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浅谈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2-07-26 04:55:36

浅谈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摘要]高职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其科研能力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文章阐述了高职青年教师的科研生态环境,从生态位的“态势”、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生态位的扩充三方面详细分析了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进而提出了生态位理念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启示:错位发展,避免生态位重叠;资源整合,争取生态位扩充;学校高度重视,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一、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生态环境分析

全世界各权威组织从不同的角度针对“青年”的年龄范畴,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其中,联合国为15~24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为18~44岁人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16~34岁人群,中国国家统计局为15~34岁人群,中国共青团为14~28岁人群,而中华青年全国联合会在评选各类杰出青年时,要求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近年来,各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题青年专项对申报者的年龄上限在35~40周岁。本文以高职科研环境为背景,高职青年教师定位为40周岁以下的群体。参照教育生态学理论,科研生态可以看作以科研为中心,对科研事业本身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由此可见,高职青年教师的科研生态不是单一的环境,而是一个分层次、多元化的环境体系。该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高职院校科研活动为中心,综合外部社会环境组成的单个或复合的科研生态系统;第二层,以某个高职院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院校内部科研活动的相互关系;第三层,以高职教师的科研发展为视角,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组成的系统。

1.高职院校在高校科研生态系统中地位尴尬。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管理导向和校园文化等层面都偏重于应用实践。不论是自然科学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都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只有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高职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功能被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正视,高职院校整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普遍发展起步慢、办学规模小、师资学历层次低、科研基础差、学术氛围弱。社会大众对高职层面的科研也存有水平层次较低的刻板印象。虽然也有针对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项目,但在整个高校科研生态系统中,高职院校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2.高职青年教师在高校科研生态系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日益重视,通过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获取更多的科研资源。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空白领域较多,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高职青年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就能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取得一定成果。但从整体来看,高职教师从事科研起步较晚,相对来说深度不够,理论水平难以达到一定高度,生存空间总量相对较小。高职青年教师主要依靠高职称的资深教师牵头带领,作为课题组成员或第二主持人来参与科研项目,独当一面尚难以达成。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三年青年教师以第一主持人身份,在校级以上的人文社科类课题中立项所占比例为54%左右,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4%中大部分是各级学会、协会或研究所的项目,省教育厅各处室、市政府研究室以及省市级社科联等组织的项目所占甚少。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仅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一项,近三年青年教师作为第一主持人的立项比例就占到55%左右。这与青年教师本身的专业领域、学科范畴、学历水平、职称条件和所依托的单位平台等主客观因素都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高职青年教师要在高校科研生态系统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二、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分析

1.生态位的“态势”。俗话说“物竞天择”,生物种群在生态圈中的生存进化,靠的是与其他种群以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在生态学理论中,生物单元都有其生态位,主要指生物单元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生物相比较才体现出来的。因此,高职青年教师要想在科研生态圈竞争中生存发展,只有找准自身科研能力在大环境下的生态位,找到自身科研能力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才能积极应对科研生态系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生态位理论认为,生态位是生物单元“态”和“势”的比较。“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主要包括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等要素。“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占据新生境的能力。基于生态位“态势”角度,从事科研的人所具备的现有状态,如学术水平、所掌握的科研方法、可支配的各种资源,可以视作科研能力的“态”;通过科研产生的成果或荣誉,其理论和应用价值、推广范围和影响力,在科研活动进程中个人所能发挥的掌控力和支配力,都可以视作科研能力的“势”。“态”和“势”并非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种状态。科研工作者现有的水平和状态将决定其对科研活动的掌控,也将影响其科研结果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活动的把控和支配力度,在一定科研领域产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造就着新的状态。由此可见,相互促进,共同上升,才是“态势”发展的良性状态。科研能力的“态”主要反映过去成长积累的成果所形成的现状。一般来说,从时间角度来看,年长者比年轻人有更长久的积累,排除因先天智能水平和出身背景等因素造成的个别例外情况,年长者的知识、经验、财富和资源占有量等都多于年轻人。但年轻人也具有自身优势,如学历学位的优势较为明显,相对旺盛的体能使其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以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引进条件相对较低,老教师普遍学历不高。实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后,高职院校从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出发,日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条件也在不断提高。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具备硕士学历已是最基本的要求,更有博士学历的人才不断加盟。青年教师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的科研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其科研潜能有待于挖掘,是值得学校重点培养的科研生力军。从生命个体角度来看,一种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中,其生态位中的“势”,即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是随其生长历程中体能的增强而不断增大,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顶峰,再随着老化而衰落,直至死亡而消失。人是生物种群中的特殊群类,其思想学术上的成就并不完全依附于身体机能这个载体,会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愈加厚重丰富,甚至在个体生命消亡后的一定时期内,还可以通过传播和继承来持续产生影响力。由此可见,就科研能力中的“势”而言,年长者在一定程度上较年轻人更具备优势。

