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

媒介融合论文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1篇

新闻信息源的无限化和新闻采编的合作化使得新闻表达的多元化得以实现。过去,新闻报道模式被传统媒介所垄断,而新闻表达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不同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也更有利于给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学识修养

(一)具备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能力是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从业能力,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当新闻编辑在面对一个新闻事实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新闻事实是否适合通过多种媒介综合报道,在报道形式上是否符合多角度制作的要求,怎样让该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等等。作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多媒体策划的理念,还要具备多媒体策划的能力。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策划书时,不仅要有相对完善的总体任务,还要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并对子任务有清晰明确的标示。一份优秀的新闻策划书除了要包含受众调查、制作周期、预期效益等基本内容外,还要将各个子任务所需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一一列出。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成本,新闻编辑都要十分熟悉,并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将新闻策划做成适合多个媒介的形式。新闻编辑优秀的新闻策划能力能够实现各媒介之间的完美对接,降低协调成本,并提高新闻编辑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优秀的海量信息掌控能力在网络时代之前,人们所能掌握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逐渐地增多起来,而在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之后,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随着信息的泛滥和媒介融合的发展,新闻编辑获得新闻素材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采访后完成的新闻稿件,网民的博客、微博,以及作者投稿的邮件等都变成了新闻编辑的素材来源。信息量的增大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的媒介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也不同,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新闻编辑在素材选择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识别出信息的真伪。

(三)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编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会与其他媒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交叉,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新闻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使自身转变为全能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新闻编辑所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几方面: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相关的资料,图像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音视频混编的能力等。新闻编辑只有努力地将自己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的编辑,才能更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四)具备产品形态创新的能力媒介融合之后,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但是相应的,新闻编辑的稿件处理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新闻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处理时,要具有异常敏锐的判断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新闻编辑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对稿件进行符合要求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创新能力,对新闻产品的形态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

三、结论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2篇

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关键。互联网思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提倡“用户至上”,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服务、强大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正如“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所言,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注重以人为本,应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它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用户体验和受众直接参与表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往往强化自身优势,重视优质的报道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拿来主义”、“利用主义”,其商业网站、微信微博上的报道大多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稍加包装后照搬过来,仅把互联网当做传播延伸的渠道。这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工业化思路,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中制胜,就应建构互联网思维,在传播技术、思想观念、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新媒体实现同一个平台上的融合。

二、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互联网思维的建构

(一)坚持媒介融合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介融合发展,首先要树立媒介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意识,在思想上坚持媒介融合基本方向,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有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理念———自由平等,互动共享。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是新媒体,因为当时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都只是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延伸,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播思路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如今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以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创造信息并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和共享,“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这是互联网思维的范式,也是媒介融合应坚持的理念。

(二)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建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技术。部长刘奇葆称,媒介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传统媒体就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手机网站等新应用,整合新闻媒体发展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源,完善专业化、规模化的内容数据库,提升数据处理、储存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

(三)建立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媒介融合管理体制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媒介融合,首先要建立统一组织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媒体内部也要实现融合,如国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努力向“全媒体”迈进,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初级新闻产品,经排列组合后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这是媒体内部业务融合最明显、最现实的价值,也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思维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

(四)强化传统媒体公信力、品牌形象与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关系中传者与受者角色界定越来越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者。这种传播关系下诞生的信息难免失之客观,掺杂传播者即受众个人的主观臆断,对于事件的评论过多是情感控诉而不是理性分析,如微博上针对某话题引起网民的争执甚至骂战,这并不足以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媒体有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公信力和资源,例如已创刊五十余年的《人民日报》在受众心中就是一个权威、实力强大的品牌,这一优势同样可以成为人民网的宝贵财富。树立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将以客观理性的深度分析影响并主导社会舆论,这种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或超越。

三、报业媒体关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融合实践

2014年5月,在沪召开省区市媒体融合发展座谈时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将“媒介融合”作为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正式提出,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早已有之。2006年,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鼻祖———手机报诞生了,这是一种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向用户传送新闻、图片、广告等内容,成为短信之后的又一新媒体。2009年,新浪微博迎来了第一个报纸官方微博———杭州日报,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手机的3G元年,3G手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来单纯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可以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写博客等多功能的媒介,而且手机的功能还在延伸。这些都是媒介融合的广义体现。2009年8月,在遵义举行的国际绿茶博览会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的报道实现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贵州日报》首先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了《红色遵义的绿色战略》等深度报道30多篇;金黔在线承办2009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官方网站工作,对开幕式进行网上直播;贵州手机报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向用户发送快讯;新报和经济信息时报也从自身特点出发对茶博会进行了报道。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性障碍,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

