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类的五种生产及文明积淀范文

人类的五种生产及文明积淀范文

时间:2022-08-13 03:57:37

人类的五种生产及文明积淀

《学术交流杂志》2015年第七期

一、物质资料生产及其衍生的生产系统

精神生产不仅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以语言为工具和媒介,通过语言来进行精神生产。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马克思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其意是指“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所以,精神生产的路径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精神生产是对人的情感、思维、想象的全面创造,其成果就是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道德等。它们不仅为物质生产所决定,而且对物质生产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类生产的第三种形式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人类创生的基础和特征,所描述的不是个体的一生一世,而是不断繁衍延续的整个人类,这就出现了人的自身生产问题。人只有在自身生产中才能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人自身生产以人的存在为前提,而人又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基础和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自身生产离不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自身生产。例如,生产下滑、经济危机和人的精神萎靡、道德滑坡都会影响人自身生产。但是,人自身生产作为有别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独特领域,还有自己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人和动物一样,其繁衍要受自然选择规律支配。在远古的人类原生态社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原理曾经排斥了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支配了人类血缘关系的历史演进,人类由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一直发展到一夫一妻制文明家庭。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产生以后,“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关系了”,从此物质生产才对人口生产起决定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这个思想概括为著名的“两种生产”原理:“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的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着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着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支配。”人类的第四种生产是社会关系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性的生产,由社会性的人,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群体性合作,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成果。这一过程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释放,人与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契合,形成改变世界的生产力,人化自然就是生产力对象化使自然适合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但是,现实的生产力不仅需要人、对象和工具这三要素,还需要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只有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如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的缔约,才能使生产力运行起来,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还在其上衍生出多方面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种族、宗族、阶级、社团、组织、家庭等,这些关系构成有机的系统,它们的总和决定了人的现实本质,锁定了个体的人。因此,马克思一再强调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就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关系之网上的纽结。物质生产所生成和决定的人,以精神生产为特征的人,人口得以繁衍的人,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关系,他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生产出包围现实人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可以选择的,实际上等同于自然界的物质,是社会的“物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在东方社会,血缘亲属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人类生产的第五种形式是环境生产。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关联环节之一,自然界除了给人类的物质生产提供对象和工具外,还给人类提供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大地、天空、阳光、空气、水源、山川,等等。在近代以前,人类对环境主要是适应、选择、迁徙,追逐更好的居所,还谈不到对环境的改造和重建。当时,由于人类自身能力还不够强大,人与自然界的冲突还处在潜伏阶段,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所以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很少涉猎环境问题,现在的生态哲学研究不能从先辈大师那里找到更多的论据,其原因也就在这里。近百年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科技革命的成果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主体意识相应膨胀,以自我为中心而对自然无限制地开采甚至掠夺,严重破坏了自然界应有的和谐与平衡。今日的自然界,空气、河流污染,森林植被消失,大量生物灭绝,人类的生存环境全面遭到破坏,世界已经没有一块净土能够完全适合人类的生存。从这时起,一个前所未遇的历史性课题,即改变和重建环境、进行环境生产的任务提到人类面前。环境生产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崭新的事业,是现当代伴随着环境污染而显现出来的新的生产。环境生产本质上是“人化自然”转化形式,其历史使命是把物质生产的能力和成果引向改变环境,再造环境,创造出完全适应人类生存要求的新环境。新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是恢复从前被污染了的环境,如退耕换林、退耕还草等,但也包含创立从前没有的新环境,如围海造地、人工降雨、南水北调等。环境生产虽然不像物质生产那样直接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日益恶化的环境,特别是由于二氧化碳排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雾霾天气不断,如不遏止,也会极大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例如当今癌症蔓延就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污染有关。如果说人口生产使人类可以延续下去,那么环境生产则能制止人类的衰落和毁灭,其意义不下于人口生产。

二、从五种生产到五种文明

生产是个动态过程,五种生产中的每一种生产都经历了发生、发展直至今日高级文明形态的轨迹。从最初的野蛮落后的五种生产跃升为当代的五大文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进化和发展的必经路径。深入考察从五种生产到五种文明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趋向和规律。

