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范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范文

时间:2022-02-15 09:45:05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毕生都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人的价值及价值的实现是他一生思考的重点,可以说“人”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核心。区别于把人的本质异化给神灵和彼岸的传统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对人的价值的信仰。人是宇宙中唯一具有二重化生存结构的理性存在,生活于“现实”与“超越”的双向度世界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自然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双重维度。

1.“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现实性信仰。作为现实的生命存在,人通过生产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所需。劳动不是一种个体行为,不论个体自己是否愿意,他在进行自我生产的同时也在为他人进行生产,在为自己索取的同时也在为他人做着奉献。因此,人生来就是类的对象性存在,作为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然地蕴含着信仰的超越维度。而对这种“类意识”没有深刻体认的人,就只是一种“被迫的”类的存在,因为自觉不到自己作为类的存在具有突破个体局限的超越性,也就没有了信仰的意识。相反,自觉到自己是为他的类存在的人,就不会将自己的生命局限在一己之私利之中,而是在利他的生命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就是这样,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人类幸福的基点之上,从如何为人类做贡献出发,做出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信仰不仅阐述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中,更是贯穿于他的生命实践之中,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始终以人类的幸福与解放为己任,抛弃名利与享受,承受着清贫疾苦、转徙流亡,而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用毕生的精力践行了自我的信仰。

2.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超越性信仰。信仰之魅力源于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终极的寄托,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必须具有终极的超越性维度,但是过去我们对于这一维度的领悟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终极问题,将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性维度埋没在泛泛而谈的“理论”之中;二是将共产主义理想误读为马克思的终极信仰,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的社会形式,并不是人本身的发展目标,因而无法满足人性对于终极关怀的渴望。这一误读极大地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使得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只能作为政治信仰来争取群众,却不能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成为群众的真正信仰。事实上,马克思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性就体现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唯心的信仰把它的终极设立在脱离于现实的虚幻的彼岸,这种虚假的超越麻痹了人们对于现实不合理的感知。马克思的终极关怀直面于人的价值异化的困境,时刻提醒人们现实的不合理,并赋予人超越异化的勇气,使人们在对终极自由的向往中不断地接近自己的价值本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此终极超越的意义上才被称之为“信仰”的。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

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马克思在终极意义上的超越信仰并不是承诺于彼岸天国的虚幻自由,而是着眼于当下生活的不合理,自觉于人的价值,对人类现实命运的深刻反思。马克思既批判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与自由;也批判了唯心主义脱离现实世界的虚幻的“绝对自由”。但他又以唯物主义的现实世界为前提,吸收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自由精神,从现实的困境出发去追求终极自由,在终极自由的关照下力求改变现实的不合理。它不是镜花水月,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贯通于“终极超越”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寻求人最大程度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中庸之道”。

2.以实践变革为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是对于现实的不合理的否定,它以实践为途径,实现于对现实的不断变革之中。作为沟通现实与信仰之间桥梁的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行为,而是蕴含着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之信仰维度的,改变现实不合理的活动。它分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过去我们单纯以“生产力决定论”来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一种消弭了主体信仰的曲解。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作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被加以强调,共产主义不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关注点从来在于如何将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之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通过蕴含着信仰追求的实践才能变为现实。

3.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通过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运动,将人从不合理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这个解放,不是对个别民族个别阶级的解放,而是对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自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类就以财富占有的多少而在客观上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占有社会大多数财富资源的阶级因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而享有统治权力。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没有资本的无产阶级是受压迫受剥削的被统治阶级,他们在异化劳动中承受着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本质原因———私有制。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然而,阶级斗争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将资产阶级作为反动阶级消灭,实际上,资产阶级同样是被资本异化和支配的,需要被解放的阶级。只不过较之于无产阶级,他们在这种异化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获得的是一种非正常的巩固感和满足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作为既得利益阶级,他们不可能因为思想上的觉悟而主动放弃自身利益,因此,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就落在了无产阶级肩上。无产阶级,“这个不解放全人类就无法得到自身解放的阶级”在与现实不合理的反抗与斗争中解放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全人类。

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代境遇的反思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区别于传统信仰的理性信仰,曾经安顿过献身于人类解放的无数仁人志士的现实生命。然而,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不但要在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外部环境中寻找原因,更要反思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是否符合其本真。

(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误读

1.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每一种信仰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理论给出人们信奉的理由,激起人们的信仰之情。然而,理论却不是信仰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表达信仰的载体,而不是我们信仰的对象。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但遮蔽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而且是其遭遇现实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中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总有其无法超越的时空局限,因而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发展。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那就意味着这个信仰没有恒定性,从而使信仰者对其产生质疑。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的体系,并不直接属于信仰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真只是蕴含在这些理论之中,而不是直接呈现出来。因此,需要我们结合马克思的生命实践将其信仰本真外化领悟,否则就会出现熟知其理论而不知其信仰的尴尬,这也是我们一方面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却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所在。

2.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单纯的理解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向未来社会的奋斗目标,它只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实现形式,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全部内容,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僵化在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社会的单一维度上,那么其自然会因为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缺失而不能满足信仰者的信仰需求。宗教信仰将人的终极意义承诺在天国彼岸,因而可以无视现实,尽情言说超越。而作为区别于传统信仰的理性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则要安顿人的现实生命。如前所述,“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维度,受这一维度支撑,从事变革社会不合理现实的社会实践运动,才会迎来共产主义。倘若遗失了这一信仰维度,那么共产主义也会沦为缺乏现实性根基的“乌托邦”。同样,“共产主义本身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它作为社会运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直接的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如果单纯以共产主义理想代言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信仰者对于超越的需求,而在终极关怀的维度上留下信仰的空白。

