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

企业并购论文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1篇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分别基于对应的“购买”、“权益结合”概念.所谓购买,就是一个企业通过各种支付手段获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的企业合并,在购买行为中能够清晰的界定购买方和被购买方.所谓权益结合,就是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通过股权联合,以继续对企业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参与合并各方都不能被认定为购买企业.

1.1理论基础比较

1.1.1购买和权益结合的概念比较两种合并存在经济实质的显著区别,购买强调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是企业经营者的投资行为,购买的交易主体﹙至少一方﹚是企业;而权益结合则仅仅是股东权益的结合与延续,是参与合并企业股东之间股权对等交换的交易行为,交易双方是股东,并不属于企业经营行为.

1.1.2购买和权益结合的本质区别目前,对于区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标准,主流观点有两种:一种以规模为标准.认为必须能够辨别出哪个是购买企业才能采用购买法,一般地,合并企业与被合并企业规模应该相差较远;意味着被合并方的股东失去了对一个规模扩大了的公司的控制权.一种以合并给付方式为标准.认为合并给付方式是区分购买和权益结合的关键.股权联合的特征之一是并不涉及资产的流入或流出,其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交易中采用股权支付﹙附加极少量的现金给付不改变合并的性质﹚.实际上,无论区分标准是规模还是合并给付方式,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本质区别均可归类到控制权的转移.如果在合并后,一方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则可以认定为是被购买方,而控制权未发生转移的一方则可以被认定为是购买方.能够清晰辨别购买方和被购买方的合并属于购买;反之,若合并后,双方的控制权都未发生转移,并且共同承担合并后主体的利益和风险时,该合并应该认定为权益结合.

1.1.3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计量基础对比采用购买法的前提是企业合并是一种购买行为,它是交易双方主体之间的一种公平交易.既然是公平交易,交易价格就能公允的反映被购买方的价值[4].被购买方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影响,其资产和负债改变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就顺理成章.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前提是企业合并属于参并企业股东之间的权益结合,其会计处理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因为其不属于购买行为,也就没有新的计价基础.

1.2具体账务处理比较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在账务处理上的差异较多,主要有:取得被并方资产和负债的计价不同购买法下,合并方按照公允价值记录取得被并方的资产和债务.权益结合法下,不产生新的计价基础,被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在合并方反映.合并成本的确定不同购买法下,合并成本=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合并直接相关费用,合并直接相关费用计入相应的合并成本;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成本=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合并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成本与取得被并方净资产的差额处理不同购买法下,取得的被并方净资产按公允价入账,合并成本大于取得被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正差,确认“商誉”,且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合并成本小于取得被并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负差,确认“营业外收入”.权益结合法下,取得的被并方净资产按账面价入账,合并成本与取得被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一般无差额.若有,也较小,则调整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被并方合并日前后实现利润的处理不同购买法下,合并利润只包含被并方合并日后实现的利润;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利润则包含被并方整个合并会计年度的利润.

2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由于两种方法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必然会对财务报表结果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资产要素的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购买法下合并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增加额=被并方资产的账面价+商誉,权益结合法下,资产的增加额=被并方资产的账面价.购买法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一般大于权益结合法下的资产总额.

2.2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影响分析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购买法下,负债的增加额等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而权益结合法下,负债的增加额等于负债的账面价值.由于债务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通常相差并不大,购买法下资产总额大于权益结合法,因此体现在所有者权益总额也将大于权益结合法.

2.3对利润要素的影响分析

合并当期,购买法可以确认资产处置损益,通常情况下都是资产处置利得,合并利润中只包含被并方从合并日到期末实现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不能确认资产处置损益,合并利润既包括合并日前被并方的利润,也包含合并日后被并方的利润.合并当期的利润,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孰大孰小,必须综合以上两因素的影响,没有明确的答案.合并后期,购买法将按照取得资产的公允价结转成本、折旧和摊销,每期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较多;权益结合法,则按取得资产的原账面价结转成本、折旧和摊销都按账面价,每期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较少;权益结合法下,以账面价入账的资产,后期按公允价处置时还能获得处置利得,在公允价大于账面价的假设下,合并后期的利润购买法将小于权益结合法.两种方法对报表要素及相关财务比率的影响总结如表1:控股合并中,权益结合法下,以净资产报酬率为核心的业绩指标比购买法要好,且采用权益结合法还可以增强未来业绩的弹性,因此,如果让企业自由选择,相信很多企业将会选择权益结合法.

3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之所以取消权益结合法,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权益结合法下,被并方的资产、负债按原始账面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越来越重要、逐渐被称为第一报表的趋势下,原始账面价值无法提供更多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认为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带来利润操纵.国外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的.

