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范文

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范文

时间:2022-07-25 02:58:10

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

《人口学刊杂志》2014年第四期

一、从分布特征看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分布特征

1.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定义与指标确定(1)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定义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多数研究成果对什么是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就是“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女性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滞后于男性,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的现象。”[18]本文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出于实证的需要,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定义为:农业从业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超过男性劳动力的状态。(2)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指标确定根据已有的文献,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指标,有的学者使用女性和男性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计算,也有的是按劳动力人数计算。本文根据所获得资料的局限性和分析的需要而采用劳动力人数作为计算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基础数据,这里把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指标分为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a.绝对指标(当该指标为正表示有女性化倾向,为负表示没有女性化现象)女性劳动力超过男性劳动力人数=女性农业劳动力人数-男性农业劳动力人数b.相对(程度)指标1(该指标为正表示有女性化倾向,为负表示没有女性化,比重越大表示女性化程度越高)女性劳动力超男性比重=(女性农业劳动力人数-男性农业劳动力人数)/男性农业劳动力人数c.相对(程度)指标2(该指标大于1表示存在女性化,小于1表示不存在女性化)女性农业劳动力与男性农业劳动力比=女性农业劳动力人数/男性农业劳动力人数

2.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总体情况与地区分布本部分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经过上面的公式进行处理后得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从总体情况看,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超过男性劳动力的人数为2163.85万人,超过男性劳动力的比例为13.49%。从地区分布来看,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江苏省,达61%以上,云南省的女性化程度最低为0.57%,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广西、海南、新疆7个省(自治区)表现出没有女性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省份占全部省份的比例为77%,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见图1)。

3.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土地规模分布本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中的“全国按经营耕地规模和性别分的家庭户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通过整理得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相对指标,再按经营耕地规模分类得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土地规模分布(见图2)。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在0~0.9亩区间呈现出上升趋势,之后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开始逐渐下降,到15~15.9亩处女性化程度降到最低水平,之后男性比例开始超过女性。到100亩以上,女性劳动力已经比男性劳动力低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劳动力性别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二)对2006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的判断对2006年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的判断,是想要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是否已经主要依靠女性劳动力,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使用“农业女性化”这样的描述。“农业女性化”如果存在,那就已经说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女性劳动力。但事实上,通过上述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地区分布和土地经营规模分布的研究,我们发现2006年虽然在地区分布上占77%的省份都存在女性化现象,但从土地规模分布来看,超过16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出现女性化现象。并且从农业的产品贡献来看,特别是从粮食的供给来看,规模化经营正在成为一种主要力量。从不同规模土地经营户的种植业占农产品总收入构成看,当户均土地规模在3亩以下时,种植业只占一半,当户均土地规模达到10亩时,种植业占到70%以上,而规模在100亩以上时种植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0%以上(见图3),这说明当规模小的时候,大多数农户采取了兼业化经营方式,而规模扩大后,专业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向是现代化和专业化、规模化,所以从长远看,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不太可能演变为“农业女性化”。

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成因分析

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成因,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认为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引起,从逻辑上来看,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女性农业劳动力超过男性)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是农村人口的性别差异;二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从表1的数据看,我国乡村从业人员的性别比例从1990~2010年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原因只可能是农业男性劳动力外流大于女性劳动力引起。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有很多文献已经涉及,比如何军、李庆、张姝弛(2010)认为是家庭分工引起的;[6]而杨小燕(2008)认为是性别歧视造成;[12]还有学者认为是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引起,这里不再赘述。那么,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或者说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规模细碎化,这可以从劳动力女性化的地区分布和土地规模分布得到答案。首先,从地区分布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女性劳动力数量超过男性,但也有部分地区男性劳动力数量超过女性(见图1)。如果把各地区的户均耕地面积与女性化程度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图4是各省按户均耕地面积与女性化程度(女/男)做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的户均耕地面积都在20亩以下,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也集中出现在这个区域。但是,在户均耕地面积超过20亩的省份均没有出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其次,从土地规模分布看(见图2),当经营耕地规模超过16亩时,男性劳动力开始超过女性,并且男性劳动力的比例随着耕地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上升。这说明耕地规模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性别配置。总之,上述事实均能证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与土地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果提高户均耕地面积可以降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

三、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通过地区数据的实证,认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不利于农业生产,也有学者使用微观数据证明没有影响。本文将使用宏观截面数据来研究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样可以从总体上得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结论,而不是局限于地区和微观层面。

