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建筑艺术中看传统文化的转变范文

古代建筑艺术中看传统文化的转变范文

时间:2022-02-14 08:23:21

古代建筑艺术中看传统文化的转变

一、村社建筑空间中民间文化的变迁

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之前,几乎每一个村社都会有一个乡亭建筑,而寺院要在乡镇和城市里才会有。因此,乡亭是最能体现越南民间文化特色的一种建筑文化。目前现存最早的乡亭建筑是建于1531年的河西省的翠飘亭,1576年建盖的北江省的鲁幸亭,以及1582年建于河西省的腊亭等。虽然在细节上随着时代审美的变迁,乡亭的建筑艺术产生了一些变化,但自16世纪以来乡亭还是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乡亭会设置在村头居中的高地上(个别地方也会选择全乡最低的地方),竹林环绕。乡亭是外乡人走近村社的第一印象。乡亭中大亭的房顶是最大的,大亭也是面积最大的一间,乡亭房屋呈横向布局,向两边沿展,房间数为单数3、5、7,具体视乡亭规模而定,最中间的那间总是为大亭。大亭里会供奉城隍,城隍被视为全体乡民的“祖先”。越南乡亭的屋顶颇具特色,房顶向四面延伸,高度占据了整体房屋高度的2/3,但看上去乡亭建筑并不笨重,反而透出灵动和柔和的气息。四面大屋檐的造形使得大亭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都像是乡亭的正殿,每一面屋檐的造型都是呈斧形,坚固、清晰但不僵硬。两个屋檐的结合处,弧度轻巧柔和,并饰以突起的线条,既牢固又美观。屋檐下的一些装饰细节精美微翘,檐角突然向上扬起,弯曲上卷,有时也会以柔和的龙头造型来装饰檐角。每根柱子都是建在石基之上,防止腐烂。16世纪的乡亭建筑一般是呈“日”字形,乡亭主体建筑就在“日”字形中间那条线上,而城隍供奉在中间的大亭里靠后一个略高的台阶上,这样更能感觉神与人的亲近与联系。后期,一些乡亭还会在房屋建筑的两端立塑像。

而到了17世纪,一些乡亭就在大亭的后面增添了后殿,呈“丁”字形,如鲁幸亭,或者是完全是“二”字形,如富老亭和高尚亭。只是后殿建筑的技巧与装饰与大亭虽然有传承但也还是比较容易区分开来。从18世纪开始,越南北方的乡亭里还开始使用离地面0.7米的木地板,防止潮湿。在乡亭四周平行于梁柱的位置通常还会有一些木藤结构的栅栏,通常是上藤下木,这样看起来整个乡亭结构饱满通透。到了18世纪,乡亭建筑就更加重视后殿的建筑和装饰,屋脊和地基都是按“工”字形建造,如北宁省的榜亭,后殿里塑有三个方向的佛像,前门是紧闭的,为城隍神单独营造了一个空间,感觉森严而远离乡民。18世纪末,还有的乡亭会在平行于大亭前面的位置再增修几间矮小的前殿。

19世纪时乡亭建筑就更加复杂化,在大亭两侧加修了厢房,便于在安排祭礼时在厢房前可以安放筵桌,整体布局向着“国”字形的趋势发展,这也反映了乡亭与乡民文化活动联系的紧密性,从中可以看出乡民对祭礼和庙会活动的日益重视。乡亭里的民间雕刻也是乡亭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乡亭的雕刻内容一般是反映日常生活场景,如:犁地、插秧、耕种、打猎、打鱼、建设房子、下棋、斗鸡、斗牛、赛船、踢球、摔跤等,表现了人们渴望健康、自由和人文的生活。最有特色的是在海兴翁庙里石碑上雕刻的一些裸浴的姑娘晒太阳的场景,西东元亭里在荷花池里洗浴的裸女。河北省光回亭和河西省的西腾亭和冯亭、南定的香禄亭、河内的荣庙里都雕刻有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而在河北的吴会亭和扶老亭甚至有男女交合的场景。总体来说乡亭的建筑特点仍然保持散热通风的建筑风格,适应于越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此外,从乡亭建筑的演变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本是与佛教、道教或是祖先崇拜、城隍信仰和民间信仰相联系的宗教建筑,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开始逐渐封建化、阶级化。但是无论怎样,由于乡亭始终都是越南民间文化中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也演变成为了越南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特色。