3.1我国保留权益结合法的合理性分析

3.1.1我国现阶段的并购实践决定了两种方法并存的合理性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本质区别是控制权是否转移,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控制权的转移不是指表面上合并双方的大股东是否发生变化,而是指实质上的最终控制人是否发生变化.因此,在CAS20中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采用权益结合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中必然有一方的最终控制人发生了变化,控制权发生了转移,符合购买法的条件.这也是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地方.按照国际标准,企业合并的前提通常是不存在关联交易﹙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这种交易一定会发生控制权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企业合并均采用购买法.由于我国现阶段大量存在的并非不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合并,而且是关联交易程度很深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存在控制权的转移,因此不符合购买法的条件.若对此种合并采用购买法则将违背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而采用权益结合法则更为合适.基于此,在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更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3.1.2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权益结合法存在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决策.对我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既强调相关性,也应满足可靠性.显然权益结合法采用的是账面价值,充分满足了可靠性的要求,而购买法似乎更符合相关性的要求.由于我国现实国情,购买法的采用关键———公允价值的确定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采用购买法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公允价值的确定,这种公允价值有时是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有时是企业整体的公允价值.现阶段,公允价值的确定仍是一个问题,各种限制因素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购买法很难满足可靠性要求的情况下,尤其是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合并后受到同一企业的控制,合并交易并不是完全的市场主导,对交易价格的确定,公允价值的评估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存在更大的操纵空间,因此,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这一领域保留权益结合法,以弥补可靠性的不足.

3.1.3取消权益结合法并不能消除会计信息的操纵问题国外取消权益结合法的理由主要是,认为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带来利润操纵.实际上,即使没有会计方法可以选择,只要在应用这种会计方法时存在人为的因素,就不可避免操纵的可能.就我国而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哪种方法操纵的可能性更大,还有待于讨论.购买法下,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本来就涉及较多的主观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率的确定,而且购买法下认为操纵的可能性较高.如管理当局可能根据自身需求随意抬高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当期产生较高的处置收益,或者故意压低被并方的公允价值,在随后的交易中处置资产获得更多的资产处置利得.权益结合法下,被并方的资产、负债按账面价值入账,使合并总资产和合并所有者权益降低,加上合并利润中包含被并方期初至合并日的利润,增加了合并利润,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将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两种方法都存在利润操纵的空间,仅仅使用购买法法并不能完全消除利润操纵的可能.

3.1.4权益结合法在我国有其存在的操作基础从实务上来说,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相比,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又便于账务处理.由于我国会计学科起步较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外,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权益结合法相对购买法要简单,便于掌握.权益结合法下,只要直接将参与合并企业的账面价值加总,而购买法下,不仅要确定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而且合并报表中还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相对复杂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导致实务操作的混乱,影响会计信息质量[5].

3.2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2篇

支付风险也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有:现金支付风险,股票支付风险,以及混合支付风险。我们应当结合自身企业,选择合适的方式,减少支付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1.现金支付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主要就是在企业并购中,由于现金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支付风险,企业在并购时,如果没有较大的现金支持,或者企业没有较多的现金,终会导致企业的整体正常运作被打乱,降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协调能力,以及应急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2.股票支付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使用股票支付所引起的支付风险。在企业实施并购中,在采用股票支付方式时,需要发行新的股票,调整收益及股票控制权。其中,所需要的程序繁杂,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并购中失去最佳的并购时期。3.混合支付风险混合支付风险是综合了上述两种风险的另外一种支付风险。在多种形式的相互配合上,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纯的支付方式所存在的风险。虽然这种支付方式很灵活多变,但是其也是存在不足之处的。主要就是,很难做到连续的使用多种支付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后期的财务整合困难重重,不能达到理想的资本结构状态。所以,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本结构,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从而降低支付方式给企业并购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定价风险的防范措施在企业并购中对于定价风险的防范中,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抓起。1.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我们需要认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和重要性,努力改善,使双方的财务信息保持一致。企业的财务报表,是能够最直接的反映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其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可能使其未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审定的过程中,依据财务报表的信息,结合市场的调研情况,来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漏洞,并加以有效的改善。2.提高价值评估系统的准确性在价值评估方面,收购方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从各个方面,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加以评测,包括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对目标企业实行并购前和并购后的全方位的信息状况分析。建立完善的评估秩序,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开展全面的评估工作。在不断的实施和完善中提高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二)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1.合理安排资金的需求量我们在融资中,想要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必须做到:合理的安排预算融资的资金需求量。特别是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并购项目,如果不能够合理的安排预算资金,那么必然会导致企业并购中的资金需求跟不上,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所以,对于预算资金的合理安排与使用,在财务风险控制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在企业的并购中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融资风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确定了并购企业的融资需求量后,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确定融资的类型,选择融资的工具,把有效的融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都相应的最小化。坚持合理的融资方式,始终以最优最好的融资方式来降低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三)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在不同的支付方式之下,会有不同的效果。企业的支付方式有多种,其风险也相对应的存在。我们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支付方式,和合理安排支付的时间和数量来解决在资金支付方面所遇到的风险。1.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并购企业应结合目标企业相应的税收计划,股权变动,以及资本的结构等,来进行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并购企业可以根据并购项目的特点,并购企业自身股权结构等选择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或者相结合等多种支付方式,从而满足不同转让方的需求。2.合理地安排支付时间及数量并购双方在确定具体的资金支付方式后,需要对支付的时间进行相应合理的安排,采用什么样的时间方式进行付款,并确定相应的时间中的数量,达到能够减轻支付压力的作用,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开展资金的管理,降低了资金支付的风险,同时也就降低了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3篇