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

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4篇

2013年元旦,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互动综艺节目《开门大吉》首度在电视节目中使用“二维码”,观众可以与节目选手实时同步答题闯关,并据此积分抽奖。湖南卫视的移动社交手机应用“呼啦”,引入角色成长的游戏策略,需要扫描节目下方二维码才能完成任务,极大提高了观众收视黏合度和忠诚度。浙江卫视“潮浙看”、东方卫视“哇啦”及各种电视节目的“二维码”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二维码”建立了电视机与移动终端“第二屏”之间的纽带,实现了“一键式”转换,开拓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延伸,这不仅为电视传播增强受众互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电视媒体奠定了重要的用户交互技术基础。首先,有利于呈现多元化的内容和信息。根据爱立信2013年《电视及媒体趋势报告》显示,“人们在收看体育赛事直播节目时,更倾向于同时使用手机、平板等设备”,所以国外媒体在转播体育比赛时会着重开发“第二屏”②,在“第二屏”终端的网络直播,用户可以像“导播”一样切换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同时还整合来自社交网络的互动话题。除了大型赛事和活动,电视剧(及综艺节目)也可以充分利用“二维码”和“第二屏”来介绍人物关系、情节发展、演员信息等节目相关资料。

第二,实现定制化的分众传播与社交互动。《美国好声音》在策划之初就把“第二屏”的分众传播与社交互动纳入统筹设计。观众可以通过微博与喜欢的“导师”与“选手”直接互动,并能及时看到回复。湖南卫视的手机客户端“呼啦”设置了好友聊天系统,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点对点互动模式,实现以社交互动的方式看电视。第三,开拓下游增值业务和广告盈利空间。美国电视剧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像福克斯的《杰西驾到》就可以在手机APP上购买到女主角的项链以及剧中她的日用品、调味料等;CBS的情景喜剧《破产姐妹》则通过“二维码”链接同名社交游戏。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热播,淘宝的美食下单率激增,如果在屏幕角落设置“二维码”,就可实现“即拍即买”。这种与节目品牌高度统一的精准营销将大大改善“被动式”电视广告的效果,为电视传播创造新的盈利空间。第四,“身临其境”或成现实。“二维码”及“摄像头”技术有望消除客厅与演播厅的空间间隔,实现家庭与现场进行节目内外的即时互动。通过“二维码”链接,并实时传送手机摄像头的自拍影像,在直播节目的演播厅中呈现,这样观众在家里便可以“身临其境”地完成即时深度互动,使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成为电视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产品资源。

二、用体验强化受众认同:“大众化”的“半成品”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电视媒体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弥补传统电视给观众带来的距离感和被动感,从而强化观众对于电视传播内容和形态的认同,这也是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重要的受众策略。媒介之争的核心就是受众/用户之争,谁吸附的受众多,谁就最具媒介价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蔓延、草根意识的崛起,电视观众对参与节目、表达自我的诉求越来越高,节目传播形态的体验化转变就是不断满足受众心理、强化受众认同的过程。《体验经济》一书的作者将体验定义为“人们用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闲暇),并从中体会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可记忆的事件。”③由此可见:体验就是将大众化产品进行“个人化”处理。如何处理“大众化”可能带来的“标准化”与“个人化”之间的矛盾呢?完全强调个人化则会增加制作成本和收益风险,但“标准化”在同质化竞争中又缺乏吸引力。所以电视产品必须是“半成品”,而非“完成品”,需要依靠大众的参与和互动才能完成,这个“半成品”就是有一套相对完整和固定的节目模式,现在充斥中国电视荧屏的海外版权节目,其出售的版权就是节目模式,而“半成品”剩下的“另一半”就是大众参与和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的互动。在“体验”层面做文章既可以避免产品的千篇一律,也可以因不同的体验内容而吸引不同消费者的注意力。“产品的质量是有形而易于趋同的,而体验作为一种感受则是无形而不可限量的”④。当节目的落脚点放在人身上,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特征、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各不相同,这样就保证了体验者和观看者的唯一性特质。从节目形态来看,伴随体验化而来的是电视节目的“泛真人秀化”。2002年以来,受到欧美真人秀节目《幸存者》、《老大哥》、《美国偶像》、《学徒》等的影响,中国电视开启了“真人秀”时代,这10年里涌现了一大批改变中国电视传媒生态和观众收视习惯甚至进而推动中国大众文化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重要节目,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非你莫属》、《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等,这些节目都是将明星或平民放在一个特定的戏剧情境之中,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中捕捉他们的真实表现,建立节目内外的沟通与认同,进而完成参与者与观众的双重“体验”。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5篇