二、越南古代佛教建筑中的宗教文化特色变迁

佛教对越南古代的建筑、雕刻和美术的影响不可低估。佛教建筑也成为了代表和影响越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技术和美术风格也都清晰地打上了越南佛教文化的印记。

(一)越南佛教建筑总体的特点

从建筑布局来看,越南佛教寺院分为“国”字形和“丁”字形两大类。一种是外“国”内“工”型,而另一种是“丁”字型,然后分为5建筑区域:前、后、左、右和中心建筑部分,由纵向的上殿(即正殿)与横向的前殿连接而成。即由前殿、烧香处、上殿、围绕着前殿的且连接向上殿的走廊组成一个倒的“丁”字形。而“工”字形指的是由烧香处将横向上殿与前殿连接起来呈“工”字形。寺院周围有走廊包围,又称“国”字形。越南的“内工外国”型寺院在16世纪已经出现,但到17世纪才迅速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在越南佛寺的正殿(三宝殿)采用的是多层供佛的方式。第一层供奉着三尊佛像即掌管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正中是现代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燃灯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第二层供奉着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第三层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侍为文殊菩萨,右侍为普贤菩萨。第四层是纪念释迦初生佛的九龙座。不论有几条龙或诸神围绕,中间都是初生的释加佛。第五层,有多种供奉的方式,比如可以有玉皇大帝居中,两边是南曹北斗。在大雄宝殿这样多层供佛的方式在中国的佛寺建筑中较为少见的,但在越南佛寺却特别普遍,并且在佛像外形的塑造上也呈现出一些与中国不同的特色,越南常有在中国佛寺并不常见的婴儿状的释迦初生佛的和苦行僧式释迦佛。此外,在越南很少会有专门供奉菩萨的佛殿,如观世音菩萨大多都是在正殿中与其他佛一同供奉。从越南佛寺供奉的对象来看,既包括禅宗、净土宗的佛像,有时还混杂有密宗和民间信仰的神像。特别是在后殿和祖堂所供奉的塑像都明显地突出了本地的民间信仰,如三府、四府信仰中一些的人神为主的母神:蛮娘佛母、柳杏公主等。同时,如果与中国及周边东南亚国家相比较的话,会发现,越南的佛寺建筑和佛像雕塑无论是从规模、高度、大小、华丽和精致的程度都是适中,“工程并不浩大,各寺诸塔规模适中、美观飘逸,甚至有的细小而玲珑,有如隐士独处之草庵。寺小而多,也许这也是越南人心理上积极的一个方面。”越南佛寺建筑清楚地体现了越南人实用性与灵活性并举的艺术审美思维特点。

(二)越南佛教建筑的演变

李陈时期是越南佛教较为兴盛的时期,佛塔寺庙是较能体现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建筑类型。但由于年代久远,规模本就不大的一些佛寺建筑并没有得以完整地保存,现仅只能凭一些史书、碑记和现存的建筑来简述其建筑艺术的特点。提到李朝的佛寺建筑首先要提的就是独柱寺。独柱寺又名延佑寺,据碑文记载,“独柱寺建于1049年,在一个方形莲池上建有一根石柱,在上面建有一个玉楼阁供奉观音......”[2]189相传是李太宗在称帝前常梦到观音乘坐着莲花停留在莲池中,李太宗醒后将梦的内容讲给群臣,群臣都以为这是个吉兆,禅师劝李公蕴称帝,并在池中建石柱,在石柱上按其梦中的莲花座的形状建一寺庙供奉观音,所以该阁也称为莲花台。禅师们在此地为李公蕴念经诵佛,保佑其延年益寿,因此独柱寺又名延佑寺。现在的“独柱寺”是在法国殖民者破坏后再次按原来的形状重建的,这个建于一根高4米、直径1.2米的柱子上,有如花瓣向上开放的莲花的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与风格成为河内首都的象征。陈朝时期,木雕艺术非常发达,越南佛寺很多大门上都留存着陈朝时期的木雕,其中还有一些是受到占婆雕刻影响的长有双翼的人神和击鼓的鸟神(GARUDA)。位于广宁省的琼林寺,与安子寺和昆山寺被称为竹林禅宗三大中心之一。1316年,陈朝法螺禅师建琼林寺,1329年时完工,当时被称为“安南第一名胜古迹”,史书上所说“安南四大器”①之一的铜铸佛像就是出自琼林寺。后虽经过多次重修,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规模宏大。但能够体现陈朝时期建筑风格的仅存一些石碑和塔林。位于南定省的普明寺,由于陈太宗喜欢在寺外组织礼会,因此在湖中建有水榭,和高14层20米高的石塔,矗立在湖中。昆山寺因其建筑艺精美而著名。该寺也是由法螺禅师于13世纪建立,而后其弟子玄光禅师扩建而成,他是竹林禅宗第三代传人,建有灯明宝塔,共有3层,玄光圆寂后葬于此。陈睿宗在1373年游昆山寺,因感叹此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留下刻有“清虚洞”的石碑。此外,昆山寺还是越南大文豪阮归隐隐居之所,因此在昆山的祖堂里就祭拜陈元旦(阮的祖父)。到黎朝时期,由法眼禅师扩建后达到了83间房的规模。寺院呈“工”字形,含三关、前殿、烧香处、正殿、祖堂、钟楼、鼓楼等,由于其大部分现存的建筑是在黎朝时期修建的,下面会详细讲到该时期佛寺建筑风格的变化,这里不再赘述。黎朝期越南佛寺建筑艺术又大有发展,建筑规模普遍扩大,较为笔塔寺(称为宁福寺)位于距河内25公里左右的北宁省笔塔乡(旧时称雁塔),该寺兴建于13世纪,竹林禅宗第四祖玄光曾在这里主持。

