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

生态农业杂志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1篇

为了加快农业生态化进程,全南县立足生态优势,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园区,构建起以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带,构建起以中坑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牧业、石古葡萄等一批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集成推广先进配套技术、特色产业带和示范基地,促使其在质量、规模、农民增收上凸显出辐射带动效应,带动全县2万余户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为撑起生态农业的强大“骨骼”,全南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12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领域的领头羊,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0%,提升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支撑力、贡献力。

一、集约生产,架起生态农业“致富桥”

“以土地入股,并在蔬菜基地‘上班’,分红又拿工钱,一年下来可以挣到3万元。”在中坑蔬菜基地务工的谭仁生高兴地说。入春,全南县中坑蔬菜基地一派葱茏景象,团团簇簇的菜花儿,吸引着寻芳的蝴蝶,令人心旷神怡。“这个种植基地总面积1000余亩,一年的收入超过3000万元。”基地负责人杨晓华说起种植基地时如数家珍。为了助推农业集聚发展,全南县“多元化”推进土地流转。种植大户集中承包,实施连片规模种植、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入股,实行统一集约经营;龙头企业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流转土地,再返租给农民生产。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万余亩,涉及农户1.3万户。让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转,为项目落地生根提供了沃土,有效地推进了生态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全县实施生态农业项目6个,基地面积5000余亩,促进了生态农业规模经营。

二、绿色循环,装上生态农业“驱动器”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2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多处于浅层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生态农业实质和内涵的农村村民、农企业主并不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圈子中跳出来,发展上仍然是重产值、产量而轻视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而忽视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而无视生态标准。

(二)生态农业规划滞后,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强。2010年在编制全区“十二五”规划和各区域、行业专题规划时,双阳区编制了农业、牧业、鹿业、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但没有单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只是在各规划中穿插了农业生态化改造问题。由于没有生态农业发展专题性总体规划,各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生态化改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缺少科学性、工作随意性问题,园区、基地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农村土地流转率低,大规模生态化经营受限。目前,双阳区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大量土地向园区、基地、大户集中的难度仍然很大,土地流转率低成为扩大农业生态化经营规模的最大瓶颈。

(四)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生态农业执行标准缺失。截至目前,我区尚没有权威的生态农产品基本标准执行监控监管机构,也没有成文的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执行工作方案或措施,行业规范、市场管理、产品认证等机制以及周边沿线环境都急需规范和建设。现有的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产品、加工包装环节等都面临着信任难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不好卖”的窘境,绝大多数无公害、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五)产业扶持不尽人意,扶持措施急需快速跟进。近几年双阳区得到的上级“三农”资金都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在生态农业急需的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的资金较少。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支持农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十分有限,难以刺激生产者增加农业生态投入,对生产优质、标准化、让市场认可的生态化农产品缺乏动力。

二、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生态意识,着力浓厚社会生态农业发展氛围。进一步将农业生态化改造提到工作日程,在全区树立实施农业生态化的观念。一是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二是加强生态经济意识培育,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等形式,打破以往产量型的农业定势思维,形成包括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各涉农企业、广大农民等在内的各群体的生态经济观念。三是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执法行动,迫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四是树立示范样板,对建设生态农业做得较好的乡镇、村、专业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推广,适时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全民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科学发展布局。按照双阳区地理优势、开发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及时跟进落实,达到规范化发展目的。在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注重不同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主线,力戒求全贪多。同时,要进一步细化重点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土地使用性质,从规划角度对生态农业园区准入、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变相圈地行为。

(三)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格局。按照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原则,结合双阳区城镇化建设,将农业生态化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将农业生态化改造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夯实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奢岭新城、小城镇“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使全区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城镇化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建议以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城镇化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坚持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双向互动、一体发展,重点要抓好国信乡村都市等具有生态农业产城融合示范带动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同步。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3篇

