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范文

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范文

时间:2022-10-11 03:50:16

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

一、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3以上在高校,每年约80%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自高校,高校科研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智库品牌。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需求问题、重大规划项目寻求校部合作的战略支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珞珈智库”品牌。武汉大学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研究湖北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纽带,通过以重大项目引导研究、以综合领域集结队伍,联合湖北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开放式、针对性研究工作,使之逐步建设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中心成立以来,受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牵头组织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

(二)聚焦重大问题,构建创新平台。武汉大学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过程中加大对校部共建研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与国家部委、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建科研合作机构,切实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先后与外交部共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校部共建机构,于2012年在外交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组建了“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捍卫领土主权、保障和拓展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急需开展研究。

(三)整合交叉学科,形成整体优势。武汉大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基地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汇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以发挥整体学科和科研优势。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集成考古、历史、法学、经济、测绘、水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工作。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武汉市政府联合建立长江文明研究院,组织跨学科研究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并联合举办“长江文明国际论坛”等活动,搭建民间国际流域文明对话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发挥人才优势,全面深入合作。武汉大学具有良好的服务社会的学术传统,大批优秀学者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早在1983年,李崇淮教授率先提出武汉市“两通起飞”战略构想。近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学术研究工作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积极资政议政。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从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和大空间四个维度,探讨了湖北作为中部支点大省的历史文化依据,建议将申报“江汉之光—中华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荆州“壮腰工程”的战略支点、策划实施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把鄂西圈做大做实做强。

(五)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积极鼓励学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在校部共建机构中实行“共同建设、实体架构、开放管理、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引导学者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服务。质量战略发展研究院与湖北省林业厅交流磋商,完成了“武汉大学国家(湖北)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中心筹建方案”。并积极筹建“中国质检大讲堂”,深入各地城乡开展质量调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质量信息。在全国陆续建立“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现已同新乡、佛山、遂宁、建德、许昌、新疆6地签署协议。该院和深度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首个质量安全网络信息预警平台“深度网”正式上线。其研制开发了“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平台”,获得了3项软件著作权证书。

二、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方式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内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方式创新是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科基础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能促进人们对环境、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和中国国学教育研究,为地方文化基础大众化建设服务。教育部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中,通过编写理论学习读物,“请大学者写小书,把大道理通俗化”,传播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理论,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主编的《理论新视野丛书》便是其中创新范例。另外以讲座、演讲方式参与地方经济服务,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就社会热点问题参与讨论,为公众提供一种思考的向度、一种文化引导。武汉大学让一流的学者活跃在普及工作第一线,长期坚持与公众面对面畅谈、举办专题讲座,弘扬优秀传统,法学专家累计为中央、部委以及省、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作法制报告逾千场;数百位各有所长的学者走进小区、走进群众,开展社科普及系列活动。

(二)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思想引领社会发展。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高校引领服务社会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还有思想,尤其是原创的思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复旦发展研究院已连续多年出版《中国发展报告》(蓝皮书),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属国内首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武汉大学积极实施“珞珈智库”计划,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集聚先进研究方法,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成独立于政府咨询机构之外的“外脑”,从而服务决策、谋划战略,引导思潮、影响社会,创新机制、培养人才,生产思想、创立学派。

(三)创新科研机制,构建服务生态系统。推动科研组织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发挥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研究院、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等公共学术平台的作用。加强文科科研沟通和服务社会的机制。大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对外联系和对外沟通体制,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国家和地区发展重大需求的发现体制,通过发现需求和社会对接。机制创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共建科研机构,实现深度对接。研究机构代表学校的科研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追求理论深度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高校建立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研究机构,不断创新相关体制与机制建设,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

2、构建战略联盟,以开展科研合作互聘专家。以科研方式联合培养研究型人员,开展深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定期举办“讲坛”、“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官学合作、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合作战略。

3、高校智能植入,以学校科研键入地方发展。以学校推荐或个人自发形式与企业开展联系和合作,以开展合作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管理知识或业务知识培训,或作为专家学者参与政府企业资政议事,如资政顾问、营销顾问、法律顾问、战略顾问等。

4、投身社会实践,转化研究成果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做好“资政”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将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要把社科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及时走向社会,走进工厂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形成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转变科研观念,从经院式的科研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出校门与政府、社会广泛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和时展需要确立科研课题。也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难点热点,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围绕人民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把这些作为科研重点研究对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作者:陈兰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