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课论述范文

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课论述范文

时间:2022-12-19 09:57:37

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课论述

一、社会学专业与非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异同

由于《社会学概论》课在高校不同专业中广泛开设,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就要注意到授课对象是否社会学专业,以便实施有区别的教学。早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思想。他主张从学生的特征、水平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对于《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活动而言,秉着因材施教的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预先了解教学对象是否社会学专业学生,及由此带来的差别。

不可否认,社会学专业与部分非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一方面体现在理论基础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这些专业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上。观察高校开设概论课的各个专业,可以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社会学也同属于此类学科。因而,无论是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在所学习的社会理论方面往往具有交叉点。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大家学者,往往也同样是社会学界的巨擘。这些学者对于社会的学术分析也被不同专业广泛接受且奉为经典。所以,学习《社会学概论》课的各相近专业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共性。此外,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专业,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单科性的,它们关注的对象都不外乎社会现象、社会组织、社会发展等话题,研究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引用某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作为案例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有所共识。

然而,社会学专业与非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别还是显著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专业的不同。由于所在专业的差异,学生学习的习惯、思维的方式和看待社会的视角都会存在差异。在学习习惯方面,大多数文科的同学认为记忆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而理科同学更倾向于程式化的推导过程。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不仅有自己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更拥有一套包含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在内的综合性研究方法。那么在学习习惯上,就不能偏向于单纯的文科或单纯的理科,而应当在兼有人文关怀和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具备特定的数学技能。在思维的方式方面,社会学拥有一种独特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要求社会学者不能将分析事物的立场局限于自身和狭窄的个人生活,而是要放诸更加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大背景中。唯有如此,研究者才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清楚而全面的接近客观真实。在看待社会的视角方面,社会学往往站在社会关系的视野,探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对于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行动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其他专业则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与实践视野。即便与社会学同属综合性科学的管理学和历史学,其关注的角度也分别是“管理者”和已过去的“时间维度”,因而与社会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学习《社会学概论》,都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开阔视野、更多的了解“社会”,以期增进个体行动的合理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常识,则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社会学与“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针对教学对象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施教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找准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是非常重要的;而针对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去“施教”也是同样重要的。无论学习《社会学概论》的学生是否社会学专业,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多为“科班”出身。“科班”出身的教师对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学科的理解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都格外具有“社会学”的学术性、具有“社会学”的专业深度。这个特点用之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和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非社会学专业学生,如若教师不考虑“专业差异”而将他们与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等同而论,则很有可能在这门入门课程的教学中显得过于系统、过于专业,甚至过于死板。社会学本身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社会生活、调整个人行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的帮助或许更加突出。因此,在旨在使学生认知社会、增进学生个体行动合理性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把握好“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度”。

(一)在注重知识性的前提下凸显常识性用社会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学校是为个体社会化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通常会强调知识性。课本和教材是知识的总结与凝聚,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实践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普及者。因而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传播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应当做到至少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因为这些都是该科学的基础知识。讲授《社会学概论》的教师就应当将这些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正确的、客观的、严谨的传授给学生。

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本门课程的全部目标。因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它作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憧憬和探索,同时更具有其社会常识的属性。然而,人们创立社会学这门学科,并不单是为了填补学科空白。在孔德时代,社会学产生于社会转型,来源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是为了认知当时随之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生活方式,解决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并树立一套新的思想认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社会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社会知识理论体系,毋宁说社会学给普通大众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基本常识。比如《社会学概论》中讲到的“社会化”,指的是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并学会扮演社会角色,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每个社会人都要经历的,是贯穿人生命始终的。这个社会学理论中特有的概念既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总结,又告诉了人们自己怎样才能从白纸般的婴儿转变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正常个体,还能解释曾经出现过的“狼孩”与普通人类的区别。一个人要想良好地适应社会,就必须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组织和单位来进行个体的“社会化”。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常识呢?在知识的传授中,让非社会学专业学生掌握一系列这样的常识,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自觉性。