1.从物质生产到物质文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物质生产水平十分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对象还没有从自然界中过滤出来,人几乎不对自然界的任何事物进行加工和改造,基本上是以对现成生活资料的采集和猎取为生,因此,生产工具也十分简单,都是未经加工的现成器物,如木棍和石头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的蒙昧时期,人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摆脱野蛮状态。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类迈出了文明的脚步,出现了渔猎文明。打鱼和狩猎虽未生产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新产品,但在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上已经摆脱了石器时代的采集、拾取等自然界恩赐的方式,开始制造青铜器皿,发明了弓箭、梭镖、织网等复杂工具,能够用这些自然界没有的新手段大量猎取动物,并饲养牲畜,保证了人类的基本生活和人口的延续,这不能不说是远古时代的文明奇迹。但是,真正具有全方位文明要素的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具有稳定的居所和生产对象,出现了铁制的生产工具。生产规模虽然不大,但男耕女织分工明确,锄镰犁铧得心应手,一个小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古代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唐宋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漫长的欧洲中世纪也包含着“巨大的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些都是农耕文明的成就和写照。从16世纪起,开始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工业文明的最大成就是拓宽了生产领域和规模,“用蒸汽磨代替了手工磨”,机械化被运用到一切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物质生产经过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文明,这个进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着。但从二战结束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一个更具强大威力的信息文明拉开了大幕。信息文明是当代正在勃勃兴起的文明形态,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引起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从此,世界进入了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富于人性化的时代。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急剧缩小,腐败和特权成为极易扑捉的过街老鼠,社会的正气和清明获得了技术上的保证。因此,信息文明不仅是物质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整个人类不断进化的必由之路。

