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1篇

1.外部执业环境较差

(1)在审计聘任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如今随着众多大型股份制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大大提高了股权分散的程度,大量经营者都直接掌握了董事会中的主要或部分权利,而在这种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制度若仍延续公司成立初期的审计聘任机制,必然无法适公司的发展。(2)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制定有缺陷。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制定方式主要包括了规则基础导向与原则基础导向两种,而这两种制定方式在实际的运用中均存在着各自的利弊。前者,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贯彻实施,但却容易陷入“重形式轻实质”的不良局面,而后者虽不易被经营者的策划所规避,但却存在着一定可选择性,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要求较高。

2.部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较差

对于注册会计师,其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两种:其中,就职业技能素质来说,由于审计业务本身就属于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工作,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必要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执业能力,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在注册会计师报考资格、考核的方式与执业许可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条件、后期管理与治理等方面的规定还不是很规范,存在一定问题;而就职业道德素质来说,由于被审计单位对自身审计结果往往都比较重视,故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部分被审计单位就时常会采取利诱的方式对会计师的实际审计工作施加一定影响,且有些注册会计师也会借此来寻租,而社会公众乃至投资者本身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全面掌握所有的审计信息,从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可发现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1.相关政府部门对审计市场的过多干预

当前,在中国股市上,投资的风险并没有过多受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状况和财务指标等一些正常因素的制约,反而是受到政府干预正常等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制约更多,从而致使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政府政策的信息,而对于财务信息与审计的质量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

2.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成无法市场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属于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仅仅有一小部分事务所属于合伙制,虽然我国也针对这种状况进行改革,但是与国际差距还比较大。这两种组织形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合伙制事务所中其合伙人个人需负无限的责任,故在收益与成本的对比中,注册会计师往往比较重视审计的风险,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由于大部分风险由企业承担,注册会计师本人所负的责任有限,故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风险意识,从而极易出现虚假审计报告的现象。

3.信息的不对称

在公司内部,其工作人员对自身财务状况和经济的成果了解比较深刻,可能会因利益的驱使而做出粉饰重要会计信息的行为,甚至可能出现设置“两本账”、“账外账”等情况,而注册会计师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可能无法及时的发现这一问题,从而直接导致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无法对该企业财政状况和经济成果给予公正的评价,最终影响到其审计的质量。

三、有效提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相关对策

1.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虽已形成了多方位的监管体系,但其整体监管效率并不是很理想,故提高审计质量不仅需对审计行业进行有效治理,还需对其相应的制度环境与监管体制实施相应的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就在于逐步完善会计行业的监管体制,并加大对那些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2.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外部环境

(1)逐步完善并优化公司的智力结构以改变其审计委托的关系。注册会计师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向投资者公开的披露其审计报告,从而让其知道目标公司当前管理现状,同时,审计也是用来有效约束公司经营者行为的一种监督机制。因此,公司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来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如对于国有或者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首先就需切实解决其国有股东缺位情况,然后在逐步加强对其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与约束,以从整体上强化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共担风险意识,最后还需逐步加强审计事前的控制,以增加其公司内部相关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2)强化审计准则的建设,并逐步完善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当前形势下,为适应审计环境、对象与目标的变化,国家立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在审计准则制定的工程中,需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同时要重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审计准则间的有机融合,充分借鉴国际审计准则中的基本原则与必要的程序,并加大对国际审计准则现有成果的积极研究,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的步伐,最终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实际执业水平的提升。

3.逐步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2篇

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业务管理的核心。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思路,编好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要经过本级经费审查委员会批准实施。细化操作规则,规范审计程序。在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编制上,实行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审批。内容要完备、重点要突出,应对措施要可行,切实发挥审计方案对审计人员的规范作用。实施阶段,首先开好审计进点会,明确职责、任务,告知审计方式、工作要求。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对现场的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审计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和检查。在审计复核工作中,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先由审计组长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再由审计组长所在部室负责人复核,复核无意见后,呈请主管领导对审计文书进行把关,最后由主席阅签。复核过程中,要召开被审计单位座谈会征求意见,认真听取审计对象对有关问题的陈述和说明,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数据准确。要严把审计方案实施关、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关、审计报告复核关。对于审计结论要做到审计定性准确,处理适当,宽严适度。要重点抓好审计决定落实。要及时对领导批示意见、审计决定、审计查明的问题、审计意见建议落实专人限期办结。在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对审计决定落实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二、把握审计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做好分工合作

