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10年推行“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促成了我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联姻、共育人才”育人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店中校”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化,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第二,“店中校”培养模式中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出现脱节现象。我院前身系原部级重点中专——陕西财经学校,在2001年9月独立改制成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由40%专任课教师来自原中专学校,还有近些年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从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从学校到学校;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在企业从事过具体的酒店工作,都缺乏旅游酒店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而学生在参加“店中校”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由酒店指导老师负责。而作为旅游酒店企业的专业人士,虽然他们行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难做到完整结合,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第三,“店中校”实习教学期间的指导与管理不到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酒店对学生管理不到位或缺乏管理1、缺乏系统的实训指导计划在实施“店中校”教学过程中,酒店方缺乏系统的实训指导计划,没有把实习实训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对此形成一种概念。对实习生的接待没有延续性,没有实习生的轮岗计划,没有周密的实训安排。2、酒店对学生培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通常学生进入酒店后具有“双重”身份,闲暇时间上课,课余时间上班;准确地讲,既是在校学生,也是酒店实习生。大多数酒店企业一味要求实习生工作,忽略了实习生的再培训。有些酒店认为培训实习生,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更有些酒店拒绝实习生参加酒店的在职培训。因为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培训,实习生工作技能不娴熟不熟练,时常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1.2学院管理不到位1、实习计划管理不规范由于目前“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实习安排的主动权限掌握在实习酒店手中,因此学生在酒店的定岗实习、轮岗实训机会全部由酒店方决定,并且轮岗概率低,所以专业课程的实习计划很难达到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2、实习过程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店中校”教学中的指导一般仅限于系部的学管人员和班主任,虽然有个别班主任是专业教师,但显然还是比较薄弱。最为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学管人员多为非专业课教师,对实习的指导仅停留在生活、思想等层面,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指导。

1.3学院与酒店缺乏有效沟通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不要出现问题时相互推拖,影响学生实习质量,应在校企合作的角度,协商共同培养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轮岗、岗位培训方面,校企合作的条款中应明确各方职责。第四,“店中校”实习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够科学,不利于形成对实习目的和要求的正确认识与导向,虽有专门的实习教学成绩考核办法,但考核内容不够科学。

2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学院应慎重选择合作酒店学院在选择合作的酒店过程中应谨慎对待,不能草率行事。首先要考虑该酒店的“硬件”和“软件”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是否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这一切都达到要求后,应与酒店方洽商,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拟定合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学生、酒店三方各自的责、权、利,并试图通过法律来保障合同的执行。第二,学院应与酒店企业加强沟通,与酒店建立良好共赢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习前学院要与实习基地密切配合,主动与酒店进行沟通,一起检查实习项目计划是否合理,包括实习教学计划、实习目标、考核方法、实习管理等内容,是否可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共同完善实习项目计划。学院还应加强日常学生的专业宣传教育工作,开好实习动员大会,解答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店中校”教学相关情况有所了解,明白“店中校”教学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面对本专业教学实习,树立做一名酒店人的信念。第三,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双师型”素质教师比重要保证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而好的师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实操技能强的老师。除了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来教学外,还应该让“教师走出去”,定期去企业进行培训;其次,制定“双师”素质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假期的时间到企业顶岗挂职,并提出顶岗挂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法,加大监控力度,力求产生实效。最后,兼顾实施“请进来”,请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经理过来担任讲学或者开讲座,还可以聘请企业主管到学校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训。第四,学校应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确保各方沟通通畅学校是学生与酒店的之间重要沟通桥梁,应加强并保持各方沟通的通畅。学院通过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了解学生的工作和心理动向,同时定期与酒店方联系;在酒店和实习生之间出现问题时,应迅速联系双方以了解状况,及时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同时,要帮实习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帮助同学门顺利度过疲劳关,这样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实习积极性。第五,实现“双向选择”实习岗位一方面,酒店根据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从外貌、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为各个岗位配备合适的学生进行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酒店方应考虑到生的个人意愿、兴趣和爱好,并把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告知实习生,允许他们在符合多个岗位的用人标准的情况下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调岗前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尊重为前提进行调岗。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安排“轮岗”实习,为实习生提供学习多种技能的平台。通过人性化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使酒店方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服务的质量,也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第六,重视实习生培训,提供柔性化服务培训是让实习生了解工作内容、感受企业文化和服务理论等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实习生能够胜任独立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习生的工作以及饭店的服务质量、声誉。因此,饭店对实习生的培训应给予重视,尤其是实习过程中的在职培训,力求做到持续性和系统性和规范化,保证实习生能够完全胜任工作。在实习生的管理方面,饭店应提供人性化的柔性服务,切实关心爱护实习生,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量。绝大多数实习生年纪都不大,对他们的工作量安排应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实习生毕竟是来实习的,饭店应尊重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不能以责骂及规章、罚款完全代替教育。通常实习生主观上是想做好工作的,饭店应多给实习生一些时间和耐心,应相信他们会越干越好。实习第一阶段,酒店方应该从学生心理入手,以褒奖为主,多鼓励多沟通,为实习生的后期管理垫好基础。第七,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地有效开展对于“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应该改变考试结果评价的传统做法,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及酒店可依据目标和业绩的完成情况,对包括工作态度、服务技巧、沟通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实行以酒店服务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主要考核学生对酒店服务生产性实训的完成情况,动手操作情况,及具体的工作绩效等。还可以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通过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中级客房服务员、高级客房服务员、中级餐厅服务员、高级餐厅服务员等等),参加酒店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结束语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图书馆从业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状况发生改变,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诸多新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主要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却常常忽视人才的个体培养。但随着大量年轻、学历高、专业强的员工进入图书馆行业工作,个体培养的需求逐渐明显并日趋急迫。这些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有着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而传统的培养形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员工的成长需要。如何将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个体成长结合起来,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专业知识培训需要调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猛提速,图书馆也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为公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但这也给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图书馆行业培训常常围绕图书馆专业知识开展,既缺少对经济、社会、文化、信息技术等前沿知识和理论的普及,也缺少对具体岗位和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显然,培训内容的单一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与图书馆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不匹配。