(一)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不管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还是混合并购,都需要企业付出庞大的并购资金。以2014年1月,联想集团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为例,涉及资金达到29亿美元。一般企业要想筹集如此巨额的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部分企业采用各种社会融资的方式,如增发企业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并购资金。这给企业健康的财务运营带来沉重的融资压力。以企业债券为例,如果企业并购后出现各种运营困难问题,企业需要承担巨额的还本付息的风险。有的企业企业为了实现并购任务,压缩自己主营财务现金流,给企业原有的生产经营带来财务困境。如果兼并没有完成,或者兼并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远,都会给原本健康的财务运营状况带来麻烦。因此,并购资金庞大,给企业带来融资压力是造成我国企业在并购中出现财务风险的不可忽视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兼并破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监控方面却没有制定建立科学完善的并购财务预警机制。没有财务风险的预警,造成一些企业在进行并购中经常出现盲目行为,如没有仔细调研被并购企业现有财务运营状况等。有的被兼并企业为了达成并购目标,甚至人为隐瞒自己现有的资产债务的实际状况,这更增加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西方国家企业在兼并中,往往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借助于完善的兼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然后才进行并购操作。以2014年美国FACEBOOK兼并高达为例,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并购的苗头,但是直到2013年8月份才正式启动并购进程,又经过长达10个月的并购谈判,才最终完成此次兼并。这有效地防范了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而我国企业在此方面与其差距明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运行有序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三)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的行政干预过多我国政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并购做强做大,国内很多企业并购案例都有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的影子。政府的行政干预,有时的确会给相关企业兼并任务的完成提供帮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更多的企业并购其实并不需要相关政府的参与,完全凭借市场手段就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在某些企业并购中行政干预明显过多。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采用地方保护主义的方式,如对一些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不采用市场手段让其破产淘汰,而是采取变相保护措施,采用行政命令等方式让当地优势企业并购这些弱势企业。这种做法给一些原来财务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因为并购弱势企业需要付出巨额资金,同时对并购的企业资产重组有需要付出沉重的资本代价。2012年,山西某大型运输公司兼并购失败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无视企业财务运营实际,强制兼并造成的恶果。业内把这种政府对企业并购干预的做法形象地称为“乱点鸳鸯”。

二、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兼并带来的融资风险。因此,规范企业的并购融资行为,提高融资风险意识,是防范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最首要的工作。具体做法:首先,对待企业并购,相关企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企业财务运营的现状,制定正确的融资方案,要明确融资必须在企业可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其次,要畅通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融资提供真正的助力。银行业要建立专门服务企业兼并融资的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并购方面的相关财务运营数据,帮助企业防范并购产生的财务风险。企业通过民间渠道筹集并购资金,需要对各种民间资本进行严格的管控,尤其是融资利率的管控。再次,要规范企业融资手段,让企业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融资,如对待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融资的做法,要严格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过度融资。总之,只有规范企业并购融资行为,才能有效防范相关并购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

(二)建立符合我国企业特色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更加细致的企业并购专项法律制度,让企业并购做到有法可依。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政府更要充分2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Times调查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建立更加符合我国企业特色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笔者建议我国应当借鉴美欧等发达国家做法,成立企业外部的第三方风控机构,如建立专门的并购财务风险预警部门,让企业外部专业人士参与企业并购行为,为企业兼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当然,我国建立相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我国企业并购的特色,制定符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需要的更加细致有效的财务预警制度。只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才能让企业在进行并购时,时刻注意各种风险因素,提高自己的风险防控意识,进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把企业兼并工作做到实处,防范并购带来的各种财务运营风险。