审计分管领导、组长、主审是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角色,三者之间如何定位、怎样分工合作对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意义重大。作为分管领导应该成为审计组的主心骨,关键时刻能够排除干扰,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外部环境。提倡分管领导尽量减少参与审计一线工作,给予审计组更大的发挥空间,但遇到以下情况分管领导应及时跟进、扫清障碍:一是被审计单位特别是来自其领导层的抵触、拖延、有形或无形阻力;二是审计组与被计单位发生摩擦和矛盾;三是审计取证涉及非被审计单位或更高层次的其他部门、单位及领导者等。作为审计组长既要靠前指挥、擅长指导,又要善于沟通、掌握好尺度。审计准则规定,审计组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其职责涵盖了组织、督导、审核、配置资源等众多方面。审计组长的位置决定其不宜冲在最前面,而要展现其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审计工作除原则问题外,要把握尺度、尊重并维护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沟通并听取其意见、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这些做法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作为审计主审应该成为一线尖兵、全能战士,始终做到服从指挥、冲锋一线、敢于碰硬、攻坚克难。由于审计组长大多由部门领导担任,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由此审计主审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突显,甚至决定到审计项目的成败。合格的审计主审应该是苦活累活一肩挑,大事小事想周到,审计经验要丰富,专业技能比较牢。工会各级经审部门应当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和锻炼审计人员,储备一支合格的审计主审队伍。同时,要培养他们服从指挥、敢于碰硬、攻坚克难的作风和品质。

三、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质量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点之一,它是连接现场取证与审计报告的纽带和关键要件。一是坚持审计底稿对审计事项的全覆盖,注重完整性。国家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际执行中仍然有个别审计项目只对发现问题编制底稿的情况,或者对未发现问题的事项描述一两句。全面而严格地推行审计底稿的完整性应彻底地贯彻到审计一线。二是提高审计底稿表述的规范性。审计底稿的核心内容是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实际执行中,审计结论部分表述情况良好,但审计过程部分的表述极为简单,有的甚至一句话概括。审计准则规定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等几乎没有提及。为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对执行了什么步骤?采取了什么方法?取得了哪些证据?来源于哪些载体?涉及哪些人和物?经过哪些思考和求证?等等应尽量详细地记录。三是强化审计取证对审计底稿的证据支撑,确保充分性。充分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要素之一。目前审计证据对审计底稿结论的充分性支持还存在不足,随着审计公开步伐的加大,审计的谨慎性选择将提升,审计底稿对审计取证的要求应是宁多勿少,审计取证的充分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加强审计报告及后续阶段的审计业务质量管理

(一)提高审计报告的撰写质量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做好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依据合理、问题定性准确,评价合理适度。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要处理好审计问题的取舍,树立成果意识、风险意识。审计组在形成审计报告时,如果遇有无法查,也无法分清和追究责任的情况,审计组决定不列入报告中的问题或重要事项,应形成会议记录;主管领导提出的问题不纳入报告意见时,亦应填表并签署意见;会议研究决定问题不纳入报告时,由审计组负责填表,连同会议记录一并交由会议主持人签署意见。审计报告是审计查证结果的综合结论,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事项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最终产品,审计机关应以审计报告为重要成果并承担全部责任。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审计报告的语言力求简洁,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规范化用语与通俗化描述并存,反映的内容也应当更加贴近工会中心工作、社会热点、乃至职工群众的生活,让领导和大多数人能够看得懂是非常必要的。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3篇

1.缺乏全面的审计内容和审计项目范围完整的审计工作应该包括追究、整改、评价、检查等环节。每个审计环节都应该配有一套相应的操作程序、操作工具、操作方法和规章制度。对基建项目的审计应该对基建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其中包括项目评估、竣工验收、生产准备、施工准备、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等。然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检查结果而不重视审计评价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审计之后对基建项目的责任追究有所欠缺,降低了审计质量。