2.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在生态位理论研究领域中,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物界竞争排斥的原理,对栖息地和食物要求相接近的两种生物是不能在同一地区和平共存的。换言之,一旦生态位发生重叠,必然导致生物群体间的竞争。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如果在资源丰富的前提下,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会引起激烈竞争,生物群体间可以在同样的资源条件下共生,或者仅仅发生微弱的竞争,从而减少因竞争回避而导致生态位邻接状态下潜藏着激烈竞争的可能性。但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必然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强势一方势必要将弱势一方驱赶出该领域,以保证本群体占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就高职院校科研生态系统而言,资深教师一般不会将太多精力投放于名额较多、申报条件相对宽松的校级科研项目,和青年教师科研生态交集并不多,重叠区域相对较小,两者间竞争相对微弱,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存在竞争关系,大家申报的项目都能立项。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校级人文社科类课题立项情况为例,近三年青年教师在校级项目立项中占到90%左右,比例相当高。但在一些级别较高,申报条件相对严格,名额受限制的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的竞争相对激烈,从资格审查,到申报内容的匿名评审,大家都要经历层层考验,青年教师最终成功立项的比例大大降低。

3.生态位的扩充。生态位的扩充是生命系统发展的本能属性。在大自然里,只要阳光、空气和水分等条件允许,植被就会自然生长和修复。当生存环境适宜某种动物种群,其数量也会不断增加,会趋向于占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种无限增长的潜能是生物所共有的,但在受到条件限制的时候,生命体则会表现出衰减甚至灭亡。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一般动植物数量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之后,就会出现对某个生态系统的过度消耗,从而走向衰败。人是特殊的生命群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不仅有适应自然的能力,也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人能通过智能和技能的发挥,通过科学创新和技术发展来对自身生态位做出改造性扩充,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正逐步填补某些科研领域的空白,从表面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高职青年教师的科研生存空间,但从人的智能活动的特殊性来看,科研学术的发展不仅能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能不断完善、发展和突破科研学术自身。从广度上来看,研究领域能拓宽和延伸;从深度上来看,研究问题能挖掘和深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就能不断扩充科研能力生态位。高职教育要创新发展,高职领域的研究也应紧扣自身特色常思常新。高职青年教师作为新鲜血液,不仅要学习,也要思考研究,更要勇于承担创新责任,从而不断扩充自身的科研能力生态位。

三、生态位理论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启示

1.错位发展,避免生态位重叠。对于高职青年教师来说,要找准自身在科研生态中的定位应把握两个点。第一,是“高职”。开展科研活动应紧扣“高职”特色,发挥学校和专业的优势,在选题上下功夫。要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的眼光去思考研究方向,主动发现空白领域并积极填补,对于已有的理论成果不仅要学习和接受,也应思考和钻研,努力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方向。第二,是“青年”。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青年教师从年龄、资历、职称和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应在不断学习中尽快缩短差距,深入发掘自身优势,并多留意各类科研项目中的青年专项。青年专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竞争范围,青年教师可以从这些项目着手锻炼,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展。高职青年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科研能力的特色,不断发掘自身科研能力的优势,才能避免因生态位重叠而产生不必要的竞争,从而将精力和时间有效地运用于攻坚科研项目。