(二)在注重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趣味性所谓系统性,在此意指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能够通过概论这一课程将社会学的大体脉络系统的表现出来,让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学这门学科形成基本了解。其实这点也是所有概论式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在社会学学科结构中,目前大致可分为这样几部分内容。一是关于社会学这门学科“是什么”,二是关于社会微观生活方面的现象与过程,三是关于社会宏观生活的分析和阐释,四是对于社会问题与应对措施的探索,五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些分支社会学的内容亦可根据上述划分归入其中某个部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系统的展示出上述构成社会学的五个方面,对每个方面所研究的内容和领域进行基础性的分析。这样可为学生梳理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大致脉络体系。

如果说系统性的学习《社会学概论》非常重要,那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系统学习的兴趣则更为关键。当科学的知识被作为规律总结升华后,总会显得略带晦涩和刻板。《概论》作为社会学基础课程之一,高度凝聚了社会学的全部研究范畴,集中总结了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刚学习社会学的学生而言,更会呈现出呆板、枯燥、抽象等特征。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感觉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所以,能否完成向毫不了解社会学的他专业学生全面的且带有兴趣的学习《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的任务,是对任课教师一个重大的考验。笔者认为,应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相结合,通过举例等方法更加有效的传递知识。可以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电影电视节目、文学作品,或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诸如大学生恋爱、住宿最佳人数等话题加以说明。例如从泰坦尼克号生还者的舱位和所对应人数这个新的维度阐释社会不平等并引入“社会分层”的概念,就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既要讲授得全面,又要让学生乐意学、觉得学习有意思、有动力。由于学时的制约,有时甚至可以重点选择那些既体现社会学研究范围和研究特色的领域,又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来讲解。

(三)在注重专业性的前提下凸显入门性《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切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开启社会学之门、走上社会学道路的必须方式与必要途径。而概论课则本身就是对社会学这门独特学科的基本概述,内容涉及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专业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等主要方面。尤其是在社会学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今天,面对着仍然有不少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社会学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有效地将社会学的专业轮廓凸显出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彰显出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尤其是与一些类似学科,如历史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的差异,特别注重讲出学科整体特色,突出社会学的专业思路、视野和理论。

事实上,社会学以外的其他专业本科生开设《社会学概论》课程,意义还不止如此。作为一门概论式的课程,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入门的作用。“正是由于社会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特质,使它成为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的专业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既要从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的视野,体现社会学学科特色;同时也要注意教学对象是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讲授时采用较为专业的概念、方法,特别是理论解释时,部分学生显示出接受程度上会存在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是固有的学科思路制约了理解的方式。那么,作为一门该专业领域的入门课程和知识的普及课程,教学中可考虑适当降低专业难度和深度,将这门学科的基本研究领域、方法与研究情况加以介绍最佳。希望通过教学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了解这门学科的由来与发展,明确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得以入门即可。如果学生对社会学领域有特殊兴趣,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社会学课程的选修,而不是试图在概论课中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细枝末节都乐此不疲的全部讲授。

(四)在注重学术性的前提下凸显社会性《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社会学专业几乎全部的研究范畴,既包括宏观社会的内容,也包括微观社会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的社会学原理和理论,又包括做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既包括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又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概论里展示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学术特征。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都致力于从学理上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帮助人们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尽管在授课过程中许多学生会感觉到趣味和发现社会问题,但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术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而非停留在现象的表面层次。深层次的学术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是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十分重视课程的社会性。社会学本身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对新社会、新时期、新事物的认识才应运而生的。尽管它是对社会规律的总结和认知,但却不能跨越社会这个主体和基础。可以说,作为一门课程,社会学是从把握规律、解决问题、增进行动合理性等学术角度对社会进行探索。

然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和其所关注的现象,全部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产物。所以就像文学和艺术一样,社会学同样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体现了它的社会性,高于生活体现了它的学术性。社会学所分析和阐释的社会现象,往往都是具有较为重大、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的,关乎社会存在的稳定性,关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要做到学以致用,就要特别关注课程的社会性。如果将概论课提升至极高的专业水平,一方面略显枯燥和抽象,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忽视了教学对象是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在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需要说明的社会学原理,可以适当的结合大量社会生活的现象和细节作为案例。这样既可以做到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学术原理置于普遍而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认知社会现实。

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要有效地传播知识,学生应当有效地接受知识。因此在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使概论课的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作者:甘雪慧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课论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jldxshkxxb/6344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