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泥石流灾害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范文

泥石流灾害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2-08-05 03:14:50

泥石流灾害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

《林业建设杂志》2014年第三期

1东川区森林资源现状

东川区森林总面积28678.9hm2,森林覆盖率为20.77%,其中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之和仅占森林总面积的20.6%,森林处于成长期,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东川区混交林比重仅为3.0%,而纯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的比重则相对较大,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坡度25以上的林业用地比重较大,占林业用地的72.4%,小于25的林业用地比重仅占27.6%,林业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2东川区自然灾害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东川区降雨量变化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东川区自1992年~2011年20年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1992年降水量较低,仅为529.0mm,随后逐年增加,至1995年达到高峰,为968.8mm,1998年降水量降低到一个较低值。自2000年至2010年间,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其余年份降水量较平稳。总体上自1992年至2011年20年间降水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992年至2011年2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729.7mm。从年内分配来看,多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如图2。12月份占全年平均平均降雨量的比例最小,仅为0.9%,其次是2月份、1月份和3月份,分别是1.8%、2.3%和2.5%,6月份占全年的比例最大,为22.0%,其次是7月份为17.3%。雨季6-10月份的总降雨量可以占到全年降雨总量的75.0%,而干季的另外7个月合计仅占25.0%,干湿季非常明显。

2.2东川区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东川区月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从1992年到2000年,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在2003达到一个较低值,随后又震荡上升,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63%。随后又逐年下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东川区月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与降雨量年际间变化呈现相对一致的变化曲线,即降雨量相对多的年份,相对湿度也较大。对东川区1992~2011年共20年资料进行分析。从多年月平均相对湿度来看,多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如图4。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后来又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多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也逐月下降,12月份达到一个较低值。这与东川区多年各月平均降雨量年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降雨量相对多的月份,相对湿度也较大。

2.3东川区蒸发量变化趋势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东川区月蒸发量自1992年至2011年间年际间变化趋势:1992年蒸发量相对较高,达到2959.2mm,1993年有所降低,仅为2144.4mm,1994年至2002年则相对平稳,2003年显著增加,蒸发量达2980.8mm,随后又开始下降,到2008年达到一个较低值,随后又开始又有所增加。1992年至2011年20年平均蒸发量为2416.2mm。东川区在6-10月出现连续降雨时,致使同期的净辐射强度、大气温度以及相对湿度都明显降低,因此蒸发量相对降低;随后的10-11月份随着降雨的减少,蒸发量又有所增强;12月份到来年的2月份,由于冬季太阳辐射,温度的降低,使这一时期的蒸发量达到最低;随后因春季温度升高,辐射增强,蒸发量达到一年的波峰,峰值出现在4月份,达到336.2mm;此后随着雨季的到来蒸发量又有所下降。

2.4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气温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从上图7可以看出,东川区月平均降水量与月平均相对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降水量多的月份,月平均相对湿度也相对较高,东川区降水量集中在5月-10月,仅6、7、8三个月的降雨量就占到全年降雨量的53.7%,11月至来年4月份为干旱期,降水量相对较少,由图中可看出,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降水量呈现一致的趋势,5月-10月月平均湿度相对较高,而11月至翌年4月份相对湿度也较低。月平均蒸发量则在3、4、5月份较高,6月份开始下降,此时东川区开始进入雨季,太阳辐射较少,阴雨天较多,故蒸发量也随之降低,在12月份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仅为129mm,与降雨量呈反相关关系。多年月平均温度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太强。

2.5泥石流灾害次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由图8中可以看出,泥石流灾害次数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降水量多的年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多。1996年、1997年降水量相对较多,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多,分别发生7次和10次。由图9可以看出,泥石流灾害次数与月降水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平均降水量多的月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多,而降水量少的月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少。东川区全年降水集中在5~10月,且6、7、8三月降水量最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发生泥石流也集中在6、7、8三个月,分别发生10、13、4次;而11月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相对较少,为旱季,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也相对较少,发生次数几乎为零,仅在4月份发生一次(1996年)。由表1可以看出,东川区洪涝灾害损失程度与雨季降水量和年降雨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降雨量多的年份,洪涝灾害受损失程度也相对较大,1996年、1997年、1999年雨季降雨量和年降雨量都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702.6mm、892.1mm;885.6mm、972.5mm;820.0mm、944.1mm。而洪涝灾害损失程度也相对较高,泥石流发生的次数分别为7、10、7次,给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人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结论

