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时效性的空白现象研究范文

新闻时效性的空白现象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30 03:23:55

新闻时效性的空白现象研究

一、时效性下被限制的个体

由于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所以受众群体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信息。相比书籍杂志来讲,新闻时效性的特点虽然无意建构知识类别的划分,但是却影响了受众群体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们对于事实评论的能力,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心理层面的统一,缺乏质疑的基本素质。以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顿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新闻以其时效性迅速将此信息传播至全球,舆论哗然。然而引起受众群体关注的事件本身,在新闻所特有的报道框架里将其定义为恐怖事件的再次发生。在随后的持续报道中,新闻的着眼点围绕着如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直到嫌疑人被绳之以法。新闻报道的此种趋向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可质疑之处,但是由于时效性的需要,新闻不得不去掉事件背后的质问意义,从而影响了受众群体的思维角度。我们所处的时代按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说法是一个反启蒙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规章制度已经在教育的灌输下影响了个体的思维表达方式,俄底修斯已经在个人化的意义上被赛壬所降伏。爆炸案发生后,个人从新闻获得的信息量极其有限,在这样极其有限的新闻信息量里个体主观上并没有洞彻事件的能力,因此个体受制于这样的有限性,造成了个人意识的狭隘,这种狭隘性也体现在对新闻报道的看法上,并会在以后的新闻接受中逐渐加深这样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接收新闻的刻板效应。

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个人主观上会随着新闻媒体的引导认为这是一场恐怖分子蓄谋已久的破坏活动。但是时效性背后的空白就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家里,安保措施高度发达的地方为何会发生诸如此类的暴力恐怖活动。这背后的政治勾结与民族仇恨是否因“9•11事件”发生后而得到缓解亦或更加严重。一个向全球推销民主自由的国家所引发的战争又是二战以来为数最多的,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是否建立在破坏他国安全的条件之上?这一系列的疑问因新闻的时效性而被忽略,成为空白。此外,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当地应急措施也是值得学习的,没有造成混乱,人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整个应急过程有条不紊。而这样的新闻却并没有成为报道的焦点,因此,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有选择上的博弈与失衡,其背后的空白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受众群体很难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能捕捉到少数启迪心智的新闻,更多是靠自己具有填补时效性背后空白意义的智慧。新闻报道陈述事实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对其所含有的内容进行深加工,个体对于新闻报道此种再生产的特点需谨慎对待。

二、时效性的空白与弥补

个体在一个反启蒙的时代里需要许许多多的信息来填补自己的意义空白,因为压抑的个体需要沉浸在信息的海洋里才能体会自己的存在,即使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感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个体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就不会存在概念意义上的取舍,因为意义并非重要,与时代同在的感觉总会给自我设置一道屏障,它阻碍了个体获得真知的进程。新闻时效性背后的空白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现象,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就是历史的现在时状态,个体真切的实在只能在当下寻得,而非过去与将来。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关塔那摩虐囚案留下的意义空白不得不引发思考。受众群体因新闻的时效性只是获知了全球闻名的关塔那摩监狱所发生的虐囚事件,由于思维习惯将此类事件认定为由美国军方的渎职行为所引发的恶性事件。但是问题在于为何关塔那摩虐囚案屡犯不止,为何除关塔那摩监狱外的其他监狱机构也会出现此类状况,新闻因时效性并没有予以说明和评论。如果进行对于时效性空白的填补尝试,也许“路西法效应”可以解释虐囚案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个体不存在天性上的“善”与“恶”,个体之所以会被扣上道德标签的帽子更多的是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关塔那摩作为一个监狱机构,本身就存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暗房,在此种暗房中监管人和被监管人都是被束缚者,只不过监管人有一套解压的方式,通过虐囚他们完成对于所处环境的一种心理抗衡。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就是可以被允许的,而是说这背后的空白并不是因为美国军方渎职行为那么简单。

新闻因其时效性的特点而存在滞后的空白现象,空白由于媒介自身的要求所产生。新闻时效性背后的空白对于受众群体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而受众群体中的个人会因此而丧失对于外在世界的质疑。因此,对于新闻时效性背后空白的探讨和反思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去弥补应当成为今后新闻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作者:刘挺单位:皖江晚报社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闻时效性的空白现象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