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优势

生态农业是生态学专业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其运用了生态学理论基础、生态经济知识原理和系统工程的实践方法来实现农业生产高效、优质与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则是将生态农业应用于旅游产业体系所生成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业项目,生态农业旅游能够在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环境旅游功能的同时,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帮助农村居民改善生活质量。此外,生态农业旅游还可以给城市旅行者提供一个自由、宽阔、绿色的休闲环境,使他们对宁静生活、放松身心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也让更多游客越来越接受与喜爱生态农业旅游,进而促使其成为国内旅游行业的热门发展项目。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传统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传统农业园区形成的经营模式,构建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并基于实现休闲旅游与农业消费有效结合的主要目的将园区内的服务区和休闲区进行明确划分,其中服务区主要提供餐饮、住宿等生活类消费服务,休闲区主要包含农业生产参观、生产操作体验等活动。二是现代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强调地域性娱乐活动和农村生活体验,将农村日常生活的诸多环节设置为旅游体验项目向游客进行销售,这类体验项目对于长期生活于城市背景的游客而言充满了新奇的吸引力,且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也是对农村生活文化魅力的多方位展示,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与发展。三是科技型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包含现代农业科普与科技农业展示,其中现代农业科普是基于理论科普教育和农业生产实操的有机结合,向游客们讲解一些农业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度,还可以激发部分游客对于农业实践活动的探索欲。科技农业展示则是运用现代化农业新兴技术展示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创新趋势,从而有利于推广农业技术品牌,助力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基于综合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出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整体功能,并按照和谐、再生的发展原则,围绕农业生产展开全面规划建设。其次,重点强调了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效性,其中多样性体现于我国各个农村地理环境、生态资源、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高效性则体现于农业生产加工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最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污染防治、维系生态平衡以及增强农产品安全性方面起到有效作用,进而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相关问题

(一)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相较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致力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工业建设的过度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被肆意破坏,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直至20世纪末期,我国才正式实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设。然而,也正是因为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旅游管理、项目策划、体系构建等领域尚未完善,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受到诸多阻碍。

(二)生态资源未能充分运用

由于季节差异和地域性差异的限制,我国诸多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运用效果受到极大影响,丰富多样的生态绿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运用,甚至部分生态旅游项目还会出现季节性中段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整体发展。另外,部分地区没有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现有资源承载着过重的压力,许多可利用的生态资源则长期处于等待被开发的状态,资源利用十分不平均。

(三)相关部门缺少足够重视

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发展举措中的重视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村旅游发展都聚焦于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人文风俗方面,没有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很好地开发与利用,由此造成许多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存在经营模式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态保护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还会直接损害其经营效益,阻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生态农业旅游营销现状

营销是企业通过发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引导消费者了解相关产品并进行购买的一种销售手段,其中旅游营销则是基于当前旅游行业的目标市场需求,策划出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项目,并在其认可的价格范围之内,通过产品推销、广告宣传、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营销策略来树立旅游行业品牌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手段。目前生态农业旅游行业通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主要包括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体验营销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构建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大众对其旅游产品的关注度与兴趣,并且在增强游客忠诚度和培养长期游客的同时发展更多新游客,进而扩大市场占比、提高旅游产业销售额。然而,由于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把握。要想做好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工作不仅需要对产品特质进行全面掌握,还应当准确把握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充分针对自身优势进行合理营销。但是,目前很多生态农业旅游企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探究与整体性把握,以至于营销工作没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是产品营销手段深化强度不够。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业与旅游业两大模块,其中涵盖了十分复杂的农业生产链条和旅游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农业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需要可以不同的营销推广方式。目前部分企业虽然采取了多元化的营销推广手段,但是每种营销方式大多停留于表面,没有长期、深入地开展工作,从而导致营销效果不佳,难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不注重旅游品牌形象的经营。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产品多样的长期发展项目,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销售目标,忽略了对旅游品牌的形象经营,采取的营销策略都只注重于如何更快地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度以提高短期内的经济收益,而不注重消费者的实际旅游体验,导致旅游品牌口碑持续下滑,无法实现长效发展,最终被旅游行业市场所淘汰。

四、生态农业旅游营销策略

(一)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营销方向

要想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当地的生态农业资源及其特色优势,然后根据市场实际需求与各地区不同的生态农业类型,明确个性化旅游项目与营销方向,例如依靠自然生态景观发展的旅游产业,主要针对具有观光旅游需求的消费群体,营销方向应当以自然风光、生态美景为主;依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旅游产业,主要针对具有农村生活体验需求的消费全体,营销方向应当以农产业展示、科技农业示范以及农业生产操作体验为主。

(二)拓展营销方式、加大深化强度

采用多元化营销手段是推广生态农业旅游的有效举措,针对不同营销方式应当选择适合的宣传技巧,并持续、深入地开展相关营销工作,使其形成全面且系统的营销模式,从而易于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记忆。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是极为适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两种营销方式,其中体验营销主要是结合生态农业环境特点设计一些体验型项目,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同时提高体验服务质量和基础建设水平,通过增强消费者的体验舒适度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推广。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生态农业旅游及其各项产品进行宣传与销售,旨在提高大众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精准推送,有利于提高产品销售量。

