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与运用范文

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与运用范文

时间:2022-07-25 11:20:07

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与运用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7年第3期

摘要:通过找准营区硬件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可以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基于层次分析法,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建立了由5个目标因素、24个指标构成的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某营区为例,通过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关键词:营区防灾;防灾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1引言

近些年,全球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且突发性强、危害后果重。我国灾后抗灾救灾力度大、效率高,相比之下防灾减灾能力则明显不足,不少学者开始相关研究分析,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谢礼立[1]等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震后恢复时间为评价准则,建立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吴大放[2]等构建了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进行了应用示范;张明媛[3]等提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概念,建立了生命线系统耦合关联矩阵,提出了抗灾能力评价的量化方法;樊运晓[4]等建立了包括社会财富、固定财富和生命线工程三方面内容的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判指标体系。综上,因为城市规模尺度较大,城市层面的防灾能力评价主要以单一灾种为主,综合防灾能力评价则以生命线系统为主要考察对象,评价模型不适用于军队营区。地方上与营区规模类似的社区防灾减灾研究,因为受产权私有化制约,很少提出对硬件工程设施的评价与改造,主要集中在通过软性的管理手段进行安全社区的评估与改进,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等。军内一些学者———主要是“营房人”,已经发现问题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研究成果的可实施性不佳。

文献[5]构建的营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只有2个层次、5个指标,造成指标涵盖内容过于笼统、评分偏差可能较大;文献[6]也有类似问题,将营区防护和防灾评价内容混合在一起,造成单项指标所涵盖的评价内容很杂、细节过多,在具体项目评分时不便于操作。灾害之所以造成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多与土木工程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军队营区可能存在的选址不当、规划不合理、设施设备老旧、环保措施不到位和灾备保障不周等问题,会削弱营区防灾能力,进而影响战斗力保持和提升,影响武器装备和官兵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结合长期从事营区营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经验教训,从军队工程建设管理的需求出发,研究营区作为承灾体的防灾能力评价,以期为提高硬件设施抗御灾害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7]是模拟人们决策过程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的系统评价,通过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

2.1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通过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和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并通过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来分析重要性比较的主观判断是否偏离客观实际,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逐层计算权重。

2.1.1构造各层指标权重判断矩阵模型

根据对问题的调查分析,把相关因素按性质分层次排列。一般可分为三层,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1.2构造两两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

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两两比较,对同层次指标之间相对上层次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其中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标识。

2.1.3层次排序和结果一致性

检验将相关说明、材料和评价参考标准提交给本领域专家,凭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2.2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多年营区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梳理,按照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和系统全面的原则,筛选出24个营区防灾能力考察指标组成指标层,并归纳成5个方面组成准则层。选址部署准则层包括场址避灾情况、周边灾害源、营区对外通达性、外部救援力量和安全防护等五部分内容。规划布局准则层包括保密性圈层划分、功能分区、路网交通、绿地和场地等五部分内容。营房条件准则层包括营房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防火安全性、防灾设施可靠性、日照通风和采光等五部分内容。环境保护准则层包括地形地貌处理、雨污排放、废气处理、垃圾处理和军事污染处理等五部分内容。灾备保障准则层包括供水、供电、通信保障和监测监控系统等四部分内容。

2.3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邀请某军事设施建设主管部门、某工程设计研究院、某工程建设指挥部、某质量监督站、某军兵种军事设施建设局以及相关院校等单位的11名专家,按照前述1—9标度法对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定。首先,将1—9标度表、相对重要性调查表和有关资料发给专家进行独立判断;其次,回收结果并计算相对重要性均值和同类指标归一化处理;然后,将计算结果返给各位专家重新填写,直至各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以此的两两指标相对重要性平均值构建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对其进行仔细验算,对不符合要求的重新进行调整,直到各判断矩阵都具有符合要求的一致性,最终得出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2.3.1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解决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问题,即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为相应因素的单排序值。

2.3.2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是在同一准则层中单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出针对目标层的准则层所有指标重要性的绝对权重,为了使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也需要像层次单排序那样,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军事设施防灾能力评价模型各指标经过调整的最终权重值进行层次总排序。

