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范文

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2-06-10 09:13:39

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

一、河南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河南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文化发展状态为评价对象。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中“行政区划”的界定,其名称和先后次序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家综合评判四个一级指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翼,缺一不可。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体和灵魂所在。专家综合评判旨在透过数字表象深入考察各地文化功能的综合发挥情况,诸如提升公民素质、增强公众凝聚力以及文化支撑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构建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具体的测算分析,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是各类评价体系必须恪守的普遍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指河南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各项指标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更深刻的用意是在反映当下18个省辖市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具体指标的杠杆和导向作用,进一步调动各地市重视文化、发展文化的积极主动性,实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并着力营造更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言以蔽之,不为评价而评价,推动后续健康发展才是终极目的。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级指标制,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家综合评判。其中前3个为客观指标,均下辖具体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二级指标12个,名称和数量涵盖了一级指标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文化事业包括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要素以及更为直观的“省级及以上奖项(荣誉)”,文化产业包括投融资体系、规模结构、市场体系、品牌培育以及集中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特征和方向的“集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则主要包括文化人才培训引进投入和文化队伍规模结构两项。三级指标50个,涵盖了相关二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符合科学、全面、可行的原则。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文化竞争力进行评估,在省内尚属首次,没有可供直接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相关的文化类评价体系似可提供借鉴和参考。约略而言,大体包括三类:(1)文化产业类的发展指数测算体系以及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典型者诸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CCIDI),以表征指数和内涵指数为核心框架形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级多指标综合指数体系”,对产业方面的指标详细设置可资借鉴。(2)外省文化强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从文化强省(市)的目标和内涵出发,设置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各级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测度方法。(3)《河南省文化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前者将河南文化强省的内涵与标准概括为8种能力、分解为86个二级指标,后者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主线形成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和150个三级指标的测算体系。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经相关专家反复论证形成。详见表1。

二、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区域文化竞争力理论,引入统计学概念,融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外显指标与内隐指标、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复合指标与单一指标,围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辅以专家综合评判,旨在通过全面评价分析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建设发展的综合水平和比较优势,准确反映河南文化发展态势和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文化事业评价指标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为一级指标,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关键,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基础,省级及以上奖项(荣誉)反映该区域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设置5项二级指标,即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省级及以上奖项(荣誉),其中前3项均对应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需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实现总量与人均、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等内部结构均衡而且逐年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体系。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总体来看,对文化投入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均文化事业费更低。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该尽快弥补的短板。因此,该项二级指标权重也比较大。在3项三级指标中,人均文化事业费与文化事业费占本地财政支出的比重,共同测度各省辖市对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设置“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增长率”指标,意在通过统计指标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公共财政资金进入,持续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现以“人均文化事业费”为例,说明三级指标实际分值的计算方法:三级指标实际分值bi=理论分值(A)×(统计数据ai/标准值am)(说明:标准值am为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公式bi=A×(ai/am)即是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三级指标实际分值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具体区别有二:第一,不同指标的标准值不同。或以18个省辖市中的最高得分为准,或以全省平均值为准,视三级指标的不同情况而定。第二,涉及多个项目的复合指标,项目层级高低不同者赋予不同权重(第一层级1,第二层级0.6);项目层级大体相同者无须分别赋值,数量直接相加即可。对于大多数单一指标,直接套用公式和标准值比较计算即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两者分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在全省已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各地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情况下,作为软件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相对更为关键,而且现在有效供给并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城乡群众尤其是农村地区日益增长并逐渐呈现多样性、小众化特征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权重(10分)高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5分)。在具体的三级指标中,两者在符合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均特别注重考察惠民文化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基层社区的落实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保有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齐全,内涵丰富。三级指标的设置主要围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整体权重分值不大(5分),主要是因为,文化遗产是先天资源,后人主要是继承保护;各省辖市的文化遗产分布不均,大量集中于郑、汴、洛地区,其他省辖市相对较少,而且不能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改变其基本面貌。为公平起见并进一步调动全省多数省辖市致力当代文化发展建设的积极主动性,整体权重不宜太高。省级及以上奖项(荣誉)。系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设指标,因为省级及以上奖项(荣誉)是各省辖市区域文化尤其是文化事业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直接体现,而且其中“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等项,不仅反映了近年来河南不断涌现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也彰显了统计指标背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阔背景。