17世纪时拙公和尚又在这里主持,因此仿照中国佛寺的建筑布局,重新修缮笔塔寺。1647年,拙公和尚的徒弟明行禅师继续扩大该寺的建筑规模。直到1876年,阮朝嗣德帝才将其更名为笔塔寺。因此,笔塔寺主要反映的是17世纪越南寺院的建筑风格。由于得到朝廷和王室贵族的支持和资助,这一时期越南寺院建筑规模很大,往往由上百间房屋构成,越南称之为“百间式寺院”。其主要建筑面向南方,依次分布在150米的纵轴线上,共有多个建筑单元:三关、钟楼、前殿、烧香处、正殿、积善庵、客房、祭府、祖堂、斋房和报严塔和尊德塔等。三关即佛寺门,由一大二小的三道门组成,中间那间更大为两层,楼上为四面通风的阁楼,下为木质柱子支撑,旁边两间为砖柱支撑,壁上有窗。三关建筑没有中国佛寺三关的高大宏伟,但也小巧别致。从三关沿一条宽4米长24米的砖路,就可以到达日字形的两层钟楼建筑。自钟楼15米到达前殿,前殿有2尊大型的泥塑护法。在前殿外两端建有2座碑亭,右边石碑高2.3米,宽1米,后刻有“宁福禅寺三宝济寺碑记”字,前刻有“敕宁福禅寺碑记”及建碑日期。左边石碑略矮,但两个石碑都建在硕大的石龟背上。正殿建于高为1.1米上地基之上,长为19米,宽10.6米,共有5间殿房和24根格木柱子。大雄宝殿的四个屋角有4根石柱和石栅栏环绕。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有24幅石刻的浮雕,每幅长1.2米,高0.6米,厚0.14,雕刻生动再现了越南北方平原农村生活。正殿里供奉佛像如前所述,差别不大,但是偏殿除了供奉着一尊骑象的普贤菩萨和9位罗汉外,还有李朝倚兰皇太后的塑像。将正殿和积善庵连接起来的有一座造形小巧的石桥跨于小小的睡莲池上,石桥两边的石栏上仍然刻有农村生活的场景,清新古朴。积善庵地基为日字形,长16.1米,宽8.4米,有7间房,2楼上有4面逐渐收缩的屋顶,呈方形空间。正屋内有一座木制的九品莲花塔(九层),上漆贴金,八角形,底部有轴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该塔反映了净土宗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祭府共有5间房,主要供奉对该寺有功的王公贵族,如皇后郑氏玉竹、公主黎氏玉缘、郡主郑氏玉基、皇子黎庭思等;祖堂共有7间房,用于供奉拙公和明行禅师的木像,木像为17世纪的木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后殿有3间,中间供地藏王菩萨,此外,还供奉着越南民间四府信仰中的柳杏公主。报严塔是用青石搭建,供奉拙公和尚之塔,高13.05米,塔身呈八角形,五层,塔尖高耸,形似笔状,故称为笔塔。尊德塔为供奉明行禅师而修,里藏有18世纪制作的铜书,上记有皇后郑氏玉竹的事迹。但实际要论及木雕佛像的艺术价值,笔塔寺里千手千眼观音像成为这一时期最有特点的佛教塑像,佛像散发出自然健康的气息。这尊雕像出自黎朝时期张天生之手,观音像高3.7米,面容表现了越南妇女特有的坚毅柔婉,身体与994个手臂十分和谐紧凑地连接在一起。除却与身体紧密连接的42只手臂,其余手臂弯曲舒展,巧妙地在布置在观音身后形成了菩提叶状的万丈豪光。精致小巧的手掌造形犹如观音周围散发的光芒,同为菩提叶状,禅味浓郁。纤巧的手掌上都刻有神眼,象征着力量与智慧的结合。