(三)营销品牌形象、维系长效发展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压力的持续增加,城市居民对于美好乡村生活充满了诸多向往,进而助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快速崛起[1]。基于“互联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腾飞,也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此开展研究。

1生态农业旅游概述

生态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整合当地农业资源,以旅游项目为依托,利用游客资源,打造特色乡村产业链,形成规模化、多样化生产,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改变农民原本因为当地就业机会不足,被迫外出务工现状,缓解农村人口流失、土地荒废严重的问题。而“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会极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2基于互联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本文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次尝试,为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不景气、就业机会少、人地矛盾的社会现状,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带动乡村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1实现乡村生态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不仅可以加快生态建设,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农业旅游促进了农产品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转变了居民思想观念,为人们提供更具特色的生态服务。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整合了传统的旅游资源,兼顾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带动乡村生态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乡村振兴。大多数乡村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以种植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导致乡镇产业活力不足。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刺激农村相应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活力。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可提供良好的销售平台环境,推动当地的特色产品促销、产品特色化和规模化,这样有利于促进乡村平稳健康发展。

2.3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为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迎刃而解,缓解了农村压力。生态农业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带动功能强,有一整套基础服务设施,与各个行业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相应会产生许多其他关联的就业机会,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和社会矛盾。

2.4有利于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带动当地发展,增强乡村经济活力,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因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有利于周边的产业借鉴,同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后,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减轻了周边产业发展的障碍。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资源,相应也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产业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挑战问题

3.1千村一面,缺乏独特魅力

“千村一面”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村落在旅游开发时盲目借鉴其他村落的发展,旅游开发层次不够,缺乏独特魅力,对当地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展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既生态又有趣味的特色活动,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环保教育,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研发产品,既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和发扬,促进乡村发展。

3.2没有健全的开发管理体制

生态农业旅游目标定位在乡村,而我国乡村主要由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许多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培训,缺乏健全的开发管理体制。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可以促进乡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态旅游;不合理开发则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需要健全的开发管理体制,才能保障开发工作的合理,实现真正的生态农业旅游。

3.3旅游产业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业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宣传观念比较滞后,宣传方式不合理。许多乡村旅游宣传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报纸、杂志、期刊传播,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宣传效果明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管理者利用互联网新“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析蒲豪广,罗小娇,熊朝洋,胡文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时代背景之下,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亦是如此。许多农业产业未能及时革新,面临巨大挑战。文章通过阐述“互联网+”技术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中的应用,结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探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乡村振兴媒体来进行推广,可以极大地拓宽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资源,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注入新的活力[3]。

3.4基础设施薄弱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而大多数乡村的宽带覆盖率较低,相关网络设施、通讯设备不足,相关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许多办理点没有电脑等相关网络基础设施,大部分设施十分陈旧,基础设施、工作人员等都不能满足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发展的要求[4],因此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十分缓慢。同时大多数乡村生态观念落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产、生活污水绝大多数都排入到河里,缺乏相关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资源,不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4“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4.1“结合互联网+”创新农业产品销售方式

4.1.1线上线下销售方式相结合

传统乡村农业产品销售方式都是通过固定销售点或者联系商家收购,而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线上销售平台,不仅节省劳动力和时间成本,还扩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产品外销,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的销售方式并不是完全放弃线下销售,而是在线上销售同时兼顾,线下增加趣味体验,带动产品销售。

4.1.2网络品牌

营销品牌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当今社会处于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是发展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品牌知名,就可以占有旅游市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创新品牌管理,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走品牌发展道路,最终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地强势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品牌竞争力[5]。

4.2提高农民网络技能,培养专业网络技术人才

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人翁,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目前,农村的技术人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乏加工业、能工巧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同时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应该注重对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专业网络技术人才,通过技术传授,发挥辐射作用,组织相关活动,传授网络技术知识给农民群众,积极引领农民知网络、懂网络、学网络、用网络,使农村产业水平更高。

4.3建立网络智慧管理平台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农业领域大数据的管理和运用,建立网络智慧管理平台,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改进技术手段。农业管理者和生产经营者如果拥有有效的农业知识管理平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可以在信息采集、整合过程中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洞察和决策中,做出更高质量决策[6]。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农业网络智慧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4.4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辐射范围,增强互联网信息服务与产业相结合,满足产业发展对于网络的使用需求[7]。完善互联网相关配套设施,有利于乡村形成网络文化风尚,促进村民积极主动学习网络文化知识,这样在提高村民技能的同时,推动了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旅游步伐,建设现代生态产业。