(一)融合形式对比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墨尔本第七频道电视台与雅虎公司的整合战略。Yahoo!7公司是2006年有7网络有限公司和雅虎公司各出资50%组建的合资公司,它联合了7网络的电视频道、太平洋杂志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雅虎的在线资产。而中国新浪也有与电视台的合作,比如2007年8月与陕西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7月,与SMG签订协议,推出社交电视应用类产品——百事通看点。

(二)内容对比内容上Yahoo!7包括了新闻、财经、电影、体育音乐等。最值得一提的是Yahoo!7的电视门户提供的收拾指南,包括了墨尔本7频道的所有节目及最新新闻、幕后信息如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雷等等。网络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雅虎7在线就可以收看到电视台所有的电视节目新闻电视剧。将电视的形式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用户端,随时随地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在我国同类型网站则为新浪,新浪本就属于新媒体。它的内容也包括了新闻、财经、电影、娱乐等等。而新浪不同于雅虎7的是,新浪新闻所聚合的用户群而搭建起来一个强大的输出平台。衍生出的新浪论坛、新浪微博、新浪msn等等。新浪与电视媒体融合主要表现在与电视台合作。与陕西电视台的合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在新浪视频里开辟“陕西电视台”内容专区,作用是推广节目形象和陕西卫视的各档节目与上海电视台,推出了“百事通看点”。百事通看点是在百事通的多屏平台上展开,增加实时微博和互动分享功能。在看电视的同时,能够在屏幕侧方直接分享微博和回看内容,评论和围观。在电视上,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连接到IPTV智能机顶盒,手机变身为电视遥控器,意味着在不同地方,可以通过手机及时评论电视剧,一起吐槽或者围观大家共同看的电视节目。新浪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各大卫视在新浪微博上均有自己的账户,而电视台的微博内容主要为节目预告或者与观众的互动活动的开展。这意味着传统媒体运用网络媒体发展做到一个自我的延伸,达到广告的增长。

(三)盈利模式对比澳大利亚Yahoo是典型的三方市场模式,雅虎为消费者提供个免费的高质量的服务,广告商向雅虎付费。Yahoo!7网络用户为广告商的客户来源,以多种多样的增值服务、收费业务为利润增值店。提供高品质的免费服务和小众化的收费业务为利润保障。这种第三方市场模式加免费加收费模式结合首先减少了对广告的依赖,在次融合了传统媒体所拥有的电视节目资源优势,给网络用户提供更多资源的同时,保证了自己更好更集约的运行。无疑是媒体融合趋势下网络媒体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新浪除开大家所知的通过点击率和知名度来获取大型公司的广告费用,新浪也通过开发虚拟货币,IGAME米票,出售vip邮箱等等获取额外利润,只是单单以新媒体的方式开始,并还没有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来做为现有的盈利点。