(三)人才评价体系需要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事政策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近年来,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在标准、方式和程序上都在不断改革和探索,在继续考察学历、资历、著作论文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工作业绩、综合能力的考评,在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的基础上,提高了评审的公开度、透明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人才评价仍是人事科学管理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职称、职务仍是人才评价的主要手段,学历、资历仍是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②

二、构建图书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同样离不开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

(一)制定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在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受到公众的尊重,原因在于他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日本将图书馆专业人才分为图书馆员、专业图书馆员和研究员,根据其从事业务工作性质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训课程,而在整个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中又十分注重从业人员整体意识的培养,将个体培养目标与整体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除了要求图书馆从业人员紧跟时展的步伐外,还针对一些岗位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③例如,从事参考咨询人员的培养目标就是让他们成为多面手。可见,这些国家的图书馆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多样化的,并将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统一,既保证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满足了不同岗位工作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相对来说,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稍显单一。为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既要进一步明确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也要根据每个图书馆、每个部门的具体需要确定本馆、本部门的培养目标,甚至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差异确定个人培养目标,形成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机制。①

(二)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必然对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虽然交流学习、轮岗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发挥着有效作用,但继续教育仍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有力手段,也是提高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促进专业队伍建设、应对信息网络技术挑战的主要途径。如何在继续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加强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关于图书馆和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年轻员工中很多都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补足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重要;而老员工对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往往准备不足,弥补短板同样刻不容缓。二是增加关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关领域知识的教学内容。图书馆服务层面多,无论是读者服务工作,还是参考咨询工作,扩大知识广度都有利于从业人员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为顶尖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氛围。三是重视从业人员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不仅能帮助员工克服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也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办公环境,更有利于减少与读者的纠纷,促进从业人员与读者关系的融洽。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可见,建立科学的图书馆人才评级体系不仅是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更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要求。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一是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要体现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特征,突出图书馆的专业性。二是评价标准要注重客观性,要成为一个科学的尺度,要尽量避免主观随意性。三是评价方法要注重双重性,图书馆复杂多样,对能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无法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四是评价程序要注重规范性。评价程序是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重要环节,制定程序时既要符合人事管理制度,也要符合图书馆行业自身的特点。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校企深度合作是主要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走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之路,合作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适应期,毕业生具有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的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合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深入探讨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合作形式:一是组建院系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院系和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合作伙伴,且后者的比例不低于50%。专业委员会促使行业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育的指导与评估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举办技术前沿学术讲座,兼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选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共建实践性教学基地。院系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直接接触职业实践的机会。与行业高水平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假期实习、完整学期的顶岗实习提前介入职业岗位。院系应通过信息反馈,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三是组建职业性学会组织。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加强专业与市场、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标准,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促进教学活动和科技开发的高效开展。

