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及减贫效应范文

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及减贫效应范文

时间:2022-02-26 10:11:43

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及减贫效应

《旅游休闲》2017年第z1期

[摘要]旅游对扶贫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旅游打破贫困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两难悖论,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收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带去消费,提高当地人口素质,突破贫困、人口、资源恶性循环等方面。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减贫效应、社会减贫效应、生态减贫效应和文化减贫效应等。

[关键词]旅游扶贫;作用机理;减贫效应

近年来,旅游扶贫日益受到重视。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1]。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地区特别是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2]。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旅游扶贫工程”[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5]。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旅游扶贫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内容。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7]在2016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强调:“旅游业是实现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中国政府已提出一个目标,即未来五年内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万人口脱贫”[8]。

我国旅游扶贫最早提出的是贵州等地区,第一个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是在宁夏六盘山。2013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新增了四个旅游扶贫试验区:江西赣州、江西吉安、河北阜平和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2013年8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了«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标志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近30年来,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旅游扶贫发展贡献了智慧。同时,旅游扶贫逐渐从地方探索成为国家战略,从区域个别实践成为全国普遍模式,在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很大贡献。当然,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也存在一些不足,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比如战略意识不清晰,旅游发展与扶贫目标脱节;规划不科学,影响旅游扶贫项目的落地可持续发展;主体参与角色定位不准确、界限不明,旅游扶贫执行效果不佳;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参与度不高,受益不够,扶贫绩效不明显;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条件、手段和人才不足,旅游扶贫保障欠缺;宣传营销跟不上,旅游产品影响力和品牌力不足;监管评估不到位,导致一些乱象发生。等等。人们提出旅游扶贫,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旅游对减贫是可能的?”换句话说,发展旅游对扶贫的作用何在?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和减贫效应进行一些探讨。这是本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

旅游对扶贫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旅游打破贫困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两难悖论,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收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带去消费,提高当地人口素质,突破贫困、人口、资源恶性循环等方面。第一,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是一种“富饶的贫困”,这一方面是这些地区不会利用或者没有利用其拥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造成了破坏,因此经济增长迟迟不能提速。而发展旅游业打破了这种悖论,它发挥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开发、利用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还注重对生态、文化资源进行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增长变得可持续,给扶贫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旅游打破一些贫困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两难悖论,使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从而改变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同时,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行、住、食、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旅游业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给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速,促进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第二,旅游业能够给贫困地区创造旅游收入,增加税收,提高当地财政收入水平,这些增收一方面可以用来投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提升当地社会保障水平,或者通过转移支付为当地百姓增加社会福利,特别是增加当地贫困人口享受公共服务、获得社会保障、提升社会福利的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创造较多劳动岗位,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其带动发展的其他相关产业也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这些岗位和机会可以提供给当地百姓,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当地贫困人口。

旅游业还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总之,旅游业通过构建全流程的参与机制和全系统的利益分配机制,吸纳当地社区和当地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参与,保障他们的受益,从而帮助他们增收、脱贫、致富。第三,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游客直接来到旅游目的地消费,这样不仅能给当地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改变当地封闭僵化的状态,扩大当地的对外开放,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明发展。旅游扶贫注重当地社区和当地人口的参与,特别是当地贫困人口的参与,因此非常重视贫困社区、贫困人口参与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其参与机会。旅游扶贫通过建立一些社区机构和合作、互助组织,提升社区发展能力;旅游扶贫通过各类经营模式创新,如企业+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政府+企业+旅行社+农民协会等,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组织程度;旅游扶贫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等,提高其能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其参与能力和水平;旅游扶贫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和制度安排,如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很多贫困地区,存在一种“PPR”怪圈:因之贫困,人口死亡率高,出生率就高;因之贫困,资源被大量攫取,环境遭到破坏;人口增长加剧贫困,使更多资源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又动摇了发展的基础,加剧贫困。这就是贫困地区贫困(Pov ̄erty)、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之间的“PPR”恶性循环怪圈。旅游扶贫把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突破了这个怪圈,促进了良性循环[9]。

二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减贫效应、社会减贫效应、生态减贫效应和文化减贫效应等。

