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2-08-13 04:21:4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精准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等相关概念入手,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概括归纳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行性。从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精准扶贫因素,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身和党委、政府的双重维度考量,进而从操作层面探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对策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解开了困扰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多年的症结和难题,它似一盏明灯为我国扶贫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2017年10月,党的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这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吹响的冲锋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的动员令。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正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着应有贡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现象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出理论阐释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世界反贫困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只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探讨了贫困的原因和消除贫困的路径,明确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指明了摆脱无产阶级贫困的方法路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资本主义下进行的反贫困思考,但却是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提出的摆脱贫困的路径,这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经历了创立和发展两个阶段。创立阶段认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不同的贫困群体,贫困的根本源自社会制度,而反贫困的途径是消灭剥削制度,从而实现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等没有具体的论述。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认为贫困的原因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而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帮后富的反贫困理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第二阶段的重要创新点,也正是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形成的重要原因,这一思想是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指导当代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主要包括的扶贫开发理论、邓小平的扶贫开发理论、的扶贫开发理论、的扶贫开发理论和的扶贫开发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帮后富的在捷径中反贫困的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基本内涵的充实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实施路径的开拓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开发理论运用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党的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这种由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是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特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是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特征。精准扶贫思想中的社会各方形成合力的大扶贫格局既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依据又是行动指南和动员令。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

近年来,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其参与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党委政府维度分析

一是对参与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各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积极动员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活动,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但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升,有部分非公经济企业对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导致参与精准扶贫中存在顾虑。同时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机制仍不完善,对精准扶贫项目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对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及个人宣传表彰不够。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个人,对这部分积极分子及先进个人的宣传表彰力度不够,示范作用及榜样力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三是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短期扶贫责任向长期社会责任践行的长效机制。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文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构建非公经济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

(二)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维度分析

一是参与精准扶贫路径单一。例如,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形式缺乏多样性,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还是捐款捐物,参与实质性产业帮扶或项目扶贫的数量不多,参与扶贫的方法路径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帮扶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帮扶对象帮扶方式聚焦不精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精准扶贫过程中,帮扶对象与帮扶企业之间的对接不够精准,非公经济企业提供的帮扶与贫困对象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帮扶效果不够明显。非公经济企业对帮扶地区的了解程度有待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与贫困群众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接,有发生贫困人口返贫的风险。三是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力度不够,与公益组织缺乏合作。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与沿海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力和实力存在局限性,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合作扶贫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从党委、政府维度分析

1.完善政策,强化落实,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让政策落地生根,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提供政策保障,让非公经济人士安心扶贫。一是整合现有各类优惠扶持政策。编辑成册,宣传到位,让每一位参与精准扶贫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到心中有数,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制定出台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分类优惠扶持政策。让贫困户和非公经济企业双方均分享到产业扶贫的利益,让非公经济企业和贫困户在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政策倾斜实现双赢。三是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精准扶贫的项目扶持力度。包括对土地使用、项目申报、财政贴息贷款等扶贫项目上马的相关事宜,给予政策范围内的优先安排。注重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在精准扶贫项目中,依据扶贫对象开展的延长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技术创新,对具有效果明显、示范性强的给予奖励。四是尝试对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相关部门可在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非公有制企业按扶贫效果,贡献大小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的风险保障,以此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扶贫实效。

2.大力宣传,积极表彰,营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践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是企业界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不是强制性的任务,靠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觉悟和担当,同时党委和政府要注意做好引导,形成良好氛围。一要做好精准扶贫的宣传动员,凝聚思想共识。党委和政府要向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大力宣传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号召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中,展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责任与爱心。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聚焦精准扶贫倡议活动,凝聚非公经济人士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思想共识。二要坚持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在政治安排、舆论宣传等方面给予激励,使其得到荣誉和尊重,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注意引导民营企业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其找到参与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最广泛地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中来。三要表彰优秀典型,树立示范榜样。要重点抓好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和表彰,打造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示范点,予以重点联系和扶持,树立示范榜样。相关部门要对非公经济参与的各种模式的扶贫进行调研,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扶贫案例进行推广,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带动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入精准扶贫的行列,营造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

