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18世纪初官营工场的下放范文

18世纪初官营工场的下放范文

时间:2022-08-24 12:03:31

18世纪初官营工场的下放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摘要:

18世纪初,俄国政府将官营工场移交给私人经营与彼得一世最大限度开发本国资源的想法、官营手工工场管理不善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因素有关。随着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以及强制措施的实行,俄国开始把部分国家控制的工场企业转交给私人。这样一种让私人接管国家工场的经济措施,在短期内推动了俄国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保证了北方战争的胜利,但改革中的不恰当做法也给后来俄国工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关键词:

彼得一世;官营工场;私人经营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统治俄国期间,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措施,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俄国政府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建设了大批的官办手工工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工业成为促进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在18世纪初,俄国开始了官营手工工场转移给私人经营的下放过程。本文将对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官办工场下放给私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学界对此论题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经营的原因

彼得一世改革初期,俄国就利用国家力量兴办了一批手工工场。但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使得官办工场已难以支持军事行动带来的巨大消耗。同时,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私人资本投资工业。有鉴于此,彼得一世开始推行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经营的工业政策。在官营工场下放的过程中,以下原因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仅靠官办工场无法充分利用,只有鼓励私人投资工业才能将这些资源真正地转化成财富。在彼得一世经济思想里,俄国并非不如其他国家,相反条件非常优越: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尚未开发或尚未探明[1]117。在乌拉尔山地区,冶金生产所必需的一切条件,样样具备,大量的木材就在高质量的矿产地旁边[2]104。此外,俄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建设工场的巨大财富。图拉、小雅罗斯拉夫尔、莫斯科等地,由于工场手工业兴起的较早,熟练的手工工人比其他地区充足。大量的农奴作为工业发展的潜在劳动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官营工场利用资源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兴办官营工场的热度冷却后,吸引私人资本、下放官办企业就成了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由于部分官营手工工场生产效率低下和腐败之风盛行,下放经营不好的企业给私人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官营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都是国家供给,产品的规格和产量也有一定的标准,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而且工场的管理大多由俄国显贵操控,他们并不关心提高劳动生产率。1717年,彼得一世命令莎菲罗夫男爵和托尔斯泰伯爵组建蚕丝手工业。沙皇为该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津贴,但由于组建者挥霍无度,严重亏损,最终垮台[1]126-127。奥格涅茨和乌拉尔的某些工场在18世纪20年代前也一直出于亏损状态,利佩茨克官办制呢手工工场也由于缺乏资金而停顿[2]122。早在17世纪俄国就出现了私人工场,虽然这些工场主出身低微,如在俄国18世纪最大的五金业主杰米多夫、巴塔晓夫、莫洛索夫等,都是图拉的铁匠[3],但善于经营,将官办工场下放给他们管理更容易获取经济利益。

第三,官营手工工场的下放可以吸引私人兴办工场,提高国家收入。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几乎是连年战争,财政支出急剧增加[4]221。自1700年北方战争起,俄国的国家财政趋向崩溃的边缘,1702年时国家财政尚有盈余,从1703年起国家每年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5]。平衡财政赤字,仅靠增加税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提高本国生产力作为充实国库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的想法,开始成为彼得一世经济政策的基础[1]116。

对俄国来说,提高国内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就是兴办手工工场。但仅靠一人之力无法组建新工场,这时政府下放官营企业就变成刺激私人投资工业的主要杠杆。同时,下放官营企业可以帮助国家减轻财政负担,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经营的表现

面对私人资本不足的现实,把国家控制的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管理是打破工场发展僵局的最好办法。在官办企业移交私人的过程中,俄国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转交方式。

第一,为鼓励私人接收国家企业,下放官营手工工场时,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在政策保护中,最主要的就是立法支持。1719年矿业优惠规定,工业家及其继承人所开设的手工工场“将不会被剥夺”,“开矿自由”的原则为非贵族出身的企业家提供了开矿的准许。同时,工业家们不再受地方行政部门的管辖,而由专门的矿务委员会和工场手工业委员会管理[2]124。通过这些立法政策,政府给予工场主许多经营特权。

在资金和原料问题方面,彼得一世准许各工场在一定的年限内免税销售货物和购进原料,获得无偿补助和无息贷款。谢戈林在接收制呢工场时就得到3万卢布的支持,阿普拉克辛公司也得到过同样金额的补助[2]126。关税保护也是立法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1724年的关税规定,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取决于本国企业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由于俄国缺乏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各个工场经常人手短缺。为此,彼得一世在1721年下令,准许贵族阶级或商人购买整个村庄,同时国家还会派遣国有农民到工场去工作。通过政府在资金、原料、劳动力、关税等方面的支持,俄国成功吸引了大批富有者接收官办企业。

第二,在向私人移交政府企业的过程中,国家经常实施强制性的措施。虽然政府开出了优惠条件,但由于俄国缺乏良好的实业氛围,很多人还是拒绝接收下放的官办企业。当遇到那些不情愿接收的状况时,彼得一世经常采取强迫的办法,其理由是:“我们的人民就像孩童一般,由于无知,永远不会学习他们的字母表,必须是主人强迫他们这样做。”[4]208

