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中国人口趋海移动的强度范文

小议中国人口趋海移动的强度范文

时间:2022-10-20 09:19:28

小议中国人口趋海移动的强度

1中国沿海地区人口概况

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9‰。2011年末,中国沿海地区总人口为58072万人,比上年增加384万人,沿海地区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的43.1%,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沿海地区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为海南省,出生率达14.72‰;除海南省外,沿海地区中高于全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区有广西和河北。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仍是海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达8.97‰,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的有海南、广西、广东、河北、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城镇人口占沿海地区总人口的58.6%,高出全国近8个百分点。据2006至2011年间统计数据显示,沿海地区人口逐年增加,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长,反映出人口趋海移动的趋势。2006至2011年沿海地区人口年均增速达0.93%,比全国人口增速高出0.43个百分点,其中人口增速最快的是上海,增速达3.6%.

2人口趋海性移动原因分析

2.1政策性因素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主要是政府行为,特别是大规模的迁移都是国家决策的。一般的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学习培训等具体迁移都要得到所在地方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批准同意,数量相对较少。封闭的迁移政策和严密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口的相对固定,农民离不开土地,市民离不开岗位。改革开放后,沿海经济飞速发展壮大,对人才和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多,国家开始调整人口迁移政策,地方政府对迁移人口可根据需要选择接收。另一方面,政策放宽后,允许下放干部和知青返城,以及后来的“买房落户”、“家庭团聚落户”等政策,又促使大批人口迁入沿海城市。这时,国家对流动人口的政策也由限制到放开,流动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曾形成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在经历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十几年的增长之后,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地方对人才质量选择要求的提高,人口迁移开始从高峰回落。但由于流动人口素质低,敏感性差,其发展惯性滞后于国家政策,直到90年代后期,流动人口增幅才有所下降。另一个原因则是,流动人口一方面在沿海发达地区求职时学会了许多技能和经营管理方法,同时也积累了相对可观的资金,回乡办企业,并吸纳本地贫困人口,而不再远行千里之外谋职择业。然而,中国人口向沿海聚集的总趋势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2.2经济差距经济原因永远是驱动人口迁移的动力。在宽松的流动人口政策下,经济差距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没有经济上的较大差异,人口既不可能大规模迁移,也不会大规模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差异的大小,控制着人口移动的流量。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形成的拉力和推力也越大,人口移动的规模也就越大。而且从当前移动的特点来看,主要是农村流向城市的上行移动。由于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促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上的差异吸引着中西部人口向沿海省区迁移流动;同时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也需要企业管理、经济金融、政法监察、商贸服务、城市建筑、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环保监测、工程设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类型、各个专业和各项技能的人才和劳动者。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三资企业的高额收入、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医疗卫生和子女就业等一系列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与那些中西部贫困地区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这种强烈的无形的吸引力牵动着有文化有技能的内地人口,逐步形成了人口迁移流。

2.3社会和环境差距自然和地域形成的差异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内陆地区不可能人为创造出沿海的自然环境。科技进步的差异也促使社会进步的不平衡。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塑造了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科技进步带来了居住、信息、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据2006年统计,沿海地区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内地。例如,人均住房面积、城市煤气普及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献机构、高等学校、卫生机构,剧场、公园、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等。特别是沿海大城市,自然和生活环境更好,科技和社会进步程度更高,使人们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优于内地,这必然吸引内地人口继续向沿海地区移动。

2.4城市化水平沿海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和环境质量吸引着大量人口迁入。但实际上这种接纳能力与区域面积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因为沿海土地面积并未增减,而只是行政区划和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按照国家县改市的规定,需具备一定的工业规模和城市功能才可以改制,而不决定于人口多少。天津的滨海新区、大连的金州区、青岛的崂山区和黄岛区、上海的宝山区和浦东新区、舟山的定海区和普陀山、广州的天河区以及新崛起城市深圳和珠海的市区等均由原来的县或郊区改制而来。使原来以农业为主,承载少量农业人口面积相同的土地,迅速扩展为城市用地,人口容量也随之迅速扩大,因而能够承载大量增加并持续不衰的流动人口。

3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3.1资料选取中国是人口大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由于基数太大,人口的增加速度仍然很快。直至近几年,人口的增速才有所减缓。然而在沿海地区,影响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往往并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其他地区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迁移。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人口预测,沿海地区人口的预测不仅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各种社会及经济因素,以确保尽可能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中国沿海地区未来人口的发展情况。人口变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类繁殖问题,它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变化规律往往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人类受教育水平、医学发达程度、以及国家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沿海地区的人口变化,则更为复杂。一方面,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国家人口控制政策执行情况较好;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投资收益高等原因,是内陆人口纷纷向沿海地区迁移,导致沿海人口实际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在采集预测所用资料时,除了搜集历史人口统计数据外,还需采集各地区历年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适龄妇女数、分年龄段人口以及相关经济数据等。

3.2模型选取由于人口分布和发展的特殊性,既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又要考虑到国家的人口生育政策,人口的迁移等各种情况,因此在进行未来人口与测试,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数学公式,而要结合诸多因素而采取特殊的人口预测模型。近年来,中国人口学家对此作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预测模型。在对数据资料和参考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本研究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进行预测。

