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陆小说作品接受探讨范文

大陆小说作品接受探讨范文

时间:2022-01-29 04:05:21

大陆小说作品接受探讨

《励耘学刊》2017年第1期

摘要:随着村上春树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村上春树热”已然成为当今文坛的一大现象。目前,关于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文本内容角度、主题角度以及阐发和比较角度等,专论其小说作品接受状况的相对较少。故笔者将另辟蹊径,结合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村上春树小说作品在中国大陆接受现状进行分析与论述,阐述“村上春树热”背后的原因,以为促进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达到理想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村上春树;小说作品;接受现状;接受原因

村上春树既在日本当代文坛颇负盛名,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1979年,村上春树在完成《且听风吟》并一举斩获第23届日本纯文学杂志《群像》“新人奖”横空出世之后,开始将重心由经营酒吧转入文学创作,并相继推出《寻羊冒险记》《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等诸多作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其作品类型涵盖了小说、随笔、报告文学、旅游文学、翻译作品等,其中,小说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各国语言陆续出版,最为受众所熟知。2017年2月24日日本新潮社出版的村上春树最新一部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文版还未正式发行,不过,从作为大部分中国大陆读者接触到的村上春树“最新”小说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销量上表现完全不失往日风采的情形看,随着村上春树知名度的加深,村上春树的作品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一经推出,便有着独具的吸引力。

一、从“接受”角度看村上春树作品

目前,针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作品阐发研究、作品主题研究、作品中人物及艺术特色的研究及村上春树相关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从作品“接受”角度着手,着重分析其小说作品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接受”,取概念于姚斯与伊瑟尔对于接受美学的阐释,简言之它是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互性过程。关于接受理论,姚斯侧重以读者与文学接受的历史性为论述重心;而伊瑟尔则更为关注“反应研究”,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观其二者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作为读者进行文本阅读的产物,势必无法脱离读者与文本。[1]故在分析村上春树小说作品接受状况的过程中,本文将密切联系读者与文本,对近年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的接受现状、作用与其接受状况的各类原因进行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大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接受现状简述

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自出版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接受现状亦尤为可观。在中国大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常被冠以“小资”族群的最爱,更有观点直接表示,这“大部分都是20岁出头的青年人才看的”。我们无法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与现状的契合,但笔者认为,与其给村上春树的读者们一个固定的年龄框定、性别框定,或者教育背景、文化知识层次框定,不如关注他们的共性。村上春树的小说读者大多追求着内心体验,沉醉于“村上式”的孤独感与优越感。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中,越来越多人历经迷失又寻找出路,对这样一种孤独感极易产生共鸣,进而从中反思现状、品味人生。如此,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读者数量庞大便无足为奇了。当然受众得以接受村上春树小说作品还有赖于出版发行。20世纪80年代末,漓江出版社率先出版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使之在中国大陆市场崭露头角。继漓江出版社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也预见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市场潜力,在2001年2月一举买下数十部村上春树作品版权,迅速垄断中国大陆村上春树作品发行市场。直到2008年,这样的局面才被南海出版公司打破。如今,村上春树作品版权已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竞争的一大焦点,越来越多出版社牟足全力竞相争取,使村上春树小说作品在大陆发行量居高不下。值得关注的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现已不单单拘泥于线下发行。2016年6月21日据东方网记者报道,村上春树的《远方的鼓声》《雨天炎天》《边境近境》三部游记的数字版权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并已在亚马逊kindle商店上架销售,数字出版业中开始出现村上春树的身影。[2]

三、村上春树小说作品接受原因探析

尽管存在不少质疑,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流传度以及其不斐销量,都力证了它的接受度、影响力之非凡。为何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能够有如此吸引力,究其根本,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因。

