》月刊创刊号的封面设计者

《文学》月刊创刊号的封面设计者是谁?资料各说不一。况早期的书刊封面罕有署名,设计者的姓名大多被时间湮没。接下来笔者尝试从《文学》月刊创刊号的封面图像入手,结合出版文献史料、图像元素与风格考证《文学》月刊创刊号的封面设计者。陈之佛、郑川谷都是出版史料与研究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文学》月刊的设计参与者。莫志恒发表于1981年《读书》(第2期至第5期)上的文章《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漫谈》里提到过《文学》月刊的封面设计者是郑川谷,遗憾的是,文字并没有说明郑所设计的是哪一卷的封面,而郑氏英年早逝,举办个人画展的愿望未能得偿,留下的两本著作也与个人著史无关。陈之佛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装饰图案设计的学习与探索,在“创美图文馆”关闭之后参与过《文学》月刊的设计,有一部分文章将《文学》创刊号也划入了陈之佛的设计作品,但是他们都将《文学》创刊的时间错记为1935年。最能代表《文学》月刊创始初衷的创刊号以及首卷封面的设计者究竟是谁?

2.1陈之佛与《文学》月刊

(1)以从业时间与社会声望来看,陈之佛1896年9月23日生于浙江余姚,年长郑川谷14岁。1917年编出了我国第一部图案教科书;1918年东渡日本,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成为我国早期留日学生中攻读工艺图案专业的第一人,学成后回国。1923—1927年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个设计事务所——“尚美图案馆”(馆址设在上海福生路德康里二号),主要服务于“生产厂家和出版单位”。张道一在《尚美之路》一文中作有具体叙述:陈之佛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尚美图案馆’,专门为生产厂家和出版单位作产品、书籍等设计。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大量丝绸图案、封面和装饰画等,多是这时期的作品”。他应邀为胡愈之、郑振铎等主编的刊物进行封面设计。《陈之佛年表》记载:“一九二五年,应胡愈之之约,为《东方杂志》作装帧设计;一九二七年应郑振铎之邀为其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作装帧设计。”这当中也包括了由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月刊。《文学》月刊创立于“尚美图案馆”歇业后的第6年。根据《陈之佛研究》的记录,歇业之后陈继续进行着书刊封面设计,“他继续为鲁迅、茅盾、郁达夫、郭沫若的书籍设计的书刊封面,风格生动活泼,变化多样。这在‘五四’运动后的文艺书刊装帧中,可说是异军突起,深受当时广大读者的喜爱,影响很大”。根据以上史料分析,陈之佛参与过《文学》的封面设计,并且在《文学》创刊的当年,已经在设计界极具名望,与胡愈之、郑振铎等人有过合作,也有《小说月报》等成功案例的珠玉在前,对于《文学》这样一本经过精心策划且规模意义重大的刊物而言,聘请陈之佛来完成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

(2)从个人的设计风格而言,陈之佛设计的封面画大多为线条柔美的人物和植物等变形纹饰,极注重画面的细节感,刊名文字的设计也偏向纤细,多以曲线构型为主。而《文学》月刊的封面画使用的是较为粗略的直线形构型,对细部的处理也较为简单,仅仅是形与形的透叠关系而已,并未如他所设计的其他画面一样加剧线、面的对比,增加许多细节点——《文学》因此在众多案例中显得较为突兀。当然,画面的技法与风格并不能成为认定是不是作品设计者的唯一标准。美国学者朱莉亚•安德鲁斯曾经作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东方杂志》第24卷第7号(1927年4月)的封面,采用的是古埃及壁画风格的装饰图案。《小说月报》第18卷第6号(1927年6月)的封面,采用的是近似于欧洲19世纪末‘新艺术风格’的彩色玻璃镶嵌图案。两件为同一出版社、同一时期的杂志所作的设计,在题材、手法、风格、气质上存在如此鲜明的反差,几乎让人难以相信出自于同一人之手。”