2.强化实践教学是基本保障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通识课中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确保学生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要增加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专业方向课的实践教学要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要,模拟真实生产的技术流程和场景,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3.实施开放办学是有益补充资源缺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重视外延发展,引进社会资源,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亮点。一是国际合作共办专业。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校际合作共办专业。与合作高校互选第二专业,互通学分,充分利用兄弟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开辟生源渠道建设专业。选拔部分高职高专的优秀学生、各种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和企业一线员工进入专业学习,为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的生源渠道。

4.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特色一是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包含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规定必须获得一定课外活动学分才能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创业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仪器设备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及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另外,还可建立院系创业教师指导队伍,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跟踪和指导。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评价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不同于学术型人才的质量标准

应重点关注行业的现实需求,逐步建立以学生是否具备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唯一评价主体的不合理现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构建由高校、行业企业、技能评定组织等各方面协同参加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模式。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应用能力评价为主体的,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评价则能反映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也是更为真实的质量评价。三是评价方法多元化。降低定量评价的比重,提高定性评价的比重,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多元化,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最终质量的核心问题。应用物理学专业应该提供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专业委员会每年要召开一次由行业、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参加的毕业生质量评估会议,对往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三、结语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从综合性大学的文科院系中,培养理论研究型电影人才的成果非常显著。二十年来,成批的电影史论硕士和博士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形成了人才济济、理论面貌不断更新、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新局面。突破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和重写中国电影史方面,显示出青年理论工作者的高度热情和求索精神。在史料挖掘和微观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有益的成果;第二,在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领域,配合当下电影发展、体制转型、市场化建设的进程,追踪现实演变,以产业实践理论促进电影生产和电影经济发展;第三,在中国主旋律电影主流大片的创作特别是类型电影的现实发展中,进行跟踪研究,以理论化的视角,对上述课题进行深入的、联系实践的检察和探讨,对创作界产生近距离的反馈和有力的影响;第四,促进两岸三地的电影史论交流,开展国际化的电影理论往来和学术互动,在电影理论学术研究方面,迅速地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短短20年的时间中,实现了电影理论人才的有效接续、代际更新和多类型史论人才的配套,实现国外现代电影理论的介绍引进以及本土化的转型,实现了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初步体系化、多元化,这不能不说是文科综合性大学研究型电影理论人才培养的结果,这是一项成效明显的电影理论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相比之下,创作型电影人才的培养,也同样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从中国电影年产量逐年增长,到2012年为止,年产电影达到700部(包括电视电影)左右的数字来看,表明创作型电影人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是十分喜人的现象。但是,从数量众多的国产片中,有多少部能进入院线放映,即使进入了院线,从上座率和票房数字来看,获得的反馈却是并不令人乐观的。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开放,在外国影片在中国市场上所占比率不断上升的现实面前,国产电影的质量问题明显突现,国产电影的竞争力和适应新挑战的前瞻性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战略性任务不容回避。创作型电影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探索创作型电影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正如综合大学在理论研究型电影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一样,在创作型人才培养方面,各院校在近二十年间亦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与经验,输送了青年电影创作人才。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等院校,都获得了硕果累累的教学成绩。在探索创作型电影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笔者多年来求学及服务于北京电影学院。因此,就自己的切身体会,想通过回顾与梳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建设与体制改革,从个案分析来研讨创作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北京电影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一个单科型电影院校。在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唯一的一所培养电影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在50年代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和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和苏联关系良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化阶段之中。北京电影学院建校之前,曾经对莫斯科电影大学做了详细考察,因此,在建校体制方面,是参考单科型电影学院的专业设置结构,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各系。后来又增设电影文学系和电影工程系。这样的建制一直延续到1966年“”发生。新时期开始以来,与全国改革开放形势同步,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派出多批人员,从校领导、系主任及各系科骨干教师,遍访欧美、日、韩各国的电影院校进行考察、交流,有的教学人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较长时间在国外电影院校考察和了解他们的教学状况和建设特点,系统地了解不同院校的教学体制及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体系重构,实现了吸收众家之长的新型单科型电影学院建制。

作为单科型电影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以培养创作型电影人才为明确方向,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在近六十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不同代际的创作型电影人才,向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输送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创作人员:

第四代电影导演:吴贻弓、丁荫楠、胡柄榴、谢飞、张暖忻、黄蜀芹、李前宽、肖桂云、韦廉、滕文骥等。

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胡玫、李少红、尹力、冯小宁、顾长卫、侯咏、霍建起、黄建新、张黎等。

