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复杂系统突现研究范文

复杂系统突现研究范文

时间:2022-11-10 08:42:29

复杂系统突现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2015年第五期

复杂系统具有多极结构。西蒙(H.A.Simon)基于自然(和人工)进化的变异-选择观,解释复杂系统的层级架构,即组成部分以自然的交互作用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各种集合。在这些集合中,稳定的集合“存活”了下来,而其他集合需要继续进化。稳定的集合形成了“自然选择的整体”,它们不把功能作为建筑模块,而是结合到高阶的集合中,然后再重复同样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分级结构的复杂性。西蒙用这个模型想表明,突现的多级系统比复杂性的两极系统的概率更大,即在两极系统中,所有组成部分必须“井井有条”,否则在自然变异机制增加缺失的组件之前,集合将变得不稳定。在多极系统中,只需要少数成份“井井有条”就能形成稳定的模块,这些模块的一部分再次递归组合,形成更高级的模块。很显然,井井有条的成份越小,随机组合的概率越大。然而,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不分等级的复杂系统仍然可能。例如,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由简单、线性的多分子两极集合形成。自组织模型能解释这种非模块的、两极系统的突现,这样的过程通常有非线性、自催化机制的特征,不怎么稳定的集合增加了让其他成份加入集合的可能性,从而使其变得更加稳定。正反馈的过程不需要模块的中间层。突现的稳定结构就像“吸引子(attractor)”,能够影响相邻的结构,使它逐渐走向稳定的结构。显然,西蒙的分级模型和自组织的“非线性”模型,只能描述突现的部分特征。真实的复杂系统,同样有经过分级的多极层面,也有非线性的二级层面。然而,这样的系统中不只包括整体的层级或非线性的组织,还有子组织和子系统。理解这样的复杂性架构,需要说明在什么规则的作用下,新的系统结构从复杂性的层级中突现。

一、复杂性科学解释突现的变异-选择原则

描述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简单地视作系统的进化。它探讨的是系统的变异和环境给系统的“选择压力”,即系统的结构只有适应环境才得以维持。进化系统类似于问题解决者,通过尝试(或变异)寻找问题的答案,只要系统的适应性不是最佳的,就需要解决问题。不稳定性越大,问题也越大,在获得新的平衡之前,系统将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只能通过中间阶段解决问题。与问题求解相比,进化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系统的进化过程改变了环境,它就无法以最佳的方式适应环境,需要进行重新适应。在进化过程中,每个过程的目标都是另外过程的子目标,以此类推,子目标就成为进化过程的重要特征,相当于稳定的突现系统。另外,进化一般是并行或分布式的,这样的结构限定了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自然选择不再是环境的选择。要规避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把以并行方式进化的整个系统,看作整体化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就是整体系统的变异产生的整体上稳定的配置。这样一来,就用内在的选择替换了外在的选择,即内在结构只要稳定就能维持系统,不需要考虑它对外在环境的适应性。虽然,实践中不存在绝对整体化的系统,每个实际的系统仍然包含内在选择与外在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更大的、更加整体化的系统,把外在选择还原为内在选择。适应性可以还原为一个子系统(初始系统)和另一个子系统(初始环境)之间的稳定关系。例如,影响植物自然选择的外因是维持生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这个因素可以看作“边界条件”——对植物自组织过程的环境限定。从整体的视角来看,二氧化碳不是已知外在条件,而是其他系统(动物和细菌)适应环境的产物。这样的系统取决于其他的选择因素——植物产生的氧气。由此,这样的适应过程,可以视为整体化的生态通过内在的自组织,导致的对稳定循环的选择,即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又产生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用内在选择与外在选择解释变异。内在的变异是系统的内在部分变化的过程,如基因染色体中的突变。外在的变异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有性生殖中染色体的重组。总之,从外在视角观察的事物,也可以用内在视角来看,反之亦然。这种解释策略需要整合突现和自组织,强调自组织作为设计规则的作用。