(三)企业并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并购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采用市场手段,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因为各种市场手段,如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可以最便捷地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企业并购方面的市场信息,让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可以有效防范各种财务风险隐患。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并购的行政干预,也是做好企业并购重要的方面。当然,减少行政干预,不是完全无视政府的积极作用。而是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前inanceNO.4,2015(CumulativetyNO.586)提下,让其与市场手段进行更加紧密的配合,相互促进,共同配合做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严格制止某些地方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乱点鸳鸯”的行为,让企业真正成为并购的主体,这样可以防止出现上述因行政干预下带来的企业并购方面的财务风险。

三、结论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4篇

1.政府干预性较强目前,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多数都是在政府干预下所进行的,政府干预性较强,导致企业资产评估活动难以顺利实施,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也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并购活动虽然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企业并购活动也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政府从国家和市场角度出发,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的和经济目的,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约束和限制企业并购,或者是将部分亏损较为严重的企业强行搭配给优势企业,最终将导致优势企业无法按照原有的发展战略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并给优势企业造成严重的发展负担,对于市场发展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政府的干预之下,企业资产评估活动也大受限制,评估机构迫于压力只能够提供虚假和失实的评估结论,导致评估价值严重降低,企业的并购活动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评估机构和人员素质低下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被并购企业向评估机构和人员施以贿赂,导致评估结果失实,也是资产评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资产评估是反应并购企业资产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手段,资产评估活动数据将直接影响到资产价格。并购活动开展之前,并购双方需要本着诚信、公平和客观的角度协商资产价格,并借鉴资产评估数据对商榷最终价格。部分被并购企业,为故意隐瞒企业自身的重要信息,并夸大企业实力,往往支付高昂评估费用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以改动评估结果,导致并购企业蒙受较大损失。

3.被并购企业会计资料失实资产评估工作需要借鉴被并购企业会计资料来核对资产信息,以得出最为准确和科学的评估结果。然而,目前部分并购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疏于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的管理,会计、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往往较为混乱,资料失实现象比较严重,这就给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添加了较大压力,评估机构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仍然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和有效。特别是对于能源矿产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对于日常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重视程度非常不足,这也给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增添了较多困难。

4.债务遗留问题严重企业并购活动开展之前,被并购企业需要做好债务的相关清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被并购企业的抵押贷款、贷款抵押等活动没有在评估中予以全面体现,或者是在评估报告中只记录了抵押占比以及贷款金额总量,却没有具体到固定资产组成以及债务细节,当并购活动完成之后,债务则会直接转嫁到并购企业身上,银行机构则直接向并购企业追偿贷款,从而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对于能源、矿产和机械生产企业来说,企业设备采购中所支出的费用较为庞大,企业往往采用抵押贷款的形式开展设备采购,因此在实际的并购过程中,需要由评估机构针对债务细节进行调查和评估,以降低并购风险。

二、企业并购中资产评估的优化建议

1.明确评估标准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并购将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和经济利益。并购企业在并购行为实施以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资产评估标准,以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充分降低并购风险。首先,在资产评估活动中,需要调查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被并购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如果被并购企业由于市场发展因素而导致亏损,则应该按照清算价格开展资产评估活动。如果企业由于管理和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获利降低,则应该将重置成本重置成本作为主要评估标准。

2.注重评估方法的选择资产评估作为企业并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资产评估所涉及到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多样,如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等。单项资产评估是针对企业机械设备、房屋建筑、土地使用权以及专利进行评估,单项评估开展过程中可以应用市场法、成本法以及受益法具体实施,具体则需要从被并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出发;整体资产评估是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整体评估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被并购企业价值,但评估方式更加复杂,评估费用更高,一般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并购中实施。

3.加强债务评估和其他评估债务评估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债务评估重视程度的不足,很容易导致被并购企业债务的转嫁,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经营压力的增加。为此,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并购企业需要加强对债务评估的关注,要求评估机构对被并购企业债务细节和信息开展全面评估,细化到具体的债务总量、抵押设备细目等等,使并购企业能够充分地掌握被并购企业的债务状况,降低并购风险以及并购纠纷的发生。同时,并购企业必须要重视对被并购企业其他评估数据的了解和获取,包括了商誉评估、企业未来经营预期评估等等,使并购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被并购企业的整体价值,为产权价值协商提供更为可靠依据。

三、总结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5篇

1.评价和选择企业并购的决策。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正常经营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涉及到两方面的决策,一方面是经营决策,而另一方面则是财务决策,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企业内部的问题,使得经营效率能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管理者不得不将二者的契合点提出来,用财务决策来得出经营决策的优劣,由此看来,财务决策在并购过程当中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2.是企并购中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牵扯到财务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到关于并购对象的财务标准,还会包括与之相对应的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财务决策。