“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张元、宁瀛、章明、张杨等。

在以上各阶段出现的不同代际中国导演,都生逢其时地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电影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奉献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展示了他们各自坚持的美学追求。最有现实意义的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当下,面对市场挑战的严峻形势,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最新一代电影导演,又投身到新形势的汹涌波涛中,展现了不畏竞争,与时俱进的姿态:宁浩:《疯狂的石头》、《黄金大劫案》滕华涛:《失恋33天》、电视剧《蜗居》、《浮沉》乌尔善:《刀见笑》、《画皮2》王竞:《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林黎胜:《消失的村庄》、《百万巨鳄》庄宇新;《爱情的牙齿》、《隋朝来客》刘杰:《马背上的法庭》、《碧罗雪山》薛晓璐:《海洋天堂》程耳:《第三个人》、《边境风云》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曹保平:《李米的猜想》、《光荣的愤怒》姜伟:电视剧《潜伏》、《借枪》以上这批导演的名字,或许没有第五代导演那么响亮,没有“第六代”导演坚持个人化、作者性的立场那么鲜明顽强,但他们面对电影市场的严峻残酷,面对低成本投资的条件苛刻,挺身而出,智慧出众,明确地承担起勇斗市场环境又坚持艺术品质的创作路线,正开创出中国青春气息浓厚的一片新气象。这个名单并不完整,也没有写全导演群体代表性人物,仅仅展示一所电影院校,在不同时代向电影工业系统输送的专业人才。对于单科专业型院校而言,考察其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成败之最好标准,便是它能否向本专业输送顶尖型人才集群,而且这种培养和造就的成果是可持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

北京电影学院培养创作型电影人才,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其办学特色:

第一,明确定位自己是单科或创作型电影人才培养基地,以专门化、小规模、尖端性人才培养为办学方向。专门化的特点,就是以导、表、摄、录、美、编剧、电影管理人才为专业建构,以创作实践型人才为明确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培养各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生。大量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和胜任本专业最新技术动态,适应和完成现代电影生产任务。小规模的含义是不盲目扩大为综合性、配套齐、大而全的景观式大学,而是在时代演变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发展,从求精求新的意义上,不断提高和创新单科式创作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尖端化是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到新世纪的当下,学院内始终弥漫着、延续着一种电影神圣的空气、学生们高度热爱电影、终生献身电影的虔诚精神和艺术崇敬成为一种传统。学习电影和从事电影工作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信仰。尖端人才的养成不仅仅是知识丰富、基础扎实,首先必须是对电影艺术的神圣信仰和终生奉献的忠诚。

第二,有一支献身电影教学事业、精通本专业电影业务,自身创作实践过硬的教师队伍。北京电影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起,第一代学院领导章泯、钟敬之和吴印咸本身就是学术权威和杰出专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留校任教的谢飞、郑洞天、张暖忻教授等不但是优秀的教师,而且是承上启下的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先后执导了《湘女萧萧》、《黑骏马》、《邻居》、《台湾往事》、《沙鸥》、《青春祭》等标志性作品;其后,张会军、谢晓晶、穆德远、黄英侠、孙立军教授成为又一代身兼学院领导又承担教学和电影创作任务的教授群体,将电影学院的体系建设和教学创新带进了新世纪十年快速发展的轨道。更新一代的青年教师队伍,继承并发展了忠诚教学工作,又创作影视精品的传统,取得了新世纪影视观念突破性的艺术成果。例如:姜伟导演的电视剧《潜伏》、《借枪》,在谍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上取得了人所公认的创新性成果。庄宇新导演的《爱情的牙齿》、王竞导演的《我是植物人》和《万箭穿心》、薛晓路导演的《海洋天堂》、林黎胜导演的《百万巨鳄》、梅峯编剧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都具有明显创新价值。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发了业界同仁的关注和论评,体现了学者编导的创作特色和探索性品质。因而引起了在校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加深亲师感情。以创作型电影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中的教师,如果自己不在创新实践上以身作则,创作领先、观念领先、拿出过硬的作品展示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拿什么说服学生,用什么新鲜经验跟学生交流呢。这跟理论研究型电影院校的教师著作等身,理论创建人所共识的道理是一样的。照本宣科,一本讲义用十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代代相传的实践为重,身体力行、勇于创新、影视作品领风气先,成为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教学/创作传统,这是建设一所有生命力、可持续性的创作型电影艺术院校的根本立足点,学校建设的生命线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三,在完善的电影史论和创作理论教育下的大量动手实践。“既然是培养创作型电影人才,那就多多地让他们实践为主,多拍多动手练习就行了。”这样的主张和实际训练,可以造就出在片场熟练操作的人员,但很难培养出深谙电影历史,明确创作规律和自我历史定位的创作型电影专业人才,事实上在培养目标上就已发生了分野。电影史论教学、创作理论教学和各专业(导、表、摄、录)应用理论教学是相互关联、分层次结构又各具专门特色的教学系统。之所以能形成“宗教般”的电影信仰、痴迷程度的电影忠诚,就在于不可缺少的电影文化和电影历史的教学。它永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树立自己的电影理想,热爱电影热爱到痴迷程度,推动着学生废寝忘食地要用电影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世界的感受、与世界电影大师的创作对话、对当下电影现状青春冲动地寻求突破的渴望。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的“多动手、多实践”,才是充满活力的动手实践,才是灵感闪跃的短片拍摄和片场实习投入。而不是为动手而动手、为实践而实践的苦力劳动、变相打工。电影史论教学、创作理论教学和大师研究,不仅是知识传授和基础课程,而且是电影理想教育和电影人生建设。电影学院能够一代又一代地输送出与时俱进的导演及各门类主创人才,在强调实践性、动手能力强的训练前提之下,较为扎实的电影文化和创作理论教学,是一个始终十分受到重视的环节。不但教材要随着社会现实和时代演变而更新,教师队伍和教师本身也必须随着社会观念、社会状况的演进而更新。

