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

人才需求论文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1篇

1.口译人才招聘途径及要求分析对于“企业获取口译人才的主要途径”这一问题,选择“社会招聘”有73家,占57%;选择“应届毕业生”40家,占31%;选择“企业内部培养”8家,占6.5%;选择“其他途径”7家,占5.5%。这表明珠三角中小企业获取口译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招聘,其次才是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口译工作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企业要求口译员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差,不大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对于“企业对口译员学历的基本要求”,只有6家企业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仅占5%;56家选择“大学本科生”,占44%,45家选择“高职高专学生”,占35%;21家选择“其他”,占16%。这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在珠三角中小企业口译人才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占到了35%。其主要原因是:(1)高端口译人才缺乏,中小企业难以招到;(2)珠三角中小企业口译员主要从事商贸、旅游、文化交流和服务等一般层面的口译和接待工作,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能够达到从事这些口译工作的需要。对于“如果企业招聘口译员,可能会考虑从哪些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65家选择“外语专业毕业生”,占50.7%;36家选择“与产品直接相关专业毕业生”,占28.2%;27家选择“不考虑所学专业”,占21.1%。这是因为口译工作对外语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求较高,而外语专业的学生有这方面的优势。

2.企业对口译员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为了了解企业对口译员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职业素质等三大类共12个项目,要求企业对这些项目进行评分。每个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10分,最低1分。同时,为了了解企业对现有在岗口译员能力、知识和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项目要求企业对现有在岗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为10分,最低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下表1。(1)重要性得分分析表1显示,这12个项目其重要性得分情况为:最低7.76分,最高8.89分,平均值为8.25分。这表明:这12个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要求口译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英语及汉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这表明这4项能力与素质,企业尤其重视;口译员在培养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养,提高心理素质。(2)满意度得分分析表1显示,这12个项目的满意度得分情况为:最低6.57分,最高7.64分,平均值为7.08分。这表明企业对口译员各项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从表1还可以看出,企业对口译员专业技能水平的几项能力都不太满意,特别是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英语及汉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满意度得分都在7分以下。这表明口译员的语言功底不扎实,跨文化交际意识弱,急切需要加强和提高。同时,职业素质这几个项目,企业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满意度并不高。

3.应届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问卷最后一题希望企业就应届毕业生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对高职口译人才培养提出意见或建议。有89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1)语言基础特别是听说能力差的问题。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到了高职毕业生语言功底薄弱,特别是听说能力较差,建议高校加强听说训练,扎实语言功底。(2)适应能力问题。89份问卷有57份反映应届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适应能力差,建议高校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3)实践能力问题。89份问卷有53份提到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建议加强实践教学,加强专业技能培训。(4)职业素质问题。89份问卷有45份提到应届毕业生跳槽频繁、职业忠诚度不高、浮躁不踏实、团队合作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强等问题,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市场调查对口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市场需求是确定高职院校口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述调查结果对高职院校口译人才培养具有启示作用。

1.准确定位高职口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口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语言能力,掌握基础口译技能,能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娴熟地应用到工作岗位,服务地方经济,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的初级口译人才。

2.根据目标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开发合适的高职口译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口译工作职业化较强的特点需要口译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目标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素质出发,反向推出需要设置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教师要深入企业实践,搜集真实场景下的语料,以真实情境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与企业合作开发口译教材。口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选取和目标工作岗位比较贴近的语料,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校内外实训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和综合实践平台,组织校内外实训实习。校内实训平台主要通过引入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口译实训项目,依托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和第二课堂来搭建,主要是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感受真实或准真实的口译环境,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综合实践平台主要依托相关合作企业、实习基地、广交会来搭建,通过顶岗实习、参加广交会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积累实战经验,从而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化程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师资水平,增强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在招聘口译教师时要多用“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口译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和实践使自己具备“双师”素质。口译的专业化教学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从书本上获取新的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到相关的行业或领域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教师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中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时,学校也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如邀请一些企业或行业专家作讲座或去其他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2篇

