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精神在和谐文化中的价值体现范文

民族精神在和谐文化中的价值体现范文

时间:2022-11-29 09:08:04

民族精神在和谐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1民族精神的内聚力蕴涵着民族文化的整合力和认同感

中华民族的内聚力显现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并产生非凡的号召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灾难深重的坎坷岁月。清朝末期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内聚力遭到极大削弱。这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丧失了民族内聚力,形不成合力,就必然受制于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把民心凝聚到“发展是硬道理”上来了。这充分表明,民族内聚力既能挽救一个民族,也能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面对灾难和危机,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民族内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1998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4.14”玉树大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难面前永不退缩,最终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灾难面前,中华各族人民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显示了中华的民族精神的巨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2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有利于促进文化主体的身心和谐

民族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它一旦形成并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民族成员的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航标。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精神正气已成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特征,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文化主体身心和谐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气也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正气的鲜明特征,在于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民族的忧患意识、坚毅执着的进取精神、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弘扬这种精神正气,必然有利于文化主体开阔视野和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而将个人的奋斗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所孕育的精神正气始终在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典型人物。比如,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90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等等。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精神正气促使人们回归向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和美好情操已成了当代国人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有利于文化主体的身心和谐,民族精神所包容的品格特征都是熏陶、鞭策、激励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因素。

3民族精神的激励功能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

3.1“爱国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文化提供了强大社会动员力同志提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发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兴衰荣辱前赴后继的一面旗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提供强大动员力。爱国主义在处理本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团结统一;在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爱好和平;在保家卫国上体现为勤劳勇敢;在奋发进取上体现为自强不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精神实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方面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维护和促进了国家的团结统一。

3.2“团结统一”之内聚力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前提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前提。中华民族素以重视整体利益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一起维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而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进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能将众多民族组成归为一体,主要是缘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团结统一精神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2011年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通过海陆空三种方式将驻利我方人员安全转移。这显示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患时团结一致的民族意识。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成就了中国伟大的事业,也成为每一个异地华人的强大后盾。居安思危,天下并未太平,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并未减少。西方社会思潮对人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的战略图谋一刻也没停止过。面对干扰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一致,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努力奋斗。

3.3“勤劳勇敢”之奋斗力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条件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它包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依靠勤劳勇敢精神,中国人民多少次保持高昂的斗志,战胜洪灾、旱灾、非典役情和震灾,取得一次次伟大的胜利。自古至今,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道:“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道德、舆论等各种手段都可以降低人们对金钱的攫取,从而去追求精神,追求奉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统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勤劳勇敢的奋斗力有利于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精神成果的形成和创新。如果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全球华人都会团结起来,我们的民族复兴才真正指日可待。因此,我们倡导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谐文化的构建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奋斗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4“自强不息”之创造力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原动力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它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论语》中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精神,《易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品格。“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易,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创造力。中华人民辛勤劳动,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时期涌现女排精神、残运会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下出现的改革精神、“5•12”大地震中涌现出的全民抗震精神以及灾后重建精神等都成为民族精神的新内容,都为文化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原动力。

3.5“爱好和平”之精神风范对世界文化和谐具有重大影响力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被誉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对待其他民族,从不是采取敌视态度,注重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共识,促进民族间的合作。郑和七次下西洋,唐玄奘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扶桑,严复翻译西洋书,这些典型的事例都是中华民族善于与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外延的扩展,这是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上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今天“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风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宽广胸襟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无论是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断,还是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强调的求同存异都是中华民族在风云变换的世界文化中增加的和谐因素,对世界文化和谐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杜巧维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精神在和谐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zmzyjzz/6328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