第四,专业设置和教材更新的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至2012年的当下,随着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和不断革新、类型电影创新趋势日益明显,促进和推动着电影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首先,体现为专业设置的拓展和更新。例如,2011年1月,美国柯达公司宣布破产。这在整个世界电影工业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用胶片生产电影的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建立在胶片技术基础上的种种生产程序和艺术处理特点的改观。因此,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为例,传统的课程设置,就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变。电影胶片课及其相联系的曝光技术课,历来是电影摄影入门的基础课程,立刻让位于数字化技术为主的感光元器件课。核心技术基础课的改变,同时也导致任课教师的替换和课程、器材使用的改变。多年来的胶片曝光及照明技术课都产生了新的内容更替,视听数字影像技术的教授和实践,成为了新的摄录方法的学习,并且导致了专业设计和技术、艺术内容训练的改观。除此而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特效设计与特效制作的课程的建立,也深刻地影响到电影美术系课程和专业方向的拓展和新建。这都说明,传统电影技术传统的改观和各门类新技术拓展的现实,深刻地促动和重构着电影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重构,意味着电影新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与创作型电影人才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

第五,加强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探索创作型电影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我国高等电影院校中,无论单科型电影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电影院系,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创作型电影人才的培养,优秀的青年创作者不断地从南北各地院校中涌现,有的青年影视才俊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学成才,在电影、电视剧组里摸爬滚打,从实际的创作锻炼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影视创作者,奉献了出人意料、生气勃勃的电影作品。这说明,影像时代的成才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来自生活的创造性发现,始终是一切艺术也包括影视艺术真正生命力之所在。在中国电影年产量如此快速增长的当下,人才的涌现、人才的不同成长道路是一个特别令人振奋的现实。

但是,培养创作型人才的高等专业学校,毕竟是造就各专业电影人才的主要基地和系统化教育的机构。在我国存在这么多的专业化电影院校、系科的现状下,就创作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特点上展开积极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介绍,互相学习、借鉴和观摩,显然是有益的举措。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全国互动的情况下,渐渐形成各有重点、突出强项、各校既配套齐全,又形成本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比较突出的重点科系,在某一专业的教学建设、教学方法上形成独特的优势;在全国布局上,呈现各有秋千、各有强项的学术蓝图,对节约教育资源,造成合理竞争,形成有序中的多元化电影教育系统,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创作型电影人才和电影新生产力的建构

电影艺术是一门工业化的艺术。电影工业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与电影生产力的更新,形成密切相关、血肉交融的关系。电影生产力的更新,由外部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变化两个方面来决定。外部条件指的是社会制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内部因素指的是电影技术、电影工业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也会促使电影生产力更新。而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的演进,生动地证明了电影新生产力的发生、成长和发展,与上述的外部和内部条件演变的密切关系。以中国电影史为例来说明电影新生产力的发生与成长,是很鲜明有力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事业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前,上海作为中国电影主要基地,形成了雄厚的电影工业基础和编导、演员及各专业部门的完整系统,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力最集中、最强大的所在。然而新政权的成立,要求更新和重构符合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的电影生产力。

