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口与经济重心转变轨迹范文

人口与经济重心转变轨迹范文

时间:2022-09-25 10:23:51

人口与经济重心转变轨迹

1区域概况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地处闽东山地东部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北部,地势从西向东倾斜,闽江流贯中部后注入东海,北纬25.27°~26.65°、东经118.38°~120.52°,面积12152.5km2,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港口商贸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现辖福州市区,福清、长乐2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县.

2重心及分析方法

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运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8],决定重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属性量值.假定各行政区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不变,那么重心的变化就反映了所代表的属性的变化.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各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不同,且在年际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经济、产业重心的变化,即经济、产业重心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某种属性的重心出现移动时,移动方向就指示了某种属性的“高密度”部位,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非均衡程度.本文以1988—2009年福州各县市年末人口、GDP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数据,计算出其重心坐标、迁移方向及移动距离.

3人口重心迁移

在公式(1)中,取Pi为统计单元人口,采用1988-2009年各县市年末总人口数据.计算人口重心的空间位置,同时将各年人口重心坐标代入公式(2)和公式(3)中,计算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与距离(图1).

3.1人口重心偏离几何中心

福州市的几何中心(东经119.17008°,北纬26.05386°)位于闽侯县上街镇西部中美村附近.自1988年以来,福州市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119.17008°以东、北纬26.05386°以南的区域,大大偏离其几何中心,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约20.47km,最远距离约21.15km,说明这段时期福州市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性,人口密度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造成的、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濒东海,整个福州市的东部、东南部地势较为平坦,而西部、北部多为山地,同时福州市沿海一带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也大,如历年来福州市辖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4左右,福清市则约占1/5,而福州市的乡村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导致了人口密度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人口重心较几何中心往东南方向迁移.

3.2人口重心移动方向分阶段变化

从福州市人口重心移动方向来看,自1988年以来,东南、西北两个方向为主要迁移方向,各占38.1%,西南方向占19.0%,而东北只占4.9%,具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1):在1988-1996年向东南方向移动,1997-2000年慢慢向南方向移动,2001年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第一阶段,福州市处于人口快速增长阶段,此时东部,南部的县市如长乐市,福清市等人口增长远远大于北部和西部的县市;在第二阶段,各县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仅福州市辖区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但总体上沿海一带的县市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的幅度大于西部的一些县市,导致在这一阶段人口重心微微向西部移动;在第三阶段,各县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更慢,而福州市辖区人口增长速度仍在加快,此时福州市人口重心极大地向福州市辖区迁移.

3.3人口重心移动移动速度

人口重心年平均移动距离约0.80km,东西方向上,人口重心从东经119.34292°迁移至119.34780°,向西移动0.00487°,折算为0.54km,移动的距离较小,且速度慢.南北方向上,人口重心从北纬25.99149°迁移至北纬25.98535°,向南移动0.00614°,折算为0.68km,南北方向相对于东西方向移动的距离较大,且速度快.

4经济重心迁移

在公式(1)中,取Pi为统计单元经济产值,采用1988-2009年各县市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据.计算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置,同时将其坐标代入公式(2)和公式(3)中,计算经济重心移动方向与距离.

4.1GDP重心迁移

自1988年以来福州市GDP重心一直在东经119.32841°~119.34054°、北纬26.00470°~26.02920°之间变动,较之几何重心,GDP重心偏向于东部和南部.GDP重心与几何中心的最近距离约17.80km,最远距离约19.66km,年平均移动距离约0.43km,说明这段时期经济发展为不均衡性,东部和南部是福州市的经济高密度区,而西部、北部的内陆地区是经济的欠发达区.在各年份迁移的方向上,西北、东南方向各占33.4%,东北方向占19.0%,西南方向占14.2%,具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2):其一,经济迅速扩张阶段,1988-1996年GDP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速度快,年平均移动距离0.56km,该阶段是福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是改革力度最大、开放领域最广、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一个阶段,沿海各县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大于当时市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其中福清市增长速度最大.其二,经济紧缩阶段,1997-2003年快速向西方向迁移,迁移速度较慢,年平均移动距离0.29km,各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较上一阶段有所放缓,但地处福州西部的闽侯、闽清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此阶段福州市的GDP重心往西部内陆方向迁移,说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减少.第三,扩张阶段,2004-2009年向正东方向迁移,迁移速度加快,年平均移动距离0.43km,随着海西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加快,两岸交流更加频繁,对台的联系更加密切,如正在开发建设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福州市新的经济增长极,该阶段及未来的一段时期福州市GDP重心将往沿海移动.而且东西方向的迁移距离1.35km小于南北方向的迁移距离2.72km,说明福州市的经济发展南北方向的差异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

4.2产业重心迁移

产业结构重心的演变体现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演变轨迹.Pi分别取1988-2009年各县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运用公式(1)、(2)、(3)可计算出其相应的重心坐标、移动方向与距离.

4.2.1第一产业重心迁移

1988年以来福州市第一产业重心迁移轨迹没有规律性,重心在东经119.35720°~119.39661°,北纬25.97173°~25.99309°之间变化,与几何中心(东经119.17008°,北纬26.05386°)最近的距离大约22.04km,最远的距离约26.50km,年平均移动距离0.80km,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的移动距离,说明各县市第一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非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第一产业各年份迁移方向上,东北方向占33.3%,东南方向占28.6%,西南方向占23.8%,西北方向占14.3%,重心各方向上的迁移较均匀,迁移轨迹没有规律性.这主要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变化不规律,但在纬度上波动较稳定,有一种回归的趋势.