另外,西山王朝时期,河西省西方寺里的罗汉像虽然取自佛学史籍,但因雕塑者溶入了越南民族的审美意识,因此罗汉像塑造得别具越南风味,生动、现实、灵动,体现了越南当时一些大隐于世的老者形象。除了这些出名的佛寺外,越南大部分乡镇里还会有乡寺,乡寺建筑要早于乡亭建筑,因此乡寺建筑是村社人民最早的文化活动场所。以河内附近现存的背溪乡为例,背溪寺建筑现在还保持着陈朝时期喜欢使用木制结构做装饰的特点,和一些14世纪建成的莲花形石头底座。黎朝和阮朝期间对乡寺也进行修缮并扩大规模。该寺前殿供佛,后殿供着阮秉谦文圣。与很多乡亭一样,背溪寺对“圣”的崇拜要胜过对佛的敬奉。莫朝的宫庭建筑较少,民间建筑大多也集中在寺、庙、观等宗教建筑之上,一般来说都是呈现出规模小简单的特点。相对来说,雕塑则发展得较为突出,主要形象有神、佛、仙、圣、金童、玉女、乐器、舞女、皇帝、公主和一些灵兽,还有一些自然之物,如花、叶、浪和云等。特别是将一些生活场景雕刻在了寺庙里,比如说伐木、打虎、打猎、划船、杂技、踢球、斗兽和一些男女情事。这一时期的雕刻,场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笔触清晰有力,关注图象的意义胜过其细节本身。应该说莫朝文化的发展演变是越南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为越南民间文化的发扬光大开辟了道路。

三、越南皇城建筑艺术与封建制度文化的融合

皇城和宫庭建筑也是集中体现越南封建政权文化特色演变的一种建筑类型。建国初期,越南丁朝就在在华闾的大云山修建了宫殿,在柱子上都镶金镶银,在光禄殿上还铺有银瓦,但只敢称为“百草千岁殿”。到李朝时期,越南的皇城建筑发展规模迅速,规模之大,超越了越南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城建筑。李朝都城升龙皇城从1010年修筑到1014年,含内外2个城,总长25公里。大越史记全书有记载:“遂于升龙京城之内起造宫殿,前起乾元殿,以为亲朝之所,左置集贤殿,右立讲武殿,又启飞龙门,通迎春宫,丹凤门通威远门,正阳起高明殿,皆曰龙墀,墀之内引翼回廊,周围四面,乾元殿后置龙安、龙瑞二殿、以为燕寝之处,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后起翠华、龙瑞二宫,以为宫女之居。修府库、治城隍,城之四面,启四门,东曰祥府,西曰广福,南曰大兴,北曰耀德。又于城内起兴天御寺、五凤星楼”。1011年,李公蕴在右边继续建设大青宫,内城建镇富库。