(1)东川区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之和占森林总面积的20.6%,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达到79.4%,森林处于成长期,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东川区混交林所占比重较低,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0%,林业生态环境非常恶劣。(2)通过对东川区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东川区20年平均降水量仅为729.7mm,而蒸发量却高达2416.2mm,超过降雨量的3倍多;东川区雨季6-10月份的总降水量可以占到全年降水总量的75.0%,而干季的另外7个月合计仅占25.0%,干湿季都非常明显,自然环境十分恶劣。(3)东川区月平均降水量与月平均相对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降水量多的月份,月平均相对湿度也相对较高,而降雨量与蒸发量却呈反相关关系,多年月平均温度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太强。(4)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次数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降水量多的年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多。同时泥石流灾害次数与月降水量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平均降水量多的月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多,而降水量少的月份,泥石流灾害次数也相对较少。

4建议

2009年9月,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和13亿m3,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我国森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无疑会对我国减少旱涝灾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最近公布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1],谈几点建议。

4.1增加森林面积,确保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这一战略目标,省、市、县各级行政区域应分别设定森林保有量目标,应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依靠其生态功能去实现的,而森林的生态功能必须依赖于大量连片森林,这就要求森林有较大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才能有效抵御和减轻相关自然灾害[2-4]。

4.2提高森林质量,将低质低效林改造作为今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严格控制征占用天然林地,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禁止采伐原始林、生态重要地区天然林,加强对天然林的科学保育,努力培育复层、混交、异龄林,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生态脆弱区林地及重点公益林地采用封育等近自然培育和经营措施,推进形成天然林生态系统。加快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培育高效、丰产人工林,逐步替代对天然林的采伐消耗。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目的营造不同的森林[5-7]。应对自然灾害,主要依靠生态林。如在沙区为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需要营造耐旱的防风固沙林;在江河湖畔为泄洪抗旱,需要营造保持水固土的水源涵养林;在海边为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需要营造沿海防护林,各种不同生态林在树种选择、培育方法和保护措施都各不相同。

4.3加强森林资源应对自然灾害关系的研究森林植被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本质上是森林植被与水资源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易发灾害要深入研究,重点防控,既要提升技术,更要科学管理[8-11]。一方面水资源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植被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有关特征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尺度的水文循环。要合理地进行森林植被建设和管理、实现水资源水环境的优化保护利用,就需要从多部门、多尺度、多专业、多过程、多指标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森林植被与水资源水环境的相互关系。加强时空动态、生态格局、系统结构、水文过程、过程耦合有机关联的机理性研究[12],是满足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13]。

4.4加大泥石流治理力度东川是一个泥石流多发的地区,据统计从1965年-2003年东川共发生泥石流440次,平均每年约爆发11次[14]。因此,加强东川泥石流的治理关系到东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东川的生态治理进程,关系到东川的可持续发展。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区域差异性较大,治理经费较多,见效过程长的特点,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二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是,对泥石流的流域进行全面整治,包括山坡整治、沟谷整治和堆积区整治。要把重点放在泥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中上游形成区,通过植树建造防护带,种草减少水土流失,间谷坊稳定定沟坡、蓄水保土,在清水区建坝将暴雨等降水导入其中,等等。四是,对于重要的工矿企业、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进行重点防护。五是,建立泥石流的预防、预警、预报体系。总之,要从根本上减少东川泥石流的发生,必须解决东川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必须进行完善且长期的生态治理工作。

4.5减灾社会化,实行群防群治东川地质灾害实行减灾社会化,采取“社会组织管理与专业技术队伍、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以防为主的技术措施,普查区划、沟道清障、未治先管、责任落实;进一步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林业信息共享机制,搞好气象、水文的预测预报,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15]。总之,预防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伟大事业。人类,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追求真理,探寻自然,建设和谐、美好的世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各国科学家共同探讨自然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交流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方法,一定会深化我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文国单位: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泥石流灾害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