2.从精神生产到精神文明精神生产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门类。人类一经诞生就从事精神生产,过着精神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但人类早期的精神生产水平是很低下的。当时科学和生产力都还没有发展起来,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还很原始,所以精神生产的产品也很简单原始,无论文化、道德,都还处在起始阶段。那时生产和生活知识十分贫乏,仅限于经验和传统。道德上既有人类质朴、纯真、友爱的一面,也有自私、贪婪、粗野的一面。恩格斯说,奴隶制的出现使“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由于分工的进步,从事脑力劳动的有闲阶级已经出现,他们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生产精神产品,这就为精神生产的文明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在奴隶社会中,科学、数学、艺术、哲学等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致到近代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还念念不忘回复古代的奴隶制文明。漫长的中世纪封建社会一直被人们称为历史上的“冬眠时期”,认为是历史的“简单的中断”。这种非历史主义的错误观点曾被恩格斯严厉批评过。实际上,封建时代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也很灿烂辉煌,这不仅表现在欧洲的中世纪,更突出地表现在耀眼的中华文明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与“和”的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李约瑟总结的中国科技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杰出代表。虽然它在文化科技发展方面缺乏创新的机制,在思想道德方面相对保守、落后,总是强调维护旧的统一体,不能形成百花盛开、万马奔腾的生动活跃局面,但瑕不掩瑜。没有封建社会精神文明的积淀,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文明的到来。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基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精神生产的又一高峰。资本主义反抗封建和宗教统治的斗争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资本主义以理性、竞争、实证和务实的理念开启了现代性,掀起了科技革命的风暴,引领了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思想和道德领域,它以更简洁更务实的生活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思想文化更加适应新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但是,资本主义的精神生产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危机,它所倡导的个人第一、竞争至上、唯利是图,使人类理想湮灭、信仰缺失、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人类的生活走上全面的物化和异化,这是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负面作用导致的必然结果。只有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才将人类的精神建设事业推向顶峰,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既为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所决定,同时又是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批判继承。邓小平一再申明,社会主义必须继承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当下的直接存在,承接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是绕过物质文明的制约而走的一条捷径。当然,这种继承的前提是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消极腐朽方面进行批判,把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中对社会主义有利的东西继承下来,如理性、竞争、务实等现代性理念,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转化等等。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才提出建设两个文明,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提出来,至此才结束了长期只重视物质生产一种文明“单脚跳”的被动局面,以自觉的理论形态把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三十多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两翼,即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得到了均衡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这是我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重要的精神保证和人力保证。必须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要消除精神世界中的死角和许多不文明的流弊,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但我们相信,既然我们能够在不长的时期内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同样取得伟大的成功,真正以自强、自重、文明、儒雅的优美精神和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从人自身生产到繁衍文明人自身生产就其本意来说,不过是履行动物的机能,使人的种群像动物一样得以延续。动物的自身生产完全受性冲动的支配,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赋予生殖机能以性的愉悦,因此不需要责任心和使命感,光是性冲动本身就足以完成种群繁衍的任务。但是这种繁衍并未超越动物水准,如马克思所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促使人类反省这种繁衍方式的首先不是伦理道德,而是生物界的自然选择规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听凭无限制的性冲动来繁衍人自身,经常会生产出先天缺陷的残疾儿,长此以往会导致部落的孱弱和人种的退化。为了造成强大健康的部落,必须限制两性关系,这就使人的自身繁衍逐渐显露出文明的端倪。人类限制两性关系的方式是对性关系的人群进行重组,通过家庭来延续后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详尽论述了家庭的出现及历史演变,指出:首先出现的是血缘家庭,限制父母与子女的两性关系,结束了人类历史的群婚时代;其次是普那路亚家庭,限制兄弟姊妹间的两性关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交配;再次是对偶制家庭,将两个氏族无血缘关系的两性关系稳定化;最后是适应私有财产继承的需要而出现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此人类自身的繁衍彻底告别动物式的蒙昧时期而进入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家庭作为文明的繁衍形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由于近代以前它还是基本的生产单位,所以具有极大的稳定性。这种繁衍文明因既符合科学本性又适应生产和分配的要求而被大力推崇,尤其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保持的血缘亲属逐渐被神化,将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间的孝悌原则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但是,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自从产生以来,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主宰家庭婚姻的不是一夫一妻原则及其道德伦理,而是资本和财产,资产阶级把拥有资本和财产的优势扩展到两性关系上来,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但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文明趋势毕竟是不可阻挡的,随着人类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自身生产也日益科学化、文明化,涌现出当代繁衍文明的新浪潮。这主要表现在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上。长期以来,人类的生育一直处在盲目和无序状态。生活状况好些就多生育一些,生活状况恶化就少生一些。在第三世界,有时存在一种反常的恶性循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20世纪80年代,世界最大的人口生产国中国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了遏制强劲的超生势头,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实行了一系列强制措施。三十多年来,中国少生了四亿人口,为国家和人民减轻负担、改善生活状况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人类自觉遏制自身生产的光辉范例。当代繁衍文明的另一举措是优生优育。光少生人口还不够,还要保证生出来的人口是优秀的,养育的条件和措施是得力的,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在计划生育基础上人类繁衍文明迈出的新的一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身及后代责任意识的增强,育龄男女都把优生优育视为人类自身生产的一场新革命,“封山育林”、听歌胎教、学前补习等许多举措与计划生育一起构成当今人类的繁衍文明系统。