(3)从文献与史料的记载寻找线索。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不能相符的信息:袁熙旸(发表于2006年)与凌夫(发表于2010年)的文章都将这帧封面用做了陈之佛《文学》月刊设计的图证,但这两篇文章都将《文学》创刊的时间错记为1935年,这或影响了笔者对陈之佛与《文学》创刊号封面设计关系的认定。《上海出版志》在第四编“编辑业务”里提到一句,“陈之佛设计的《英雄的故事》(高尔基著)、《婚姻与社会》、《文学》等书刊的封面均以图案装饰为主,色彩浑厚朴实,构图严谨”;在第五编“人物”里并未将《文学》记入陈之佛的主要设计作品中,但陈之佛参与了《文学》的设计这是毋庸置疑的,黄可甚至认为陈之佛一生设计过的期刊只有《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等3种;而经袁熙旸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陈之佛设计过的期刊约12种;并列出了明细,其中,“《文学》第1—4卷,1935—1937年,共24期”;而根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图书总目1932—2007》的记录,“《文学》193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1933年7月至1937年10月出版9卷,半年编1卷,每卷6期,月刊”。由此可见,《文学》第一、二卷应是在1935年之前出版的。综上所述,缺乏直接可靠的证据与资料认定《文学》第一卷封面设计的设计师是陈之佛。笔者前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查找确实的资料,但告阙如。

2.2郑川谷与《文学》月刊

另一方面,郑川谷进入生活书店的时间很模糊。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对郑川谷生平的详细描述十分稀少,笼统的描述又大致差不多。在《中国版画年鉴》的《木刻讲习会学员十三人生平考略》中记载:“一九三一年八月,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他参加听讲,并在学习期间创作了木刻《湖畔风景》和《自画像》两幅。之后,他想方设法,克服经济困难,转赴杭州,考入杭州艺专预科学习绘画,后又入西湖艺术院(当年由林风眠任院长——作者注)就读。约在一九三四年底或一九三五年初,他又返回上海,参加了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创办的生活书店,担任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而《文学》月刊创刊于1933年7月,若郑进入书店的时间是1934年,这在时间上不能吻合。但从这份资料的措辞来看,似乎也不确定具体是在哪一年,所以《文学》出自于郑川谷之手的可能性也不能被轻易排除。就设计风格而言,尽管《文学》创刊号的封面图像特征符合郑氏技法处理的风格——“有的封面以色块线条切割……题材方面,他和钱君匋不同,不用植物叶瓣来组成,而常用机械零件形象来组合。喜欢用赭石、淡棕、橘红、黑等诸墨色……”但在缺乏明确的资料印证之前,笔者也不敢贸然将其联系在一起。幸运的是,笔者在《上海美术志》第五编里找到了确定的描述:“郑川谷(1910—1938),近代装帧美术家、版画家……1933年毕业,到上海,在生活书店从事装帧设计工作。1936年赴日本考察,其装帧风格受到日本影响。代表作有……《文学》第一卷第二号(屠格涅夫纪念专号)……”而《文学》创刊号与第一卷其他各期的封面是大致相同的。这份资料也对郑川谷的设计风格有简要描述:“其设计用线、面色块分割的方法居多,图案多用直线形,也有用石版画方法表现,形式多样,构图新颖,色彩鲜明,喜用土黄、姜黄、焦茶、草绿等色调和宋体的封面字”,这虽与莫志恒所总结的略有不同,但郑川谷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约有500多帧,是值得去进行归纳与研究的。因大部分未注明姓名而无图证可查,故结合以上几份资料与集得的部分郑氏作品,将其风格特征归结为五点:一、喜用线、面、色块分割画面,构图灵活;二、封面图形以几何形体居多;三、多以机械零件等工业元素来造型,画面中多暗喻劳动场景;四、封面标题文字多使用宋体;五、设色多用纯度较低的暖色系,如棕黄色系,棕红色系等墨色。以上是从郑川谷个人的设计技法角度来谈的,至于这帧封面的设计逻辑,笔者认为仍有可探讨的空间。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文学》创刊号及第一卷的封面设计是郑川谷的作品——时年郑川谷刚刚完成学业,经历与名望虽都不能与年长14岁的陈之佛相比,但初入生活书店的他即以专门从事封面设计的员工身份,被委以重任担任了《文学》月刊的封面设计。在一般的情况下,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设计人员的书店,便很少会再去寻求书店外的自由设计师了。在开明书店或其他书店出版的图书中,很难发现陈之佛的设计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明书店已经拥有了包括丰子恺、钱君匋、莫志恒、沈振黄等知名设计师。《文学》月刊首卷的封面是郑川谷结合木刻技法与杭州艺专预科、西湖艺术院学习成果,进行个人风格探索的集中体现,他使用了自己偏爱的造型元素,也受到当时复合美术风潮与刊物宗旨、观念等因素影响完成了这次设计。

作者:李倩倩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文学月刊及封面设计者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fmsjlw/64621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