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新时期河北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京津冀地区42家涉外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涉外企业性质、企业紧缺岗位、企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从业人员外语应用能力等18个调查项目。对调研统计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涉外企业紧缺人才的匮乏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状况依然存在。

1.专业技能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多达78%的民营企业表示,由于企业以一般贸易为主,因此在招聘人员时更加重视进出口业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紧缺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要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当前在河北省外贸新形势下,纺织品外需市场比较疲软,而钢材、汽车零配件、光伏产品等商品出口快速增长。一些涉外企业正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营销网络,这就需要业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敢于创新,开创新局面。单证员是以外贸单证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部门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相关企业表示这类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大专以上即可,但是对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要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处理;要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目前的状况是广大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实际问题且经验丰富的外贸人才,而多数毕业生知识单一,动手操作能力弱,还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2.沟通技能要求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学会自我调节,把握有利的发展时机,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工作中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从而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能够发挥出更高的沟通协调能力。调查中15%的大型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甚至专业八级证书。这类企业岗位比较固定,外贸业务较多,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业务员要无障碍地与外商直接交流,甚至独立承担中小型涉外活动的现场翻译,因此对应聘人员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标准明确。而64%的中小民营企业表示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但仅作参考,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更为重要。由于多数涉外企业的人才需求大都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岗位上,这类岗位均需要外贸人才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所以和英语等级证书相比,是否具备能够流利使用英文口头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关键技能是多数民营企业更为重视的。

3.综合素质要求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高超的沟通技巧,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7%的涉外企业都非常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通常情况下,一笔进出口业务,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直至合同履行完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业务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所以,一个好的业务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事务的细心处理、积极的沟通态度、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外贸知识。此外,在当前贸易摩擦频出的阶段,需要外贸人才懂得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利益服务。调查中,6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熟悉。业内人士普遍看重个人能力,各类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受宠,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表示不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

二、结束语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滞后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调查结果显示,畜牧兽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办学规模有较大的差距:老师没有时间接触生产实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二)实践教学设施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各学校实践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实验室少,实验仪器设备不足;校内场站的投入少,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造成有些实践操作内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传授中职学校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被分割在不同的课程中,实际上学生最后不能自我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他们并不能从这个“体系”中去寻找解决办法,这种状况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

(四)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性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浓厚的学科体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界明显,基本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缩影。

(五)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固有的观念是要培养一个知识完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考虑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六)培养途径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中等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黑板上长肉”,“黑板上产奶”。校内基地建设不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指导。

(七)专业课程设置随意,缺乏标准要求受实际条件的限制,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文化课与专业课技能的设置悬殊较大,课时的比例也不同。有些学校由于教学设施或师资力量不足,往往加大文化课的课时,而削减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忽视了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特色。有的学校认为中职教育应与高职教育接轨,因此,大量增加文化课内容与学时,使中职的教学成为高职学校的预备教育,过分强调对口升学。

(八)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由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应岗能力差,缺乏竞争力,对一些基本技能如畜禽饲养技术、管理技术、疾病诊断技术、疾病治疗技术等不会操作或很不熟练,毕业后约需1~2年时间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通过调查发现,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与日俱增。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以学科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轨,培养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服务的技能技术人才。

(二)整合课程内容1、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做到“理论够用”。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课程体系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最大的弊病是专业基础课占有的课时数太多,知识太深。教学标准制定应按“理论够用”的原则,妥善处理专业基础平台课,将其中有用的知识渗透到专门化方向课程中。2、根据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构建专门化方向课。学科体系是按理论的系统性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在实践中很难综合运用。迫切需要按畜牧业生产的周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而不应该将完整的综合技能人为地分割给不同的课程。课程改革应以畜禽养殖和疾病防治为主线,培养适应畜牧兽医专业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

(三)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单位课时教学容量、演示介绍复杂的畜牧兽医操作过程,给学生建立直观生动形象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和学生从“黑板、文字教材、粉笔”中解放出来。