二、企业整体资产价值评估与并购案例分析

1.并购企业的概况。

在本文当中,笔者选取的案例是华欣集团股份和海发公司之间的并购。首先,从前者来看,其主要经营项目是化妆品和护理用品,并且这些产品的档次为中档以上,这就决定了其销售区域定位在大城市或者中型城市。通过有关的数据,我们能够看到,华欣集团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其次,从后者来看,其主要的经营项目是日用化学品,包括抵挡化妆品的开发和销售,这就决定了其销售区域是小型城镇。尽管现阶段该公司在运营上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股东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其维持下去。

2.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

通过有效的途径,华欣集团收集了关于海发公司的财务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得出海发公司财务报表当中作假的可能性有多大。并购前华欣集团的财务状况,⑴资产负债类:流动资产20,500万元,其他资产2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100万元,资产合计32,800万元,负债5,600万元,所有者权益27,200万元;⑵财务指标类:资产负债率17%,权益乘数1.2,总资产周转率1.34,销售净利率6.92%,净资产收益率11.16%,每股收益3.04,流通在外的普通股1000万股。并购前海发公司的财务状况,⑴资产负债类:流动资产850万元,其他资产16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200万元,资产合计2,210万元,负债510万元,所有者权益1,700万元;⑵财务指标类:资产负债率24%,权益乘数1.32,总资产周转率1.91,销售净利率7.1%,净资产收益率16.76%,每股收益2.57,流通在外的普通股111万股。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关于华欣集团和海发公司之间所存在的资产负债率和权益相差并不是很大,这也在侧面上证明了两家公司存在着较为相似的资本结构。但是具体来看,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两个方面,海发公司要比华欣集团高出一部分。而海发公司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资金周转率这一方面,从表中数据能够看到,海发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大致为华欣集团的1.42倍。从这些数据当中,也能够得出,海发公司的财务状况证明了其是一个比较好的目标公司。

3.企业整体价值评估。

在上述案例当中,尽管我们利用相关的渠道获得了二者的一部分财务数据,但是并不能够直接地得出公司的价值,而是要利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在这里,笔者主要采用的是市盈率法来进行计算。在这种价值计算方法当中,主要立足点是公司的股票,强调的是其市场价格和每股净收益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企业价值的评估,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两点,一方面是企业每股净收益,另一种的市场平均市盈率,将二者相乘,所得到的就是企业每股的价值是多少。结合案例来看,海发公司尚且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所以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与其相对应的指标。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这家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因此我们可以参照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其中,每股净收益是2.57,平均市盈率是15,所得出来的公司每股的价值是38.55元。再用公司每股价值与股数相乘,所得出来的就是公司股权价值4,279.05万元,最后加上净债务价值510万元(假设为公平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实体价值4,789.05万元。

三、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

1.如何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在华欣集团并购海发公司这一案例当中,所涉及到的财务数据以及后来得出的资产价值,主要的依据就是两个公司近几年的会计报表。在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当中,华欣集团主要是站在较为乐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因此报表当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虚假信息。针对这一现状,华欣集团希望核实海发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其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实地调查,将所得到的数据和海发公司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并结合当时该行业的市场状况做好深入分析,得出最终结果。

2.目标企业出售的动机。

在前文的分析当中,能够看到海发公司进行出售,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客观状况束缚了企业的速度,在当前形势之下,不得不进行管理提升和资金的扩充。除此之外,海发公司的管理人员都比较年轻,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极为注重的,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在华欣集团的并购以后,为企业的未来谋取一个良好的前景。通过这些因素看来,海发公司进行公司出售的目的是极为单纯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公司实现突破和发展,所以,在这种动机之下,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造假的可能性较小。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为了避免在并购的过程当中带来财务风险,华欣集团聘请了相关的专家参与到并购过程当中,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产品定位、产业结构、财务协同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分析和研究,继而提出新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对于企业并购当中可能出现的现金流量问题,华欣集团更是对其加以重视,聘请了专业的财务顾问进行模拟测算,有效地做出了风险控制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四、结语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6篇