(一)旅游扶贫的经济减贫效应

旅游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世界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10]。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以扩大2.71倍,国民收入扩大1.36倍,投资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的作用更显著,相关数据分别扩大到3.7倍、2.7倍、0.9倍[11]。正所谓“一业旺而百业兴”,一个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带动多个行业的进步,这对于那些处于贫困状态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第一,发展旅游扶贫能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障碍,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潜在获利的资源,物流条件较差,物流成本很高,产销两地的远距离也让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受限于交通条件,贫困地区蕴含的丰富旅游资源,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潜在作用。旅游扶贫的发展则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因为旅游扶贫以扶贫为导向,以旅游为手段,而旅游是以人的流动为基础的,人的流动必须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住宿餐饮条件等为前提。

第二,发展旅游扶贫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投资增长。任何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时,都会出现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流向经济不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不仅能打开贫困地区对外开放的大门,而且还能快速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能以贫困地区的独有特色吸引各方游客,而且还能不断挖掘商机、招商引资,使地区外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通过广泛动员,各相关行业踊跃加入,融合地方各特色要素,为游客提供多种特色体验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需求,使旅游乘数效应愈加明显。如在旅游不断提质增效的前提下,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度第一次重大招商项目就有1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143.5亿元,项目涉及旅游文化、养生养老、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以此带动脱贫攻坚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的聚焦点。该地区的区位劣势在一系列基础设施(高速、空港等综合立体交通格局)的建设中快速弱化,并向区位优势转化。由此带来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招商引资(招大商、引大资)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湘西自治州的招商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2.7%,并在以后几年逐年递增(2015年约202亿,2016年约250亿),2015年新引进多个重大项目,其中投资过亿的有26个,而2016年新引进的投资过亿的项目有30个(1/3为过10亿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湘西自治州的扶贫开发进程。

第三,发展旅游扶贫可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意味着消费的进入,必然带来旅游收入的增长和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家旅游局2016年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观测点2015年度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总收入48736万元,通过发展旅游业农民人均增收2793元,占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①。

(二)旅游扶贫的社会减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社会减贫效应体现在扩大就业,安置剩余劳动力,提高旅游地区的贫困人口素质,改变贫困地区的精神面貌,提升其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第一,发展旅游扶贫可以给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提供司机、导游、管理人员等直接岗位,还能提供通过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间接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10]。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②。国家旅游局2016年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观测点从业人员77581人,其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721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35.1%。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观测点贫困人口中从业人员13339人,其中从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22人,占贫困人口从业人员总数的75.1%。乡村旅游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①。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地少人多,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剩余现象十分突出,并且由于信息、劳动技能的制约,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也存在不少困难。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住宿、餐饮、运输等,普遍就业容量大、就业渠道广、就业门槛低、就业成本小,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了比其他行业更多更广更直接的就业机会。比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就是山多地少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只有8分。在实施“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前,根本不为外界所知,村里大部分中老年人不懂普通话,外出就业很困难。来考察之后,这里才逐渐为外人所知,去十八洞村参观旅游的呈现井喷式增长,其封闭的状态彻底改观。如今,十八洞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农特产品如腊肉、苗绣、湘西黄牛等大受游客欢迎,迅速打开了市场,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十八洞村的产品供不应求,村里很多老人、妇女足不出村就可以轻松就业,贫困状况大为改观。