1014年,又在升龙城四面筑起了城墙,整个建筑一般都与周边自然观巧妙地融合。李朝皇城建筑上的雕刻呈现出简洁、平衡但不单调的特色,雕塑对象一般是神、佛、仙、圣等,还有一些自然风景,花纹一般是云、水波、荷花和菊花;动物有龙、象、水牛、狮子和鳄鱼。受到了占婆雕塑的影响,还有一些神话故事中服待神仙的宫女和跳舞的舞女。龙在李朝较为普遍的一个艺术形象,它被塑造成为一个平滑、蜿蜒、曲折、柔软如同蛇的身体,而头的部分则包含了很多象征性的组成部分,比如形状和线条都是用了象水和云的形式,表达了稻作文明下的居民对水的祈求。由于陈朝历代君笃信禅宗佛教,喜长驻佛寺修行,寺塔建筑兴盛胜于皇城建筑。从建筑风格上讲,陈朝皇城带有现实和灵动的特点,“定京城左右伴坊,做前代为六十一坊,置评泊司,或有增加大罗城外四城门”,形成了以内城为中心,以商业街坊环绕的热闹皇城。受到中华雕刻艺术影响下,喜欢在横匾刻画一些装饰性花纹,宫庭雕刻对象包含蜿蜒的龙、灵兽和一些花叶等。陈朝的建筑与雕刻继承和发扬了越南民族艺术的特色,比李朝更豪放、积极和现实些。陈朝的龙形象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头上装饰上了一对威严的角,龙身变得更加健壮。陈朝建筑的雕刻内容开始出现风景和人物,现实积极地体现了越南这个时期民间生活的场景。胡朝的皇城建筑建于14世纪末期,胡季嫠把都城转向了清化省安尊,位于现在的西阶、春阶、方阶和东门4个乡之间,而由于西阶乡刚好就在内城附近,所以胡朝皇城又称为“西阶城”。胡朝是越南颇受争议的一个封建时代,如果说胡朝的短命与其都城建筑有什么关系?理由未免牵强,但是“西阶城”建筑的特色确实是越南其他朝代皇城所不具备的。这个皇城建筑是在3个月的时间里建成的,整个建筑按“日字型”布局,南北长900米,东西长700米。

出于防备陈朝复辟和明朝的入侵,胡季嫠才会特意将皇城选在了“山多水多”,易守难攻的中部地区,并在皇城四周挖有壕沟作为防御工事,1399年,胡朝还在皇城四周种植竹林,为保持竹林的茂密,甚至下令禁止挖竹笋,违令者斩。并以巨大的石块修固皇城围墙和城门,石块大多是被打磨成长1.4米,高1米,厚0.7米,在西门石块更大,部分长为5.1米,高1米,厚1.2米。因与明朝的战事和西山农民起义,胡朝皇城毁于战火,仅只残余部分建筑还可看出胡朝皇城的建筑艺术。其中,通往正殿的台阶上个长3.4米,厚为0.3米的石块底座,其上刻有从里到外,从上往下的两条龙,龙身形健壮、结实,呈圆柱形,到龙尾自然地曲折变细,形成了一种向前飞腾的趋势。每只龙爪有3个龙指,龙身上已覆盖着鳞片,龙背上有明显突起的龙筋,龙的两颊光滑,后面还长有蜿延的髯须,大体上传承了陈朝雕刻的风格。黎朝宫庭建筑与雕刻注意平衡、左右对等。在东京,黎朝建立了敬天、勤政和万寿殿作为朝庭日常政务和生活的地方。虽然主要也是继承了李陈时期的造形艺术,但是慢慢地已经向着一种新的风格变化。特别是关于龙的形象。黎圣宗时期的龙已经转化成一种健壮、头大、有角、胡须蜿延,身子曲折度很大,龙爪是带有5个尖利指尖的形象,看上去非常的凶恶。这种龙的形象显然是受到了明朝雕刻的影响,这个时期,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龙来进行装饰,龙形象的演变代表黎朝封建威权的逐渐成熟。阮朝还重新修缮和新建了一些寺院和儒教建筑,其中有很多现在都已经成为了越南文化的一种表征,如雄王庙、魁文阁、佛缘塔和顺化皇城等。当然最突出还是当数顺化皇城建筑。顺化原为占婆古国乌、里二州,陈朝时期,越南以“和亲”的方式迫使占王将此二州作为聘礼献给了越南,陈朝遂置顺州和化州,明属时期置为顺化府,曾先后为南方内堂阮主和西山王朝的都城。

19世纪初,待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建朝后,在原来皇城的基础上历时80年的修缮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其建筑艺术主要受到中国皇城和宫庭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法国军事防御建筑技术的影响,成为越南封建时代东西方建筑艺术交响之绝唱。顺化皇城外城城墙总长约为10.5公里,总面积约为6.8平方公里,而北京城内城面积约为35.6平方公里。顺化皇城外城只相当于紫禁城的五分之一,但其其以北京城和紫禁城为蓝本,从选址、规划、布局、功能、造形及雕刻基本与中国北京紫禁城如出一辙,因此也被称为越南顺化“紫禁城”。顺化皇城模仿北京城的三重方形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最外面的层次称京城,“京城,周十八里有奇,高一丈五尺三寸,厚五丈,瓷砖。门十一,前曰体仁门、广德门、正南门、东南门:左曰正东门、东北门、镇平门:右曰正西门、西南门:后曰正北门、西北门”。京城之内有国子监、枢密院、都察院、习贤院、史馆等机构,一如北京城。京城之内是皇城,“皇城,周四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厚二尺六寸,砖砌。南北各长一百五十一丈五尺,东西各长一百五十五丈五尺。门前,前曰午门,左曰显仁门,右曰彰德门,后曰地平门”。皇城内有太和殿、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皇城之内是紫禁城,位于太殿之后,“周二里有奇,高九尺二寸,厚一尺八寸,砖砌,南北各长八十一丈,东西各长十二丈六尺七寸。门七,南曰大宫门,东曰兴庆门、东安门;西曰嘉祥门、西安门;北曰祥鸾门(旧祥麟,明命二年改)、仪凤门”。