(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文化产业较文化事业在区域文化综合竞争力构成中硬实力的色彩更重,因此权重赋值45分,略高于文化事业。理想的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主体明确、体系健立、管理规范,文化产品和要素能够充分流动,文化品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文化消费的提升拉动效应大幅攀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指标设置上,同时强调规模效益和结构质量,外显指标和内隐指标并重,具体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投融资体系。投融资体系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具体的3个三级指标,以市本级和政府投融资为基础,逐渐向省内外和政策投融资、市场投融资推演,旨在推动逐步健立渠道完备、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即在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同时,强化政策性投融资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规范和加强市场投融资的基础地位。[2]153-154其中,“争取到位的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虽形式上有层级差异,但终究不同于奖项、荣誉,两项数量直接相加即可。规模结构。总体规模结构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具体包括8个三级指标,既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法人单位与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的外显指标,亦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当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比例等结构性的内隐指标,并将文化产品(服务)出口总额纳入考核范围。市场体系。健全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文化市场主体发展的生态基础。主要通过5个三级指标测度。由于市场主体构成在规模结构的二级指标中已有涉及,因而这里主要考察大型文化流通企业、文化产品物流基地以及文化市场中介和流通组织的健全完善程度;因为文化消费主要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而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故把文化消费纳入其中重点考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没有单纯的文化消费数据,根据统计年鉴统一采用更宽泛的“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数据口径一致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且,不仅考察其在城乡不同范围内的绝对值,同时测度其相对值“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品牌培育。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在品牌培育的4个三级指标中,虽然河南18个省辖市目前还没有“中国印刷、出版、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百强企业”和“中国文化企业30强”,然而通过统计指标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可以引导未来的努力方向,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体现。“文化企业上市”一项,设置原理类似。相对而言,指标“河南文化企业50强”更为具体,而且在多数省辖市均有分布。集聚发展。集聚发展虽然不是文化产业构成的要件,却是当前和将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应该在二级指标中有所体现,具体设置了5项三级指标。其中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作为集聚发展的载体自不待言,设置“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指标,旨在继续强化现代高科技对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此外,大型文化出口企业以及河南省在全国率先设立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亦有集聚发展的性质,亦纳入三级指标的统计范围。