最常见的强制方式是成立股份公司,然后由这些公司接管国家企业。1711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想法,成立了安德烈•图尔卡股份公司,把麻布手工工场交给了它。谢戈林的股份公司也是如此,并接收了莫斯科制呢场[2]123。有时遇到抗拒者,彼得一世甚至派遣卫戍部队押解这些人来到莫斯科,出资组建公司。此外,政府还为这些转让的工场制定了一些规定,如产品的数量、质量等。这些规定也属于变相的强制行为。总之,在官营企业向私人移交时,强制性措施是时常施行的。

除了给予优惠条件和强迫成立公司外,俄国在移交官办工场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贷款以及各种优惠总是优先给俄国人。外国资本家在接收工场时必须保证外国人在俄国企业任职是临时性的,俄国工人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最重要的是这些的企业必须最终归还给俄国[6]40。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转让冶金企业[7]。可以看出,彼得一世虽然下令官营手工工场下放,但是在下放企业类型和接收者选择上,还是保持着国家的控制。

18世纪20年代前,在俄国官营手工工场下放浪潮中,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向社会转交企业。其中尽管存在强制措施,但总体来说提供优惠政策是下放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为了避免国家命脉行业被私人和国外资本掌握,政府也做了精心安排。随着官营工场的下放,俄国的工场手工业真正形成了向全社会扩散的局面。

三、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经营的影响

官营手工工场移交给私人经营,是彼得一世时期工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官营企业的下放,俄国的工场手工业不会在短时期内快速发展,也不可能为北方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下放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措施过于急功近利,缺乏考虑,也导致了俄国后来工业发展的缓慢。总的看来,官营手工工场的下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官营手工工场下放到民间,形成了工业从国家向社会层面的扩散,俄国手工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官营工场向私人转移,人民投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社会上也慢慢形成了开办工业的风气。在彼得一世统治后期,俄国私人手工工场超过了114家,其中有二十多家是冶金手工工场[7]。工场生产出来的商品大大减少了对外国货物的需求,部分产品还远销海外。其中铁的总产量由1700年的15万普特增加到1725年的81.5万普特,俄国从生铁进口国一跃而成为出口国,莫斯科哈莫夫工场的麻布也定期向国外出口[2]127。由于工场转让时,接收的私人企业家大多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工场经济效益也相应大幅提高。例如,1772年接手鲍戈罗季茨基造纸手工场的瓦西里•科罗特克出身大商人世家,还曾专门出国学习过造纸技术。这家造纸厂在他的经营下,便迅速发展起来[6]40。

其次,官营手工工场的下放中所采取的一些不恰当措施给俄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鉴于私人不愿接手国家企业的情况,彼得一世在工场下放过程中使用了强制性手段。在有些情况下,兴办工场和组建公司有可能成为为沙皇效劳的项目,工场和公司也都具有了国家机关的性质[1]127。即便是工场下放到私人手中经营,工场主们也得受政府控制,如炼铁工场主杰米多夫是把铁卖给国家后,再由政府把铁送往兵工厂,呢绒工场主谢戈林把呢绒卖给国家后,政府再把这些呢绒送往被服厂[7]。这些工场都被要求不准自己出售产品,只能将产品交给特定的机构处理。强制措施的推行让俄国工业背离了自由竞争的发展道路,不利于工场手工业的长久发展。政府出于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目的,拨给工场主国有农民,并允许整个购买村庄,使彼得一世时的工场都带有封建农奴制的影子。大批农奴进入工场做工,也没有真正提高工场的手工技术,因为这些农奴根本没有必备的手工技艺。

此外,彼得一世时期工场发展模式给以后俄国的工业发展道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8世纪初,俄国官营工场的下放虽是特定时期的做法,但无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给后来工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俄国是一个靠军事扩张立国的国家。彼得一世不遗余力地推进手工工场的发展就是如此。无论是强迫他人组建公司,下达生产指令,还是命令农奴进场做工,整个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的过程都是以沙皇的个人意志迅速进行的,都带有赶超发展的色彩。后来即位的统治者们也纷纷效法彼得大帝的做法,通过动员国家力量来改变俄国落后的局面。20世纪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与18世纪时俄国发展工业的做法有太多相似之处。

18世纪初,俄国在彼得一世的带领下开始了走向现代世界的改革。改革过程中,为了促进工业发展,俄国政府实施了官营手工工场下放给私人经营的措施。经过一系列优惠条件的吸引以及强制性规定,国家最终实现了由官营工场下放带动私人投资实业的目标,俄国的工场手工业也真正走上了发展轨道。但改革中的不恰当措施,也对当时和后来俄国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国家进行工商业改革必须顾及各方的因素,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四卷[M].张咏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卡芬加乌兹,巴甫连科.彼得一世的改革(上册)[M].郭奇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建会.俄国工场手工业的类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1).

[4]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M].杨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车维汉,茆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再诠释———“财政压力假说”的经验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

[6]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万长松.论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工业化的肇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9).

作者:王雪松 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18世纪初官营工场的下放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aqsfxyxb/6973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