理论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但现实中很多事物本质上是模糊的,受着客观世界中方方面面的影响。对于这些模糊事物,如何在确定和不确定性之中作出选择或者将其形成整体一直以来都是难题。如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财务风险的度量,既要描述风险到底是“有”还是“无”的确定性方面,又要描述风险具体是多少的不确定性方面,很难说具体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已确定无疑的准确,相反,对准确的理解和追求越执着,可能离现实的需求越遥远。那么如何将财务风险度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的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这个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模糊性指的是处于确定性和不确定之间,既强调保证整体范围的确定,又很难具体准确化的一种过渡属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认为多数事物本质上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的属性,只有采用科学的模糊方法去描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糊对象,对复杂事物以复杂处理,才能全面化解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模糊综合评价并非模模糊糊,即准确到可以控制的模糊程度。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将复杂多变的因素分解为各个单变量因素,通过对各单变量因素“打分”,形成单因素评价集,并结合各单变量因素的权重进行模糊化计算,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评价结论。因此可以将模糊综合评价视为一个整合,以财务风险的度量为例,将财务风险度量中一些重要而分散的财务指标统一在一个系统的框架中,以这个框架的计算结果来综合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完成了从模糊单个指标的已知到模糊综合评价未知的过程。这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结论的优点在于将不易计量的评价对象外化出来,并可以得到监控,是评价不确定事物最大限度的变通方式,是符合自然科学原理的,为量化证明奠定了合理的基础。本文采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其基本原理是以关键影响因素为起点,确定被评价对象各等级的评价集合和指标权重,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形成判断矩阵,将其与权重矩阵进行运算,得到定量综合评价结果,最后按模糊数学理论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结果。

二、企业并购财务资源整合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机制

(一)确立评价对象(1)总对象集为:A={A1,A2,A3,A4}其中,A1为偿债能力,A2为营运能力,A3为盈利能力,A4为发展能力。此对象集为一级评价对象集。(2)以偿债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则其包含的指标为二级对象集:A1={A11,A12,A13,A14}其中,A11为资产负债率,A12为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A13为流动比率,A14为速动比率。(3)以营运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则其包含的指标为二级对象集:A2={A21,A22,A23,A24}其中,A21为总资产周转率,A22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A23为存货周转天数,A24为经营现金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4)以盈利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则其包含的指标为二级对象:A3={A31,A32,A33,A34}其中,A31为加权净资产收益率,A32为摊薄总资产收益率,A33为毛利率,A34为净利率。(5)以成长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则其包含的指标为二级对象:A4={A41,A42,A43,A44}其中,A41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A42为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A43为营业收入滚动环比增长率,A44为归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率。(6)评语集。假设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评价结果为C,而且A={C1,C2,C3,C4}={优,良,一般,差}其中,[80,100]为优,[60,80)为良,[45,60)分为一般,[0,45)为差。

(二)建立财务指标权重分配向量权重如何确定将影响评价结果的信赖度,目前确定指标的权重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是指利用专家或个人的知识或经验,如AHP法、德尔菲(Delphi)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是指从指标的统计性质来考虑,由调查所得的数据决定,不需要征求专家的意见,如变异系数法等。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德尔菲法,但具体使用何种方法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本文首先假设采用德尔菲法。(1)假设对m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确定一级评价因素的权重,如下表(1)所示。同理依照上述方法,通过专家的问卷调查,确定二级各个财务指标的重要程度。同时,将得出的所有权重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三)构建评价矩阵在对财务指标进行权重向量分析之后对各财务指标“打分”。“打分”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或者同行业比较等方式,观察其处于优、良、一般、差中哪个等级,首先对单因素评价矩阵“打分”评价的情况如下表(2)所示。同理可得出营运能力评价表,盈利能力评价表,发展能力评价表。将四个单因素评价矩阵与相应的二级权重矩阵相乘,可得出一级指标评价矩阵,如下表(3)所示。将一级财务指标评价矩阵与一级权重矩阵相乘,并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以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即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处于四个等级中的哪个等级。将企业并购之前所处的等级与并购之后所处的等级进行对比,即可评价企业并购中财务资源整合的效果如何,有无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三、企业并购财务资源整合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案例分析——以收购案为例

(一)案例简介成立于1992年,自2001年以来,陆续收购了英国保路捷、湖南机床等公司,尤其是2003年通过收购浦沅集团,收入2003年比2004年增长188.11%。这些连环收购,使业务从最初单纯的混凝土机械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环卫机械、路面机械、土方机械等多个领域,成为目前国内产品链最为完整的工程机械企业。在全球化扩张的路径选择上,认为收购比直接建厂更有效,并购成为中联战略发展中的重要选择方式。2008年联合投资机构弘毅投资、高盛、曼达林基金与意大利CIFA公司正式签署整体收购交割协议,以现金收购方式完成对CIFA的全额收购。然而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业务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