2.施工准备的审计没有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基建项目审计工作的重点往往在于施工单位的选择、监理工作、项目法人质量控制等方面。而施工准备阶段却没有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作为基建项目审计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施工准备阶段的审计非常重要。施工准备阶段要查看各种合同、勘察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资质证书等等,这也是基建项目审计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很容易造成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工作团队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组人员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就要从提高审计组人员的素质开始。审计组包括法律人员、工程人员、财会人员等等,要选派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人员来参与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审计组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使审计组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避免发生由于专业水准不足、审计程序失误而造成审计证据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必须要严抓审计组内部的腐败现象。

2.对基建项目审计实施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基建项目审计实施过程。第一,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进行明确规范。第二,确保审计程序的执行,在审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确凿有力的审计证据。要确保审计证据的真实有效,能够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以审计证据为基础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编制和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必须格式规范、条理清晰,能够真实的反映审计过程。审计人员要做好审计日记的记录工作。

3.实施全过程的、动态化的审计审计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基建项目之中,因此必须要实施全过程的、动态化的审计工作。要结合事后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囊括基建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事后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审计并采取措施;事中审计主要针对基建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责任履行情况,并对每个阶段的效益进行审计。事前审计主要是风险审计,审计资金来源、合同评审和签订中可能存在的风险[3]。

4.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度审计人员在对基建项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绝不能带有任何主观情绪和个人情感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要提高审计组人员的职业敏感度,在每个审计环节中都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每一个审计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或者经过全审计组讨论,审计人员绝不能凭空臆测、贸然行事。审计人员要注意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存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重要的法庭证据,绝不能因为人为疏漏而出现遗失、错漏的情况。审计人员要能够识别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时发现并拒绝不规范的行为,严格杜绝审计过程中的贿赂行为。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人员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不断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4篇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果不理想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过硬,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除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和素质外,还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但实际上,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有财务方面的知识,没有受过工程技术、计算机、经济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和上岗训练,无法正确识别和评价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风险点。在审计项目的资源配置上,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审计结果的质量。而审计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与审计项目目标又往往不相符合,致使审计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内部审计方法单一,技术落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工作一直局限于“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方面,极少能开展管理审计、风险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尤其是财务信息化、工程预决算和办公自动化等各类软件的广泛应用,向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技术提出了挑战。单一的审计方法和落后的审计技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3)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不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性差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不规范,是内部审计工作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表现在项目实施前审计计划没有围绕组织的中心工作安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审计方案乏操作性和指导性;项目实施中没有进行严格的审计调查,紧扣审计重点执行审计方案,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记录不完整;项目结束后,审计结果和建议得不到重视和落实,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没有形成体系,致使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难以实现。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解决途径

国家审计署根据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于2003年重新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再次强调内部审计的地位,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内部审计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要把握机会,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找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解决途径。

(1)国家应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确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衡量标准科学、严谨、具体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树立权威形象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应当树立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体系而非检查体系的科学审计理念,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内部审计业务规范和具体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衡量标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开展。

(2)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地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据审计法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受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并与单位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别设立,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组织保证,也是在源头上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确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地位,是确定内部审计工作权威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可实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等方式,更为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

(3)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完善内审人员培训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审计、财务、基建、法律等复合型知识人才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把好进人关,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上岗资格准入制,引进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人员,确保内审人员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再就是完善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过持续地、系统地后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使其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可以采取激励和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感,将其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4)借鉴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借鉴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如由传统的查账、对账,向内部控制测评、科学统计抽样、数学模型架构、流程设计等新的分析技术及评价方法转化;数据处理由手工操作转变成电算化处理。保证了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5)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抓好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对审计项目从制定到结束的整体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内部审计活动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操作,避免发生质量偏差。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包括:1、项目准备阶段。首先,围绕组织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与管理层积极沟通,确定审计计划;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和业务范围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分配与之相适合的审计资源;最后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性及适当性。2、项目实施阶段。一要,紧抓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取得的审计证据必须与被审计事项相关联,必须是能够反映审计事项客观事实的载体,并且要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可靠;二要,严把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审计工作底稿书写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审计观点要明确,审计结论的依据要客观、充分;三要,实行审计复核和质量控制责任制。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方案执行审计业务,审计组负责人要对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等进行复核检查;并追究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审计人员的责任,按照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3、项目结束阶段。一方面建立审计报告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组委会的层级质量控制机制,对于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报告要报主管领导办公会讨论通过,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另一方面重视审计建议的落实,及时开展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关于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问题的限期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放在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主管领导。同时,出具后续审计报告,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