4.从社会关系生产到政治文明人类生活在社会关系中,在进行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生产出自己在其中生活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1]292。这也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关系。但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作为基础还衍生出民族、宗族、家族、阶级、组织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和社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就是这些关系的凝结,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考察一个国家或社会制度是否文明,主要看它怎样处理社会关系,怎样运用制度的手段去组织人、管理人,这就是政治和制度所要履行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清晰和透明,体现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制度也越来越走向文明。原始社会没有国家,社会制度也极其简单,还谈不到政治及其文明化问题。奴隶社会国家制度虽然极其残忍,拿奴隶不当人,却开启了政治文明的历程。奴隶主民主制开民主政治的先河,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封建社会虽然用君主专制取代了奴隶主民主制,但在政治上也非毫无建树。特别是中国的科举制度,用考试的平等办法来选取统治和管理人才,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的一株奇葩。但真正揭开政治文明大幕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资产阶级笃信分权和制衡,认为没有限制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所以在他们的政治词典中法律至上、民主必行,实行普遍选举、三权分立、依宪治国。这一整套的立法和民主程序确实保障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避免了个人独断专权的可能,有效地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西方发达国家能够避免亚非国家经常发生的军事政变,让权力一直运行在可控的框架内,是与它们的政治文明分不开的。但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它们的民主、法治和权力的运行一直受到资本和金钱的干扰和控制,一旦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它们会立即撕去民主和法治的面纱而把武力提到日程上来,德国1918年对共产党人的镇压和屠杀就是深刻的教训和例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虽然是个新鲜事物,但它一经提出就和民主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带有极大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年代,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从政治上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问题,他们虽然有许多相关的思想和灼见,但是并未提出政治文明概念。中国共产党也只是在已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背景下,才于2002年相应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方面是为了从制度和法律上真正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使社会主义民主不致流于空洞的口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划清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界限,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实质,使人民不致陷入“三权鼎立”的陷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它优越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之处在于: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完善的制度保证,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到政治协商制,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到民族区域自治,从各个方面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坚持以人为本,完全是为了人民的实际利益,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保证,比如取消农业税,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做到的,但在当代的中国做到了,这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真实性的最好注解。

5.从环境生产到生态文明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环境的生产,创造出日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人类发展和进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发展和改善,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昔日的山河。不过,要看到,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面临一个新的拐点。中国和世界一样,水土流失加剧、沙漠日益扩大、草原退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锐减、水源和大气污染严重,这些从前罕见的灾害不仅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空前的危害。中国现在已经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和健康代价,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因为环境问题而丧失殆尽,人们憧憬和期待的中国梦也会付诸东流。正是在国内的严峻背景下,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危机的大势和呼吁中,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从过去先后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条顺理成章的思路,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以人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为手段,最后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良性循环的美好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荣和永续的发展。至此,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繁衍文明、政治文明一起,共同构成当代人类文明建设的总体纲领。

三、五种文明的互动和前景

文明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样态,是随着人类本身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文明的程度也就相应地提高一步。五种文明之间的互动是它们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机制。物质文明永远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和前进的发动机。可以设想,未来物质文明提高到强制性分工消除、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时候,人类的其他各种文明自然也就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和提高。当不需要为谋生而奔波的时候,人们的私有观念必然破除,千百年来在私有制基础上发生的各种道德伦理上的缺欠也就随之一扫而光,精神文明程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马克思设想的自觉劳动、把劳动当作人的第一需要也就会逐渐形成。人类的自身生产在长期的私有制框架内,一直被金钱和权力所制约,不仅婚姻是买卖或变相买卖的,就是生育也和利益联结在一起,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无不是从利益来考量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破除将彻底排除权力和利益对婚姻的干预,使婚姻完全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至此,人类的繁衍文明才第一次真正向爱情回归。如果说作为爱情结晶的生育伴随着痛苦的话,那么,未来用工厂的方式延续人口,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私有制一消灭,社会关系将变得极为简单。国家的消亡使原有的政治的含义转向单一的社会管理,政治文明作为史前时期对人的管理,将由对物的管理所代替。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政治文明将随着政治的消灭变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善,而这完全不需要由专职的国家来料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能力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上达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未来的生态文明将与人化自然的物质文明合而为一。人类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再也不会重蹈从前生态危机的覆辙。由于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一直受困于财力和科技制约的生态文明将展开双翅,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到那时,生态文明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向物质文明回归。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臻于至善者,回顾人类的五种生产及其走向文明的机制和过程,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人类理性地面对现实,克服自我异化,努力向善,未来无限光明的美好前景一定会降临人间。

作者:张奎良 单位: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类的五种生产及文明积淀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sjlzz/6773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