(四)影响对比据2007年4月的统计,在澳大利亚1160万活跃的在线网民中,有45%登陆过Yahoo!7网站,总人数达520万人。2007年11月末,Yahoo!7网站主页和邮箱双双排在澳大利亚前20大网站之中。2008年,Yahoo!7网站更是成为北京奥运会在澳大利亚的官方在线广播机构。2010年,Yahoo!7网站成为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电视网站,每两个在线的澳大利亚人中就有一个人每个月会访问Yahoo!7网站,Yahoo!7网站每个月的观众则超过720万人〔1〕。在此网站成功模式下,澳大利亚出版与广播公司与微软公司效仿雅虎和7频道所组成了合资企业9网络Ninemsn公司。它是MSN网站也是媒体视频网站。Nine9公司与yahoo!7是网络传媒的主要竞争对手。据统计,2011年新浪微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第一大信息源,占到了总体的五分之一强〔2〕。据《新浪微博元年白皮书》的统计:“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118家报纸、243家杂志、36家电视台和69家电台。”在2014年的春晚上,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马年春晚二维码独家合作伙伴。这也标志着网络媒体进一步融入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和权威性的电视台。两家网络媒体集团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创新,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满足自己国家国情的新旧媒体融合之路。澳大利亚网络媒体寻求完全与电视媒体融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传媒平台,形成新的产业链。而国内,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传媒介质,与用户交流,在反馈到电视台中。不一样的方法,但是是两种媒介的融合,同样带动的是媒体行业的从组与发展,给了新旧媒体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利弊

媒介融合使各种媒介都有所获益,打开了新一轮的用户市场。纸媒通过网络把文字信息带到了世界的各处。而网络媒体,可以不单纯的依赖于广告商所给于的网络广告费用来赢取利润。它通过合作的电视媒体所提供的免费电视节目和付费的高品质的电影、电视剧来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和利润。某些电视节目也给予了网络媒体的正确的导向和可信度。说到此还有一点要说的,则是现在的一些网络媒体开始发展本网站的自制剧。如《杜拉拉升职记》、《泡芙小姐》、《钱多多炼爱记》等等都有较好的收视率和点击量。这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成功结果之一。当然媒介融合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存在的也就是新闻从业者会被认为专业不精通。一部分记者或许不能适给不同的媒介提供自己的资料,也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属于哪一个领域,更不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选择性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新闻从业者需要在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注意的事情。

三、结语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6篇

媒介融合因为是多元媒体和传播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所以它需要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新型传播人才,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些都是传统中小传媒的“短板”,具体表现为:

(一)改不动的体制怪圈时常有人戏谑,“新闻传媒是我国改革最后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堡垒顽固,中小传媒更甚,管理体制怪象多多。目前多数传统中小传媒内部管理还实行“铁饭碗”和“招聘制”,或叫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人事制度,管理体制落后,严重影响了新生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引入,进而阻碍着中小传媒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传媒员工构成呈现这样两大结构形态:第一,“铁饭碗”老员工,人事管理政策为“老人老政策”。他们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进入新闻单位的,这些人享受传统的事业编制待遇,只要进了新闻单位,之后不调动、不开除,“铁饭碗”一直端得稳稳的,干好干差都一样,工资待遇比尔后招聘人员高出一两倍,并且生怕接收新生力量会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此体制严重制约着中小传媒的竞争力。这批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学历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从部队转业安置进新闻单位的,有的是从中小学教师转行过来的,还有从企业调入的,也有从大专院校各专业毕业生中接收的。这些新闻人做传统的新闻产品或节目还行,但多数是匠人,而不是现代传媒人,没法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第二,招聘制接收的新人,在传媒人事管理中被称为“新人新政策”。他们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后从大专院校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而且多数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他们承担着中小传媒中大量的采编业务,但是,跑断腿、累断腰,其收入待遇远不如“老人老政策”的采编人员,因此这批新闻人也被称为新闻民工。他们普遍待遇较低,在同一单位与老员工相比,待遇不平等,同时生活负担又重,所以特别现实,新闻理想、职业责任很难巩固。中小传媒自身先天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和传播水平普遍较低,面对媒介发展形势的挑战,落后的机制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媒介转型中,传统中小传媒首先应打破体制怪圈,培植能胜任新的传播形式的从业者,才能在旧媒介生与死的考验中,抓住“融合”机遇。