总之,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的生命之源,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扩大内部审计影响,是内部审计今后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方向标。内部审计机构要把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大事认真对待。只有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开创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作者:李晓红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篇

一、复核流于形式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复核,是内部审计报告形成前的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承上启下,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关。但内部审计复核,往往没有很好地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重点抽查复核,特别是复核结论性的工作底稿。有的在实际复核工作中,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定性方面考虑。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问题要制定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标准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企业内部审计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章程,包括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建立健全审计手册、企业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企业内审机构远景规划。

2.企业项目审计质量控制问题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内审预案。企业审计预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规范性文件,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如有必要也可进行预审,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做到重点突出,组织分工合理,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其次,要坚持内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分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要有充分的材料支持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做到有理有据。特别注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充分性必要性是否得到履行,对描述事项的定性是否适当,审计程序是否到位,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的定性是否有充分的材料和证据予以支持等。

3.审计管理的后续事项审计后续事项是指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其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是否已经正确执行,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必要时实施跟踪检查。后续审计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总体目标实现的保障,是内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部审计不可缺少的环节。

4.项目复核制度企业内部审计要有专人的或专门的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合规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分析复核。审计复核的应当包括:项目审计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对调整的审计事项是否按权限履行;对项目风险或事项的评估是否准确,对风险的确定是否已经降到最低限度;对被审计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是否准确,对审计标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是否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企业管理层,对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对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是否恰当进行复核,并提出合理化的更改意见。

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专门的审计业务监督考核制度,对现有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缺乏审计技能,对经济业务复杂性了解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完善将企业经营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披露与揭示的方案,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和讨论以及审计人员自学等途径,来提高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

作者:王杏云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1人员因素只有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才有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因素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内部审计的专业性要求高,一个合格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

1.2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指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制度、质量埋下隐患;公司治理机制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质量;行业监管制度执行程度也在影响着内部审计的质量。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可以抵消企业内部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审计的效率,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和方法。目前审计方法已从传统的“账面入手”转化为“业务入手”;审计技术已由早期详细审计发展到现在的抽样审计,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技术和互联网审计技术等创新的审计方法的出现,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2提高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

2.1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是基础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①账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②系统审计,以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③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④治理导向审计,以公司治理审计为主。上述四种审计模式各有各的优势,迄今为止,账表导向审计仍然在一定的范围内被采用,系统导向审计还处于主导地位,风险导向审计也在施行,治理导向审计也得到广泛倡导。随着审计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审计环境的逐步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行单一审计模式是不适宜的,应当发挥各自的优势。采用“混合导向”的审计理念,即集账表导向、系统导向、风险导向、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于一体,对于不同的内容审计采用不同的审计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2.2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规范是保证在我国现有的规范体系中,与内部审计相关的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三个层次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宏观的角度,对审计机关职责、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与内部审计质量有关的具体审计准则有七项,它们分别对内部审计的计划制定、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在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守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及内部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2.3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前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其审计质量越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其审计质量越高。一般认为隶属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最强,其审计质量最高;而隶属于财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弱,其审计质量较低。但也不能过分地强调独立性,否则会导致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对立,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2.4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根本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①重视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认真把好选人、用人关,选拔专业知识精、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②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分析被审计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对所收集到的审计数据、资料、信息等,进行系统化整理和分析,获取全面有效的证据。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独立、客观、公正。④强化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要注重培训的时效性,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审计技能和提高审计质量。

