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探讨范文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04 10:21:02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探讨

摘要:语言迁移理论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和二语会产生相互的干扰。其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称之为正向迁移;而二语对母语发生的影响则称为反向迁移。一直以来,正向迁移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而反向迁移直到近十几年才开始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从迁移理论出发,介绍反向迁移的相关理论,然后分别从语义、句法和句式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语篇学习中反向语言迁移的主要模式。结果发现,反向语言迁移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上并且对母语学习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迁移模式

一、引言

1989年,Odlin在其出版的《语言迁移》一书中把语言迁移的定义描述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2000年,Ellis又指出语言迁移可发生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在语言的迁移方向上,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对二语的迁移,而反向迁移则是指与之相对应的二语对母语的迁移[1]。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母语对二语习得迁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针对二语对母语的迁移研究则相对较少。虽然这种迁移不如正向迁移明显,但是的确在许多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语习得者的母语运用。在反向迁移研究中,国外学者VivianCook(1991)提出的复合能力假设(multi-compe-tence)为反向迁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2]103。在国内研究方面,前期学者的研究普遍集中在跨文化和二语习得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以双语者为主,即主要是母语为本国语,第二语言为汉语的人士,且研究层面多集中在语用方面,专门从语篇范畴进行反向语言迁移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本文拟从英汉语篇角度来研究反向语言迁移的模式,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二、相关理论

1.UlrichWeinreich的干扰论(1953)反向迁移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美国语言学家UlrichWeinreich就在其《接触中的语言》(LanguagesinContact)一书中谈到了一种干扰,即“作为双语者熟悉多于一种语言的结果而发生在其言语中的背离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规范的那些例子[3]”。自Weinreich的著作发表以来,人们大量研究了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的影响。然而,从Weinreich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干扰是一种与二语使用者所拥有的任何语言都不同的偏离现象,既然是一种偏离,那么它就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上,不止母语对二语有影响,二语对母语也会产生影响。这种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有时被称为“逆向”(reverse)或“反向”(back-ward)迁移[2]105。

2.VivianCook“多元语言能力”(1991)1991年Cook在《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一书中所提及的“多元语言能力”是反向迁移的支撑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多数人都懂得两种以上的语言,而具备多种语言能力的人头脑中必然具备多种语法知识,这就形成了多元语言能力。这种多元能力在人的大脑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系统[2]117。Cook在1992年又从两方面对自己先前的理论予以论证:1.多元语言者的语言能力和单语者不同;2.多元语言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多元语言能力理论,由于大脑中的语言能力包括多种而不是一种,因此预示着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使用的影响。

3.Jarvis&Pavlenko的“概念迁移理论”(2008)迁移产生的根源是语言社会化过程中概念的不断发展。2000年,Javis指出:一种新语言的获得会伴随概念和概念化的变化,而这种概念及概念化的变化会影响到新旧语言的使用。2008年,Jarvis和Pavlenko将概念迁移理论作了具体化的阐述:概念迁移主要指源语言和目标语在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在对应层面的异同和相互影响。同时,他们还提出迁移具有多向性[4-5],即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除了正向迁移(母语概念对其他目标语学习的影响)、反向迁移(目标语概念对母语的影响)外,还有侧向迁移(目标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二语对三语或三语对四语等)。

三、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的主要模式

1.语义反向迁移语义的反向迁移主要体现在语义的使用在不同语言间的扩大或缩小。Pavlenko在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俄罗斯人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在使用时会将与英语相对应的俄语语义扩大。在对反向语义迁移研究的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掌握了第二语言的成人学习者,他们在词汇使用方面出现的语义的扩大或缩小都能反映出第二语言在语义方面对他们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双语者,这类人群往往旅居海外多年,然后回到自己故土。学者们对他们在使用母语时出现的诸多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很多都是第二语言对母语造成的语义方面的影响,即产生了明显的语义反向迁移。Javis认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意义并没有代替母语,只是增加了个体对第一语言中相应词汇的认知。他对一位旅居美国多年的芬兰女性作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她在使用自己的本国语言进行非正式交流时出现了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是英语对芬兰语在反向迁移方面的有力证明。语义反向迁移的影响在语码转换现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所谓的语码转换是指英语学习者在母语的使用过程中会夹杂着第二语言的词汇。产生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很多二语习得者接受了某种外国文化的融合,把这种语言表达看做是一种时尚;另一方面,不少二语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在母语中未必能找到完全对等的单词,这种背景下的语义的反向迁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多的是对母语语义空白的弥补。例如,经常接触英语的高校大学生、白领或学者等群体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他们的话语中出现中英夹杂的情况,如:“手上的这个case非常棘手。”“我一点也不careMike刚才说的。”“这周末一起去shopping吗?”