5结语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生态建设是进行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应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原则,全面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现状等,同时融合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条件。农业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农产品在生产期间过量运用农药与化肥,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而且农作物的过量种植与牲畜超载放牧也占去了部分土地资源,致使土地资源退化,土壤问题频频发生。

1生态环境视域下农业的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结构整合。明确适宜当地土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整合完善农业生产结构,用长远发展的目光看待生态农业,逐渐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效益。2)有利于助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管理方式与科技及诸多元素互相配合的发展模式,利用先进的技术因地制宜地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提升自然资源运用率。农业在生产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强化对自然资源的运用。基于生态环境工程的农业发展,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提升自然资源运用率,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1]。4)有利于全面完善投融资体制。开拓生态农业是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我国政府需要特批绿色通道助力农业发展,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少税率、财政扶持等,鼓励生态农业发展。

2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意义

生态环境工程下的农业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核心,遵照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发展秩序,把科学技术与当代工程紧密融合在一起,以取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方式[2]。生态农业让农业发展步入健康的循环中,为生态环境视域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环保道路。1)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当今社会的农业管理经验与科学技术结合到现有的农业生产构造中,能科学统筹规划养殖业、种植业、农村旅游业、农产加工业等项目,为社会市场提供优等的产业服务及健康的农产品[3]。2)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拓展生态农业建设,保护水源资源、土地资源,全面改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如此便能有效推动农业可循环发展。

3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不断递增,让农产品供给从温饱时期过渡到了充足时期,这样既使乡村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又有效解决乡村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推动粮食价值的不断增加。另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逐年递增,也让农业生产领域更有信心规划并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此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伴随国内生态环境工程的逐步发展,农业机械总动能较原有水平增加了5.5倍以上。农业机械总动能的提升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且也说明了诸多先进的机械设施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3)自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体现生态环境工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采用人均耕地面积核算办法算出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的比值。经过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耕地面积在逐步递增,这说明在土地运用层面实行荒地开垦等措施,能使耕地面积逐步扩大[4]。4)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乡镇化水平反映了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程度,并且也呈现了农业乡村经济水准的变化。伴随生态环境工程的展开,乡村乡镇化率呈不断上升形势。在乡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乡村人口比例也在逐步递减,不断向着乡镇化发展。乡村城镇化率的提高也代表了乡镇经济水平在逐步提升,这在一定限度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济的升级与转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5]。因此,生态环境工程能带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生态农业环境工程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种植设备有待提升。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种植设备有待提高,农业设备方面较为落后,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国农作物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通常均低于其他国家。首先,国内农业种植设备在功能优化层面存在问题,亟待有效改良与提升;种植设备管控水平也不足,严重欠缺对农作物生长所需环境因素的监控手段,严重制约国内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发展,同时也严重阻碍种植设备水准的提高;种植设备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未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长期使用进口种植设备,和国外其他国家的技术水平有较大差距[6]。其次,生态环境工程视域下,超量运用农药与化肥等化学物质,既严重污染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又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2)养殖业的设备和技术有待提升。国内畜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缓慢阶段,由于养殖场的设备和技术不足,畜牧业工程未有健全技术和成套设施,与畜牧生产所需环境不符,和发达国家无法比拟[7]。若相关设备和技术得不到满足,就会直接制约养殖业的生产力发展;加上对环境管控问题的管控不够深入,极易引起畜禽疫病交叉感染,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5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1)强化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生态发展。加强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引入及培养,能有效解决农业人才欠缺问题。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人才引入,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才作用,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2)开拓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农业密不可分,而构建绿色旅游通道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建立“农业旅游”的经济形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3)强化绿色生态农业集团发展。促进绿色农业集团的发展,绿色农业集团需要和当地政府协作,共同关注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发挥带头作用,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禁止实施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工程项目[8]。经营生态农业品牌,严格管控产品质量,维护生态农业形象,让生态农业经济融合地区品牌,坚持走健康发展道路。4)重视农产品的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宣传纯绿色新型农产品,有助于国内农业产品品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5)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强乡村人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充分了解当今农业生产科技知识,让乡村人民对资源高效应用、对环境保护有新的认知。