“长影”、“北影”、“八一”迅速崛起,构成了在布局上、性质上、艺术特点上面貌一新的电影生产力。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在经受了《武训传》、《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的烈火锤炼之后,产生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这样的标志着工农兵美学,展现革命烽火,树立革命英雄的社会主义电影新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广大观众呼唤电影新生产力的诞生和电影新作品的展现。当时,一批反映“”悲剧和抚慰创伤心灵的伤痕电影,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老一辈的电影工作者,渴望一切回到20世纪50—60年代的现实主义话语,觉得这就是电影工业上拨乱反正的最理想状态。然而,第五代电影破门而出。继而,娱乐片的初潮悄然而来,无论从历史观点、电影形式、消费心理上,都呈现出与50—60年代传统现实主义另辟蹊径,重叙新篇的动力。从一个方面说明,社会改革、社会跨进的形势,呼唤电影新生产力的萌发、成长和形成,已是不容回避也无法阻挡的现实。

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失恋33天》和《画皮2》传递给我们一个清晰的信息:中国电影新生产力的萌芽已经破土,观众呼唤电影新生产力的成长和壮大。面对90后已经成为电影消费的主要人群,即将迎来新世纪以来出生的更新一代的青、少年观众,他们作为在电视机和电脑和游戏机面前长大的一代,作为在网上二次消费、微博互动的一代,对于电影观赏的要求、接受心理的变化,必然成为呼唤电影新生产力成长的社会呼声和有力推动。

第一,社会呼唤新的电影关注现实、触及现实、人性关怀,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自由发展和人格尊严。《失恋33天》、《海洋天堂》、《万箭穿心》、《边境风云》、《二次曝光》、《云上的太阳》等等新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上述的人性主题和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个人情感在这些电影中得到了细致的抚慰式叙述和个人化的表达,电影开始走上对人生状态和个人命运极富关怀、极其尊重的阶段。随着十八大春风吹拂中国大地,关怀人民生活的改善,深入到每个平凡心灵,微观化、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主题和电影形式必将继续延伸,银幕上下成为对于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越来越丰富多样的表现。电影新生产力的表现,首先就会在这个社会性命题上得到明确的、充分的展示。

第二,类型电影的拓展和艺术水平的提升,是电影新生产力的表现。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电影消费的多元化需求和外国电影占领中国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都催促着中国电影产品必须不断提高优质化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而类型电影种类的拓展、类型电影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成为新生产力主要突破和提高的关键任务。不错,近年来中国内地在这一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宁浩、张一白、徐静蕾、乌尔善各位导演在不同类型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与美国类型片,特别是科幻片和香港类型片的畅行无阻相比,我国内地在类型短缺、叙事创新、明星效应等方面,显然有待大踏步拓展和多元化创新的努力。电影新生产力的建构离不开这方面的重点加强。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在总结了山东财经大学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财税教材建设的措施:重点建设适用于财政学专业本硕博各层次学生要求的、明晰阐述财税理论的教材;教材建设中处理好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的衔接;匹配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新教材中滞后的案例。河北经贸大学的刘德成教授在系统学习其他兄弟院校和结合财税学院本身经验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财政学课程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学习南方院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差异化;合理界定公共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培养有健全人格和体魄的学生;加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推进。如加大统计、数学、会计等相关学科的辅助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山东财经大学的赵宇教授在对比山东财经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培养方案基础上,对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三点看法:在学科基础课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完全“打通”,但是自己本专业的财政学要单列出来,深入学习;专业必修课方面,要加强有针对实验课的设置,加强师资的强化和应用软件的更新;财政学专业选修课中的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要各具特色,尽量实现对不同方向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首都经贸大学的杨树相教授对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政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要过分市场化,不要向会计、金融趋同。同时杨教授还强调财政学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应当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考核标准的改革。天津财经大学的黄凤羽教授也同意这一观点并再次强调应改革目前教材评价机制,为优秀教材的编写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关于财政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进的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在回顾老一辈教师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基础上,提到大学教师应该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全身心地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摒弃“满堂灌”的做法,先布置题目让学生课下查阅文献研究,课上讨论,最后教师指点迷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目的。天津财经大学武彦民教授通过“反木桶定理”作为切入点,引出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质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一切建立在前提假设基础上的理论,须知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有具备质疑精神,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提升,将特定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引导学生的质疑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山西财经大学谭建立教授针对各省级财经类院校与985、211财经类高校实力差距现状,主张不能盲目模仿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务实型的路。大学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方式,知识的传输并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内蒙古财经大学徐博教授谈到高校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更重要。她引用韩愈古文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传道”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授业就是传递知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困惑。学生要有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广东财经大学姚凤民教授结合当前最新出现的“慕课”这一网络教学方式提出以下想法:借鉴慕课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流程设计,通过课程的在线交流模式使学生和老师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推荐自主学习清单、阅读资料和案例清单,讲解知识点,现场测验,视学生考核结果决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学习。首都经贸大学李红霞教授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主题错位和缺位现象;课堂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她提出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诸如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间的相互促进。山东财经大学的云教授认为目前财政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协调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前预习、课后辅导的关系,授课方法过于单一,完全没有或者缺乏实践教学。同时,也提出推进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课堂讲解,也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探索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配合。她提到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具体措施,减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增加平时成绩比重,采用综合讨论发言、写论文、分析案例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实行多次、多方式、多环节考核。山东财经大学孟庆平教授探讨了经济类课程扩大双语教学的意义,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注重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教学积极性,加强成员间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形成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国际交流。