3.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局限于科学的无神论。科学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的本质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性前提,而不能视之为全部内涵,如果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限定为科学的无神论,那么无异于消解了信仰的本质。信仰是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而不是对于世界的客观认知。对神的否定并不能满足人性对于终极超越的渴求。马克思批判宗教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站在绝对对立的立场上消灭宗教,而是要超越宗教,把人们异化给神的本质重新归还给人。尽管马克思之前的无神论者也揭露过宗教的荒谬与虚伪,但他们却不清楚宗教存在的根源并不在于神是不是真正存在,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人们对宗教的执迷,源于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因此,揭示宗教的现实根源,使人明确人生的意义与存世的价值,进而投身于变革现实不合理的实践运动中解放自己,安顿身心,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外在困境

1.理性泛化的冲击。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作为神学的对立面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其历史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先是砸碎了宗教神学的枷锁,继而又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所展现的巨大威力使其成为了人们最为追捧的思维方式。然而,无限度的推崇带来的却是极端的扩张,理性逐渐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成为操控人类衡量一切事务的惟一尺度,进而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只剩下了被金钱支配着的理性,而人本身的价值以及人类的终极意义则成为了泛理性视野中的盲区。中国由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文化传统,因此,当理性主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进入以形而上之道德为传统信仰的中国社会时,便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负面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道德信仰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样,都是面向生活关注生命的现世信仰,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既阻挡的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又损伤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因而理性泛化所带来的信仰困境在当代中国尤为明显。

2.物化意识的侵袭。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境遇之一。尽管现代性问题发轫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屡经坎坷的现代化建设,它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病症”。现代性在推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构筑人类文明的二重世界只剩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物质生产这一现实维度。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急剧膨胀将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推向了极致,当人们沉浸于物欲满足后的快感之中时,物化的逻辑已支配了人的精神,信仰便逐渐舍弃了自己的超越性质,屈身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意识,进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便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信仰“主流”。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影响。作为一种关注现实的信仰,其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实践证明。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与共产主义实践运动紧密相连。十月革命以及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少变多的胜利的实践,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走向了高潮,而的强烈震颤又使人们陷入困惑和迷茫,加之资本主义不但未像经典文献里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反而在新技术革命和自我调节中拉开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距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因此遭受怀疑。与此同时,我国历史上的左倾错误也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出现了滞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热情。甚至有一部分人,从曾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狂热走向了全面否定的极端。

三、当前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宗旨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关怀现实的个体生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宗旨。而“人是社会之人,社会是人之社会”———既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也没有无人的虚幻社会。因此,人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而社会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人本宗旨和对社会和谐的预期,马克思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因为,在对社会发展的人本宗旨有自觉意识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将改变人被物役的状况,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然而,这一有前提的强调却被一些人误读为生产力决定论,进而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尺度,衡量社会的发展,大大地歪曲了马克思的本意。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然而这一社会形式却偏离了社会发展的人本宗旨,结果造成了两个对立:第一,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盲目地为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向自然无限度的索取,自然在承受了极限之后对人类进行“回报”;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社会的畸形发展并没有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相反,却牺牲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使少数人受益。由此形成了阶级对立,无产者沦为受奴役、被压迫的“人体工具”。马克思因此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将毕生精力投入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之中,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状况已然比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宗旨,把握其反思哲理和批判精神,无疑对我们坚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实基础,指导我国当代社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搞市场经济,决不能让资本进行统治,不能使社会两极分化,更不能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融合民族信仰资源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信仰,如前所述,它是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落后挨打的遭遇后,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引进中国,最终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世界。这样的历史条件,虽然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长清除了旧文化的阻碍,却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丧失了与民族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机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其生长于中国的根基。因而,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复兴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在客观上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应对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面向现世的信仰,必然要正视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积极地发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与之融会贯通,从而真正地扎根于中国人的信仰世界。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不但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资源,还具备了与之融合的理论品质。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本质上被归为西方哲学,但它却以实践的观点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因而为二者的联通提供了条件,即:中西哲学一个以内在超越为至思趋向,一个以外在解放为思维向度,但实践的观点却实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内在超越又恰好可以弥补从外在维度上容易被遮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超越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虽各有侧重,但都非常注重人类的生存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重视生产实践,但并不等于否定道德实践,只是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道德问题并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问题,更何况西方哲学历史上不乏苏格拉底、康德这样重道德实践的先哲。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道德实践,但也不等于否定生产实践的重要性,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对生产实践的重视。而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道德实践都是人之生存的前提条件。最后,虽然维度不同,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以追求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则是攀越道德高境,在精神上实现对世俗的超越。此外,“共产主义社会”“大同社会”也都是根本理念一致的理想社会。总之,文化上的融合,才能带来情感上的亲近,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定能够支撑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三)领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意义唤醒个体践行的自觉意识

信仰终究是每个个体的信仰,作为追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不但需要个体之人对其意义的领悟,更需要信仰者投身于改变社会不合理的现实运动之中去践行。反观自身,我们似乎已在现代性的境遇中麻木,沉沦于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之中,放任自然属性,忽视了对崇高对超越的追求,在争逐物欲中甘愿庸俗。面对这样的现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者们应该率先承担起唤醒大众超越意识的责任,使大众明白,人生的意义不是外物赋予的,而是我赋予社会的。只有将自己归于类生命的一员,面向现实生活的不合理,投身于变革实践,以己之力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意义上超越庸常,找到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社会伦理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dzxzz/63860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