(四)形成产教结合的培养途径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一定要走出教室,技能培养一定要在实验室、专业教室、校内外基地和生产现场进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产教结合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五)强化专业技能考核为了使学生掌握应用于生产第一线的各专项技能,要强化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在毕业前进行,既便于学生牢固掌握各项技能,也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考核评价。实践技能是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化方向课和选修课程中所教授的专业技能,应根据各地畜牧业的实际需要由学校规定若干项并由学生选择。

(六)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个人爱好等因素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规范办学条件为了实现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对专业设置标准进行统一要求,从师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校内外实习基地等主要方面进行规范。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4篇

从对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纲领性和前瞻性指导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地显示服务业在江苏“十二五”建设期间的重要性。《纲要》指出江苏“十二五”建设的主导思想之一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目标之一是“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指出未来江苏服务业将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贸、健康、医疗、养老、社区服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门类。根据对《纲要》中关于服务业建设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及方向,详见表2。通过对江苏“十二五”服务业重点发展部门、业务及目标的分析,结合与以往服务业建设的分析7比较可以发现,“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建设的显著特色是“创新”,包括市场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其核心就是“服务创新”。这些创新是与未来江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主线,以及各产业进步的需求分不开,这也已经成为社会、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这些需要创新发展的重点服务业部门,其生产、运营以及服务的市场消费过程的重要特点:一是更多地是以从业人员的智慧和技能投入,以及消费者更多的心理消费与满足等非物质化要素为核心;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需要将研发、制造与销售环节,甚至整个产业链有效地融通,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作为“十二五”江苏重点发展的服务业,其重要的地位以及需要将各生产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发展,必然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型高素质、高技能服务业人才的支持,才能满足江苏未来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十二五”江苏服务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

江苏“十二五”期间需要优秀的服务业人才支持,从而有效地完成各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因此,需要对江苏“十二五”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做出预测与判断,为学校、企业、政府的人才培养、选拔与任用决策,提供依据和方向。1、服务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江苏服务业需求的人才数量,主要需要依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因此,可以通过对历年江苏服务

业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进行预测。第一,需要界定“服务业人才数量”的范畴。因为政府统计部门没有对“服务业人才数量”的专项统计数据,现有统计数据主要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所以本文以江苏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作为研究的依据。但从各产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在农业与制造业从业人员中,有很多从事的是研发、管理、营销等服务性工作,这在江苏发达的制造业中尤其明显。因此,政府统计数据中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应该少于实际从事服务性工作的人员的数量。第二,因为影响服务业人才需求量的因素众多,所以需要找到对江苏服务业人才需求数量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社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还必须是权威的,并具有对“十二五”江苏服务产业和经济整体发展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的、明确的指标。因此,《纲要》中关于“十二五”江苏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指标,无疑就是主要的可选因素。通过对《纲要》的研读,可以发现三项与服务业发展具有紧密关系,并且已经确定了具体的规划目标数值的因素,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6.58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48%)和“城市化率”(“十二五”末的2015年的规划值为63%),这三项规划指标可以选作预测服务业人才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具体数值见表3。通过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a和b带入方程,就得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8+42.24x。再将《纲要》中规划的江苏“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48%带入算式,就可以计算得到“十二五”末江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预测值为2028.9万人(检验略),相对于2010年的增幅将近20%。

2、服务业人才的质量要求(1)抽样调研。为了进一步明确江苏省服务业企业对“十二五”期间所需人才的质量要求,本课题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江苏省内进行了一次典型性抽样调查,了解江苏服务业企业的人才选择、培养和晋升要求。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十二五”期间该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定位、内驱力和人格等特质的信息。抽选的典型样本主要依据两个选择因素:一是典型样本为企业,分别来自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发展的11个部门,包括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贸流通业、家庭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二是依据被调查企业内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分为中小型单位(从事服务业员工的人数在50人以内)和大型单位(服务业员工的人数在50人以上),每类各选择一家企业,共计22家。三是再选取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制造业类型企业6家、农业生产单位2家,共计8家单位,各家企业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研究这两大类企业中,对从事服务业工作人才的质量要求。各类企业共计30家,其中南京23家、苏南5家、苏北2家。