皇城和紫禁城是阮朝行政和政治生活的中心。里建有皇帝处理政务的勤政殿、武显殿、文明殿、东阁殿、左雩殿和右雩殿。皇帝、皇后和皇太子居住的乾成殿、坤泰宫和光明殿。此外,还有贞明殿、养心殿、阅示堂、静观堂、尚膳、太医院、六院、太平楼和上苑,无论布局和名字,都与北京故宫如出一辙,无处不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顺化的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具有明显的重合中轴线,较为重要的建筑几乎都座落在中轴线上。这条轴线上的建筑分布完全是按照北京紫禁城“尊者居中”的建筑格局。各个设施名称依次为:金水池、午门、铜柱坊门、太液池、中道桥、铜柱坊门、龙墀、太和殿、大宫门、勤政殿、坤泰殿、建中殿、镇北岛、北镇台。凸显封建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的核心地位,充分说明了中国儒教礼仪和宫庭建筑理念对越南皇城建筑的深远影响。在建筑装饰艺术上,顺化皇城也同样强烈受到中国建筑中“九五至尊”思想的影响。阮朝在世庙前置九鼎,“正中高鼎,左一仁鼎,右一章鼎,左二英鼎,右二毅鼎,左三纯鼎,右三宣鼎,左四裕鼎,右四玄鼎”,祈保江山永固。阮朝皇城的建筑风格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阮朝建立过程中受到法国殖民政权的大力帮助,法国人曾帮阮福映建造过多处军事建筑。阮朝建立后,阮福映便把西方军事防御体系广泛应用于顺化都城的建设中。如法国沃邦式②:棱堡式的外城墙、具有独立的军事城堡作用的镇平台、具备瞭望台作用的京城旗台等建筑,带有鲜明的西方军事防御建筑的色彩。

在《大南统一志》所附京师图中可以看到,除去东北角的镇平台,外城墙共由二十四个棱堡组成,其实每一个棱堡就是一个独立的炮台。并置大炮于京城炮台之上,起到真正的防卫作用。受棱堡式外城墙造形的影响,顺化都城外城的城门必须设置在每两个棱堡之间,除去城角的棱堡,城墙四边有5个炮台,因此城墙上开设的门不得不从单数的中国式城墙门更改为双数。这使得整体格局都仿照中国北京城的顺化都城发生了微妙的变异:只有皇城内和外城的重要建筑集中城市的中轴线上,而外城重要的正南门和正北门却因棱堡的存在而偏离了城市中轴线。此外,透过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和建筑类型这种外部形式来看,阮朝顺化都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与思想在越南的深刻影响。阮朝统治者深谙“三极之道”与“九五至尊”的道理,在都城中的精心布局,以体现其“君临天下”之意,显示其“南方中华”的正统地位。

从顺化都城外城墙的变化可以看出西方文化随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开始登上了越南文化的舞台。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出现隐约地方暴露出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阮朝君主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对中国北京城和紫禁城整体布局和功能的模仿,足以显现越南学习和推崇中国封建集权政治制度的态度,阮朝统治者始终强化儒家思想里的尊卑秩序,并以此来对抗来势凶猛的西方宗教和资本主义思想。而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正如顺化都城建筑中的西方建筑因素,仅仅是以防御为目的,在“外城墙”上的一种借鉴与学习,这种浮于外表的学习,只是体现了阮朝初期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而本质上却是对西方的思想与文化采取了排斥的态度。顺化都城中东西方建筑文化不成比例的杂糅与融合,实际上也预示着阮朝成为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

作者:杨健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代建筑艺术中看传统文化的转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hwhltzz/63852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