(一)迷失与寻找——村上春树小说作品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文学作品,大抵由于村上春树受欧美文学的影响较大,他的小说作品虽植根于日本文学,却有着自己的一股“精神气”。提起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离不开几个关键词:孤独、迷失、焦虑、性等。一个个标签看似板上钉钉地给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笼罩上了一层阴郁色调,其实不然。无论是从主题、语言风格、青春情结等方面看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依然称得上有热情、有骄傲,这也赋予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迎合了现代人的期待视野。首先,小说主题颇具张力。以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1Q84》为例,它以文本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叙述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的以邪教、谋杀为核心的故事。不过,文学既然是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作用当然不只局限于讲故事的层面。《1Q84》的故事背后,是作者与社会的间接持续性对话。2009年,村上春树在接受《读卖新闻》记者尾崎真理子的专访时谈到,创作《1Q84》的初衷一是受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影响,二是基于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触动。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让村上春树产生思考“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连罪犯人格都没有的人,由于误入歧途而犯下重罪,清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成为死囚犯”[3],这般思考也就成为了《1Q84》故事的出发点。小说最后给了“暗杀者”青豆一个可谓人道主义的结局,无疑是善恶交锋最后的妥协。青豆的结局同时赋予了小说主题的光明性,进步且具有张力。其次,小说语言特色鲜明。

以《且听风吟》为始,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语言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同于大多传统日本文学作品沉闷冷寂的叙述风格,村上春树的遣词造句自由而清新。碎片化、距离感的交替运用,加之高频率、高密度使用具体数字,参杂冷字、方言词等,均让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自带轻盈散淡、天马行空之感。例如,在《且听风吟》第4节里,“我们从附近的自动售货机里买了六听罐装啤酒,走到海边,歪倒在沙滩上一喝而光,随即眼望大海。天气好得无可挑剔。”[4]短短三两句展示了一幅轻松惬意悠闲自得的画面,似能让人一扫眼前阴霾,真真切切看到好天气,温暖人心。又如《且听风吟》第8节,在描述赤身女子时,村上春树写道“从南窗直接射入的太阳光线,一下子洒满了她的全身”,“形状姣好的乳房随着不时变得粗重的呼吸而上下摇颤。身体原本晒得恰到好处,但由于时间的流逝,颜色已开始有点黯淡。而呈泳装形状的、未被晒过的部分则白得异乎寻常,看上去竟像已趋腐烂一般”[4]。原本敏感的女子赤身裸体的画面,经这般描述倒也不落俗套,不显媚俗。这自是贴合大多受众审美趣味的。最后,作品青春情结洋溢。以《挪威的森林》为例,村上春树曾坦言“《挪威的森林》本身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恋爱小说”,而恋爱与青春恰恰密不可分。如何青春?因为大多青年男女也随作品中的人物一般追寻过,迷失过,勇敢无畏过,小说中的绿子正是青春与希望的萌芽。绿子自身命运凄凉,母亲因脑瘤而死,父亲也身患绝症需其照料,唯一的姐姐常住于外地,只剩她一人经营着小林书店。绿子曾自言其孤独,但孤独又能怎样?活好当下才是真理。所以,绿子活得开朗又洒脱,敢爱敢言。“你脑袋是不是不正常?又懂英语虚拟式,又能解数列,又会读马克思,这一点为什么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非得叫女孩子开口?还不是因为我喜欢你超过喜欢他吗?我本来也很想爱上一个更英俊的男孩,但没办法,就是看中了你。”[5]绿子的一番表白让主人公渡边瞠了目。20岁的年纪,本是应该爱的年纪,绿子的坦率自然让青春显得愈发耀眼。对于读者来说,不论主题、不谈深蕴,单是这一份青春少女的无畏也足以满足心中的一份期许了。