实地调查对象是上述企业的人员;收集信息的方法主要为访谈法中的“深层访谈法”和“留置问卷法”。深层访谈法主要面向被调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留置问卷法主要面向企业的中基层员工。最终受访者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0人,中基层员工110人,共计140人。所有问卷都为有效问卷(包含补充调查获得的问卷)。详见表4。调查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自我定位、内驱力和人格特质信息等6个测量大项,50个有可选项的测量小项;每个大项中还设置一个开放式选项,受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增加可选的内容。为了反映不同人才特质重要程度的差异,问题用“数值分配量表”设计,要求受访者根据某项人才特质在本单位或行业的重要程度,赋予0-100分之间的一个分值。不同得分的小项既可以排出先后顺序,以反映出不同的重要性,又可以通过赋分的差异,反映出重要程度的差异。另外,由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人才质量的判断,相对中基层员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强的影响力,所以根据以往调研的经验,给予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基层员工的赋分以不同的权重,以修正测量结果。前者的权数为0.7,后者的权数为0.3。每项调查内容的得分计算过程为:设定调查问题的序号为n(n=1-50),每项问题最终的得分为An,每项问题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赋分为Anm(m=1-30),“中基层员工”赋分为Ane(e=1-110),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Anm和Ane不做修订,视同重要性相同。则每个问题最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2)服务业人才质量的描述———SCB模型。通过理论及实践研究,发现未来江苏省服务业对人才质量的认识和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基于对服务业特殊的人才特质的认识,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描述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冰山模型”———“服务业职业胜任力冰山模型”(ServiceCompetencyBergModel),简称SCB模型。图3是LyleM.Spencer和SigneM.Spencer的“冰山模型”,图4与图3主要的区别在两方面。一是在服务业中,“知识”相对于“技能”,在冰山上的排序更靠上层显性的位置。因为服务业的技能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更多的非标准化倾向,而且常常与拥有独特技能的个体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不易于通过培训获得。二是图4中“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更多。虽然服务业的技能不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特殊技能,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最重要的几项技能都具有不易培训获得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近似于人才深层特质的属性。2)在对服务业人才素质、能力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的深层特质中,不同特质对服务业工作和岗位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以往对LyleM.Spencer和SigneM.Spencer的“冰山模型”应用性的研究中,一般以研究某项岗位和工作的胜任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为主,对不同的素质、能力在岗位和工作中的重要程度的研究不足。作者调查得到了江苏省服务业相关人员,给六项人才特质的赋分,再通过计算各自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发现受访者对未来江苏服务业人才不同特质重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六项特质的平均分依次为知识80分、内驱力81分、技能85分、自我定位86分、价值观87分、人格88分。虽然得分的高低与人才特质的显性与隐性以及是否比较易于通过培训养成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通过这个简单的计算、分析,可以为江苏省各类组织在选拔、培养服务业人才时,提供主要影响要素重要程度排序的参考原则。3)对服务业人才的特质,有了较为明确的、一般性的描述(见图4)。对人才“知识”主要的要求是,具备丰、扎实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服务业涉及面广,面对的消费者复杂多样,因而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本岗位扎实的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能够充分应对复杂状况的能力。对“技能”主要的要求是,具备同行不具备的特殊技能,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服务产品;同时要能够不断地创新技能,保持相对的独一无二性。独特性、创新性是适应个性化消费趋势的重要要求,而且也是服务产品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条件。因为服务产品的定价弹性较高,独特的产品就意味着可能有更高的定价和更高的收益。对“内驱力”的要求是,能根据企业、消费者的要求,完成自己不一定愿意做的工作。由于服务业工作的绩效常常没有固定、明确的标准,更多地是以人的感受来评价,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自觉、主动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对自己可能是高要求的工作。对“自我定位”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定位,满足相应的需求。服务业产品、消费者多变,因而就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把自己始终当做一名新人,具有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对“价值观”的要求是,要忠诚于自己的组织,做任何事都要有责任感,努力去完成。做事努力、负责,这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工作绩效常常与从业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特质相关联,所以就要求从业人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更多地考虑组织利益,更多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组织的进步联系起来。对“人格”的要求是,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和挫折,讲求诚信,勤奋地做好应尽的职责,而且具有创新精神。人格特质是人才最根本的特质,是其他各项特质的根基。诚信、勤奋、尽职是从业的根本要求;而创新是服务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坚忍不拔则是服务业从业人员能够应对各类复杂的人、事物、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SCB模型的建立,将给江苏服务业人才的选拔、培训、提升等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明确的工作思路。