(三)人才队伍建设和专家综合评判人才队伍建设是一级客观指标,权重10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区域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具体包括人才培训引进投入和文化队伍规模结构2个二级指标,下分5个三级指标,分别测度人才培训引进投入、整体规模结构等方面。专家综合评判属于一级主观指标,权重5分。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坚持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专家综合评判系由多位省内外资深专家,依据各省辖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客观数据,结合日常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并深入考察文化功能综合发挥情况,各自打分,最后择取平均值。设定较小权重(5分),是希望既能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透过数字表象洞悉文化本质的积极作用,又不至于降低评价指标体系和最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四)基本计算方法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bi)直接累计,外加专家综合评分,即可得到某一省辖市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综合指数(ci)。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虽然也标明权重数值(主要作用是明确整体结构和比例),但不参与中间计算,这样可以大为提高简便性、可行性。ci=(b1+b2+b3+…+b50)+专家综合评分关于三级指标实际分值的计算公式bi=A×(ai/am),上文已经涉及,现在分别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情况予以系统解释说明。1.单一指标bi=理论分值(A)×(统计数据ai/标准值am)其中am为标准值,在正向指标中为最大值,在逆向指标中为最小值。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暂时没有逆向指标,标准值一般采用18个省辖市中的最大值,也有一些采用全省平均值的情况(如人均文化事业费),视具体情形而定。ai/am即不同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无量纲化过程。由于指标体系牵涉众多不同的测度对象,原始统计数据的属性和量纲不尽相同。因此,应首先统一计量口径,需要通过采用相对化处理的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无量纲化处理。2.复合指标复合指标,即涉及多个不同统计项目的指标。相对单一指标而言,它需要增加一个ai的计算过程。如果多个统计项目层级相同,不同数量直接相加即可得到ai数值。如果多个统计项目层级不同,需要分别层级高低分别赋予权重分值1和0.6以至更少,表格中复合指标主要涉及部级和省级(类此层级差别,可参照处理),相应赋值1和0.6,随之套用如下公式即可:ai=m×1+n×0.6(m、n为不同项目内容的统计数据)概括而言,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计算公式共有三个:区域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ci=(b1+b2+b3+…+b55)+专家综合评分三级指标实际分值bi=A×(ai/am)(am为标准值)在复合并区分层级的三级指标中,另有附加公式ai=m×1+n×0.6(m,n为不同项目内容的统计数据)在测算全省18个省辖市区域文化竞争力综合得分、相对位次的基础上,重在分析各地在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明确提升路径,通过各省辖市区域文化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切实增强河南在全国的区域文化竞争力,推动实现文化强省目标。

三、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及2012年排名

以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专家综合评判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为参照,以2010年至2012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综合数据为分析对象,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文化竞争力进行分析。(详见表3、表9)以2012年各省辖市的综合数据为主,对18个省辖市区域文化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详见表10、图1)通过分析和排名,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竞争力的整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省辖市文化建设的“短板”,为各省辖市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事业竞争力分析从2010年到2012年,在文化事业费总量上,郑州市连年总量位居第一,分别为9.23亿元、8.63亿元、10.852亿元;文化事业费与人均文化事业费连年增长的省辖市有洛阳、安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其中,洛阳增幅最大,文化事业费由2010年5.35亿元猛增至2012年的9.21亿元,增长近4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由81.68元增至139.76元,排名从第三跃居第一,文化事业费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由原来的2.32%到2.67%,也占据了首位。2012年,各省辖市文化事业费前6名为郑州、洛阳、周口、南阳、新乡、安阳,人均文化事业费前6名为洛阳、郑州、济源、三门峡、焦作、安阳,文化事业费占本地财政支出的比重前6名为洛阳、安阳、郑州、济源、新乡、许昌。(详见表2)总体看来,大多数省辖市的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呈上升趋势,文化事业费总额和人均文化事业费大多有所提升,但文化事业费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却并没有相应增加,有11个省辖市反而较2011年有所下降。2012年,除洛阳文化事业费占本地财政支出比重超出2%,其余省辖市均在2%之下,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对于文化投入的增幅低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幅,表明各地政府虽然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已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各省辖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也都在90%以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普遍完善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各省辖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绝大多数呈连年上升趋势,尤以济源增幅最大,由2010年的4853册/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9714册/万人。2012年,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目超过2000册的省辖市有济源、三门峡、郑州、焦作、鹤壁、安阳、洛阳、许昌、新乡等市。周口、驻马店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量相对较少。总的看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各市基本持平。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各省辖市差距较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郑州市(72个)与最少的濮阳市(5个)相差6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郑州市(126个)与最少的鹤壁、济源两市(各23个)与相差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最多的焦作市(62个)与最少的漯河市(9个)相差5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最多的新乡市、南阳市(各9个)与最少的濮阳市、济源市(各1个)相差8个。这些数据除表明各省辖市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外,也间接表现出各省辖市对于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利用力度的差异。各地文化遗产的占有率与保护利用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区域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从2010年到2012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但各省辖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却不均衡。2010年与2011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和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比重的前6名均为郑州、许昌、开封、南阳、焦作、洛阳(详见表4、表5),2012年前6名则为郑州、许昌、开封、洛阳、南阳、新乡(详见表6)。其中,郑州市以省会城市的优越地位,在18个省辖市中一枝独秀。其他省辖市以洛阳、新乡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增幅最高,洛阳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由2010年的19.81亿元、2011年的25.82亿元到2012年猛增至52亿元,新乡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由10.86亿元、16.07亿元增至45.40亿元,文化产业规模大幅度提升,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与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2%的有开封、许昌、郑州、焦作;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2%的增加了南阳、新乡,开封市首次突破5%。这些数据表明,上述几个省辖市的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就整体而言,大多数省辖市还没有达到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48%的份额,与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相距甚远,需要尽快加大步伐,迎头赶上。2010年至2012年,各省辖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金额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只有洛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金额达1500元以上,2012年达到1500元以上的已有郑州、开封、洛阳等13个省辖市。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前6名为三门峡、平顶山、洛阳、开封、郑州、新乡。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均在10%上下,呈基本稳定状态。(详见表7)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乐服务支出金额大多呈缓慢上升趋势,洛阳、新乡、漯河三市反而有所下降。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前6名为郑州、焦作、济源、鹤壁、许昌、新乡。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除郑州、鹤壁、许昌、驻马店有小幅增长外,其他省辖市均有所下降,消费支出总量明显低于城镇,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表8)文化园区方面,截至目前,河南省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仅有1处,即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河南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9处,郑州3处,开封、安阳、焦作、许昌、南阳、周口各1处。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共11家,信阳4家,郑州3家,濮阳2家,安阳、南阳各1家。与其他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河南各省辖市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所占比例明显过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评选4次,占5个以上者有郑州、洛阳、安阳、三门峡、南阳、周口6市。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共10个:郑州、开封、许昌、周口、鹤壁、平顶山、南阳、濮阳各1个,信阳2个。省级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8个:濮阳2个,郑州2个,安阳、南阳、信阳、商丘各1个。河南文化企业50强占5家以上的有郑州、新乡、信阳、周口4市。人才是文化建设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各省辖市部级、省级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名家工程人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总量在全省排名前6位的是焦作、濮阳、开封、洛阳、郑州、许昌。