二、人工生命解释突现的变异-稳定原则

1.自组织繁衍是人工生命的基本属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伯特•奥本海默、恩里科•费米、汉斯•贝特、理查德•费曼、尤金•维格纳、冯•诺伊曼等科学家,在进行“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中,开始探讨复杂性问题,使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冯•诺伊曼亲自设计出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细胞自动机和自我繁衍(self-reproduce)的机器。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他就提出了形式化细胞自动机的设想,但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最早开展了设计存储程序的计算机的相关实验,探索遵循递归规则、具有二维和三维几何特性的生长模式。因而,我们通常把乌拉姆看作人工生命研究的真正奠基者。复杂性是人工生命的核心概念。在乌拉姆的启发下,冯•诺伊曼设计出第一个细胞自动机模型。他主要研究人工生命的繁衍过程,寻找非平凡的(non-trivial)自我繁衍所需的充分的逻辑条件。在他所描述的机器人的运动模型中,在水中的机器人通过组合全部构件来摹仿自身的浮动。冯•诺伊曼成功地说明了繁衍的方式,却无法解释机器人运动的原因。于是,他放弃基因层面的模拟,而是采用乌拉姆的方法,只从中提取自我繁衍的逻辑形式,即首先把自我繁衍描述为逻辑序列,再用通用图林机进行自我繁衍的操作。冯•诺伊曼构想的二维的细胞自动机,带有29种可能的状态。当前的细胞与毗邻的4个正交的细胞之间的规则转换,产生出每个细胞的状态。根据这种情况,他提出了4条非平凡解的自我繁衍的原则:第一,系统的自我描述不涉及自身。这条原则避免了执行自我描述时,无限的“回归”。按照这条原则,自我描述可以是未解释的系统模型,也可以是对系统的编码。第二,系统只要有管理单元(supervisoryunit),就能执行任何计算。这条原则用于解释繁衍过程中,自我描述的两个方面。第三,系统只要有通用构造器(universalconstructor),就可以在细胞空间中构造已描述的对象。第四,通用构造器按照管理单元的指令,构造系统的新副本,自我繁衍包含系统的自我描述。[1]冯•诺伊曼用逻辑原则解释生命的主要特征,而阿瑟•勃克斯则对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EDVAC进行逻辑设计。冯•诺伊曼从自然的自我繁衍中提取逻辑形式,自然成为了人工生命研究的先驱者。在20世纪70年代,约翰•康维基于细胞自动机改造乌拉姆和冯•诺伊曼的方法,设计出“生命游戏”,说明复杂世界如何从简单规则中突现。在他看来,当前的细胞和相邻的8个细胞使用两种规则,是产生细胞状态的原因。生命的规则很简单。只要“活”细胞的数目为3,当前的细胞在下代细胞中“存活”;而“活”细胞的数目为0、1、4、5、6、7、8中的任意一个,当的前细胞就无法在下代细胞中存活。1965年,勃克斯的学生埃德加•科德简化了冯•诺伊曼的细胞模型。1984年,勃克斯的另一个学生克里斯多夫•兰顿,在科德的“周期性发射器”(periodicemitter)基础上设计自我繁衍模式,证明了通用的构造能力不是自我繁衍的必要条件。他的自动机只有8种细胞状态,这些细胞是细胞空间中繁衍的复制数据,也是依据转换规则进行操作的指令。初始结构只需要151个时间步长就能成功地繁衍自身。另外,每个“回路”都以类似的方式繁衍自身,扩展“回路”的集群。这个实验表明,细胞的动态过程的成分依据基因特征编码,而动态过程是“计算”发展过程中遗传表达的原因。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视角看,使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研究细胞自动机和自我繁衍的机器,实际上是一种人工生命的自组织繁衍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组织繁衍是人工生命的基本属性。