三、结语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的身份、职业等情况将参与调研的人员分为3个调研组,分别为教师调研组、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约用两年时间进行深入调研。一是教师调研组。由我系焊接专业骨干教师和负责就业的领导、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利用外出指导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洽谈等便利和机会,与用人企业接触,开展企业走访、往届毕业生座谈、会议交流等形式的调研工作。二是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在2009~2010年两年内,我系约有500名焊接专业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环节。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地域分布、企业分布等特点,及时成立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由学生会干部任组长,开展本地区、本企业的调研工作。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三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2009年和2010年暑期分别组织了调研、实践、服务为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工业园区和稀土高新区的企业生产状况、用人需求,并参与生产实践,了解焊接生产状况、设备使用等。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此次调研走访企业30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各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各283份。

二、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1.包头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概况包头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包头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每年资产总额超过3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将紧紧依托包钢集团、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和北方奔驰公司等驻区特大企业在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等方面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整合现有装备制造业资源,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形成年产重型载重汽车4.5万辆,各类改装车辆10万台,各类工程机械及液压支架、掘进机等矿山设备3000台(套),铁路车辆5000辆,超高压钢管、厚壁锅炉管、抽油杆、螺旋焊管等石化管道设备6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使包头成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2.焊接技术的地位和需求状况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正在进行着结构性的转变,以高效、节能、优质及其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为特征的现代焊接技术逐步取代耗能大、效率低和工作环境差的传统手工焊接工艺。但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及焊接从业人员的不合理结构,阻碍先进焊接生产技术的普遍应用。调研结果显示:在焊接结构生产第一线负责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员在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另外,焊接技术工人队伍中,焊接技师及高级技师数量较少,这都说明在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焊接技术是包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如机车车辆、风电设备、重型装备等生产过程中关键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必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可知,企业急需熟练掌握现代焊接技术操作技能、具备工艺设计与现场实施、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力、熟悉焊接高新技术,并能将其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近三年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达2000余人。

3.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目前,企业招聘人员主要有两个途径,即通过劳动市场招聘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劳动市场招聘的主要目的为招到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熟练焊工,解决或缓解生产任务繁重的燃眉之急,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为了拥有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又有可塑性强的年轻技术工人,以充实焊工队伍,作为技术人才储备。近三年,各学历人才在新录用人员中的比例:本科生20%,高职生50%,中专、技校、职高生30%。国有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环节,注重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安排,而民营企业则更加注重生产效率,一步招到所需岗位的合适人才,较少考虑员工培训或培养。从高职学生的分配岗位而言,虽然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上基本相同,即高职学生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工人岗位,其次是生产一线管理岗位,少数人在中层或高层管理岗位。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适合生产加工工序较复杂,并对加工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他们的基本素质较好,基本功相对扎实,自学能力较强,操作技能的提升较快,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上手较快,适应能力强,能够胜任多个岗位需求。但部分高职学生不安心工作,对岗位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看重员工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能够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等方面。问卷调查也显示: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分别排在前3位。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图2所示。生产企业要求焊接高职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焊接操作技能、实施焊接工艺能力、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等,而对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作为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或加强学生的焊接操作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4.焊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项对我院近年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焊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焊接操作70%,焊接工艺设计与实施15%;次要岗位为焊接质量检验6%,焊接生产管理6%,其他3%。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就业岗位的分布特点,描述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再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重组,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