第二,发展旅游扶贫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贫困主要体现于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层原因。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人口无法维持正常生计,根本原因有二:其一在于贫困人口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如死亡或长期流行性疾病等;其二在于机会的丧失,致使他们缺乏财富创造能力。“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可以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长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及其他失败”[12]。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的价值观念封建保守,生活方式传统落后,对新事物的反应较迟钝,难以接受现代化的高新科技和生产生活方式,面对纷扰繁杂的旅游大市场,他们拥有丰富资源,但缺乏市场营销观念,难以融入社会化的大市场,根源是能力的贫困。发展旅游扶贫,倒逼贫困地区居民提升综合能力。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创造了很多机会,使之能够掌握多种技能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旅游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增加,能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投资和补贴,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掌握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质的机会和保障。国家旅游局2016年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度,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率为89.1%,高于我国2015年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②。另一方面,旅游扶贫能促进贫困地区对外开放。贫困地区较为闭塞落后,通过发展旅游扶贫,能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横向互动和经济联合,不仅能促进贫困地区和外界人员、知识、信息、商品、科技、教育等的相互流通,还给贫困地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等带来影响,产生示范效应,激发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致富的强烈愿望。反贫困技能与内生动力结合在一起,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发展旅游扶贫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的精神面貌,开启其文明社会新征程。贫困是能力的贫困,也是观念的贫困。贫困的发生一方面与客观物质条件限制有关,一方面与贫困人口无法冲破物质条件限制的思想观念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因山高路陡,与外界联系不通畅,无法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世界的步伐,而在固有不变的、落后于现代水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徘徊,不能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发展旅游扶贫的一个突出作用,在于外部世界各种人员和信息的涌入能够打破贫困人口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冲击他们陈旧的价值观念。这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碰撞,原始的农耕文明与现代世界的工商业文明接触后,会在压力中走向自我创新,学习利用现代交通工具、科学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型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将本土的农产品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进行捆绑包装,推向市场,完成传统小农向市场化小农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文化技能、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都会有巨大提升,这是任何物质扶贫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国家旅游局2016年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扶贫观测点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63.9%和94.9%,经营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为81.5%,2016年2季度,这些指标值分别为64.1%、91.3%和92.6%②。如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利用“猛洞河国际旅游漂流月”这样的旅游节事活动,通过旅游大平台大力推进经济贸易,一下签订项目合同6个,引入资金350万元,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1850万元,创当地当年新增产值及利税之新高。旅游节的举办不仅开阔了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眼界,让他们直接获得收益,还打响了地方旅游品牌,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

(三)旅游扶贫的生态减贫效应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山区为主,可供耕种的土地不多,尤其是西南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从农业的角度来看,这些山区是生态脆弱的不宜耕种区,资源贫瘠,如果盲目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毁林开荒,开垦山地,过度放牧,短时间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但从长远来看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脱贫人口重新返贫。这一点历史上已有深刻教训,在我国清代,由于人口压力过大,人们在南方山区大力开发,如为军工大肆伐木,为扩大耕地盲目毁林拓荒等,由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山区环境变化以及快速的经济衰退与贫困化。可见,在山区发展农垦和工业致富无疑是缘木求鱼,不仅不会脱贫,反而会恶化环境,加剧贫困。换一种思维,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区的大小山川都是宝库,它们风格各异,分布广、数量多、种类齐全,品位高,适宜都市人的审美需求,又是天然氧吧,深受旅游市场的欢迎。其中有部分已被列入部级、省级或地方级风景名胜区,已然构建成为庞大的旅游资源体系。旅游作为“无烟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只有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1/11。旅游产业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以及较小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能够在开发生态资源中又保护生态资源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从而使生态资源得以积极有效的长久保护。作为乌江、清江、澧水、沅水、洞庭湖乃至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等的生态屏障,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旅游业以其生态环境破坏小、经济效益明显等特征引起了武陵山区地方党委政府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视,旅游扶贫的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

通过旅游开发,配合当前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不仅可以增加民族地区人民的收入,还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保障贫困地区持续脱贫致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旅游局2016年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度,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观测点村集体环保投入占村集体公共支出的24.4%,2016年1、2季度分别为12.3%、11.7%;2015年度观测点保洁员人均保洁面积203.74亩,2016年1、2季度为202.13和187.52亩,人力投入增加,人均保洁面积减少,说明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卫生条件中,2015年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户比率为29.1%,公共卫生厕所(相比于一般公共厕所)比率为64.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为28.4%,2016年1、2季度分别为28.8%和19.6%①。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在现实中,因投资方、政府、游客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经常有旅游景区因为旅游开发而破坏生态资源,或因过度开发致使景区环境急剧恶化而无法持续发展的现象。从短期来看,过度开发可以实现旅游参与者短期效益最大化,但从长期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会耗竭旅游资源,造成负和博弈。如何以保护促开发成了旅游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引起了旅游界的高度重视。如兴隆县雾灵山1988年成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它是燕山山脉主峰,是护卫京津的绿色屏障和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自成立以来就确定了“以自然保护为根本,保护与发展相结合,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的方针,开展生态、环保、科普为主题的旅游,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制定旅游范围,安排旅游路线,有节制地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80.29%,林木蓄积量达100多万立方米,不仅使各类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生态旅游有序发展,已经成为雾灵山新的经济增长点”[13]。这一系列举措值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借鉴,将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关系变成融合关系,以开发促保护,实现资源与效益的共赢。