2.5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是手段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6日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办法》指出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工作。审计质量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关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形式选择;②关于参与评估人员选择;③关于对审计评估人员素质的要求;④关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⑤关于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程序。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有利于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减少人为风险。对审计质量的评估应该做到科学合理,确保结果公正性,以达到评估的目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应每年进行一次,对优秀审计项目进行表扬,以调动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持续地提高审计质量。

2.6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是方法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①要规范分析性复核的技术。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②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常用的审计工具和技术有:嵌入式审计模块、通用审计软件、电子表格分析技术,数据提取技术运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同时数据挖掘技术也越来越热,在企业内部信息日益增多的年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到内部审计需求的信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③要创新审计技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运用XBRL报告的对接模型等开展内部审计,并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去。

3结语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

Cadbury(1992)和Hampel(1998)研究证实公司治理的改善对审计质量提高的显著作用。肖作平(2006)也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影响审计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以及国家股比例等因素。总之: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孙娜、张耀中(2008)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余宇莹、刘启亮(2007)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进一步区分正向和负向盈余管理,主要是正向盈余管理时,其抑制作用更显著。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国外理论界认为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审计任期的延长既有可能形成学习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增加,又有可能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影响。所以,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李兆华(2005)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证方面,刘成立、王晓艳(2006)的研究显示在审计任期较短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审计质量较低,但没有发现存在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质量下降的证据。

(三)审计质量衡量标准

审计质量的衡量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温国山(2009)认为形式上的审计质量、实质上的审计质量和市场感知的审计质量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能将三者相混淆。王艳艳、陈汉文(2006)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研究我国不同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刘峰、周福源(2007)以稳健性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已有研究发现,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能够有效地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subramanyam,1996;Bartov,Gul和Tsui,2000)。蔡春、鲜文铎(2007)采用异常应计指标度量审计质量,包括操控性应计利润(DAC)和异常性营运资本(AWCA)等,依据调整的Jones模型并以分年度分行业样本进行估计。刘启亮(2006)采用依据Jones模型,以可操纵性应计数的绝对值(以|DA|表示),衡量审计师允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特殊普通合伙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出现过四种组织形式:独资、有限责任、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其弊端在审计实务界中被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摒弃,独资仅适用于个人执业,因此国外学者们对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其研究内容多为组织形式的起源、性质、内部结构、对审计市场的影响、形式之间优劣的比较等等,研究其对审计质量影响的不多。Alchian和Demsetz(1972)利用知识结构及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就是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体组织,与一般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更强调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因此采用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比有限责任制更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Narayanan(l994)从不同组织形式下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不同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审计质量和审计师法律责任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按比例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环境下,相比于在连带和单独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环境下,审计师的诉讼成本对努力程度更加敏感,审计师和公司之间的法律责任分配规则由审计师和公司按比例承担法律责任转换到审计师承担连带法律责任或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时,审计质量会提高,因此采用合伙制或独资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通常比有限责任的事务所高。CarterG.Bishop(2009)对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合伙、公司制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下,“审计失败”对注册会计师的惩罚过低,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普通合伙制下对合伙人又近乎苛刻,常常使得“无辜”的合伙人惨遭横祸,而有限责任制则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是理想的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研究尚且没有统一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后,审计质量显著提高。代洪顺(2000)认为组织形式不尽合理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权力与责任不匹配,使得部分事务所及会计师钻法律空子,不顾业务质量,疯狂的索取其本不应该得到的经济利益。他认为要彻底解决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问题,应该从事务所组织形式上入手,推行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逯颖(2008)、郭莉莉、徐卫兰(2012)也从法律风险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论证了合伙会计师事务所比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更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刘斌、王杏芬、李嘉明(2008)通过建立审计质量的二次函数模型,分析论证不同组织形式的事务所在同时审计多个客户时,“在有限合伙制和赔偿机制完善的前提下,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多,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上升,发生审计失效的概率下降”。陈明远(2012)通过建立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博弈论模型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前后质量的变化,发现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提升审计质量,降低独立审计中事务所及合伙人与被审计单位串谋舞弊的概率,增加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李晓慧、吴雅楠(2012)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业务特征、规模、聘用与更换和组织形式五个方面的16种细分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向全国执业第一线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会计师认为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并且认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有助于审计业务质量的改善。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无关。原红旗、李海建(2003)以2001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对审计报告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财务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对审计意见没有明显的影响。吕鹏、陈小悦(2005)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建立序贯博弈模型,分别求出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种情况下的博弈均衡,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审计市场中买方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的情况之下,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从有限责任制改变为普通合伙制并不能改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并无多大关联。郭莉(2004)从法律风险角度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的组织形式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没有明显影响。在这之后,张栋(2009)也从该角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进行比较,他认为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质量并没有重大关联。