2.资源整合,争取生态位扩充。高职青年教师要有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的意识。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项目组或课题组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科研生态系统,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运行有序的小生态系统,必须围绕科研项目的主题,吸纳具备不同类型能力的人员来参与。此外,科研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对问题的研究、理论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精神的传承。因此,科研领域的资深人士对年轻人的“传帮带”是值得发扬的优良传统,一个完善的项目组或课题组应该包括“老中青”三种年龄层次的成员。高职青年教师要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即使暂时不能独立主持科研项目,也应积极争取参与其中,充分利用项目组或课题组的丰富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整个团队一起协同发展。从一些青年科研骨干力量的个案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很多人都是从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核心成员、子项目负责人、项目第二负责人,最后才能独立主持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历程,正是整合资源和积蓄能量的过程,只有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其生态能量场才会不断强大,从而更大范围地扩充自己的科研生存空间。

3.学校高度重视,提供制度保障。生物体的发展和繁荣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除群体自身的反思和努力之外,整个大环境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这离不开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高职院校的理解与支持。高职院校拥有一定的自主办学权,应针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受限的原因,在现有法规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对相关政策给予人性化调整,积极构建弹性的、灵活的、适合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机制。第一,试行学术年假。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制短一年,课时安排非常紧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大量的实训课程,青年教师更是承担课务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因繁重的课务,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寒暑假期间还要参加各类培训、竞赛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以致投身科研的时间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在举办学术月、科普月等主题活动的同时,应从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允许青年教师申请“学术年假”。学术年假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高校对教师的关注重心从教学逐渐转向研究,研究型大学日益崛起,从而促使了学术休假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学术年假的长度为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离开工作岗位去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年假的申请资格一般与工龄挂钩,有的学校则具有一定周期性,如每工作几年有一次申请学术年假的资格。我国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但目前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明朗。高职院校应将学术年假放宽到高职青年教师群体,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轮休制,这样既能确保课务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确保教师暂时离开岗位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为确保学术年假的质量,申报资格不仅要对教师的工作年限有所要求,还应考虑工作绩效进行择优批准,为有志于科研事业的优秀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假期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核或反馈,以监督教师的休假过程,检验休假成果,确保假期得到有效利用。第二,构建交流平台,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策略。高职青年教师应保持自身科研能力生态位的独特性,但并不意味着要固守于闭塞的小圈子,作为科研队伍的新鲜力量,应主动寻求优质资源不断提升自我。

高职院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平台,对青年教师跨单位、跨地区和跨领域的交流需求予以鼓励和支持。限制并非防止人才流失的最佳手段,信任和培养才是孵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勇于打破人才所有制的壁垒,对于高职青年教师加盟其他单位科研团队、更高层次科研项目和带有创新创业性质的科研活动,应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支持,尽量减少行政力量的参与和干涉,降低不必要的干扰。各高职院校应主动搭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在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实现各层次科研能力生态位的优势互补。高职青年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生态位的独特性,应通过富有特色的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来体现。高职院校应积极予以引导,从学校层面进行资源的调度、整合及优化配置,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并根据青年教师的工作特点积极创造交流契机。高职院校要坚持走高职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路线,把优秀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进行理论指导,把行业企业的研发人才请进来进行技术指导,还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学校,到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和机构进行深造,并到企业进行实践,为社会提供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更要为青年教师提供走出国门,接触国际理论和应用成果前沿的机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针对高职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特点,引导其从事课程、教学或学生教育方面的研究。高职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带队下企业实习或见习,都可以结合专业领域深入发掘研究点。高职院校要帮助青年教师进行梳理分析,从校级科研项目层面抓起,指引和督促青年教师逐步养成科研意识,找准适合自己的科研路线,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生态位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及优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

[2]刘兴凯.高校科研生态的“异化”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3]胡蓉,郭妍,陈艳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生态的解读与重构[J].职教通讯,2016(16).

[4]胡蓉,陈艳芳.试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策略[J].职业时空,2015(12).

作者:肖晗予;张黎;周周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nnnszz/7169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