(四)旅游扶贫的文化减贫效应

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贫困和能力贫困,还表现为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文化和精神上的富有,往往能弥补一个人物质和能力上的匮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由于各自特有的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等,会产生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与道德价值观念,并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性。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山川地貌还是民族风俗都各具特色,蕴含着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在武陵山区,散布着包括土家族等在内的30多个少数民族,其人口近乎占整个武陵山区人口的一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并经过漫长地积累,培育出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艺术。其中具有标志性民族文化的包括:历史文化(巴、楚文化等)、服饰文化(土家族、白族服饰等)、建筑文化(吊脚楼、鼓楼等),以及民族歌舞艺术(桑植民歌、摆手舞等)。这些民族文化源自武陵山人的日常生活,亦深深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二者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这些“富饶”的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资产,值得好好保护和传承。然而,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多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日渐衰落。以摆手舞为例,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摆手舞曾是高山农业文化的典型。它取材于土家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始生活情况)、农耕劳作(播种收割等)以及手工业活动(农业生产、纺织等),并紧紧围绕人们的生活、生产及祭祀等活动,是通常由族长组织号召全族人民聚集在摆手堂进行的大型群众性舞蹈,以共度全族人民的重要节日并由此表达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而解放后,各种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摆手舞的传承受到阻碍,再加上市场经济发展后,农业生产劳作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大量族人外出务工,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改变,摆手舞这种基于“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的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似乎已格格不入,并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最初的家喻户晓沦为鲜为人知。随着地方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淳朴热情的桑植民歌也已变得日渐陌生,土家服饰、苗族语言都已慢慢消失了,富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苗家村寨越来越少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吊脚楼几乎销声匿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都已慢慢退出当地人的生活舞台。这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这些贫困地区已经陷入到了另外一种贫困———文化贫困之中。然而,旅游扶贫的发展却为这些已经衰败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复活的机遇。

由于旅游业的强势兴起,新的市场力量植入进来,给民族文化的发展重新注入了活力。“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理解它时随着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新出来了”[14]。一方面,市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使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衰落,“市场是对乡村文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力量,对文化差异的拉平效应十分明显,市场所到之处,能迅速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形成价值观的同化”[15]。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市场又借旅游之手将民族文化复活了,凡是旅游业比较发达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无不被重新挖掘出来,苗家村寨修旧如旧,土司城被重新修缮,民歌大赛此起彼伏,“摆手舞”被改造后重返土家舞台甚至成为广场舞的重要曲目,茅古斯、苗绣、哭嫁歌、撒儿嗬、土王庙等一系列文化事项等在旅游的带动下大放异彩,成为了旅游的文化之魂。这种复活并非简单的复制重塑,而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凭借市场的力量进行再生产。一方面,市场悄无声息地摧毁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市场却又假借旅游这个大平台重新塑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旅游市场之于民族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托,民族文化便是在这种矛盾中完成自身的“再生产”。正是旅游与文化的唇齿相依,才让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重获新生,在新的时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因此,在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好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创造性传承工作。

三简短结论及建议

旅游扶贫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较强的减贫效应,未来应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重视旅游扶贫发展,首要工作就是改善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重点发展适宜贫困地区当地实际的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通过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带动当地投资增长和增收,提升当地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再次,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不断提高当地人口的综合素质、精神面貌,扩展当地人口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发展旅游扶贫,一定要重视与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在利用良好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当地文化资源,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一些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应该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通过科学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综合效应,不断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和综合素质提升,最终达到全面脱贫的目的。

作者:黄渊基;匡立波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及减贫效应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yxxzz/7116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