6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与未来发展方向

1)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生态农业是在自然环境优质的条件下,通过超前生态技术生产农副产品。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条件与自然环境两个影响因素,不同国家及地区根据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条件,有其独到的生态农业发展办法与渠道。现今,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相对较多,环境保护是新时期的主题,我国需要基于基本国情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发展好社会经济,这对国内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较大要求,国内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针的落实[9]。唯有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制作生产各种绿色食品,方可有效促进农产品发展,同时也确保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制止,从而切实建设生态农业。2)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对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可从农业环境与农业生物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农业环境最主要部分是土壤,应对土壤质量加以普查。其中,土壤质量包含土壤生物学性质、物质性质及化学性质,侧重普查土壤中的生物,其是土壤质量最核心部分。鉴于目前土壤被破坏的情况,应先调整种植业结构,确保在粮食供应条件下,减少肥料作物的种植,尽可能少用农药及化肥,以免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是管理农业生产的两大主体,除了确保农产品品质安全,还要确保口粮供应。总之,确保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平衡,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国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全面融合,更好地落实与发展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葛鑫.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新农业,2019(20):29.

[2]江世银.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2(5):40-42.

[3]江世银.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2):43-46.

[4]韩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20(14):295.

[5]李刚,卢梦梦.水利工程设计融入生态意识的建议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2):51-52.

[6]李艳霞,李波.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9(22):309.

[7]钟永梅.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20(15):226.

[8]时静,孙迪,温亮强.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1):72+84.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6篇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江西得到真正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把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提供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要求农业发展能科学、合理、有效地依托和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鄱阳湖开发战略基点,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湖区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以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是从江西的现实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承载力不高,农业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因此,实现生态循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可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实行农牧结合、产业联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将在总量上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在结构上推广符合绿色生态的新型产品。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生态循环模式,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大产业链,有助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逐渐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应该遵循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两者在目标、手段、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说明了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在农业和农村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最佳途径。而由于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日益显露和形成,生态农业不应该仅定义和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和农村,更应该拓展到现代涵义上的大农业、大“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大力支持代表农业新型生产方式的绿色循环经济、废物循环利用、低毒高效农业领域。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征,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村进一步繁荣、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基础上,现代化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只有建立在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的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发展正是顺应这一要求,从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而兴起,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农业的现代化就是生产效率的现代化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从生产效率讲,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政策的路线看,这方面将会不断得到强化。从生产质量角度讲,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镉大米”等事件说明我国传统的化工农业道路难以为继,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结合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农业还是一个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从而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的有效率。总之,它要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无疑对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传统农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加上江西省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尚不统一,阻碍了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无效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由于江西省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效益偏低。因此,要发展农业,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发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机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积累,多业并存,全面发展,而发展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必然条件。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其内容相当丰富,其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向。其次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带。生态农业是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运用自然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的农业。而且,生态农业的发展会与生态家园、生态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若干对策

一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工业污染潜在风险存在等。因此,本文着力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对策,以破解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必须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是生态农业的实践者,只有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及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带动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推广和普及。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介,以生态知识培训班、网络咨询、电视讲座、生态知识竞赛、生态农业县(乡、镇)评选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总体规划生态农业的广阔前景,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环境及湖泊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使公众自觉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2)举办培训班。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生态农业发展能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向农村干部和农民传授生态农业的基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让他们知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利在当代,而且还会福及子孙后代。

(二)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建议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1)争取中央、省里从资金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给予低息贷款,以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3)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由省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投资基金,从社会中募集所需资金。可进一步完善发展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完善服务等举措,鼓励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和投入,鼓励农民参股,支持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助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引导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等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生态农业当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资金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生态农业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生态农业企业进行补贴。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持续调整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鼓励生产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业化学品,通过升级栽培模式,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出台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鼓励有机资源再生利用,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要结合区域开发,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投入重点。国家还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三)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1)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减少污染,降低投入,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化肥、可降解膜和节水灌溉设备。推进育种技术、饲料研发和农产品深加工。(2)提高防范能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认真总结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做到事前防范,研究并制定自然灾害事后补救措施,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应该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工程是目前适合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有效环境优化工程之一,是以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中心的种养加有机结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不例外,从能量利用来看,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和畜禽废物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营养级所产生的废物,含有较多能量,因而具备源化利用的物质基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废物,既能保护农业环境,又具备较大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12亿hm2,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此外,还应发展设施农业,它可有效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应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发展生态经济的外部环境。

(四)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落实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及人员工资。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及时拨付。(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才。要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与利用机制。(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场地,为其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设备,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生态农业的手段和能力。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不高。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须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积极研发和创新技术,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三、结语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7篇

