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制的建构范文

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制的建构范文

时间:2022-01-16 10:05:25

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制的建构

1甘肃旱作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中部定西地区为代表,大量推广种植红豆草、苜蓿等牧草,同时注重种草养畜的结合,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长期以来,由于单位面积产草量较少,旱作区畜牧业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作物—家畜生产系统仍以作物生产为主,畜牧业极不发达。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推动了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甘肃的粮食产量突破了1000万t大关。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籽粒产量高,而且秸秆产量也高,用“看得见”的事实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广面积连年增加,自2010年以来,全省每年推广面积都在66.7万hm2以上。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持续大面积推广,基于玉米秸秆为饲料的草食畜牧业也获取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使旱作农业区实现了农牧业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种植秋粮—秸秆养畜—发展沼气—沼液还田—促进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甘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的财政扶持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在全省培育了牛羊产业大县53个,有力地促进了草食畜产业发展,提升了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9]。在甘肃中东部,牛羊大县多处在旱作农业区,因此,“旱作玉米—牛羊养殖”为主的混合型生产体系或者农牧结合的生产格局已成为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向。

2关于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的思考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玉米—牛羊养殖”为主的混合型生产体系或农牧结合生产体系,或者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是基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这一技术的。近年来,由于旱地高效种草(文中称为旱作饲草,以突显其独特性)技术的改进和农村人口减少,有可能生产出量大、质优、价廉的饲草,并能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以沟、峁、墚等自然地形为依托、人工种草、围栏放牧;有可能构建一种新型的生产系统,即旱作草畜牧业生产系统:旱作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系统(Crop-forage-livestockdrylandfarmingsystems,简称旱作草畜牧业),来实现旱作农业“甘肃模式”的战略性转折升级发展。这种产业设计,也符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更符合畜牧业产业链延伸的要求。“作物—饲草—家畜生产体系”已有报导,但概念的内涵各有不同,有时指用从种植农作物开始,农作物残留作饲料到养家畜。旱作草畜牧业生产系统中旱作饲草更强调利用旱地农田种草和对山坡草地进行人工种草改良放牧,也包含利用农作物残留作饲料养家畜。以下从旱作饲草种植、围栏放牧、相关政策与技术、实施等方面较详细论述该系统构建的一些思考。

2.1发展旱作饲草,将旱地饲草种植纳入现行旱作农业生产系统中

旱作饲草种植,就是在旱地农田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于饲草种植,如种植饲用玉米、甜高粱、苏丹草、高丹草、红豆草、苜蓿等,以扩大旱作区饲草资源量。同时也包括在山坡地等种植抗旱耐牧等饲草品种。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2012—2013年在定西、庆阳等市的旱地进行试验,全膜覆盖种植饲草甜高梁,春播鲜饲草产量可达75~105t/hm2;在2013年的小区试验中,个别试点饲用高粱鲜草产量甚至接近300t/hm2,是同期玉米产草量的3~5倍;冬小麦收后复种,鲜草产量也可达105t/hm2左右。充分说明旱作饲草产量潜力巨大。由于饲草高粱、一年生狼尾草等为暖季牧草,又可多茬收割,7—11月份可连续作青饲料利用,养牛户、养羊户都容易接收该项技术。因此,在大力发展旱作作物的同时,重视发展旱作饲草种植,可充分发挥旱作农业技术的优势,为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饲草资源。旱作饲草种植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草粮轮作制度。如过去旱地苜蓿种植期一般长达7~8a甚至20a,由于种植时间过长,水分、养分消耗过多,地力不易恢复,现在种植新品种苜蓿,高产期只有3~5a,提前进行轮作,可以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养分消耗,并可蓄积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后作植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将旱作饲草种植(如旱作饲草高粱种植)纳到现行的“旱作玉米等作物—牛羊养殖”的生产体系中,形成新的“旱作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由于旱作玉米可提供大量青贮饲料,旱作饲草可提供大量青饲料,加之原有的饲料构成(如苜蓿等),保证了饲料的周年连续和大量供给,与“旱作玉米等作物—牛羊养殖”的生产体系相比,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都应有明显提高。

2.2旱地种草、围栏轮牧,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效益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甘肃中东部旱作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不足,许多山坡地撂荒,甚至平塬土地的耕种也投入不足,产量效益不高。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可通过土地流转等办法集中使用,与天然草地、草坡、林地、林灌草地相结合,依峁、墚、沟等自然地势地形,建设适度规模的围栏。在围栏内部,在原耕作的坡地或梯田,种植抗旱可放牧的牧草如耐牧苜蓿品种、黑麦草等,并对天然林草地进行人工改良,实施围栏划区轮牧,使原来的不易进行作物生产的农业种植区变为放牧生产区,进行放牧牛羊,特别是生产架子牛,从而构建形成劳动力节约型的新型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如镇原县上肖乡青寨村已有依沟坡围栏轮牧绵羊的大户,取得了较好经济生态效益。通过围栏、种植抗旱牧草,对草山草坡天然草地进行改良,从而丰富了“旱作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丰富了旱作饲草的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2.3高效运行需解决的问题

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设计和顺畅运行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就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3.1政策与技术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构想与现行封山育林的政策相矛盾,需要调整。如实施围栏轮牧,需要各地政府对各种封山禁牧的政策进行调整,允许在黄土高原区域围栏放牧,并给予与草原牧区围栏的相同政策资金扶持。一般而言,适度围栏放牧,对降水量较大,热量较好的地区的生态环境没有不良影响。另外,旱地种草,特别是利用全膜覆盖技术种草,还需要在品种、栽培技术、机械种收等方面进行完善;围栏建植人工或半人工草地技术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从整个区域来看,需要进行种草技术与家畜品种等养殖相融合的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3.2混合型与专业型区域层面、大型农场(公司)、小型农户对推进旱作草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选择不同。从区域层面角度看,区域政府要有构建以旱作作物、旱作饲草种植并重,林灌草种植为辅的种植业和以圈舍设施饲养为主、围栏轮牧为辅的养殖业两个产业有机结合的,草、畜、肥良性循环的,高效可持续的生产体系的指导思想,并进行区域化布局,配备好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政府服务系统和社会化的服务系统。从大型农场(公司),包括专业合作社的角度看,最好是专业化,也就是说专业养畜或专门种草或专门种植作物,只有在技术具备的条件下,可能综合或混合发展。从小型农户角度看,要适度专业化,以混合型发展为好,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对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则以专业性养殖或种植为好,由于地域范围的限制,“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区域模式有时很难实现,以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生产比较现实。

2.3.3继承与创新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系统是在原有旱作作物—家畜生产系统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需继承和坚持已有的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理念和已创新的发展模式,如“旱作农业—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生产”的草、畜、肥循环模式“、铺地膜—田间利用—回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地膜循环利用模式等。更需要利用新的理念去完善当地畜牧业产业化规划、草产业发展规划、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在特定地区,要根据条件,确定混合型和专业型种养发展的恰当比重。需更加重视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的建设;把旱作饲草作为重要一环,完善补充到原生产系统中,需要建立相应牧草机播机管机收的服务体系,使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业与畜牧业高度协调、高效发展。

3前景展望

应用“旱作草畜牧业”这个新战略思路,有利于指导甘肃中东部旱作区实现旱作农业的升级,走“以农养畜,以畜促农”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旱作农业的战略性转折;有利用从整体上构建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的高效循环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甘肃省旱作大农业的效益和水平。

作者:贺春贵张邦林马彦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制的建构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