3.2.1人口年龄推移法人口年龄推移法是分年龄人口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首先假定要预测地区未来各性别年龄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变,且不考虑人口迁移问题,及人口处于封闭状态。其基本思路是某年x岁的人数乘以从x岁活到x+1岁的存活率就等于下一年x+1岁的人数,以此类推可得到再下一年x+2岁的人数。预测所需数据包括基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数,基年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率(或者一般生育率),基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或死亡率)。

3.2.2罗杰斯蒂曲线法由于第一个模型比较理想化,所以本文又建立一个罗吉斯蒂曲线法模型。因为不管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人民的生活保障角度出发,政府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所以这种状态下,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必定有个最大值,这正好符合罗吉斯蒂曲线法。3.2.3平均增速法平均增速法是利用历史一定时期内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对未来时期人口规模和数量进行预测的方法。

3.3沿海人口发展预测结果由于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在描述人口变化过程中,只能作为一个短期指标来使用,如果用于长期预测则必须假定一切人口变化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而这恰恰是人口变化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平均增速预测结果只能作为一个短期预测的比较参考,而不能用作长期预测,尤其是2050年以后的预测结果。从罗杰斯蒂曲线法预测结果来看,自2020年后,大部分地区人口都已接近极限人口容量。尤其是河北省、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及江苏省,人口几乎保持不变,这种情况是符合中国政府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政策的。只有上海市增长比较快,然而实际上上海市的人口自90年代后期开始就已经进入自然负增长了,其总人口的增加表明了大量流动人口向上海市的涌入。在对所有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用各种方法预测出来的未来人口发展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2020年前后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在具体人数上却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平均增速法数值最高,罗杰斯蒂法最低。根据以上预测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未来50年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变化,这种格局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差异密切相关。2)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中国未来年龄结构变化主要呈现两大特征:显著的“人口红利”和迅猛的人口老龄化。这两个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各区域人口的变化趋势之中。在未来十几年里,各区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将不同程度地增长,而且都高达70%以上。2020年之后,随着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各区域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都将趋于下降。与此相对应,各区域人口老龄化速度在2020年之后都将显著加快。到205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0%或更高。中西部地区也将超过20%。所以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大量的不充分就业和事业的情况下,在未来十几年持续的“人口红利”时期,要为不断增长的如此高比例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挑战。同时在2020年后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又将给中国的老年保障和养老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

4沿海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的土地面积扩张相对增长缓慢,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口继续由农村向城市、由内地向沿海迁移,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特大城市就出现了城区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房价高速上涨、就业竞争激烈、公共交通设施略显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沿海地区的三个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与技术密集区,但许多重要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膨胀问题。具体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膨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人口密度过大,空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扣13.7亿,人口密度平均为142.7人/平方千米,沿海11省市人口密度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为3654人/平方千米(表4)。由于近些年来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大部分跨省流动人口都流向了沿海地区,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东部地区的人地矛盾,人地关系紧张。在三大城市群中,目前上海浦西的人口密度达到了3.7万人/平方千米,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人/平方千米和1.3万人/平方千米。而目前世界主要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和香港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0.85万人/平方千米。

4.2住房价格节节攀升,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人口总量与人口密度的迅速上升,必然产生对住房的迫切需求。在短期内就会形成巨大的住房供给缺口,房价不断上升。如今,房价急剧攀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沿海发达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房价持续过高大大超出了普通群众的承受能力,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将给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隐患。同时,沿海地区城市相对密集,中心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状况,特别是大城市交通拥堵一直为群众所诟病。另外,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场所不足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

4.3环境污染问题加重,居民生存质量下降在沿海地区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急剧膨胀,城市生态系统的承受塔里不断加剧,环境污染为题日益严重。一是大气污染,城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排放了大量的烟尘、粉尘和有毒气体,另外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汽车尾气排放也成为重要污染源。二是水污染,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流经城市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污染了地下水,为城市持续的水供给和城市环境带来了隐忧。三是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57%左右,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60%左右。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热和更好地处置,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四是噪声污染和光污染。特别是随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4.4城镇化速度加快,质量有待提升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尽管已经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但是进一步加快速度、提升质量还有需要突破的瓶颈。尤其是三大城市群,尽管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5制定沿海地区人口政策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人口趋海移动的趋势不会改变,沿海地区仍将面临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沿海地区在制定人口政策时,除了要稳定低生育水平,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5.1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城市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载体。尽管东部地区已经聚集了众多的人口,人地关系比较紧张,但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要注重提升城镇化内涵,特别是增强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使城市群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5.2改革城市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使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待遇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城市管理服务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流动人口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使得绝大多数流动人口不能享受和常住人口同等的权利,既不利于流入地城市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发展。改革城市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

5.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再加上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使很多城市人口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改善人居环境,舒缓城市人口的生活压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城市越来越重要。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5.4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沿海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实现率先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努力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东部沿海地区要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机遇,努力突破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等瓶颈,通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其他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形成国家创新体系,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6结语

50多年来,中国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使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布局、产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上与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渐拉大距离。但是,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入,促使土地、能源等不可移动性生产要素的短缺和紧张,加剧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出现了拥挤效应,给东部地区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人口的趋海移动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东部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发展的阻碍。因此,如何协调人口的增加与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如何进一步提升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健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改善人居环境等问题将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未来人口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者:赵鹏李长如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中国人口趋海移动的强度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