2.人工生命是突现的科学传统科学的基础是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系统是由简单部分组成的结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但是,这种方法无法解释复杂系统,由于复杂系统具有突现属性,一旦分解系统就会丧失突现属性。突现现象在科学中随处可见,在宽泛的意义上,任何系统都有突现属性。解释这些科学现象需要新的研究框架,综合方法恰好可以作为分解方法的补充。人工生命的综合方法包含两个方面:(1)提取生物体的逻辑规则;(2)用计算机实现这些规则。经过这两个阶段,就可以得到有类生命属性的人工系统模型。这种研究方法有两个基本的假设(:1)把生命看作物质的组织属性。或者说,生命是形式属性,而不是物质本身;(2)复杂的属性从简单过程的交互作用中突现。从形式上可以将人工生命划分为平凡的(trivial)与非平凡的(non-trivial)两种系统。[2]具体来说,第一种系统包含所有人工模拟的生物体;第二种系统包括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第二种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1)用生物化学合成技术获取物质系统的类生命特征;(2)是一种研究机器人的新方法;(3)虚拟的生命,即有突现属性的计算机程序。这些形式的可能性取决于解决弱人工生命-强人工生命,或者说生命-身体的类比问题。[3]功能论者从人工生命的角度看自然生命。在解释心理时,通常不考虑思维系统的物理细节,把生命属性看作多重实现。然而,多重实现也有缺陷,只要减少实现的数量,功能论就会导向同一论;而生命的概念过于抽象,也会导致二元论或活力论。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适度的功能主义。从方法论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涉及这些方面[4]:(1)细胞自动机。主要研究复杂性的建模问题。细胞自动机实质上是一些具有离散状态的细胞。细胞状态根据转换规则,经过离散时间产生变化。转换规则把当前的细胞状态与最亲近的细胞状态结合起来。多数情况下,所有的细胞使用平行和同步的迭代算法(iterationalgorithm),或使用随机和非同步的迭代算法同时更新。自我繁衍是细胞自动机最重要的研究问题,涉及冯•诺依曼、兰顿和沃尔弗拉姆(S.Wolfram)的研究。(2)人工胚胎学。主要研究生命系统从单细胞发展为完整组织的能力。这项研究的基础是分形几何,通过这个工具说明复杂的类生命形式如何从简单的递归过程中突现,典型的研究有林登麦伊尔(A.Lindenmayer)与普鲁辛凯维奇(P.Prusinkiewicz)的L系统、道金斯(R.Dawkins)的生物形态。(3)进化计算。主要研究自然选择的进化规则的计算问题。这项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是霍兰德(J.Holland)的遗传算法。遗传算法用于解释,如何从母体(parentpopulation)中生成适应环境的变体。通过使用遗传算子生成变体,能够解释遗传表型的基因特征的突变与互换。如果按照基因分类器(GeneticClassifiers)使用遗传算法,还可以解决机器学习的问题。另外,使用遗传编程,还可以解释自我完善的计算机程序如何突现,即依据自然选择编写计算机程序。(4)自催化网络。主要研究生命的可能起源与原始生命的进化模型。在这个网络中,节点被看作特定的RNA序列,把弧定位为催化的交互作用。相关的研究有超循环理论。(5)计算的生命。主要研究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这项研究只展现类生命的行为,不模拟已有的生物有机体。尽管计算机的处理方式与自然生命的不同,它也有繁衍、与环境交互作用及进化的能力。如,Tierra程序以及计算机病毒。(6)集体智能。主要研究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多主体系统。这项研究并不遵循自下而上的方式。典型的研究涉及蜂群网络、蚁群算法以及进化神经网络的实现。(7)进化的机器人。主要研究自主机器人的设计。例如,用有反应能力的分层体系结构设计机器昆虫、小规模的机器人群体的集体行为、使用进化规则分析机器人的控制结构。(8)可发展的硬件设备。主要研究硬件进化的实现。这项研究涉及硬件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繁衍、新传感器的设计等。由于硅元素缺少某些用于进化的基本特征,要获得自适应性,只有采用类似于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的技术,或是采用遗传编程的方法。(9)纳米技术。主要研究自然生命或新有机体相关的合成过程。费曼(R.Feynman)开创了这项研究,他在1959年主张在分子层面微缩和扩展工业制造能力,以此创造人工生命。(10)生物化学合成技术。主要研究RNA繁殖的体外实验、原始人工生命形式、RNA链的合成和进化、自催化的反应以及渗透性的生长等。[5]这些研究都强调“突现”这个核心概念,即整体性的行为和结构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产生,但不作为组成部分的行为和组织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人工生命就是突现的科学。