(二)案例分析——以收购CIFA为例1.建立财务指标权重分配向量。本文在构建评价机制时采用德尔菲法,但由于条件受到限制,各财务指标权重参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来确定,具体如下表(4)所示。2.构建二级指标评价矩阵。“打分”可以采用专家打分、同行业比较打分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条件受到限制,本文只采用了同行业比较打分的方式,运用行业排名的方式来确定各指标分值。选取同行业10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比较分析(公司样本的选取来自东方财富网,所选公司具有相近的资产规模,相似的业务,都属于A股上市公司,在机械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目标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在10家公司中的排名来确定各项指标的评分,第1名为100分,最后1名为10分,依此类推,形成等差数列。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区分正向指标与反向指标,对于正向指标(指标数越大说明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好的指标)进行正向评分,即指标数值排名越前则分数越高,对于反向指标(指标数值越大则表示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差)如资产负债率等进行反向评分,即指标数值排名越前则分数越低。通过计算比较2009年与2007年各财务指标的分数情况来评价2008年企业并购中财务资源整合效果。其中偿债能力打分情况、营运能力打分情况、盈利能力打分情况、发展能力打分情况及分数整理情况分别如表(5)、表(6)、表(7)、表(8)及表(9)所示。3.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由于本案例中只得到一组“打分”结果,所以不存在矩阵运算的问题,但若是有多组打分结果,就要运用矩阵进行计算。首先将四个单因素评价得分与相应的二级指标权重相乘,可得出一级指标评价得分。计算结果如下:2007年:偿债能力=6%×40+6%×50+5%×50+5%×40=9.9;营运能力=7%×80+5%×60+4%×40+6%×30=12;盈利能力=9%×50+8%×40+7%×70+10%×70=19.6;发展能力=6%×70+7%×60+5%×90+4%×100=16.9。2009年:偿债能力=6%×10+6%×20+5%×20+5%×30=4.3;营运能力=7%×40+5%×30+4%×20+6%×20=6.3;盈利能力=9%×70+8%×40+7%×50+10%×50=18;发展能力=6%×80+7%×40+5%×70+4%×80=14.3。再将一级财务指标评价得分与一级指标权重向量相乘,但由于只有一组评分,所以权重都为100%,计算结果如下。2009年的综合财务指标得分=4.3×100%+6.3×100%+18×100%+14.3×100%=42.9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分为以下四个等级:[80,100]为优,[60,80)为良,[45,60)分为一般,[0,45)为差。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的财务状况处于“一般”水平,而2009年的财务状况处于“差”水平,这说明2008年的收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没有实现财务资源有效整合的目标。

四、结语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7篇

基于上述知识转移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并购整合中知识转移过程的概念性模型。

1.并购整合中的转移主体。

知识转移主体(并购双方企业)间良好的战略匹配性是整合有效进行的基础。只有并购双方在战略高度匹配,才能为知识资源的顺利输出转移提供前提,促进并购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知识能力的协同效应,从而推动整合过程的顺利有效进行。对此也就要求企业都应建立对拟并购整合对象进行战略匹配分析的考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出双方战略匹配程度的概念模型,进而在详细的尽职调查后,分析并购双方的战略匹配程度。举例来说,国内宝钢在并购整合时,强调要有选择、有原则地积极参与未来潜在的并购整合活动,并确认形成了其对拟并购整合对象进行战略匹配度的分析考量的八大原则,分别简单概括为:“布局符合,市场控制,资产协同,技术获取,产品匹配,能力互补,海外市场,产业链延伸”。当然,不同企业的考量标准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需求而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以将这些考量标准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需要考虑拟并购企业所在地的经济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状况、地方文化特色等因素,以判断并购是否可行、是否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二是企业资源,包括资产、技术、知识、人力资源等,考虑目标企业在这些方面能否与自身产生协同效应;三是市场布局,国内宝钢并购新疆八钢,除了由于八钢拥有丰富的焦煤和矿石资源,还有就是其市场区域优势,有助于宝钢主导西北区域市场甚至辐射中亚地区。因此,并购方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还需考虑目标企业的市场布局是否能满足自身的战略需求。

2.并购整合中的转移情境。

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关键依赖于合适的转移情境,笔者认为可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构建支持性的知识转移情境。首先主并企业在整合之初应及时对目标企业的战略进行调整和准确定位,以为其确立清晰的经营方向,并为双方企业的战略协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主并企业应根据定位好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企业重新设计一整套能有效支持企业运转的机构框架与制度规范,包括优化调整组织机构、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改善企业整体素质;最后,主并企业还应高度重视与目标企业文化的整合,从并购前的详尽调查到并购中的交流探讨,文化整合的关键在于并购双方深入的沟通与了解,除此之外,主并企业还应注重求同存异,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接纳、尊重目标企业的文化。

3.并购整合中的转移内容。

普遍来看,知识是并购整合中转移的内容,包括能力、专业技术、文化理念等,而在转移内容的确定上,有效整合过程中转移的知识内容须遵从需求导向的原则。在弱并强的情况下,主并企业应着眼于自身需求,有效获取目标企业的知识优势。而在更多的强并弱的情况下,主并企业更应将目标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并综合考虑对方的情况,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因素、历史的背景、人员的状况等等,最终根据前期尽职调查所发现的以及目标企业自身所提出来的需求,来确定转移的内容及后续的支持工作,而不是采取强势一体化的做法,将知识强势移植到目标企业的经营实践中。