一、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思路

(一)布局和发展思路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两带、三心、四组团”。“一核”是指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核。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以都市风情为基调,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郑州北部区域的旅游中心、休闲中心,是未来城市新的极核和动力,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承担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集中发展行政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职能。“两带”是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和滨黄河生态修复带。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沿S314打造一条沿黄河东西向发展主轴,通过道路将城镇空间、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在形态组织上有效串联,形成轴向良好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滨黄河生态修复带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绿化为主要功能,同时也是该区东西向重要的生态旅游景观长廊。“三心”分别是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和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充分利用连霍高速、S237的交通联系,发展作为登封、焦作方向游客进入本区域的文化旅游集散点,同时承担规划区与巩义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充分利用S232、S314的交通联系,构建黄河生态农业的发展服 务中心,同时承担该区与荥阳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以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构建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承担与郑汴新区的交通联系。“四组团”分别是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和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其中,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位于规划区西端,主要依托河洛历史文化区、邙岭、伊洛河等人文、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人文生态核心。以自然山体、水体的保育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形成区域的自然文化旅游休闲场所。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位于规划区中西部,主要依托荥阳农业、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及特色林果业,以邙山、黄河为山水背景,形成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同时,结合区内旅游景点、农业,形成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农业风情。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以黄河风景名胜区、花园口湿地为吸引核,以黄河文化、黄河滩地、湿地、黄河风景等资源为主要保护与利用对象,重点发展黄河风景名胜观光休闲、湿地休闲体验、生态农庄游乐三大内容,整体提升成为综合展现黄河生态风情和文化风情的休闲体验基地。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位于规划区最东段,主要依托雁鸣湖、黄河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生态时尚休闲中心。同时,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花卉示范基地。

(二)规划发展目标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从规划起始到2015年末,建立3到5个特色旅游集镇,新增1到2个部级旅游景区,初步打造初具规模的生产经济体系和较强的旅游影响力,争创部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养老商住、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林业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远期到2030年末,形成对郑州市、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乃至中原地区其他省份产生一定的资源牵引力,进而将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成为知名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核心区、跨国文化交流合作重要节点、华夏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对策建议

(一)有序开发,发展和保护相结合黄河沿岸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极其珍贵的。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保护为先、有限开发,将公园的开发建立在生态和历史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护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做好沿黄河生态修复,同时还要保护黄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黄河沿岸的水域、湿地、滩地,加强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开发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以原地保护利用为主,在维护文物的本体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在文物保护范围外可以开发旅游和商业活动。

(二)统筹规划,完善交通基础配套郑州黄河滨河公园规划范围1100多平方公里,从东至西达150多公里,因此无论连接外部还是区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十分重要。加强黄河滨河公园多样化交通体系研究,优化完善交通体系,使交通道路和旅游道路功能清晰。依托黄河大堤景观路、邙岭道路、生态廊道等区域内交通干网,建设集防汛功能与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路,带动区域功能提升。规划交通网络以黄河中央游憩区为中心,以主要景观节点为串联,以城市公交为主导,城际公交、区域专线为辅,加上郑州至焦作和新乡的轻轨列车,以及景区内休闲观光的交通工具和线路,形成网状的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郑州市区群众和国内外游客未来在黄河滨河公园的度假、休闲、观光活动更加便利快捷。

(三)政府主导,引进民间资金参与黄河滨河公园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程。规划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黄河滨河公园的建设是一个聚集体,由多个生态、文化、休闲项目以及交通和服务体系构成,因此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既需要政府在规划建设当中起到引导作用,又要不断创新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建设,部分景点和项目可以完全由民间资本建设运营。通过政府科学的规划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郑州黄河滨河公园将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杂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陇东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对策

引言

农业是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农业发展既依赖于生态环境,又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农业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相比,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能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中西部、甘肃省陇山以东,习称“陇东”,是甘肃省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素有“陇东粮仓”之称[1]。作为甘肃省五大农业区域之一,陇东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和机械水平等的限制,落后于河西走廊地区和陇中地区。庄浪县作为陇东地区农业大县,对陇东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庄浪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为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给整个陇东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生态循环农业经验以促进陇东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庄浪县区域概况