三、特殊普通合伙限制审计质量的原因

(一)责任界定

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下,合伙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合伙企业债务的,由有过失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如果一个合伙人在执业过程中非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所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然而,此项法律规定中,“故意”、“重大过失”很难衡量。根据《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常涉及的有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以及轻微过失,以上类型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划分,法律条文也不能完整的列示所有的可能情况。在实际社会情况中,抽象的理论划分很难应用于实践中。

(二)债权追溯

由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相关规定可知,当审计师没有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时,由有过失的合伙人承担无限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即当合伙人违法违规时,债权人追偿权利有限。而当审计师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却在执业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或者审计抽样有限等情况时,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此时,债权人追偿权利反而更高。由债权人的角度出发,损害了债券人的权利。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当审计师消极怠工时,赔偿义务反而要小,不利于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提高审计质量。

四、小结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6篇

审计报告是结束现场审计后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就审计发现进行充分沟通后,做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书面文件,是整个审计过程的总结性成果。只有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写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审计工作记录、审计方案和审计底稿的一致性进行核对,以避免存在审计程序不恰当而导致存在重大风险的问题未被发现。审计报告应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并建立在详实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之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要准确,并且有准确适当的评价依据,如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办法等。审计报告的问题定性要准确,审计意见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严谨,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发现的与关键业务流程相关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进行加工提炼和总结分析,并上升到企业管理及制度流程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经过总结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2督促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整改、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环,也是审计成果的最后体现,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要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并详加说明后续审计的必要性。进行后续审计的时间不要间隔太远,一方面,会使审计单位消极对待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使管理者失去紧迫感;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后续审计开展得不及时,将会使审计结论失去应有的作用。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原则

上面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报告编制、审计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对审计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阐述,它们各有各的控制重点,但它们又同时共同组成了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是关键的一环。总体来说,审计人员应该重点秉承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性三个原则。

3.1审计人员应具有客观性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对于例行的审计工作不能忽视,如核对总账明细账是否相符、账实是否相符、物资盘点等,不能只靠个人感觉来判断所审事项是否存在问题,必须要抽查足够的审计样本,不能以点代面;对待问题要深查细究,透彻地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同时,发现问题后要如实报告,这是审计部门能否提出合理建议,做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也是对审计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

3.2审计人员应具备所从事审计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逐渐地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全体审计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同时还应建立系统的、规范的晋升通道,通过切实可行、优胜劣汰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达到合理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3.3审计人员应具有创新性创新性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并且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能在审计中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正在快速的变化中,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就对审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结合审计环境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审计思路,不断提高审计技术,对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及效果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同时审计人员之间以及与公司其他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知识。通过借鉴与创造的完美结合,实现审计思路的拓展和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7篇

(一)样本选取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2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14期报告,将89家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同行业、同规模选择了相应的89家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作为配对样本,样本与配对样本如表2所示。收集2008—2012年研究样本与配对样本的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并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与和讯财经网站。

(二)指标选取一张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共有57个项目,但并非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发生所有项目,将这些大多数公司缺失或者数据总数不及样本总数一半的项目予以剔除,主要选取了“经营活动类”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投资活动类”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筹资活动类”的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25个项目作为分析指标。

(三)研究假设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年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2: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报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季报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H3: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个报表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将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各年各个报表项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前者应大于后者。

(四)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报表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奔福德定律的评价标准。借鉴张苏彤等(2005)的经验分级评价标准,如果相关系数大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正常,财务数据真实;如果相关系数小于0.97,则认为财务数据符合奔福德定律,财务数据不正常,财务数据不真实。表3给出了不同相关系数分布标准以及相应的审计对策。

