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2-06-11 09:0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一、战争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境遇

(一)战争实践与哲学思想的形成

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理认识和思考中国革命实践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原则的确立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中国,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十分罕见。中国社会变革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将何去何从?中国革命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道路模式继续走下去?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后,党内一部分同志却在反右倾的时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犯了“左”的错误,照抄照搬苏联革命的战争经验。总结建党和建军初期革命斗争屡遭挫折和失败的教训,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本本主义,在1930年5月写作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中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基本原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2.军事辩证法思想的中国特色和理论特征中国社会变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实践形式是战争实践。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现状决定了中国革命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军事斗争。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及其根本规律,形成了完整的人民战争理论,创造了完整的军事辩证法体系,着重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一般与特殊相互关系的原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方面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战争的全局和局部关系,丰富了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特征。

3.“两论”对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哲学总结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告诉人们,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书本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是不可能解决中国现实实践和革命问题的。因此,如何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和中国社会现实矛盾问题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将中国革命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概括、提炼上升到哲学高度,需要一个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从哲学高度对此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经历的丰富实践经验与教训逐步地上升到哲学理论,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应该说,在1937年写出《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对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它以自己的特点和新鲜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性的理论成果。

(二)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实实践的主要特征是以战争实践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论以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揭示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社会根源,用其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方向、对象、步骤等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生成了哲学思想,哲学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欧洲、苏联形态转化为中国形态。

1.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具体实践问题。在中国革命的特定环境中,哲学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革命的产物,同时又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哲学概括。因此,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在于,它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只是单纯地局限于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而是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得出许多符合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实践现状的新的理论结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对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了生命活力,提供了在落后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例。

2.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纵观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冲击,始终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真正出路。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才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救中国的历史必然选择。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理论形态的哲学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探索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结晶。

3.哲学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对党所领导的伟大实践的最高理论概括,又是党带领人民进一步实践的行动指南。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和原则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对党的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进行哲学反思,在寻求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保障,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中国共产党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建设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范式转换

当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发生变化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具体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现实国情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就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性实践形态开始由以革命斗争为主的战争实践转换为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建设实践。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基础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变化,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1.斗争哲学对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理论偏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党对国内主要矛盾虽已有了正确认识,然而,发生在东欧的“波匈事件”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联想和对现实的沉重思考。提出,虽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还存在。因此,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由于党内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量,动摇了党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使斗争哲学在中国社会的哲学思考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时期的斗争哲学,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脱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实际的实践轨道。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理论意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概括,理论一旦脱离实践,就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反面。1978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哲学文章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立足建设实践实现范式转换的“引擎”。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在党内居主导地位的“两个凡是”的新本本主义错误方针,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立场。这场大讨论,从更深层次探讨以什么样的理论态度来分析历史和研究现状,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深化了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改革开放实践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现实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为了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努力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此,一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全面性的改革开放大潮势不可挡的展开了。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为实践提供了理论先导,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新的理论形态。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研究范式

哲学的先导作用往往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表现得最为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理论先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换、实践探索的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人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上有了重大转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悖论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理论、矛盾斗争性理论,在革命战争年代因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和革命斗争的残酷性而被强调运用,这种思维模式是适应当时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合理的、必要的、正确的,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客观需要。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符合当时的现实实践和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认清形势,正确的处理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将阶级斗争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总原则,一切事物都被纳入阶级斗争的轨道,对一切事物都要作阶级分析,都要从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并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进而走入斗争哲学的悖论之中。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哲学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任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由阶级斗争开始向经济建设方向发生转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之后,由邓小平恢复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和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前国内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哲学的新思路便取代了革命斗争时期斗争哲学的思维模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找准了发展方向。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探讨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反思精神,对建国后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科学精神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实践理性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特别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实践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和理论形态的讨论的基础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得到强化。从理论成果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坚持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现实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及时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地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历史经验和新的实际问题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当代现实实践的哲学剖析和解答。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探索过程,是对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它的开创性和探索性,决定了它必然创新的基本逻辑,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关于坚持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人类发展思想的集大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另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论述,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本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本质。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的创造性经验的理论总结。它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而不是单纯的学理推论,是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其生命力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野并不囿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实践,它也是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对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进行正确分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理论营养。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根据中国现实实践发展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三大基本问题”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三、和谐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现实诉求

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需要哲学在理论上提供指导,新的实践要求哲学作出新的阐释、新的突破,而哲学理论本身也同样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革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的现实诉求。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时代背景

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新的分析,不断深化对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中国现实国情的认识,深刻认识社会实践形式和“世界图景”的新变化,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使命。

1.全球化成为世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历史进程,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从本质上说,全球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交往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是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因此,对全球化的哲学思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需要。

2.“世界图景”的新变化和中国发展的新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今世界,人类的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全新变化。社会主义的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正在改变必将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矛盾突出;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日趋明显,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涌现;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等。如何应对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给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转变实践理念,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合理解决,实现和谐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实践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历来提倡和谐,信奉“和为贵”,提倡“和而不同”。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国提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宏图。最完美的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这个理想也是对和谐社会概念的诠释。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社会上各种不和谐的问题和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误区里解脱出来,不但可以把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活动推向“以人为本”,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发展轨道,迎接建设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会,而且能够高度重视文化精神领域的发展,大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诉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诉求。

1.和谐社会实践的理论诉求以人为本的理论诉求。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和谐社会的实践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平正义的理论诉求。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石。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没有公平正义,和谐的基石就会受到动摇,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人人享有的理论诉求。达到人人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人人享有发展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实现人人享有发展,也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人人享有发展的社会,自然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2.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困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认真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向哲学提出的各种时代性问题和挑战作出正确的回答。例如天体“大爆炸学说”提出的关于世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夸克幽禁”学说提出的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信息论涉及的信息的本质问题;机器思维、克隆、转基因、暗物质、反物质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都需要在哲学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并在实践层面做出相应的回答。这些问题引起了哲学思考的框架性转移,使得哲学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价值理念、自然与社会、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的发展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由此可见,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进行哲学思考、总结和回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实践要求所在。

3.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解放,把人从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就是一种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自始至终都一直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的实践方式的不断变革对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市场经济与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人权问题、以人为本、人的主体性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代哲学发展必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当以人作为自己的主体研究对象来建构自己的理论形式和内容。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实践的背景和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对和回答全球化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要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的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实践过程中提出的哲学问题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主体性和本土性特征。实践性。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源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实践性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只有牢牢把握实践性,才能够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一个更高的新的发展阶段。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实践的哲学,又是主体的哲学。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在主体的对象化实践中思考和回答当今人类社会实践中出现的许多带有全球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本土性。本土性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所赋有的丰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理论内容。

2.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方法论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构建其理论形态的依据。理论上的构想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性与当代性、意识形态性与学术理论性、基本原理与理论形态多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当代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回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必须坚持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具有意识形态的理论特征。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处理好作为国家建设指导思想的哲学研究与作为人类智慧的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更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它的实践观点、唯物史观和辨证方法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3.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理论形态的构建,归根到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把人的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作为价值理念,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矛盾的社会历史的实践问题,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目前中国关于人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实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来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利益期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是人,和谐社会哲学理论的主体内容是现实实践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的理性生活与社会的感性生活统一起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现实诉求。

作者:刘丹单位: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czzz/6463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