三、结论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6篇

1.矛盾一: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趋势矛盾明显。本次问卷显示反映的另一个矛盾是不同性质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高职高专学生择业观念之间的矛盾。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国有外贸企业的比例是9.1%,而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是34.5%.其中,92%参与调查的国有企业表示外贸人才基本饱和,如有招聘需要,他们也会首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与此同时,67%的民营外贸企业则表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这次调查当中,其实整个浙江省的民营企业都存在外贸人才短缺现象。来自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的信息显示,浙江省有民营企业30.6万家,其中三分之二是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都需要专门的跟单员,粗略估计浙江跟单员的缺口在十万以上。由此可见,外贸人才的短缺对于我省的众多民营企业来说,已然成为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56%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表示愿意招聘专业知识和技能过关的外贸类毕业生,但同时又担心这类毕业生积累经验之后会流向那些效益更好的外贸企业。其实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学生座谈会上,不少学生表示相较于民营企业,他们更愿意去大型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认为毕业后直接去国企工作可以“一劳永逸”。这种状况之下,市场需求趋势与毕业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国有企业基本饱和,民营企业外贸人才短缺,高职高专学生却削尖了头皮想往国企钻。

2.本次问卷调查结果除了以上两点“矛盾”,更主要的是发现了企业目前比较重视的外贸类毕业生三方面的素质,即:(1)专业技能。本次调查发现,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学历、外语语言能力、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上,而是对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希望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行内称之为岗位“敲门砖”。当企业被问到“会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应聘者的重要评分标准”时,78%都选择了“是”。其中,“单证员”证书是企业择员最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有55.4%的企业老总选择了此项,位居其他证书之首。在40%企业心目中,外贸类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较与其余两项素质被认为是“外贸行业最需要的素质”。由此可见,外贸企业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期间有针对性的多考些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2)礼貌礼仪。此次社会调查的另一项发现是:企业对应聘者的礼貌礼仪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36%的企业认为“礼貌礼仪”是仅次于“专业技能”的一项“从事外贸行业的必要素质”。83.6%的企业认为会“非常重视”应聘者面试时的礼仪举止。当这些企业被问到“哪些礼仪因素会列入他们招聘的评分标准当中”时,“交谈中的举止是否大方得体”是最多企业选择的一项,占64%;综上所述,求职者的礼貌礼仪方面的素质已被列入不少企业招聘要求之中,特别是外贸类企业对礼貌礼仪的要求更是严格。(3)语言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沟通能力是企业最看中的能力。“企业关心外贸人才哪方面的能力”有87个企业选择了“语言沟通能力”,其次是72家企业选择“英语应用能力”。由此可见,企业不仅看中毕业生的英文沟通能力,而且同样甚至更注重他们的中文沟通能力。作为一名外贸类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是他们必须重视的专业知识的一方面而已,但中文沟通能力却是相对比较宽泛的能力。学生在不断增强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社交能力的提高。

二、调查启示及建议

完成了本次社会调查之后,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经过这次实践,首先建议高职高专学生要摈弃“学历本位”的传统观念,要看到高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抱着务实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就业,不可好高骛远。其次,希望同学们在扎实学好每一门课的基础上,多锻炼自己的中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方面更应在求学期间打好基础。再者,注意日常言行举止,要把“谦虚有礼”作为一种习惯,同时不要忽视学校开设的公选修课及讲座,这些科目都是培养个人修养,提高专业素质的良好途径。最后,希望知高专的学生能在校期间能有目的地考证,争取在毕业前获得企业要求的证书。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7篇