三、关于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凸显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部分不足。(1)对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在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术多,还是技能和技术并重,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2)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或者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3)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

2基于物流企业层面,“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分析

正如学者们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意味着“互联网+”在物流信息化升级道路上理念的升华和具体化。“互联网+”表明了,在周边产业逐渐开展“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因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降低自身的成本。立足于物流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自身内部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互联网+”;一层是自身的“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服务的行业中,拓宽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须立足于物流企业对“互联网+”的现实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命脉。众多文献已经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开展了众多的研究,这里就不再对原有的技术技能开展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典型需

求。一种需求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如何改善以适应“互联网+”的技术技能需求。这里涉及到两个特殊需求:(1)现有的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入已有的业务流程,加速服务效率和提升作业速度。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信息技术操作、业务流程改善和应急反应等典型技能。(2)全面实施“互联网+”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业更多的是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来管理现有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等管理要素。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业务重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第二种需求是,“互联网+”物流企业如何渗透到服务的企业、行业中带来的技术技能需求。(1)服务的企业或行业未及时“互联网+”行动,作业人员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术或技能,尽可能提升双方的作业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双方均处于“互联网+”状态,对于作业人员而言,在于双方采用何种数据共享方式来降低服务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业务信息追踪、分析、交流、传递等能力。

3学校和学生层面,拥抱“互联网+”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3G、4G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多年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校园内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是众多学校积极上马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资源,期望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浏览,换句话来说,即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毫不领情。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交流的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只有有机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主线,分析潜藏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实施“互联网+”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排除兴趣论讨论制约因素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养层面,必然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顿,且使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于无用武之地的状态。立足切实可行的假设,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才会促进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在讨论本文观点时,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专业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兴趣”。那么在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何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在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呢?

3.2学习没有明示的目标性是学生无兴趣的根源之一任何专业都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幸的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基本上是空白。众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始业教育活动,告诉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这回事情,接下来就成了下达教学任务的计划书了。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只在入学的时候知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学期上不同的课程,至于为什么开设这么多课无从知晓。更不要说,对于大多数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职生,指望他们听一次始业教育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无稽之谈。只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才能够使他们认清楚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地位,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沿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体系学习技术和技能。正如我们常见的广告宣传一样,日积月累的广而告之,必然会激发参与者进行选择的兴趣。所以说,“互联网+”下,广而告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一些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7篇

要实现海军科技创新发展,除了知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还必须对部队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仅仅学问多了,不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就容易滋长盲目。目前战争形态、作战模式都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只有切实了解部队需求,才能用战略思维牵引创新,才能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结合部队实际是关键。“一个技术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钱学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科技创新的观点,且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有指导作用。在部队院校,部分教员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刚从院校毕业就到院校任教,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简单,缺乏部队工作的实际经验,对部队装备的使用、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等现象。现在每年都有军队教员到基层部队代职、任职,使部队和院校的交流有所增加,为教员了解部队的训练、装备、需求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但在实际代职、任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代职和任职人员不能真正融入到部队的工作中,任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深入部队工作,了解部队情况,掌握部队面临的具体任务,在军事需求分析中,提炼科研项目,才能产生真正提高战斗力的创新。

