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传播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文

微传播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文

时间:2022-12-16 09:27:39

微传播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摘要: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度普及,人类不断开发出层出不穷的网络应用载体,尤其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微载体,开创了人类生活方式和交流模式的新纪元,在多元维度上将人类置身于微传播中。微传播不只是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更是一种新兴文化符号,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发挥载体传播功能,更被赋予传承与引领文化思潮的崇高使命,因此,有必要发挥其育人功能。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展状况的一种客观映像。因此,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符合新兴时代的教育理念,更该适应时展的精神需求。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始终以道德教育为内核,才能更富持久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微传播;校园文化;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的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1]微载体的发展为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同时师生又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微传播环境下,如何运用校园文化提升道德教育效果成为重要课题,“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2]。道德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将校园应有的传统文化和独特文化贯彻于道德教育的始终,并融于微传播载体中,使校园文化建设彰显道德教育的特色,让身处校园的师生受影响,让充满正能量的道德教育内容充满校园。

一、“立德树人”是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灵魂

“立德树人”,即“立德”“树人”。“立德”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所云之意为:人类只有先知道德、有道德、守道德,才能有高远追求和远大抱负,才能成就大业,报效祖国。“树人”最初出现在文献《管子》中,其《管子•权修(第三)》中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仲之见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教育者长期地精心雕琢和培育,才可能打造出有用人才。真理是发展中的真理,但内核永远不变,“立德树人”理念在今天仍被发扬和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紧跟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秉持“立德树人”的发展宗旨,加快拓展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微传播校园文化板块。

(一)将“立德树人”理念借助微传播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

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应加大以道德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发表及转载率,扩大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个人品德为重点内容的篇幅,尤其加大对身边触手可及的好人好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正能量新闻的宣传力度,分享贴近实际且富有真情的励志美文,以情化人。同时,可寓“立德树人”理念于娱乐文化中,升华娱乐文化境界,使道德教育在校园文化中常态化,在微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立德树人”理念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终点,而是亘古不变,不能丢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富张力。

(二)用“立德树人”理念为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既要彰显校园文化活力,更要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成长,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微传播将“立德树人”理念灌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气息,通过“立德树人”理念的渲染和引导,赋予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人格魅力,使受教育者在众多的微传播内容中不过度沉迷,保持清醒头脑和端正作风,塑造健康的心理特征和健全的人格体魄。

(三)用“立德树人”理念为新时期课程改革提供科学评价标准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有利于引导新时期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也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社会要更加认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微传播环境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新时期课程改革寻求德育工作新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越是发展的物质社会经济,越是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尽管在微传播环境中校园文化内容百花齐放,分门别类,充满新鲜感,但永远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传统文化教育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不能丢失,且必须要作为重要传播内容。任何偏离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很难具有持续力。因此,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点突出传统文化教育,使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一)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微传播环境中,校园文化建设目的不但是为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更要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促成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使学生自觉爱祖国、爱民族,珍惜、尊重并传承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自觉抵制违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思想和行为,敢于同有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行为做斗争,使爱国主义情怀从细节开始,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贡献力量的宏伟目标。塑造学生大格局发展理念,不只局限于小我发展,将追求立得高远,目标立得高尚,更多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未来,不被微环境中的小事件、小情怀所误导,始终把握好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

(二)突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扬力度,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主线,才能确保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纯粹性和合理性。道德教育也只有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才能使教育更贴近生活,才能更具有实践意义。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宣传古代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切身实践,加强对修身立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宽厚等优良品性的解读和引导,使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者发挥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

(三)借助微传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是原原本本,也不是随意扭曲,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进一步深挖、提炼、整理,抓住核心和要点,又要通过微传播途径以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有效传递,使学生通过创新的传播载体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中更具民族智慧,通过微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道德修养不断提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对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做出高度凝练概括,同样对于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在充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保证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和伟大“中国梦”的旗帜而不断发展、完善。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

形态地位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方向,宣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的文化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就是要确保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问题,就是要肯定并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不被多元复杂的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思潮所误导,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才能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引领下创造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文化作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的校园文化价值共识下,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品牌。

(二)真正充当塑造学生健全品性的引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诚信、友爱”高度概括了当下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也为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下具体发展提供了方案。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学生思想品性,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若偏离了这个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就只是空中楼阁。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较传统校园文化具有更好的便利条件,更易产生潜移默化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将“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充分糅合进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中,丰富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内涵,塑造学生有爱、有德、有胸怀的高尚品性。

(三)引导学生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要通过微传播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入心入脑,付诸实践。要开展微传播环境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评比活动,评出先进,树立典范;并通过微传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通过争先进、评典范、学典范,让受教育者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四、至高道德是对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素质要求

网络参与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对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者和文化参与者都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道德修养水平和文化情操程度都深深影响着校园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影响下才能生产出更有道德水准的文化创意,也只有在严格的道德自律下校园文化才能有序传播,校园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传承。校园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高尚的道德素质是提高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的道德主体意识