(二)堪忧的调查数据最近,笔者在关注我国媒介变革和发展趋势的同时,对部分传统中小媒体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就其调研实情看,高水平管理人才少,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熟练掌握新旧媒体技能的新型传播人才更是少得可怜。下面是三种特性的中小传媒的情况调查样本。上面三个样本(按被调查者意见,隐没具体单位),是笔者对三个不同特点的中小媒体调查情况的呈现,我们先后调查了十来家类似的中小传媒,情况大同小异。从这三个数据表中不难看出数字背后透析出的问题:第一,地域越边远,媒介越传统,媒体结构越单一。表1、表2是两家市州报社,都是主打报纸类最传统的媒体,一个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另一个是经济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这类传统媒介,其媒体结构简单脆弱,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很难进行多媒体融合,构建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新的媒介平台。城市社区小媒体,由政府新闻中心掌控,媒体资源相对丰富,其结构健全一些,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将掌控的各小媒体,进行多媒体人员整合,有较好的媒介融合结构。第二,越传统的媒体,采编专业人员在整个员工队伍中的比例越小,非采编业务人员的比例越大。表1中的管理、行政、后勤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6.9%;表2中的管理、行政、后勤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41%;表3中的管理、行政、后勤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20%。管理学中最基本规律是,一个组织的行政后勤人员越多,效率越低,相反管理人员队伍比较精干,管理效率就越高。从管理能级的划分与组合关系方面分析,要保证一个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应像正三角形或正宝塔形上小下大,这样的组织运行才有效率保证。目前,传统中小传媒管理层层级臃肿,有的中小传媒甚至以人设岗,人浮于事,管理成本比例高,单位负担重,一般能维持现状,保证员工的基本工资就不错了,优秀人才自然养不住。第三,资金实力弱。上表的数据显而易见,除了表1地市级报社有较好的广告收入外,其他两家中小传媒的广告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类中小媒体长期依赖政府,在新的传播形式的颠覆下,都面临着生存危机,长期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来维持基本的运行,媒介融合只能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自身是无能为力的,更是难以腾出资金进行媒介融合人才的深度培养。第四,适应媒介融合的人才匮乏,这是中小传媒的致命弱点。上表显示,传统中小传媒从业者中,能玩转新旧媒体,既有很强的内容制作能力,又能熟练应用多种传播媒介软件的所谓全能记者极少。须知,媒介融合要依赖于各种新的传播技术,需要各种软件支撑。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传媒中,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传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上表中少得可怜的那几个“全能记者”,与大媒体的真正“全能记者”相比,应该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作为我国数量最多的中小传媒群,对媒介融合可谓知易而行难。

(三)“马太效应”下的中小传媒恃强凌弱是传媒业的天性,在传媒市场竞争中,管理学中的“马太效应”表现得非常突出。平台高的大媒体,一荣俱荣,强者愈强;而先天不足的中小传媒则一损俱损,弱者愈弱。中小传媒的资金、人才、技术相对于大媒体,只能望其项背。其深层原因,即马太效应的结果。第一,经济实力弱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基本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媒体主要靠广告收入来养活自己。中小传媒平台低,资源的价值小,广告吸纳力弱,经济实力自然很难强起来,只得紧巴巴地过日子。第二,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紧缺。人事管理中的口头定律“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这“三留”对中小传媒行业来说,磁性太弱,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近年来,很多中小传媒深感人才匮乏,连常规业务都难以维持,所以也到高校招人、选人,但结果是愿意应聘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往往看不上,综合业务素质好的学生却不愿去中小媒体,即使去了也留不住。第三,因缺乏新型传播人才,新的传播技术跟不上,因此,中小传媒落后于传播形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媒介融合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当前,中小传媒从业者素质建构最为关键,否则难以跟上传媒发展潮流,无法破解媒介生命的密码,掌握自己生存的命运,培植中小媒体新的生命周期。

(一)研究行业特性,破解传媒难题中小传媒要实现媒介融合,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其必须有洞察未来媒介延伸的战略眼光和清晰的经营思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①媒介融合,国家的决策虽然非常清晰明朗,但对传统的中小传媒无疑是一项艰巨的课题,路怎么走?怎么去实现融合?传统中小传媒面对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及时破解。长期以来,人们对媒介融合有一种误判,把新旧媒体的简单结合、整合,或者竞争合作视为融合,中小传媒要做到这一步并不难,但真正的媒介融合并非如此简单。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布鲁克斯的观点是:“媒介融合,又称媒体融合,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间融合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的研究认为,媒介融合分为业务形态融合、市场融合、载体融合、机构融合四个阶段。就媒介融合形态下的新闻从业者而言,杨溟教授认为:“虽然个体之间可能存在能力上的差异,但就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多媒体全能型的记者、编辑。”②国家有关部门就媒介融合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在新的传媒形态下,“构建技术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中小传媒只有构建起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实践平台,才有未来的生存空间。

