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范文

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范文

时间:2022-05-28 09:25:43

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

《美术界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近现代女性伦理观念影响下的女性形象之变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西方文化逐渐传入,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逐渐形成,社会上女性独立意识和男女平等的思想萌芽开始产生。年画《蟾宫折桂,连中三元》中的女性姿态特征表现了女性的端庄、委婉、贤淑。而《金莲》中的女性由清初的以衣裙蔽足的形象转变成以短衫、袄、裙、裤为主的三寸金莲形象。随着女子教育兴起、女子学堂的创办使女性能够和男性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女性也开始参加到保卫祖国抵抗外侵的行列中,反映时事新闻与新鲜事物题材的《女学生习武》便出现。前后各种思潮和流派涌入国内,儒家独尊一统格局的文化受到“西学”的冲击,许多受过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否定封建礼教和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民国时期的《登坛跑马,打拳卖艺》描绘的是多才多艺的女子艺人形象,图中的女性超越了其原初女性人物在木版年画中所代表的儒家女性伦理形象,更进一步的体现出了对现实的反抗精神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地位提高、女性伦理思想加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艺术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恢复发展。《闲情偶寄•演习部》“: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转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着之耳。”《插秧收割人成双》与传统《男十忙》《女十忙》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以对称形式呈现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后者则是明显的男耕女织的分工。女性与男性一块参与耕作,与儒家的男女授受不亲形成了对比。杨家埠艺人还结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政治斗争的需要,题材中反映男女平等、女性半边天等内容的作品还有《风筝传友谊》《妈妈教我学绣花,我教妈妈学文化》等。

民间美术在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存在形式,旧时杨家埠年画行业的传承方式是“传男不传女”,受时代新思潮的影响,女性从家庭中走了出来,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勤劳致富。如《女十忙》与《新女十忙》相对比可以看出杨家埠艺人们不断结合时事政治及地域文化环境推陈出新,《新女十忙》中的女性富态健康,多才多艺,不再以单一纺织为谋生方法,许多行业中出现了女性的身影;画面以大红色为底,表现了劳动的热火朝天,带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中间配有“福”字显得喜庆吉祥,少了《女十忙》中对女性的劝诫、规矩。《女十忙》与《新女十忙》虽然产生的背景不同,但都以生动的形象反映主旨,一目了然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农民记忆和理解,虽然产生年代、内容、形式等不同,但两幅年画都是为了规劝人们勤劳生产,共建美好家园,具有很强的思想教化作用。

二、结语

杨家埠木版年画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并且许多题材具有说教规劝的作用。儒家文化的确存在许多弱点与缺陷,如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和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等,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儒家道德要求“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也得到了完整体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我们在新时期提倡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时,要有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强调“和”,中国女性伦理发展也应该遵循“和”,杨家埠年画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教化功能,引导广大女性在吸收西方先进女性伦理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精华,达到“阴阳和谐”。世界在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杨家埠年画要立足于当代,着眼于未来,与时俱进地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与呼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作者:侯满满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伦理文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msjzz/6725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