3.从“变异-选择原则”走向“变异-稳定原则”“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尺度观察系统,这些尺度就像是抽象的层级,只要知道系统的某个层次,就可以把系统想象为某个结构网络,进而推导出下级层次。比较这两个层次,低级层次的结构众多,但类型很少,而高级层次的结构较复杂,类型也很多。所有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性的层级。在这个抽象的模型中,可以把系统的结构理解为粒子、分子、生物体、信息、符号等。同一层次上的结构,通过与其它结构的连接获得自己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动态结构。这些新结构,再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新属性。由此,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构的附属层次上定义突现属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把这些属性还原为系统结构的局部组合,进而用更形式化的方式定义它。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模型描述比较大的系统,如宇宙。”[6]把夸克、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体看作不同层次中的元素,某个层次中的元素都可以通过组合构成上级层次中的新元素。这里面也有特殊的情况,如氦原子非常稳定,它没有与其它原子的“链接”,而碳原子却有四种“链接”。由于碳有较强的交互能力,它是每个大分子结构都不可或缺的元素,并成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既然如此,在什么规则的作用下,新的系统结构从复杂性的层级中突现?“这样的规则包含变异和稳定的系统过程。这些过程在所有层次上并行发生。在任何层次上,结构单元都有许多不同的配置。在产生热力学变动的时候,确定的描述开始远离平衡的过程。这些变动致使结构单元的配置发生随机变异,而变异形成了许多瞬态的结构,它们与更高的组织层次相关联。某些瞬态的结构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们适应了环境,并且它们的结构属性就包含在稳定的过程中。这些新结构形成了新的复杂性层次。”[6]稳定的过程演变为四类相变的行为:一是固定和同质的状态;二是简单的周期结构;三是无序的周期结构;四是复杂结构。[7]兰顿认为像生命系统这样的复杂结构,应该维持在有序与无序的相变“临界点”上,避免任何一种最终结果。

稳定过程的基础是生物细胞的自组织,如自创生(autopoiesis)。在自创生的基础之上,我们能以组织导向(organization-oriented)定义极小生命。在这种情况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变异-选择原则,只是变异-稳定原则的特例。这两个原则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差异(:1)稳定过程不是优化方案。自然选择优化了生物的适应功能,使其在竞争资源中占据优势,但结构稳定的过程,从整体上满足环境的约束条件。例如,瓦雷拉等人提出的自然漂变命题(naturaldriftproposition)就是一个满足过程,而不是优化过程。(2)所有层次在分级模型中交织在一起。环境由所有层次的所有结构组成。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内在层次,这样的反馈回路对生命至关重要。

三、汇聚技术的启示:弱化自组织的作用

人工生命系统展示了生命开放式进化的发展方式,但Tierra世界中的数字进化却不是开放式的,因为Tierra生物的复杂性低,进化的变化不多。对此,汤姆•雷(T.S.Ray)试图扩大Tierra的环境来增加异质性。他发现Tierra生物通过互联网,从一台计算机迁移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寻找未使用的资源及局部的生态位,从而进化为新细胞。在执行复杂的环境计算时,改良Tierra将增加预期的遗传复杂性。然而,对于原始版本的Tierra来说,这样的进化是有限的。按照希利斯(W.D.Hillis)的观点,协同进化能推动进化性进步。协同进化的“演化军备竞赛”通过改变环境来推动进化。即使这样,原始的Tierra与改良的Tierra都需要协同进化。发展开放式进化,需要对人工和自然的进化系统作定量比较。从贝多(M.A.Bedau)和帕卡德(N.H.Packard)的数据来看,存在不同性质的进化动态,未知的人工系统生成了生物圈所展现的进化动态。