4.并购整合中的转移媒介。

本文将并购整合中的转移媒介界定为这一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方式,并认为一套成熟有效的知识转移方式能够推动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国内宝钢向被并购企业转移知识以支持其能力建设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其对口支撑体系的运用,即运用支撑团队,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将宝钢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文化理念等传输与移植到被并购方的企业机体中,实践结果证明,宝钢的这套转移方式在整合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被并购方企业的整体素质,也促进了整合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主并企业应努力构建一套完备的知识转移运作模式,其有效性的检验标准则可从处理信息的速度、可用信息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快速反馈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来考量。

二、结语

企业并购论文范文第8篇

组织学习之所以能提高跨国并购人力资源的整合效果,首先是因为通过组织快速、系统的学习,企业首先能够和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可以照顾员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和信任。其次,组织学习能够创造一个不断使员工得到自我提升的和谐的环境,从而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及创造力,使人力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最后,组织学习能够增强整合后人力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通过组织学习,整合后的人力资源系统是一个动态学习系统,在其中,员工善于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习使行为朝着组织的目标改变。并购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无论是高层还是员工,都应该怀着一种学习的理念,这样人力资源的整合的效果会更好。因此,为了能够走出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困境,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组织必须不断的学习。企业必须在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推进组织变革。[4]

二、组织学习视角下人力资源整合过程

(一)调查分析阶段1.调查分析文化因素调查分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并购企业而言,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前应该就双方所在国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做一个调查,以此为基础分析双方文化的兼容性,如果双方文化的兼容性很弱,那么企业应该考虑是否该企业是并购的目标企业。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与所有成功的多元化经营一样,要想通过并购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企业需要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即必须有“共同的文化”或至少有“文化上的因缘”。[5]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书籍、文献、媒体等方式学习被并购企业的民族文化状况,通过公司的口号、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以及公司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学习企业文化。在充分学习文化的基础上,企业应结合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对双方文化现状做一个评估,分析出双方企业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在并购的整合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调查分析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硬性的约束,企业在实行跨国并购前,应该就并购双方所在国的法律制度作一个详细的了解,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对方的法律,危及企业的社会声誉,给企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在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的时候充分照顾到并购双方的制度现状,不至于因为制度变动太大而引发的员工的强烈不满。

(二)建立基础阶段1.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并购期小道消息和谣言容易蔓延,在这个敏感期内,如果企业不及时地正式消息、员工不进行充分交流的话,员工容易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和迷茫感。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员工进行充分的学习、交流。首先,企业可以建立电子化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将跨国并购的企业双方的民族文化、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放在平台上,让双方企业的员工能够互相学习,同时,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建立高管答疑窗口,员工可以就跨国并购的有关事宜向高层提问,高层也要定期解答员工的疑惑。例如,德国戴姆勒在收购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时,总裁会定期向各地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同时鼓励员工想总裁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对新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猜疑和矛盾,使得人力资源的整合更加顺利。其次,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到对方企业考察学习。企业组织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到另一方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员工能够真真切切地学习到对方的企业文化、经营状况、管理制度和员工面貌等方面的内容。这种途径对员工,尤其是被并购企业的关键员工去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企业通过这种途径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并购企业的真诚,能够有效地防止并购中关键人才的流失。2.跨文化培训如果说信息交流平台还不足以让员工深刻领会到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那么跨文化培训则可以弥补其不足,这种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员工对对方企业文化的抵触心理有所下降。企业在实施跨文化培训时,不应该过度宣扬本企业文化的优越性,也不应该夸大对方企业文化的劣势,应该本着中立的态度对员工实施培训,让员工了解到双方文化的优点及缺点,文化冲突阻力小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会更容易推行。3.共同制定整合计划跨国并购人力资源的整合计划应该包括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人员变动及调试、薪酬福利政策等方面。计划的制定不应该只由高层决定,应该员工和高层一起交流、学习、讨论,建立起员工共同的愿景,高层在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利益诉求之后,在某些方面和员工达成一致看法,再制定整合计划,否则,员工会认为整合完全是高层的事,企业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进而会阻碍人力资源的整合。

(三)快速整合阶段此阶段也是员工“知识-行为”转化阶段,在此阶段,组织把前期学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员工的日常行为,即员工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环境适应性以及生产经营效率。在此阶段,企业应该根据事先建立的学习和沟通系统与员工进行充分的交流,同时制定的流程规划和工作计划来加速推动整合。快速整合阶段是整个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最为动荡的阶段,整合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要与员工一起交流和学习,不断地调整计划,让跨国整合进行的更加顺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