庄浪县是国家扶贫建设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困难干旱县之一。全县共有18个乡镇、293个村,总面积约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常住人口38.44万人。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2.16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2元。庄浪县近年来根据自身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全力发展薯类农产品、苹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庄浪县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特色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由马铃薯制成的水晶粉条在2015年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陇原农宝•平凉十宝”特色产品;2017年7月7日,“庄浪苹果”被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全县共有15万亩种植基地与国家绿色食品苹果的标准化生产相吻合。庄浪作为农业生产大县,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企业较少,与其他发达县城相比,整个县域没有重污染企业和重金属污染。但随着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的扩大,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牲畜和家禽养殖的污染。对此,2016年5月庄浪县出台了有关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方案,以促进清洁化生产和生态养殖,更好更快地促进整个县域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发展。

二、庄浪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庄浪县范围内的农户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生态循环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渐发展完善,主要有苹果、饮料、水晶粉条、土鸡和蔬菜等。随着这些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的逐年提升,苹果和薯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以及畜禽养殖业的饲养量都有所提升。第一,生态循环农业规模扩大。首先,薯类产业发展迅速。庄浪县范围内的农户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并对薯类农产品适当增加有机肥的施肥量,同时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使得薯类产业的发展又上一个新台阶。从2015年初到2017年末,薯类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农民增加产量和收入的主要来源。2015年薯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是30600hm2,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7年末种植面积增加了4320hm2;2016年薯类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率为10%,2017年薯类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率达71%;其总产值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次,苹果产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庄浪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优势,把苹果产业作为全县脱贫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到2018年,苹果园种植总面积达65万亩,苹果园挂果面积达31万亩,其产量达42.6万吨,产值达18.3亿元,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引进优良品种20余个,销往广东、四川、福建等十多个省份,并间接出口到其他国家。先后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苹果园1200亩,初步形成了生产、仓储、加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累计建成苹果贮藏室900余间,纸箱包装厂6家和苹果醋生产企业1家。第二,生态养殖企业初具规模。2018年末,全县共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地56个,各类养殖户8650户。其中,猪饲养量达到64万头,牛饲养量达到18.4万头,羊饲养量达到了260万只。肉蛋奶的总产量分别达到了2.9万吨、1.3万吨和1700万吨。庄浪县以生态养殖为代表的斌辉养殖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土鸡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土鸡进行进行生态养殖,实现了土鸡养殖业整条产业链的完整和可持续发展。第三,生态种植观念淡薄。由于庄浪县离大城市较远,基本没有矿产资源,所以农业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空气、水源、土壤没有工业化污染。很多种植蔬菜的农户利用猪、牛等畜禽粪对蔬菜施肥,种植的原生态蔬菜营养物质含量很高,但受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都是小规模种植。近年来,庄浪县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放到发展现代农业上,大力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地膜覆盖等技术和生态循环的观念来大规模种植蔬菜。目前全县主要建成四个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六个专业蔬菜生产村,但农户进行生态种植的观念依旧淡薄,主要表现为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庄浪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氛围不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庄浪县水洛镇柳咀村和崖王村、杨河乡李庄村、卧龙乡苏山村、朱店镇孔家沟村随机抽取500户农户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60%。在所调查的300名农户中,发现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女性有202户,占到了样本的67.33%。受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多数男性都选择外出打工,只有32.67%的男性从事农业生产。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年龄进行调查,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有227户,占样本的75.67%,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没有从事务农工作,300名农户中只有6.6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在对农户是否知道和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调查中发现,只有39户农户知道并了解生态循环农业,仅占样本的13%。87%的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持听过但不了解和没听说过的态度,认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自己仅是其中一小部分,造成的污染问题很微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并且当农户要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整治活动时都存在抵触情绪,致使人们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长远保护[2]。关于庄浪县政府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的调查情况发现,只有占样本47.33%的142户农户认为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宣传力度基本没有,30.33%的农户认为有宣传,但还不够,只有22.33%的农户认为宣传是到位的。因此,庄浪县政府对农户进行生态循环农业宣传时涉及面较窄且宣传渠道和形式过分单一。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1.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对庄浪县样本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58.33%的农户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36.67%的农户使用高效低毒新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而对农户采取哪种施肥方式的调查时发现,86%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大量施撒化肥或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3],只有14%的农户通过施有机肥来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大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清楚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导致农作物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各种病害虫未能杀死继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产品的产量下降。对于这一现象,许多农民通过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来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病虫害,使一部分农药和化肥遗留在环境中,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二次污染[4],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面临巨大挑战。2.随意丢弃农药废包装袋。对农户如何处理农药废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时发现,仅有6%的农户将农药废包装袋进行统一处理,94%的农户在使用完农药后随意丢弃了包装袋。由于包装袋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时间残存在土壤中,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了很大影响,还造成土壤污染问题严重[4]。另外,废弃的包装袋上仍然残留有未使用完的农药,这些农药在挥发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地下,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二次污染。3.畜禽排泄物污染。对庄浪县样本地区的畜禽养殖户就畜禽粪便污水如何处理调查发现,在牲畜养殖过程中,仅有占样本总量21.33%的64户农户将畜禽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78.67%的农户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水不处理直接排放。由于畜禽排泄物中有机物的含量非常高,经过发酵过程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3]。通过与农户交谈发现,由于大部分畜禽养殖户规模不大,因此都不愿意投入资金对畜禽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致使蚊子、苍蝇等害虫的繁殖,传染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农户关于庄浪县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现状满意程度调查时发现,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满意”态度的仅有16户,占样本总量的5.33%,“不满意”的有158户,占样本总量的52.67%,认为“很差”的有126户,占样本总量的42%。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山村地区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难度很大,很多山村地区的农户基本靠天吃饭[5],导致大棚蔬菜、苹果树等特色产业灌溉水资源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四)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关于当地政府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情况调查时发现,占样本总量78.67%的236户农户认为当地政府基本没有投入资金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中[6],只有占样本总量3.33%的10户农户对其持“满意”态度,觉得有很多的激励措施,18%的农户认为当地政府投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有,但还不够。由于生态农业项目在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大部分农户的资金有限,很难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基础建设中[7]。生态农业这一项目的投入大、奏效时间长,政府和农户对这一项目很难长期坚持下去,且受抵押物等的限制,银行金融单位对此类农业项目热情不高。