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可以自由而不受限制地传递文化信息。可见,不论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最初建设者,还是接收校园文化信息的受教育者,在微传播环境下都可以充当文化传播的主体,但没有道德底线约束的文化传播行为却会成为扰乱微传播环境的罪魁祸首,甚至影响实际的线下生活。因此,任何参与到校园文化传播的人员都应该具有神圣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使命感,应该深刻意识到在微传播环境中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影响到他人,甚至被他人监督。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不仅是实现自身道德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人衡量自身道德修为的一面镜子。道德主体意识不但是对自身道德义务的严格要求,更是在道德层面对整个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传播中所有参与者的道德权利的尊重。

(二)提高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参与者的道德内省和道德自律能力

道德内省即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修养及践行道德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查,而道德自律则是道德主体对自身严格的道德要求,严格约束自己不触犯任何有悖道德道义底线的一种自制力。作为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只有充分的道德主体意识还不足以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影响力,还必须有严格的道德内省和道德自律,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无规矩不成方圆”。微传播本身就是一个较缺少约束力的自由传播途径,校园文化建设者若过分随心所欲,只能在微传播中将校园文化的泛自由扩大化,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向发展。因此,在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参与者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内省力,经常反省自身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道德行为是否产生实际性影响,确保在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道德影响力。此外,要强化自身道德自律,不做任何有悖自己道德底线的任何事情,坚决同有悖道义的行为做斗争,不受不良风气影响,不做有损道德的事情[3],用自身浓厚的道德底蕴感化他人,影响他人,成为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的道德践行者。

(三)强化微传播环境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在第32个教师节讲话中强调: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不但决定其个人的发展轨迹,更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对校园文化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微传播环境中,更要注重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作为职称晋升、评优等的重要指标,加强优良师德师风培育。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道德文化,要做好新老教师道德建设的传帮带。同时做好动态考核,使优良的师德师风保持常态化,尤其要充分利用微传播的特征,借助“微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氛围。

五、寓德育内容于微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式传播途径

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所创新就必然要走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传播路径,即可充分利用微载体的便利条件,将道德教育寓于其中,使微传播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秉承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优势下创新发展路径。寓道德教育于微载体中是一种渗透式的传播途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接地气式的宣传手段。这种渗透式传播途径,不但能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魅力,也能使道德教育突破以往欠缺亲和力的瓶颈,使道德教育更易推进。

(一)增强德育内容在微载体传播内容中的占有比例

微载体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五花八门,校园文化在微传播中也不例外,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充斥于微载体间,如娱乐八卦新闻、搞笑图片笑话、各种奇谈怪论等,这体现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也彰显了校园青春活力,但作为宣传校园主流文化的平台,必须赋予更多正能量、有内涵的文化内容,以此才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才能不愧于校园文化建设被赋予的崇高地位。扩大道德教育内容在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比重,通过微博、微信每天推送不同形式的不同道德教育内容,如有关道德题材的电影网址链接、涉及道德宣传的图片、有关宣扬美德的美文等,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使道德精神食粮成为每个人每天必须补给的养料,如此,使道德教育在悄无声息中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在课堂上接受硬生生的道德说教,增强道德教育的感召力。

(二)利用好可作为道德教育现实材料的校园精神文化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校训、校史、校风、校纪。这些得天独厚的校园精神文化写满了自己校园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风貌,理应充当最好的校园文化传播依托。微传播环境下,要赋予独具特色的校训、校史、校风、校纪灵动而闪光的特质,要将校训、校史、校风、校纪以视频、语音、图片等不同方式展现在微载体中,这也应是校园文化中一道最靓丽的景观,通过微载体传播此类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也是传播道德教育内容的途径,因为任何校训、校史、校风、校纪都有道德存在的影子,都有道德伦理的支撑,都有道德发展理念的展现,使学生在学习客观的校园精神文化过程中,切实感受到道德存在的魅力,感受到前辈们追求卓越和敢于吃苦的道德品质,使微传播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在真实材料和历史的支撑下发挥育人功能。

(三)运用身边榜样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道德模范是一个社会首先建设的旗帜和标杆[4]。近年来,各界都非常重视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道德模范评比,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引领社会风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身边榜样更可亲、可学、可信,引领作用更大,使榜样的先进性变得具体生动,更具影响力、说服力,也更能鼓舞人和带动人。因此,要营造身边道德模范脱颖而出的机会,并做好评比、表彰、宣传等系列工作,尤其要发挥微载体的作用,克服教育过程中单调、空洞、乏味等缺点[5],树立身边楷模,授予道德楷模光荣称号,并记录在其档案中,使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和价值[6]。让身边榜样的说服力更强,进而引领身边人向榜样看齐,向模范学习,争做素质全面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4-55.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3).

[3]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80.

[4]朱紫祎.道德模范: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7(2).

[5]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10.

[6]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8(7):3-6.

作者:卢尚月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微传播下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gxsfxyxb/70072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