2.4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评价评定标准

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营区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筑法规和《军队现代营房建设管理评估试行标准》要求等制定的[8]。由于我军部队类型多、分布广,对营区防灾规划建设要求不尽相同,本文所拟订的评定标准不可能适用于全军部队,其他营区参照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

3实例应用

3.1某营区防灾能力评价实施与结果

首先,调研与评分。选定13位军事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管理干部,通过对某营区现场查看和集中审阅规划、现状及相关管理资料,发放评价表,并要求评价人员背对背独立评分。然后,数据采集与处理。所有评价表经收回且确认有效后,用Excel软件建立高级运算表格,输入评分数据。假定各位评价人员的评分权重相同,根据评分进行平均计算,得出该营区防灾能力各项指标得分,并加权计算,得出加权总分。七年后,再次请专家对改造后的营区防灾能力进行评价打分。

3.2营区改造前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6.98分,表明该营区防灾能力较弱,其中,6、7、8、11、12、13、14、16、17、21、22共十一项单项得分低于7.2分,特别是营房条件方面,建成时间与维护使用情况、结构形式和防火安全性三个指标项得分均未超过5.02分,结合营区营房具体情况,可知大量营房建成年代久、安全性较差,急需改造。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该营区90%营房严重受损。

3.3营区防灾改造情况概述

该营区进行了灾后恢复重建,改造后建筑密度1.8%,容积率0.02,绿地率70%,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收集率均为100%,重点对场地和营房加强了防灾规划设计,主要改造内容包括:(1)场地与布局改造。因山就势保留和恢复林区1360亩,整合功能、紧凑布局、集约建设,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影响,对地震后出现的多处山体松动、滑坡地段进行了堡坎加固,恢复地表植被。营区集中建成区内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营区综合训练场空旷宽敞。在营区主轴线区域设计的景观水系,结合了防洪和生态建设。(2)营房改造。新建22栋营房单体,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加固改造营房4.5万平方米,整修营房35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营房均按照国家和地方抗震、防雷、防火等要求设计。(3)道路和出入口改造。根据场址实际情况保留北出入口和东北侧辅助出入口,增设南侧战备出入口。营区道路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主干道混凝土强度C25,宽7米,三纵三横,分隔六大功能分区,营区道路占地18%,主要道路成环,道路呈网状。(4)防灾工程改造。重点考虑防火、防震和防洪。拓宽原有道路兼作消防车道,结合道路网将营区分为五大防灾区,在每个分区最高处设防灾监控系统,台地建设区消防道路连接成环。(5)设施设备改造。优化营区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以及给排水外线、消防外线等系统。变电室由原来的1个增加至3个,进行分区供电。打造营区“六网七系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其中,“营区安防一体监控系统”通过营区周界、营房和营房内部及重点部位设置的监控点,实时掌握营区安全状况,及时处理各类安全隐患;“数字营区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计量、传感设备,精确监测水网泄漏点位。

3.4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灾害情况

该营区改造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为8.21分,且24个指标中没有低于7.2分的,表明该营区综合防灾能力较强,且基本没有防灾短板。该营区营房在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和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恢复重建以来未发生各类重大灾害事件。

4结束语

本文以军队营区防灾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以用于找准营区工程设施的脆弱因子与脆弱程度,为编制风险清单、应急预案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辅助决策营区灾害防治的工程性措施,为军队营区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某营区改造前后防灾能力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的对照,初步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风华,谢礼立,范立础.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J].地震学报,2004,26(3):318-330.

[2]吴大放,刘艳艳,陈剑波,等.城中村火灾防灾能力评价及等级划分———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4):107-110.

[3]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后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樊运晓,罗云,陈庆寿.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地质,2001,15(1):113-116.

[5]张义清.营房工程防灾减灾管理研究[D].重庆:后勤工程学院,2010.

[6]张庆.营区规划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后勤指挥学院,2009.

[7]董艳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92-93.

[8]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肖兰1,2张秋城2 单位:1.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研究院,2.后勤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营区防灾能力评价模型与运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