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探讨范文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24 04:45:23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探讨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始终围绕理论宣传这条主线来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同时,有别于理论宣传,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对象是城乡大众,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群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脱离了这一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就失去了生命。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传授科学的理论、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理念、惠民的政策、致富的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群众心灵的沃土上播撒希望之花、理想之花,使理论宣传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解释力和说服力。

一、社会科学普及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社会科学普及和学术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学术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上游,是供给端。社会科学普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下游,是消费端。二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同样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具有“非直线性”、“非实验性”、“非唯一性”、“非标准性”的特点,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途径、方式、结果比自然科学要复杂得多。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学者刊发论文、出版著作形成知识产品,通过读者吸收而转化;二是通过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形式为决策、立法提供建议;三是为企业、地方提供咨询服务。这几种转化形式,高校和研究机构均已纳入科研绩效考核管理之中,学者普遍比较重视。而更重要的转化途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论高校、研究机构,还是学者个人均没有给予应有重视。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阅读门槛比较高,很多成果是不能直接对大众普及的。而没有人民群众的掌握,不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学术研究的实践价值就无法最终实现。由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大多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实现的,因此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是大事情,不是小事情;是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它是构建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工作,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21世纪是哲学社会科学世纪,社会科学普及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把学术研究的优势转化为社会科学普及的优势,把学术研究的力量转化为社会科学普及的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和智力优势,发挥社会科学普及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理想的翅膀,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的关系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而言它们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两大知识体系。同样,科学普及包括自然科学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两个方面,它们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技术。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自然科学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科学知识传播的完整平台,缺一不可。当代科学发展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很多问题很难用单一的学科来解决,采用多学科协作攻关的方式已是重大问题研究的常用方法。自然科学研究要考虑社会因素,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借用自然科学方式、方法来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科学普及工作也不能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割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自然科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有些注定是由少数人掌握的。借助社会科学的概念、方式、方法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更易为群众所接受。社会科学普及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更能增加说服力、更能给群众带来实效。要不断探索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大科普”、“综合科普”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社会科学普及和自然科学普及是协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和人们普遍对自然科学普及比较重视,而社会科学普及则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事情。借助自然科学普及的平台和制度体系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各级社科联组织与科协组织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科学普及的长远规划、重大事项等,共同开展重大科普活动;二是“借壳上市”,利用全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本地《科学技术普及办法》,将社会科学普及的主体、原则、目标、保证等内容纳入其中,为社会科学普及奠定制度和法制保证;三是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普及平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自然科学拥有完整、系统的科普平台,这些平台作为公共的科学和文化资源,自然科学可以用,社会科学也可以用,而且社会科学的进入为其注入人文知识、人文要素,也会受到自然科学的欢迎。

三、服务大局与服务群众的关系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担负着为大局服务和为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这两重任务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为大局服务归根结底是为群众服务,为群众服务是为了充分凝聚群众的力量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二者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之中。为大局服务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根本要求,关系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向。包括社会科学普及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事关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坚持正确的方向是党和人民之福,坚持错误的方向,是党和人民之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大局服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永远纳入大局,在大局之中,服务大局。为群众服务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根本目的。为群众服务,就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就要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好、普及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样性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创作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开展更丰富多彩、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科普活动,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要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实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把握规律性与富于创造性的关系

把握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性的要求,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才能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的功效。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有异于其他人的特殊性。尤其是当今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使得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具有非功利性、公益性、大众性的特点,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必须调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科普工作的高度,挖掘科普工作的深度,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在创造性的探索中理解和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规律,在规律性的掌握中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造性开展。把握规律是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总结近年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践,以下几点应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把握的。一是平台牵动,引导社科普及其工作者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上来。通过公共讲坛、科普周、巡讲、咨询服务等平台,开展主题鲜明,针对性、群众性、实效性强的活动,把自发的科普活动变为有组织的自觉行为;二是基地带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通过组建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把高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市民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资源纳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主渠道、主战场,壮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力量,丰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场馆设施;三是培训拉动,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举办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骨干培训班,就建设社会科学核心价值体系、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解决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四是工作机制推动,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落到实处。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机制。此外,还要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立法进程,形成社会科学普及财政投入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工作激励机制等,形成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制度保证。富于创造性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能自满、不能懈怠,更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要在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这条主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有新提高;要在丰富科普及其工作内容,更好地吸引群众、服务群众上有新进展;要在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更好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上有新思路;要在强化科普平台建设,扩大工作容量上有新办法;要在扩大覆盖面,推动科普工作入心、入脑、入户上有新成效;要在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上有新举措;要在提高工作水平,发挥科普工作的实效性上有新突破;要在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科普“名嘴”、“名师”上有新建树。

五、有为与有位的关系

“位”是开展任何工作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为”是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和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最佳效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但我们不能坐等环境和条件,要依靠自身的积极努力,依靠卓有成效的工作羸得人们的肯定,为自己争得必要的地位,并通过有利的地位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党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本世纪初,同志先后四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同等重要”、“五个高度重视”、“两个不可替代”等重要论断。2004年初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名义专门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出的文件。党的十七大把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中国梦,是复兴的梦,是人民的梦。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会点上,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能缺位、不能无所作为,要深化对中国梦的宣传普及,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梦之队的一员,让每一个人都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在我们民族梦想成真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一是要有大视野。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们国家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把握我们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二是要有大志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我们还要实现壮起来、幸福起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要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丰富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三是要有大作为。改革的攻坚期、决胜期,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各种利益主体纠葛博弈,这是一个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大有作为的时代。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培育风尚、服务社会中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四是要有大境界。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给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艰巨的任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升思想境界,把科普工作从谋生手段向人生事业和理想转变,“坐得住冷板凳”、甘于寂寞、甘于清冷,用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踏实的作风、无私的奉献,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作者:高永民白云锋翟广平单位: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