4.2.2第二产业重心迁移

自1988年以来福州市第二产业重心在东经119.30665°~119.33913°,北纬25.99674°~26.04855°之间变化,与几何中心(东经119.17008°,北纬26.05386°)最近的距离约15.20km,最远的距离约19.76km,且年平均移动距离约0.71km.各年份迁移方向上,东南方向占42.9%,西北、东北方向各占19.0%,西南方向占14.1%,说明福州各县市第二产业发展为非均衡性,重心迁移轨迹整体呈现向东南移动的态势,其中1988-1996年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1996-2001年向正西方向移动,2001-2009年向东方向移动.

4.2.3第三产业重心迁移

自1988年以来福州市第三产业重心在东经119.32234°~119.33265°,北纬26.01312°~26.04303°之间变化,与几何中心(东经119.17008°,北纬26.05386°)最近的距离约16.97km,最远的距离约18.57km,且年平均移动距离约0.48km,小于其他产业的移动距离.各年重心迁移方向上,东南方向为最主要的迁移方向,占总迁移方向的47.6%,西北方向占38.10%,西南方向占9.52%,东北方向上4.76%,说明福州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为非均衡性,重心迁移轨迹整体呈现向东南移动的态势.

5人口与经济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

不同的重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且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存在差别,在图6中,首先,人口重心与GDP重心变化的轨迹趋势存在一些关联度,即这段时期人口重心与GDP重心都是先往东南方向移动,之后向西或向西北移动,说明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但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明显小于GDP重心.其次,从福州市GDP重心与产业重心的整体空间格局来看,第三产业重心轨迹与GDP重心轨迹距离最近,而且第三产业重心与GDP重心变化轨迹相近,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第一产业重心主要分布在GDP重心的东南方向上,距离相差很远,不管从其变化轨迹还是重心位置,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几乎不受经济重心移动的影响.第二产业重心分布的范围与GDP重心大致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正逐渐向GDP重心靠近,说明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同样存在密切的关联度.

5.1东西(经度)方向

在东西方向上,福州市人口分布重心、GDP重心和第一、二、三产业重心都偏离几何中心,说明在福州各县市区域范围内均呈现非均衡性.1998-2009年人口重心在经线上一直趋于均衡发展,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县市经济快速发展,GDP重心在这段时期出现向东移动的趋势,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东西方向上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产业区域差异性显著,较其他产业重心分布,第一产业重心分布范围最为偏东,且有继续向东迁移的趋势,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则说明福州的农业重心在东部,这主要是由于东部都为一些平地,便于农业的规模发展,另外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发展迅速.第二产业的区域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自1988年以来重心轨迹先向东迁移,之后往西移动,最后回归于向东的迁移.第三产业重心东西方向上迁移力度不大,渐渐趋于均衡发展.从图7中看出,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最终慢慢向一个方向靠拢.

5.2南北(纬度)方向

在南北方向上,福州市人口分布重心、GDP重心和第一、二、三产业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说明区域范围内存在非均衡性.1988-2009年人口重心总体上是向南迁移,GDP重心在1988-1993年快速向南迁移,之后重心在北纬26.00470°~26.01667°之间变动,渐渐区域均衡发展.第一产业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较其他产业重心,第一产业重心分布范围最为偏南,但其变动范围渐渐趋于2000年重心(东经119.38907°,北纬25.98018°)附近,第二、第三产业纬度方向上都是由北向南迁移.从图8可以看出,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心最终慢慢向一个方向靠拢.

6结论

1988-2009年福州市人口重心迁移方向较明显,主要集中于东南和西北方向,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缓慢移动,但与GDP、产业重心的移动相比,其移动幅度较小.随着GDP重心整体的向东南方向迁移,人口分布重心也渐渐地向东南方向移动.对于人口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容易吸引外来人口,产生集聚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人口存在明显的劳动力输出的现象,即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区域人口的分布.GDP、第二、第三产业重心总体上也呈现了向南偏东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198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福州市一些沿海县市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山区县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该时期福州市主要是以福州市区为核心,闽江口、福清湾、罗源湾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重点发展闽江南岸,如福州市6个部级经济开发区的布局,福州市马尾区占4个,福清市占2个.而8个省级工业园区的布局,福州市区占4个,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各占1个,导致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向东南方向倾斜.第二、第三产业重心迁移的轨迹及幅度都与GDP重心相近,说明推动福州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心的演变轨迹较不规则,与GDP重心偏离较远,整体分布的区域较其他产业最偏东和南,且第一产业重心平均移动距离大于第二、第三产业,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稳定性不高,极易受自然等各方面的影响,波动幅度大,演变轨迹不规则.通过1988-2009年福州市人口、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地处东部的福州市区、长乐市与西部的闽侯县、闽清县和地处南部的福清市与北部的罗源县、连江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福州内陆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还需加大力度协调产业之间平衡发展,对未来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沿海对台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福州市区为中心,以罗源湾为北翼,兴化湾为南翼,以沿闽江为横轴,沿海为纵轴的发展空间战略格局,推动福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田善淮陈婧妍郑行洋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口与经济重心转变轨迹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