2.句法反向迁移句法反向迁移主要是指学习者将第二语言中的句法策略用于对第一语言中句子理解和使用的现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句法的欧化现象,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的形态迁移和IP外名词性结构。句法的欧化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系,特别是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如章元羚等(2017)对汉语语法认可度相对较低的四种典型句式做了句法欧化现象的分析,结果得出学习者对于“主语+是+形容词+的”和不定冠词“‘一’+量词”两种结构的接受程度较高,而对“前指代词重现”和“连接成分的增加”仍然持较为否定的态度[6]120。语言理解和生成方面的形态迁移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限制性词素方面建立起了语言的跨语言联系。如在英语中我们会用be+动词ing结构来表示现在进行时,在母语为汉语的外语学习者中常常会出现例如“兴奋ing”“焦虑ing”等用于表示正在做某事的汉语混搭结构,且这种结构往往在年轻学习者中有很高的接受度;又如韩语学习者会在使用母语时创造出“我在写作业思密达”这样的表达,从以上案例中都可以体现出句法形态上的反向迁移。IP的全称是InflectionPhrase(曲折短语),包括NP(名词短语)和VP(动词短语)。根据生成语法理论,在句子结构中IP通常是句子各成分中最高的一阶,但在一些语言里,IP之外也可能允许其他成分存在,同时不同语言对不同类型的IP外名词性结构的接受程度有显著差异。例如:“Whatkindofsportsdoyoulike?”假如逐字翻译是“哪种运动你喜欢?”这样的中文翻译在汉语中明显是不合规范的,且这种结构在各语言中普遍性较低,属于英语高标记CP结构。但是实证研究表明,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该句的接受程度出现了小幅提升[6]122,从而再次印证了句法上的反向迁移。

3.句式反向迁移关于句式的反向迁移,主要从被动句、状语从句的语序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已经有研究者尝试从汉英双语者被动句使用的角度证明句式反向迁移的存在。被试者在接受了为期一周的英语被动语态强化训练后,发现实验组明显受到了英语被动语态强化学习的影响,在对如“Ifyouhavegotthereintime,theproblemswouldhavebeensolved.”这样的句子进行翻译时,实验组普遍译为“如果你及时赶到,问题早就被解决了。”而实际上这里的“被”字在汉语语法中是不需要明确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类句子在受试者中的接受程度却非常高,甚至有很多学生并未觉得该句的翻译有任何不妥之处。另一个典型句子:“AllstudentsarerequiredtoattendthemeetingheldonMondaymorning.”此句有不少学生译为:“所有学生被要求参加周一早晨的会议。”而按照中文的习惯应该译为:“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周一早晨的会议。”从上述两个被动语态的句子翻译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语在句式方面对母语的反向迁移作用。在语序方面,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和“形合”的英语在语序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对状语从句中的假设、条件、目的和让步四种句子的翻译分析中发现,双语者更容易接受主句在前、状元从句在后的欧化倒装句,例如:“周末我们一起去游泳,如果你有空的话。”“我们做事应该遵循原则,无论对象是谁。”“玛丽买了一个洋娃娃,为她的女儿。”“他的弟弟能搬动这个大箱子,尽管他才4岁。”

四、结论

英汉语篇学习中反向语言迁移存在于语篇的各个层面,本文主要从语义、句法和句式三大方面做了相关阐述和例举。首先,肯定了语篇中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反向迁移;其次,反向迁移可以发生在语篇的多个层面上;最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和反向迁移的程度存在正向联系。但是,由于笔者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列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反向迁移的影响因素除了二语的语言能力外,还与哪些因素相关?关联程度如何?除了文中列举的三种语篇层面外,反向迁移还存在于哪些方面?总之,反向语言迁移作为语言迁移理论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其定会结出累累硕果,推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丁婷1;王令坤2 单位:1.南京应天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2.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基础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dwgwxzz/7194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