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教育家眼中的师生关系范文

古代教育家眼中的师生关系范文

时间:2022-08-11 10:17:45

古代教育家眼中的师生关系

《兰台世界杂志》2014年第S3期

1.尊师。《学记》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汉代郑玄在《礼记正义》卷三十六注曰“: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自然,这里的“尊师”是由于“重道”,教师是“授道”之人。魏晋以后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冲击,许多人耻于为师,唐代韩愈曾在名篇《师说》中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过尖锐批评。具体而言,尊师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膺老师教导。在中国古代,弟子对于老师的教导一般是乐于接受的。如孔子的学生在经过教导后,有的说“诸事斯语矣”;有的准备“终身诵之”;有的还“书诸绅”,即把孔子的教导记录在大带子上。在中国古代,学生寻求老师教诲的精神时常令人感动。如《后汉书•李固传》说,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万里”。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述自己的求师经历时也写道“: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管子•弟子职》还把服膺老师教导视为学生的基本职责“: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2)师生同甘共苦。在中国教育史上,学生与老师同甘共苦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在孔门中,就有不少学生总是跟随着老师,与老师同甘共苦,保卫老师的安全。例如,尽管孔子多次批评子路有勇无谋,但子路一直追随老师,实际上充任了卫士的角色,难怪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也慨叹而自豪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去世时,由于有人上疏诬告说其学徒聚众假借送葬之虚,行异议时政之实。宁宗皇帝因而下诏对送葬规模进行约束限制,尽管如此,送葬的门徒仍然多达几千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教育生涯中也经常与弟子“昼共食,夜共燃”,在当时,他“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之授之”,基本上是靠学生的资助从事学术活动。

(3)维护老师尊严。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的尊严十分重视。如《学记》就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因此,他把“尊严而惮”作为“可以为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国古代也流传着不少学生维护老师尊严的佳话。如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仲尼的典故,其言“子贡贤于仲尼”。在子贡得知后,觉得这话不合实际,并有损孔子的威信,便予以澄清:其他贤人不过是丘陵,是可以超越的,而孔子是日月,是别人无法超越的。子贡是如此维护老师的尊严,难怪乎司马公断言,使“孔子之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起了很大的作用。

(4)当仁不让于师。尊重老师、敬爱老师,不等于唯唯诺诺,唯师是听,唯师是从,而应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和错误,敢于超过老师。孔子最早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命题,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这个思想堪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命题相媲美。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2.爱生。教师的爱(对教育对象、教育事业的爱)是教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只有对学生真挚的爱,才能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津津有味地钻研教材,精益求精地改进教育方法。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英国大教育家罗素就曾经说过,如果教师缺乏爱,那么无论对于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不能全面地激发。而孔子也在《论语•宪问》篇表述道,爱一个人,就要为其操劳和付出。这就是说,如

果没有心灵上的接触,没有爱的情感的伴随,纵使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仍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爱生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内容。(1)亲切关怀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给予了全面的关心。他与学生经常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他的学生冉伯牛生病了,孔子亲自去探望,握着伯牛的手难过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学生颜渊“不幸短命”之后,孔子也是悲痛欲绝,连呼苍天“:噫!天丧予!天丧予!”《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倡导“视徒如己,反己以教”,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并认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不可缺少的: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生异心,就会相互结怨生厌。

(2)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过“:我越是能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们教育工作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越能显得清楚: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学家们就践行着这一原则。比如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公冶长,因莫须有之罪名而锒铛入狱,但是孔子对其弟子十分信任,坚定公冶长无罪,并为他游说。同时他对自己的学生都充满信心,相信他们每个人各有所长,将来都会有一番作为,所谓“后生可畏也”。

(3)严格要求学生。爱生之侧面表现不仅为关怀、相信学生,兼为体现在对学生的严苛要求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的严格不仅是师威的体现更是师德的体现,因为他表明了老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之心。古代的中国教育家们深知这个道理,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严苛,众所周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被后世铭记者无数,可见其培养的弟子才学出众,可虽然他们天资聪颖、刻苦用功,作为老师的孔子却较为吝啬自己的赞许和夸奖,其赞扬过颜渊有“其心三月不违仁”的美德,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即再也没有过对学生如此高的赞扬,称其达到“仁义道德”之衡准。但是对于学生所犯之错误,作为老师总是严厉地呵责与训斥,如说子路“由也兼人”“,有勇无谋,不可培养”等等。其对弟子的呵斥甚至偏过分,但从中可窥见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4)鼓励学生成才。如果说爱生的前三个层面仅仅是基石与铺垫的话,那么鼓励帮助学生成为国之栋梁才是育人的终极价值诉求。正因为如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学校定义为“造就人的工厂”。古代教育学者们一向对于培养国之栋梁和贤者重视有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孟子一生的追求理想。宋代教育家胡瑗也认为“: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傅,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在实践的教育开展过程中,古代的著名教育学家们十分重视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教导。前文虽言之孔子育人严苛、紧密,但是其从不吝惜对于弟子的鼓励之词,他的后世说教记载中有许多是关于鼓舞学生直面困境,用勇气和信念争取“仁”“、礼”价值追求的,在《论语•述而》中说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论语•里仁》中说道“: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些文本中的蕴含都是其鼓励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明体现。

作者:王丹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代教育家眼中的师生关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tsjzz/6516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