四、推动庄浪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农户生态循环意识。关于农户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所具备的条件的调查显示,选择农户的理解和配合的有280户,占到样本总量的76%,所以只有让农户理解生态农业这一概念,从思想上改变他们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8],才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自觉行动。关于农户对生态农业的了解途径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户对生态农业的了解途径多样,但300名农户中只有134名农户通过报纸杂志、新闻电视、网络媒体、政府宣传或亲朋好友等方式来了解生态农业,经政府宣传了解到生态农业的农户最多,有38户,但却仅占样本总量的12.67%。因此,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纸、互联网等方式一些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让人们认识到生态循环的重要性,并加强实施生态循环可以带来农业增收、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其次,不定期举办一些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的培训活动[9],使生态农业的理念逐渐被农户熟知。第二,积极推广和加强农业清洁化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鼓励农户多使用农家肥、生物肥、低残留农药化肥、对农药废包装袋统一处理、畜禽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多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和可以回收利用的农膜等进行清洁化生产,使污染防治向资源化利用转变,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10]。通过采用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技术,推动秸秆和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一方面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增加土壤有机肥含量,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11]。第三,加大生态循环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投入时间比较长的项目,所以政府支持力度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至关重要的一步,制定一些优惠补贴政策对农户投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中能起到激励作用[12]。例如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进行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补贴补息政策、对偏远山村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废弃农药包装袋进行统一回收处理的机构给予一些贷款优惠政策,分担他们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的建设中[13],共同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合力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第四,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利用价值,使畜禽排泄物由污染防治向资源化利用转变,鼓励和支持农作物秸秆还田增肥,促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转变,同时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通过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禽畜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肥料[11],并对废弃农膜等进行集中回收处理,减轻环境污染。第五,强化农技人员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是能有效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有很大的关系[14]。因此,培养和引进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至关重要的一步。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为前提,通过对农户以及进行规模经营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培训,来扩大生态农业的覆盖面和到位率。

参考文献:

[1]曹宏,荔克让,刘万里.甘肃陇东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4):286-291.

[2]曹永峰.湖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7):10-14.

[3]尹昌斌.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J].民主与科学,2018,(4):21.

[4]崔艺凡,尹昌斌,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7):101-107.

[5]陶波,李明成.库周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13):16-17.

[6]秦小丽,刘益平,等.苏北循环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7,(5):138-143.

[7]张婕.对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5,(9):260.

[8]王敏,周建生,等.东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0):3-6.

[9]张红.大连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3):36-47.

[10]吴进,黄忱忱,等.以新发展理念创新沼气科技在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J].中国沼气,2016,(6):121-124.

[11]戴敬,严巧玲,等.扬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26-29.

[12]韦凤琴.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案例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8,(6):52-55.

[13]李龙.高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