3.教育引导,致富思源,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短期扶贫责任向长期社会责任践行的长效机制。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是非公经济人士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非公经济企业拓宽发展空间的路径。一是出台文件,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相关部门应出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原则、措施等相关内容,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教育引导,筑牢社会责任意识。要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非公经济企业家培训及企业员工培训的范畴,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将参与精准扶贫的效果作为衡量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三是探索构建非公经济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参与精准扶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一项的阶段性任务,要不断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其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及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肩负社会公益慈善、扶贫济困等社会责任,为政府和社会分担责任,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并在精准扶贫事业中建功立业。

(二)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维度分析

1.开拓创新,多措并举,探索以非公有制经济资源产业扶贫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扶贫模式。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中难度最大,也是可持续性最强、最根本、最主要的扶贫方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自觉投身产业扶贫,同时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多种扶贫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扶贫模式。一是契合资源扶贫模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应以资源产业扶贫为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开发贫困村的现有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贫困村的现有资源与非公经济企业的特点将结合,通过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扶持自主创业扶贫模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所结对子的贫困村,选出致富带头人建立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加入,发挥非公经济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优势,帮助结对村对接外部市场,带动农户增收,同时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发掘优势、创业致富。三是直接就业扶贫模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直接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吸纳就业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方式,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为贫困村的贫困户直接提供岗位帮助其脱贫,同时不断增强贫困人口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以便于当参与扶贫的非公经济企业离开后,贫困人口还可凭借一技之长就业致富,不返贫。四是培训技能智力扶贫模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企业专业人才优势,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2.因地制宜,精准聚焦,形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贫困群众之间稳定的利益链接,最大限度的利用帮扶资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脱贫稳定,不返贫。一是依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特征,因地制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应强调因地制宜,精准聚焦。这种精准聚焦,不仅仅是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上,更重要的是根据贫困户的每个个体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真正做到让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贫困地区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和特有的民俗、旅游等资源,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正是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双赢。二是帮扶企业、帮扶对象和帮扶方式的三方精准聚焦。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帮扶方式和帮扶对象聚焦,不搞大水漫灌。有的贫困户可以通过自主创业脱贫,有的只能通过直接帮扶,有的可以通过学习技术通过就业脱贫,这都需要帮扶企业、帮扶对象和帮扶方式的三方精准对接。三是将扶贫纳入非公经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贫困群众之间稳定的利益链接。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所处资源环境等众多条件的限制,非公经济人士要完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完成帮扶形成造血功能,需要扶持努力。要改变简单救济不足的思维,将扶贫纳入非公经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培训、金融、农资、运输、销售、招工等,建立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贫困群众之间稳定的利益链接,才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发挥优势,强强联合,尝试非公有制经济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实现参与精准扶贫的效益最大化。非公经济人士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可尝试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发挥优势、强强联合,相互配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我国大批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在公益慈善组织中,这让非公有制经济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共同致力于精准扶贫成为一种可能。我国公益慈善组织众多,公益慈善组织的成员多为非公经济人士,他们具有参与精准扶贫的愿望和能力。近年来,我国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有数万家,通过慈善组织募集的捐款每年超过1000亿元,同时慈善组织通过几十万个慈善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已经形成了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项目。二是公益慈善组织专注于公益慈善,专业性强,在明确社会需求、扶贫精准定位等方面优势明显。公益慈善组织在参与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受短期政绩困扰、扶贫的可持续性强,扶贫的方法灵活,专业性针对性强,更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能够弥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个体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足。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可以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与公益慈善组织相互配合,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突出企业自身个体优势,公益慈善组织发挥专业化、精细化优势,整合每个个体资源,完成精准扶贫的资源整合和资源输送,使精神扶贫落到实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合作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阶层的个体或群体加入到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为形成我国的大扶贫格局贡献力量,实现参与精准扶贫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01.

[2].摆脱贫困[M].福建:海峡出版社发行集团,2016.

作者:常庆林 单位: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