(二)催化与扩散——多种传媒、营销手段齐力造势

大众传媒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已从小范围内的“窄播”,发展为时空结合、辐射性传播模式,它使得“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空前的延伸”[6]。得益于此,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用,加之得当的营销手段齐力造势,大大提升了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传播力。首先,“村上春树热”的一大诱因是网络的追捧。互联网传播总体上呈一种扩散型传播模式,其辐射面之广非同一般。这一点,我们单从网络搜索上就足以看出。网络媒体给了受众充分了解村上春树及其小说作品的空间,并为之提供了交流平台,这对于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意义非凡。其次,传统纸媒也助有一臂之力。单说我国国内,包括《人民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几十家主流报刊陆续发表有与村上春树以及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相关的文章,且其中不少文章对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15年7月13日,林少华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四种美》一文,就专门对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文字之美、深刻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做了介绍,[7]让更多受众对村上春树小说作品有了初步感知。最后,再看图书市场的营销策略。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全面接手村上春树相关作品文集出版工作,其作品销量成倍增加,影响力与日俱增。2007年,为纪念《挪威的森林》出版2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挪威的森林》“20周年精装纪念版”,在全国范围内限量发行1万册,并且每本书均有唯一的编号,象征独一无二的价值。[8]这一营销策略十分精妙,在吸引不少读者积极购买的同时更引发热议。村上春树小说作品被广泛接受正得益于许多类似于此的营销策略,它们巧妙把握了受众的消费心理,持续引起注意,并不断强化记忆。

(三)失意与得意——“陪跑”舆论的“意外之喜”

迄今为止,村上春树并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参评对于村上春树小说作品的接受影响却不小。在历年英国公司Ladbrokes的诺奖赔率榜单上,村上春树的名字几乎无一例外的高居头列。榜单排名越靠前的作家赔率越低,代表其被公司认为获诺奖可能性越大。可见,村上春树每年都是诺奖的大热选手,但结果却总让人唏嘘,这让村上春树被不少人戏谑为“万年陪跑王”。诚然,未能获得这一世界最高级别文学奖对于喜爱村上春树的读者们来说难免遗憾,但屡屡遗失诺贝尔文学奖于村上春树而言究竟是否无益呢?笔者认为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陪跑”舆论确为村上春树带来了“意外之喜”。当下营销的一大重要手段,便是舆论造势。自村上春树成为诺奖的有力候选人起,每年诺奖颁布前后,各大社交媒体都会紧抓这一热点进行营销,各类预测村上春树今年能否获得诺奖或是村上春树是否将再一次无缘诺奖的新闻层出不穷。社交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了议程设置功能,着重对“村上春树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村上春树是否将再度陪跑诺奖”“村上春树为何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相关话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为受众安排讨论话题,引导受众接近村上春树。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呈现着相互作用形态,在媒体使用议程设置功能的同时,读者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从众心理尤为突出。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让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认识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9]受从众心理的支配,各类舆论蜂拥迭起,不得不让许多并不熟悉村上春树和其作品的受众对其开始存有印象,尝试性认识村上春树,并对之作品了解一二。以至如今或许有人并未完整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但提起诺贝尔文学奖,也总会联想到村上春树,想到村上春树与诺奖的系列“纠葛”,更进一步的,想要对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优点与槽点一探究竟。如此,村上春树的潜在受众群基数就愈加庞大了。就村上春树自身而言,他曾表示,“诺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所以,“陪跑”舆论的助力,对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接受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四、小结

综上,村上春树小说作品在中国大陆乃至世界各地被广泛接受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多种因素齐力作用的结果。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维视域综合研究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对于了解并促进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积极作用的,村上春树小说作品便是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6-296.

[2]王晓易.村上春树作品首次授权国内出版社数字版权[EB/OL].东方网,2016-06-21.

[3]尾崎真理子,王煜婷,陈世华.通往《1Q84》的30年——村上春树访谈[N].读卖新闻,2009-6-16.

[4]村上春树.且听风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15,28-29.

[5]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19.

[6]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8:26.

[7]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四种美[N].中华读书报,2005-07-13.

[8]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9]李晨.当代中国文学类畅销书研究[D].陕西:陕西理工学院,2015.

作者:陈佳慧;李儒俊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陆小说作品接受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gxk/71106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