(二)培养新型传播形态的人才团队无论国家的决策措施,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媒介融合必须有既熟悉采编业务,又能熟练掌握传播技术的管理者和一线的业务骨干。按照媒介融合的内涵要求,它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即传播学、信息科学、经济学三大学科群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播技术、通信技术四大技术支撑;新闻传播、产品设计、经营管理三种能力要素等。可见,媒介融合必须重构从业者素质,尤其先天不足的中小传媒,采编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问题,目前可采取两种方式建构中小传媒从业者的素质:第一,吸纳人才变被动为主动,放下身段,淡化传媒单位的优越意识。吸引力较弱的中小传媒应改变守株待兔的形式招聘新人,而应主动出击,利用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定向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的、能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型新闻人。第二,与大媒体或高校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在岗人员“回炉”再学习,将单位基础较好的采编人员分期分批送到大媒体或者高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媒介融合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融合,《人民日报》指出,媒体融合,要激活人的因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引人、用人、留人”③。毋庸讳言,当下的传媒大变革,不管是平台融合、管理融合,还是技术融合,都需要人才去实现,没有人才,再美好的构想都是一张白纸。因为,作为融合后新的传媒形态,思想精神是灵魂,内容是血肉,而软件技术则是骨架,没有骨架支撑的未来媒体,在强大的技术冲击下崩溃是迟早的事,终究不能实现媒介新的生命周期。杨溟在《媒介融合导论》中有这样的描述:“技术作为传媒产业融合的强有力诱因,几乎决定了产业并购、变迁、调整的方向……在媒体融合时代,CTO(首席技术官)将襄助决策层决定集团的新媒体D和未来走向……CTO领导的技术部门也需能够把握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备开发、应用最新产品的能力等。”④“没有技术的进展,媒介不会产生,媒介融合也没有发生发展的可能。”⑤可见,技术在媒介融合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小传媒的经营者应心知肚明,媒介融合不是传统的“新闻匠人”和高比例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达到要求的,它需要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去实现。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女性电视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好,在新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使得女性电视节目更趋向利益化,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传媒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加速了女性电视节目利益化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消费主义的冲击。女性天生就喜欢购物,并且其消费欲望很大,而许多电视台充分意识到了女性这一特点,于是在创办女性电视节目时主要将女性消费的增长作为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台的女性节目类型,既体现了家庭、情感、时尚等,又显现出强烈的商业性质,尤其是时尚类的女性电视节目,其商业性更加明显,节目从播出到结束,无不充斥着强烈的广告色彩,并且刺激着女性消费的欲望。电视台通过播放时尚类女性电视节目,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且也得到了广告商所提供的巨额广告费用,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女性电视节目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失去了节目创办的本质,这不利于女性电视节目的更好发展。

其次,电视传媒的环境压力巨大。电视传媒需要具有较高的收视率,也需要在多样化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一,收视率的影响。收视率的多少能够直接影响一个节目能否长期持续下去。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传媒竞争日益激烈,而收视率作为判定一个节目未来命运的重要标准,这一评价标准虽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电视传媒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第二,节目类型多样化间的竞争因素影响。伴随我国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节目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而女性电视节目也相对较多。媒体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经济为导向的,所以媒体节目类型多以娱乐性、趣味性为主,这代替了电视节目应具有的教育性、受益性本质。节目竞争压力过大,电视节目只有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才能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因此,电视节目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发展的,并不是为了受众接受电视节目而发展节目。

最后,现代女性失去自我。在消费社会来临的时代,更多女性容易满足,从而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而,媒介融合趋势下,几乎所有的电视台创办的女性电视节目都会树立一个成功女人的形象,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这也给众多的受众女性带去过重的思想负担。现代社会中,女性既要像男人一样工作,获取社会的身份和地位,也要在家庭中挣扎,所以想要使两者权衡是有难度的。众多女性不知如何协调家庭和事业。因此,致使女性在新时代迷失自我。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女性电视节目突破桎梏的对策

第一,将女性电视节目创建成公共频道。面对众多的女性电视节目都趋于利益化和商业化,我国为了促进女性电视节目更好的发展,需要积极的创建真正意义上服务女性的公共女性频道。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更多的媒体媒介手段会给女性带去福音,为女性服务,所以电视媒体也应试图做到真正服务女性。首先,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女性电视节目,在其运营过程中总结合理的因素,做到电视节目和公益事业的完美结合。其次,避免单纯地追求利润过程中,对女性人权的忽视,使节目中存在损贬女性的内容与环节。[5]