总之,生命的进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赋予生命新的适应性。然而,目前用变异-稳定原则解释复杂系统进化机制仍有局限。汇聚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即把自组织看作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按照迪皮伊(J.P.Dupuy)的观点,认知科学引导汇聚技术定位失控的程序。[8]自组织作为自发过程,也涉及控制问题。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不会有真正的危险,但自组织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长期以来,自组织只是委托(delegation)人工任务的一个步骤,但在授权机器的逻辑运算之后,应该授权机器的自我建构。实现这个目标有三种自组织的策略:(1)混合化(Hybridization)的策略,即使用生命系统的建筑模块(buildingblocks)制造设备和机器。(2)仿生(Biomimetics)的策略,即赋予人造物模仿的性能。(3)整合(Integration)的策略,这个策略是对前面两种策略的综合。这三个策略假设人造物与自然系统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可以用机器隐喻描述生命系统。但是这样的隐喻操作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使用技术词汇表,把生物体描述为机器;(2)把设备和机器描述为有机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康吉兰(G.Canguilhem)就发现,生物与机器的类比总是用技术术语描述生物体。[9]现在的问题是,机器能否像人类那样进入生活世界?第一种策略:机器的自组织以生物进化的选择方式使用结构和设备,反过来可以把生物细胞视为分子机器(Molecularmachine),如分子生物学家把DNA、RNA、酶、蛋白质描述为纳米机器,材料化学家建设分子发动机和分子转子。生命系统也被看作分子的制成品。我们期望通过模仿自然,设计出维持生命的高性能结构,但是成功的概率很低,更可行的方式是设计自然提供的建筑模块——蛋白质、细菌、微胶粒(micelles)或胶质。合成生物学通过应用工程学的方法,发展出混合的对称策略:把生物过程分解为它的元素,基因片段被当作操作单元,把这些元素装配为模块。

最终的目标是产生一个独立和可交换的部分,用于执行特定的功能。总之,任何功能无法指定给某个特定的单元,但任一单元的元素装配都有可能产生特定功能。如果自组织不是一个设计规则,那么,它既是集体行为,也是自发行为。第二种策略:自组织的作用推动了材料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合作。模仿生物的自组织,不只是复制一个模型,也决不意味着在所有细节上都复制原件,而是选择模仿生物材料的本质部分。通常,它们的模型不是生命系统,而是工程操作的局部模式。我们无法从实验室中精确地复制这个模型。化学家的实验条件与自然条件不同,他需要高温、低真空和有机溶剂。由此看来,自然给予我们的只是启示,而不是模型。建立自组织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可逆性是能重新调整部分的关键;(2)信息必需包含在反应物中,在这个成份中编码,而不是由外在程序提供。第三种策略:整合技术是蒙泰马格诺(C.Montemagno)发明的一种程序,他的目的是把生命与非生命的系统混合在一起,用人造设备模仿细胞膜或肌肉。这样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生物医学的应用,它的目标是通过广泛使用分子交互作用的自然模型和分子集合,创造出具有突现能力的系统。细胞膜(Membranes)具有多重功能,从而成了这个程序的关键因素,即这个程序决定着空间组织、提供电流、感觉和运送信息、探测特殊分子。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人造细胞膜,可以在生物意义上处理信息,也可以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些自组织基于不同的自然观。在“混合策略”与“整合策略”中,自然是一个独立设备的集合或人造机器。在“仿生策略”中,自然是依赖于“特定物理学”的系统。混合引起了制造过程,它需要一个设计者严格控制这个过程。整合策略也需要一个设计者构建系统,表现突现属性的功能。但在第二个策略中,仿生的自组织是一个盲目创造的过程,它的组合和选择缺乏外在的设计。即使仿生化学家按照设计的自组织进行操作,也无法保证控制所有的步骤。可见,不同的自组织策略将建立在不同的哲学自然观之上。

作者:董云峰 任晓明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大学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复杂系统突现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rbzftxzz/68182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