(三)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竞争力综合分析与2012年排名总体看来,从2010年到2012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各市发展不很平衡。文化综合竞争力排序依次为郑州、洛阳、许昌、开封、焦作、新乡、南阳、安阳、濮阳、平顶山、信阳、三门峡、周口、济源、驻马店、鹤壁、漯河、商丘。(详见表10、图1)从各项指标分析来看,文化发展较快的郑州、洛阳、许昌、开封等市,各项指标都较靠前,尤其是郑州,远远领先于其他省辖市。郑州市凭借省会城市的特殊地位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都拥有着最雄厚的资源,在18个省辖市的绝大多数的指标比较中均名列前茅,成为河南文化发展中当之无愧的龙头城市。开封和洛阳虽然同属文化资源大市,排名都在前五位,但洛阳市显得竞争力更为强劲,开封市则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按照统计学和概率学的一般原理,标本数据采集的种类越多、数据越全面,所得到的结果越接近于客观事实,但是由于文化建设方面公开公布的统计数据门类有限,课题组觉得有些应该作为类比对象的数据无从获致,只得放弃;另外一些数据特别是文化事业方面的部分数据又基本相同,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作为必选内容又不得不列入;课题中采信的数据主要为公开的数据,未公开的数据只能作为评估的参考。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文化竞争力对比的客观性,但作为第一个河南区域文化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已经把可以搜集到的公开数据网罗一空,得出的结论也许小有误差,但总体来说,基本符合各地实际情况。随着文化统计的进一步规范和数据收集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区域文化竞争力报告会越来越客观公平。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xbzz/6462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