(一)变量的选取、模型与数据

1.变量的选取(1)农业生产被解释变量为了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将分别选用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来反映农业生产的规模与生产效率是否受到影响。因此本文把被解释变量分别设为粮食播种面积(Seededarea记为SA)和粮食总产量(Graintotaloutput记为GTO)。(2)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关键解释变量使用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指标(女性/男性female/male记为F/M)作为主要指标来反映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农业劳动力人数(Thenumberoflaborforce记为NL)作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反映女性化的作用机制。(3)控制变量第一,以粮食播种面积为被解释变量的控制变量。包括:耕地面积(Cultivatearea记为CA)、大型拖拉机动力(Largetractor记为LT)、联合收割机动力(Combine-harvester记为CH)、排灌柴油机数量(Irrigationdieselengine记为IDE)、大专(Juniorcollege记为JC)、高中(Seniormiddleschool记为SMC)、初中(Juniorhighschool记为JHS)。第二,以粮食总产量为被解释变量的控制变量。包括:粮食播种面积(Seededarea记为SA)、化肥(Chemicalfertilizer记为CF)、大型拖拉机动力(Largetractor记为LT)、联合收割机动力(Combine-harvester记为CH)、机动脱粒机数量(Driventhreshers记为DT)、排灌柴油机数量(Irrigationdieselen⁃gine记为IDE)、大专(Juniorcollege记为JC)、高中(Seniormiddleschool记为SMC)、初中(Juniorhighschool记为JHS)。2.模型本文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模型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是否对农业生产构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计量检验。由于截面数据很容易出现异方差性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对方程两边取对数的形式减小和消除异方差性。本文分别采用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做被解释变量建立两个不同的计量模型:(1)以粮食播种面积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F/M是关键解释变量,表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ui是随机扰动项。在估计方法上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LeastSquare,简称OLS),OSL方法是应用最多的参数估计方法,本部分数据在控制了异方差性后,在对(1)式的估计中,首先将关键解释变量,即反映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的相对指标引入方程中,然后将可能引起被解释变量变化的所有控制变量引入,使用后向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不显著的控制变量,得到有效的参数估计。对(3)式同样采用后向逐步回归方法,并分别将关键解释变量F/M和辅助变量NL作为必须考察的变量代入方程进行逐步回归,得出两个不同的回归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进行解释。3.数据本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2006年数据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由于2006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中,四川和重庆的数据没有分开,所以这里使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2007年的数据替代。另外,反映农业机械化的变量: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用动力(万千瓦)数据表示,排灌柴油机由于上海市缺动力数据,所以采用实际拥有量数据替代。

(二)估计结果

本文分别对式(1)和式(3)进行OLS估计,然后对估计结果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冗余变量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对(1)式的估计中,本文将关键变量F/M引入保留项,然后引入控制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剔除后的结果见表3。对(3)式的估计采用了相同的估计方法、不同的控制变量,估计过程是先把关键解释变量F/M放入保留项进行逐步回归,然后把辅助变量NL放入保留项进行逐步回归,剔除后结果见表4和表5。上述估计结果均通过了遗漏变量检验、冗余变量检验和异方差性检验。

(三)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F/M)的估计值为0.676,t统计量为3.196,p值低于1%,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并且除了耕地面积的影响之外,对粮食播种面积影响因素中,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大型拖拉机动力、联合收割机动力、排灌柴油机数量、大专生比例、高中生比例均对粮食播种面积有显著影响,其中大型拖拉机和高中生比例影响为负。从表4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F/M)的参数估计值为-0.02,t统计量为-0.102,p值接近92%,对粮食产量没有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农业劳动力人数(NL)对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表4和表5结合起来分析,说明了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不显著的原因是劳动力数量已经不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变量。所以,不管是男性多于女性还是女性多于男性,对粮食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影响粮食量的主要因素是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化。综上,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粮食播种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女性化并没有影响农业生产的种植规模,也没有影响粮食生产的效率;在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方面,农业机械化、化肥和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我国历史宏观截面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6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确实存在,但并没有达到“农业女性化”的程度。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表面原因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其实背后有更深层次原因。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保持农业生产规模有积极影响,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明显。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总体情况看,在2006年,中国女性农业劳动力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但从地区分布来看,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分布不均衡,有高有低,有7个省(自治区)表现出没有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女性化省份占全部省份的比例为77%。从土地规模分布来看,超过16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出现女性化现象。有证据证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的时候,大多数采取了兼业化经营方式,而规模扩大后,专业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可以断言中国还没有达到农业女性化的程度。第二,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性别差异引起,但本文发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背后另有原因,实证证明土地规模化程度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的深层原因,因此提高我国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是降低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一条可靠路径。第三,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生产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女性化对粮食播种面积的提高还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纠结于农业劳动力的性别结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和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只要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就会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

作者:文华成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影响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