(五)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采用微软公司的Mi-crosoftOffice(2003)中的Excel。其中,LEFT函数和COUNTIF函数用于基本数据处理,CORREL函数用于数据的相关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1.现金流量表年报通过对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的首位数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4和图1所示。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分布明显符合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首位数概率递减的规律,两类公司首位数据分布与奔福德定律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均非常接近1(完全相关)。2012年、2011年、2009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2008年、2010年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低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相关系数,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五年中两类公司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基本同步,两者均是在2009年相关系数最低。样本公司数据和配对样本公司现金流量表年报数据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008年和2010年差异不显著,假设1得以验证。2.现金流量表季报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数据的首位数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5和图2所示。从表5和图2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季度主要财务数据的首位分布明显呈现出了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分析,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各季度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说明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性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09年、2011年的第一季、2009年第四季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假设2得以验证。3.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通过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五年主要项目数据的首位分布情况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分布值的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所示。从表6和图3可以看出,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的首位数据五年合计分布明显呈现出奔福德定律所描述的数据首位数存在一定差异。从相关系数看,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支付的各项税费”“、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净利润”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相关系数较低的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在全部总体中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的相关系数偏低,作假的可能性较大。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个主要项目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高于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各季度相关系数,假设3得以验证。

(二)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系数分析利用上市公司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和标准审计报告公司2012年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将其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降序排列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达0.98613、0.97291、0.97283、0.97045、0.96660的*ST盛润A、ST超日、*ST中基、*ST国商、宁波富邦等公司均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只有0.37995、0.32026、0.20316、0.01202的九鼎新材、中房地产、江泉实业、巨化股份等公司均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2.审计质量分析假如相关系数大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同理,假如相关系数小于0.97,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不可靠,它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当然也有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根据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相关系数和相关系数分级及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将具体审计报告进行分组如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共178家上市公司中,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上的只有5家,占2.81%,而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在0.97以下的有173家,占97.19%,也就是说不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远远多于符合的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真实,现金流量表数据总体上就应该符合奔福德定律,因为虚假的现金流量表数据极少能够符合奔福德定律的随机性,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首位数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符合度不高,说明现金流量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很大问题。

三、研究结论

(一)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未必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50%;排名前2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5%;排名前3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0%;排名前40位的上市公司中,有17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占42.5%,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高的不一定被出具标准审计报告。

(二)现金流量表首位数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从表7中可以看出,排名后10位的上市公司中,竟然也有4家公司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尤其是排名最后一位的巨化股份,与奔福德定律的相关系数只有0.01202,也被出具了标准审计报告,这只能说明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系数低的未必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审计质量论文范文第8篇

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财务报表审计息息相关。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能过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来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即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而财务报表审计则是需要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发展审计意见。两者之间的目标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其目标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在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涉及了较多内部控制审计的部分,而且内部控制审计的诸多内容中也与财务报表审计息息相关,两者之间可以在成果在相互验证,而且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重要的依据。两者在程序执行上存在着差异,但其在目标上基础是一致的,即向公司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产生影响,而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则主要来源于对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提高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可以为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

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1.扩大重点审计范围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晚,目前还处于实施的初步阶段,特别是在当前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实施不利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大对重点审计范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对管理者监督的作用,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所以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审计重点需要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要根据行业和企业规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审计计划,同时可以将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重点范围,同时还要对其他内部控制信息加强审计。

2.吸取别国经验与创新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系统审计最早由美国开始实施,所以目前各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都是以美国为范本而制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内部控制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吸收和借鉴工作,趋利避害,做好提前预防工作。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内部控制控制或是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准则都要具有一致性,其实在具体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的,所以差异性较大,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也不可能都如出一辙。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准则,这亲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刀菜,而且对于降低社会成本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重视实务操作过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系统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大一部分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的重要性还缺乏了解,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也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这就需要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城朵充分的发挥其敏锐的职业判断力,提出适当的建议,通过严谨的职业态度,从而在内部控制制度下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公开,这不仅对于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监督职能的实现,所以对于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确保审计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