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范文

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05 04:11:08

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暨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避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太重视多数学生的弊端,我校从2014年开始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构建“阶段开展、角色转换、理实结合”教育模式。通过3年的实践证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惠及多数学生并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医学类大学生

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了系列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要求各高校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高校应该从体制机制、师资培养、教育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等方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2]。为此,近年来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模式,侧重于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太重视多数学生[3]。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受重视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能惠及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以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教学效果不佳[1]。积极的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基曼于20世纪创立的,主张关注人“积极的一面”,目标是激发人的正能量,开发和改善人的积极的潜力,最终实现幸福的理想状态[4]。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希望能消除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我校是医学类专科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医学人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解决病人生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解决病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会保持心理健康,不但关系其自身,也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以后的工作。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了“阶段开展、角色转换、理实结合”的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阶段开展

我们从2014年开始对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590名学生采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期准备阶段建立专门负责此项课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全程参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入学第一学期完成。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角度评定学生是否有某种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并通过新生座谈会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调查结果看(见表1、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持平,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对新学校和新环境的适应性不足、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将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老生帮新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的方式,通过老生的现身说法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第二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始到实习前,共3个学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阶段,也是学生心理成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逐渐感觉到了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发现自己有更大的自主权,思维也更加活跃,但同时也发现自己需要更加独立地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进行。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一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尝试在课外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自己或他人,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第三阶段是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并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常识,同时与带教教师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工作,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和就业观。在实习结束时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复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与第一阶段对比分析(见表3~5)。阳性症状的χ2检验显示,第三阶段结束时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人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经过3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据学生反映实习效率也提高了。从实践结果来看,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分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消除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弊端,值得我们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

2角色转换

在第二及第三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需适时转换角色,由被动接受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转变为把心理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实习中去,以帮助自己或他人克服消极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战胜困难等。角色转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课外,我们组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主题演讲、心理健康问题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并学会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在医学心理学(34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8学时)课内引入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方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学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理论的理解与认识。经期末考试发现,通过实施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高,掌握率达90%,平均成绩88.5分。

3理实结合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毕业时必须学会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并能够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人的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多项研究显示[1],在医疗实践中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其生理疾病的康复,因此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医学心理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能运用所学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为此,在实习阶段我们与医院带教教师配合专门安排了“对特定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实习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实习内容,真正达到理实结合的教学目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习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深入了,也更有信心做好以后工作,尤其是在当下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了解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学会安慰病人,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惠及多数学生并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但教育模式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结合,与学生的专业结合,由专人负责,提前制订计划,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151-154.

[2]刘永红,李祥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21):49-50,52.

[3]戴吉,白蕾,戴嘉佳,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49-150.

[4]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作者:毛胜;吴予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医学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jndxxb/7052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