1.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1)用人单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需求分析。分别对重庆主城税务部门,有代表性的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发现,不同用人单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侧重点不同。在职业技能方面,税务部门侧重税收管理,税务师事务所更看重税收筹划,企业更注重税法;在综合素质方面,税务部门侧重灵活应变、责任心,税务师事务所更看重团队合作、抗压能力及主动性,企业更注重组织协调与工作热情。(2)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校教学中理论性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且要求个人具备快速适应岗位和掌握信息的能力。

2.我校财税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1)学生现状分析:9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自己的就业特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剩下10%的学生仅从大众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之类的,但并不认为自己已具备这一方面的优势。可见现阶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和职业规划问题分析:接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对未来进行规划,进行相应的学习,并为之做出准备,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但还有七分之一的同学受限于课堂,对所学专业,就业去向,职业规划,用人要求等一系列都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与思考,思维视野受到局限,很可能造成就业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背离的情况。

二、为高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和培养模式。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三个方向:(1)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海关等政府公务机构的工作人员。(2)中介咨询机构,如会计、税务师事务所。(3)企事业单位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对重庆税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对用人单位对税务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研究,加强税务专业学生对现状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发现了高校培养税务专业人才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息息相关。为了更好促进就业,加快完善高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刻不容缓。

1.税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对税务、财政部门,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而想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核心竞争力-职业规划-培养模式(职业技能、综合素质)。(1)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一种就业导向的、专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的税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高校具有理论专才的教师和用人单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共同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单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①确定校企合作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②加强校企合作管理,实施组长责任制度。(2)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产学合作评价机制。①对用人单位开展深入调研,共同制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监控高校教学质量,且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使得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等和企业培养的人才需求相接轨,以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满意的税务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②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人才信息化管理。积极引入第三方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要针对专业特点,提炼实际工作岗位中员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根据任务分解出不同的职业能力。

2.高校为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条件。(1)搭建税务专业平台,建立仿真模拟实验。(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税务部门、事务所、企业。(3)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人才需求论文范文第8篇

1.1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地发展。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就达86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达1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6.4%,2011年达3000亿元。目前,惠普、宏碁、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思科、中航等一大批项目入驻渝,未来几年,重庆将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亚洲半导体产业旗舰基地和中国西部领先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万亿元,使其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1.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中、高级工及以上需求约占37%,中级工需求约占38%,初级工占25%。这说明了近年“招工难”现象,导致企业“饥不择食”,从全局看,企业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是主流。另外,岗位需求较大的依次是生产装配、设备维护、产品测试、产品质检、市场营销。

1.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了解了企业中对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招聘渠道、时间、毕业生来源、录用优先考虑因素等情况。得出以下数据:44%企业不限工作经验,有56%要求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女性、男性和不限性别的分别占全部需求人数的56.3%、38.3%和5.4%。另外,约有70%的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工作称职情况的综合评价较好,30%的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评价一般,但好、非常好的却没有,这就说明我们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状调研

通过调研,在此主要列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专业技术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结合和相互渗透;二是实训条件: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所在是各学校发展良莠不齐,基础实验设施建设差距较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实训设备更新、维修、保养以及利用率不是很高,造成资源相对浪费;三是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分配不均衡,“双师型”教师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四是培训基地软、硬件资源先天不足;五是职校师资准入标准较低。六是职业资格认证,含金量不够,社会认可度不够高。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改革与建议

3.1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一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英语、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单片机控制技术、高频电子等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并且具有较快适应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能力。

3.2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具体来讲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衔接互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二是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结合行业、企业调研结果,构建“职业素养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的适应本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在“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思想指导下,以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测及维护能力培养为核心,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引入整个教学过程。

3.3教学改革建议一是坚持“专文并重”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面貌,知识、技能和文化于一体实施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成才目的。其次,根据本专业特点,注重“项目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将学习内容项目模块化、单元化,通过项目层层分任务,如电子产品的设计及生产,是通过细分项目任务来实施“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三是坚持“多元结合”的评价观。坚持教师、学生两大评价主体,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