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第三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调整范文

第三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调整范文

时间:2022-07-19 09:36:16

第三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调整

《江西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①的行业结构特征

(一)1991—2011年间各行业增加值的描述性统计②1.1991—2003年。从表1可看出,从各行业增加值的绝对量上来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保持良好的上涨态势,但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各行业增加值的历年增长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就此间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而言,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增长最慢,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增长率均不高。从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相关分析来看,除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之外,其他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都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正相关。除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外,其他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产业贡献度较高。以各行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反映的行业结构变化显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占比居历年第一,金融、保险业次之,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居历年倒数第一。从标准差反应的变化趋势来看,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占比下降最为剧烈,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行业增加值占比的下降趋势也较为明显,其他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动比较稳定,下降幅度较小。2.2004—2011年。从表2可看出,2004—2011年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持续增长,从年增长率的纵向对比来看,相较于1991—2003年间,多数行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呈上涨趋势。就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而言,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其年均增长率都在19%以上,均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从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相关分析来看,除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之外,其他各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都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正相关,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是第三产业增长的中坚力量。以各行业增加值占比变化反映的行业结构变化显示,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依然位居第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重则居历年倒数第一。从标准差反应的变化趋势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动较为剧烈,其他大多数行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动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趋于均衡。

(二)1992—2011年间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描述性统计④1.1992—2002年间⑤。1992—2002年间,第三产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7.6%,高于此间我国劳动者报酬16.4%的增长率。然而第三产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历年增长率以及其他各行业工资总额的历年增长率均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从分行业的年均数据(见表3)来看,房地产业年均增长率最高,地质勘查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年均增长率较低,均不足10%。从标准差数据来看,职工工资总额历年增长率变动最为剧烈的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其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从工资总额占比的⑥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其一,从各年度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绝对数据来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下降趋势明显,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后兴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则逐年上涨。其二,从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相对增长率上来看,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而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传统优势行业则呈负增长,尤其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其工资总额占比的年均增长率甚至为负。从标准差数据反映的年增长率变动幅度来看,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变动最为剧烈,非盈利性行业(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而传统的主导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变动幅度最小。其三,从行业工资总额占比与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的相关关系来看,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在内的多数行业与第三产业的工资总额占比负相关,其中,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负相关系数最高。由此可得,与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趋于下降的趋势相比,这些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上涨成为阻止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动力。2.2003—2011年间。此间第三产业职工工资总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8.3%,增长幅度明显高于1992—2002年。从分行业数据(见表4)来看,金融业年均增长率最高,而最慢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年均增长率也在14%以上,各行业间工资总额增长率之间的差异要明显的小于1992—2002年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收入增长日趋均衡。其一,从绝对数据上来看,不同行业的变化态势明显不同。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呈直线下降趋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行业则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走势。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保持平稳发展,只有小幅上涨或下降。其二,从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相对增长率上来看,作为新兴行业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总额占比的增长率最高,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则为负值。从标准差数据反映的增长率变动幅度来看,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年增长率变化较为剧烈,其上涨或下降的幅度较大,呈“W”走势,其他行业的变动相对平稳。其三,从行业工资总额占比与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的相关关系来看,金融业的负相关系数最高,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正相关系数最高。另外,从历年各行业与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的变动趋势来看,推动第三产业工资总额占比上升的动力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发展上。

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及其收入结构的发展态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1991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及其收入结构的发展做如下判断:第一,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呈现出非均衡—均衡的发展态势。尽管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较高,但其占比却在不断下降,水利管理业占比尽管依然很低,但却呈现出明显的上涨态势。而且,数据显示,2004—2011年间各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的标准差为0.03,要远远小于1991—2003年间的0.27。第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呈动态转化。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逐步被弱化,新兴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推动着第三产业发展,甚至超越了传统行业。但是,新兴行业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还十分欠缺,一方面,其行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较低,另一方面,其增加值占比也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与行业结构日趋均衡的发展态势相比,行业间的收入结构也日趋均衡。历年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极差值逐渐缩小,从原来的年均55%左右缩减到年均50%左右,历年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的标准差也从1992—2002年间的最高1.39下降至2004—2011年间的最高0.16。第四,分要素使用偏向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较低,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较高,而且前者明显下降或上升有限,而后者显著上升。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年均工资总额占比均不高,最低的仅有2.8%,而且增长速度也较慢。相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资总额占比却一直保持较快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越传统服务行业。第五,分行业性质来看,行业之间的收入结构明显不均衡,典型的国有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要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例如,1992—2002年间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30%以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工资总额占比也一直保持在35%左右,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的工资总额占比甚至曾高达65%。第六,行业增长与劳动者权益不对等。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力并没有体现在工资的提升上,尤其是房地产业,其增加值一直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工资总额占比却从8%降至不足4%,行业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从业者报酬的提高。而行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工资总额占比却逐年攀升,劳动者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三、各行业收入结构变动的中间机制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各行业增加值占比,由于不同行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的工资水平差异引致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行业间的调整,导致各行业要素禀赋配置差异,最终势必影响行业间收入结构的变化。而合理的收入结构应与其行业发展速度以及规模相对应,应与要素的使用偏向相对应,应充分体现市场化倾向,避免行业性质差异。然而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尽管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及其收入结构分别呈现出均等化趋势,但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与其收入结构并不匹配。一方面,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行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部分行业规模的增长效益并没有惠及普通的劳动者,再者,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行业其工资水平却较低,与要素贡献程度不成比例,最后,不同性质间的行业收入差距较大,没能充分体现市场化改革成效。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机制主要包括:

1.就业结构的变动。从总体上看,1991—2002年间,第三产业的内部行业结构相对固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三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然而,此间的就业结构与行业结构并不一致,增加值占比近20%的金融行业,其就业人数占比尚不足2%,而增加值占比仅有6%左右的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却容纳了第三产业近15%的劳动力。正是就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等导致了行业间较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以及工资差异,致使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转移和转出,进而影响各行业收入结构的变动。以部分行业为例,1991—2002年间,金融保险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因此吸引了大量劳动力,2003—2012年间其总从业人数增加近200万人,增加比例近7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其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导致2003—2012年间其工资总额占比并不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2.要素禀赋结构。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资本要素。由于资本要素的相对稀缺、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力要素的价值补偿对资本要素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结构中。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背景下,资本的稀缺性、高组织化以及偏向资本的制度安排使得资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导致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工资总额占比却相对较低。就如同房地产行业一样,其行业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权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行业发展的成果主要被资本占取。而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劳动和资本要素之间较高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导致资本的不断深化,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总额占比不可避免的下降。但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放,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势必导致行业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均等化,届时吸引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一旦消失,劳动力价格势必上涨,这一剧烈的成本变化将会冲击行业发展。

3.行业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技术要素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从前文的分析来看,技术相对集中的行业其工资总额占比不断攀升,技术在推动劳动者报酬增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源于我国技术创新方式的改变,带动更多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技术型人才工资水平的上涨。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的都是引进技术的发展方式,而且更多采用的是资本增强型的技术引进。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引进式的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掣肘,因此,我国加大了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道路,这条发展路径首先提高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从以资本增强型为主开始向劳动增强型转变,尽管这一过程相对缓慢,但发展实践证明,劳动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报酬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但分析同样表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相对集中的行业还没有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力,其行业增加值甚至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我国自主式的技术创新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加大力度推进。

4.市场化程度。数据分析发现,国有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工资总额占比较高,而且,其工资总额的上涨与行业产值规模并没有多大关联,最为典型的是电信业、金融保险、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尽管其行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但是其工资总额占比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行业以政府投资和政府管理为主的经营发展模式,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及经营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经营成本高,行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但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却保证了这些行业较高的工资总额占比,这也正是其他行业工资总额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在社会资本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行业之间的发展表现为零和博弈状态,一方资本存量的增加意味着另一方资本存量的减少,各行业之间在资本要素的供给上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当资本要素的供给偏向国有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时,其他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抑制,其劳动者报酬水平自然增长缓慢。

四、结论与建议

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增长需要在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密切关注其结构优化。通过合理的经济结构转型、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关联性、实现两者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举措。第一,纠正行业结构失调及要素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过低问题,需要转变过度依赖资本扩张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劳动及资本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以要素合理边际产出效率定价的合理要素配置。以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及融资结构合理化实现资金价格的市场定价,通过资金价格调整抑制投资饥渴,并以单位资金产出效率作为资本获取报酬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尤其要促进劳动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强化劳动力要素在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行业间合理的要素分配格局。第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尽管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的增加值占比有走低趋势,但是其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几乎保持着同步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而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但是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作为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促进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及其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坚持对非盈利性行业的投入。包括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等在内的非盈利性行业,其行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均低于其他盈利性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但从收入结构来看,这些非盈利性行业的工资总额占比明显的要高于其他盈利性行业,其发展有效增加了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抑制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而且,满足了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因此,必须保持甚至要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财政扶持,进而抑制第三产业内部收入结构的失衡。第四,加大第三产业的市场开放程度。打破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垄断,通过塑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加大制度改革,释放行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改善民营企业较为集中行业的要素报酬分配,均衡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形成稳定合理的行业收入结构。

作者:孙慧文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第三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调整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