二、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很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在我们周围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看重“几年之内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论文”,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过于关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评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科研机制及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约束,这其中又包括评价、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所有这些用来构建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2]。当然,也应该认识到相关科研规章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目前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的情绪,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其次是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认识到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

(一)科技创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军队技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坚韧的意志、团结合作精神,等等。对军队的技术工作者来说,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也经受着考验。军队技术工作者要有献身部队建设的理想、抱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求真探源的精神,不追逐名利,自觉净化学术环境,把精力放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上,放在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上。科技创新需要技术工作者具有坚忍的意志。创新是对一个未知领域或对已知领域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现代是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时代,科学技术“规模之大是空前的,无论从科学技术人员之多或每年经费之大来看,都是如此。”[3]现代科学技术“是系统的、有结构的、组织起来互相关联的、互相贯通的”[4]学问。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单枪匹马能完成的,需要多家单位协作,这要求我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心胸开阔,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的作用,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集中力量,合作研究。

(二)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按照钱学森的科技认识论,科学技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也从理论上揭示了“科技创新”概念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内涵。1.基础科学的创新:原始创新———新发现、新观点、新规律、新原理。2.技术科学的创新:第二次创新、自主创新。3.工程技术的创新:模仿吸收,自主创新。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越多,科研发展的后劲才能越大。由此可见,基础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1977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迁往长沙,组建国防科技大学,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就强调在工科院校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部队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面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舰艇、舰载机、雷弹及相关武器装备或各种战法,工作的目的是提高武备作战性能,从而部队提高战斗力,这主要是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工作[5]。例如作者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就分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区别于基础科学的创新,工程技术的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根据基础科学理论,运用技术科学原理,开发新技术,并将它付诸实施。即对于部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其迫切任务是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应用到装备上,利用基础科学的结果解决装备上存在的问题,在装备建设上产生创新,将它迅速转变为战斗力,让基础科学的创新为装备和战斗力服务。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情,钱学森老先生也告诉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科学不同,其创新也不同,但每一次小小的科技创新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克服浮躁,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

三、结论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8篇

1.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实践教学往往有着相对陈旧的观念和模糊的教学目标,受到传统教学较深的影响,实践教学逐渐地被淡化,以至于理论教学逐渐有着重视度,逐渐失调的实践教学政策同样也使得学校的实践课教学指导课程逐渐减少,商务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的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学课时费同样也高于实践教学。相对陈旧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不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同样也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难以从根本上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充分体现。缺乏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相对较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样对于现阶段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其人才培养往往有着一定的英语知识,却缺乏英语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有着相对落后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难以从根本上保证人才的高目标培养以及真正人才需求的培养。

2.校外层面存在的问题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单一性,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中职院校在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考核的过程中,仅仅通过课程考试即可认为毕业考试通过,就业渠道相对来说也有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考核,较为落后的实训条件同样也难以保证商务英语专业有着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技能。总而言之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展和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

二、商务英语专业化实践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校因素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时,学校同样也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有着相对不足的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以及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难以保证商务英语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对于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度往往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仅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以及不完善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同样也是人才培养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至于难以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够有着综合性的技能。

2.教师因素教师作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往往有着一定的基础意义,而当前实践教学教师有着不强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缺乏一定的培训,其专业教学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的基本要求。同时商务实践教学教师有着相对淡薄的主观意识,缺乏积极性的实践基础教学。

3.学生因素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仅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同时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专业化程度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以至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的过程中缺乏相对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原因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做好将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培养。

三、进而对专业性的人才加以培养

1.对实践教学的项目管理进行完善商务英语专业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最基础的教学就要将教学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更要做好软件的管理和硬件管理的基础工作,借助于实践教学管理的手段以及综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提高教学可控性,对实践教学项目的管理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建立和完善,并对实训管理中心设立,进而做好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安排,对实训设备定期的加以维护,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实践教学大纲以及时序指导书的综合性管理,对新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施。

2.创新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现阶段,基于实践教学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对学生的能力思想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并将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些项目训练定期地开展,通过采用当前企业特有的工作模式,对不同的工作部门进行模拟,并做好广告策划以及业务洽谈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逐渐的将学生自己的一种知识体系以及其技能加以形成,同时也要借助于校外实习的平台以及校内实践平台,进而对商务英语专业必备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