第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电视台更好的创办女性电视节目,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舆论环境更有利于女性节目的发展。首先,完善女性电视节目的网络监测系统,建立社会监控体系。通过对女性电视节目的监测,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女性节目的播放情况和受众的喜好程度。其次,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政策。性别的观念一直贯穿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所以,许多人的心中仍存性别的观念,这不利于女性电视节目的更好发展。因此,我国需要更努力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促进女性电视节目的更好发展。

第三,增强女性节目传播的影响力。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释放出了更强大的能量,从而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女性电视节目的创办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够给女性受众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也有利于女性的发展。然而,在我国,虽然许多电视台能够创办女性电视节目,但是节目更加利益化,失去了节目播放的本质。因此,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手段,使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女性电视节目进行公益性的传播,使其更具影响力。

第四,积极宣扬女性意识。目前,我国的女性电视节目都过于商业化、庸俗化,这些不良影响因素在女性电视节目中的蔓延,不利于电视节目的更好发展。开展女性电视节目,应该积极宣扬女性意识,使受众女性提高自主意识,引导女性们做一个不崇洋媚俗,面对生活有主见、有追求、有素质、有文化的新时代女性。

三、结论

媒介融合论文范文第8篇

作为“一种逻辑更彻底的市场化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适用于所有行业。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可以、应该和必须运用它,实现对战略、组织、流程、用户、产品、营销服务乃至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变革,以完成自我改造和转型升级。那么,在组织变革的层面,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什么?互联网思维的首要原则是用户导向,通过对用户需求无微不至的体察和快速响应,实现用户群的高粘着度。因此,它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重塑,首先是从客户界面开始,深耕营销和服务,进而将变革压力传导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再进一步再造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技术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⑥。互联网思维注重产品设计推广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参与,追求快速迭代的产品服务创新和即时响应的流畅客服,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就必须更加高效,信息传递必须更加明快和准确,业务流程必须更加简约精炼,组织构架也就相应地更加扁平,内部文化也必须更加民主、平等和简单,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更加得到鼓励。互联网思维会对组织产生如下影响:一是组织行为模式,由管理驱动向经营驱动转变。所谓管理驱动,实质上就是权力驱动,这种组织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任何组织机构,尤其是国营企事业单位,在建立以后运转日久,都会官僚化和部门利益化,由职能部门自我衍化和派生出相应的组织行为,包括许多“规范化管理”名义下的繁文缛节、“官样文章”,即所谓形式主义的无效行为。但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的组织行为则表现为经营驱动,其刺激-反应模式是从外到内、从下到上传递的,是来自外界、市场和客户的,凡是与客户需求无关的组织行为,都应该删减。二是资源分配机制,互联网思维反对资源的平均分布,因为平均分布等于浪费,所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尽可能倾注所有资源在某一点实现突破。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迅速有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专注才有效率、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极致,在一个供应过剩、赢家通吃的时代,不能竭尽全力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产品或企业,是很快会被淘汰的。三是组织构架,变得更加扁平。移动互联时代,市场创新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服务的迭代越来越快,用户对产品缺陷、服务迟滞的容忍度和对产品服务的粘着度越来越低,所以互联网思维注重以快取胜,对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的洞察和响应要快,产品服务改进要快,要实现这种“快”,就必须在组织内部消灭因为层级而产生的距离。所以互联网思维本能地拒绝等级制、事事讲控制的集权模式,反对科层制、叠床架屋的组织架构,追求扁平化、层级简单、目标明了、有实战力的团队构架。对于传统行业机构组织,互联网思维会逼迫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或矩阵式组织结构,重新定义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彻底全面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⑦。

二、互联网思维支配下的电视组织变革

相比那些早已市场化的企业而言,一直沿袭事业单位体制的电视台组织架构,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前市场思维时代”。这也就意味着电视的组织转型比起其他一些传统行业,其跨度和难度要更大一些,需要在尚未完成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尚未具备基本的市场化思维的前提下,毕其功于一役地实现“更加彻底的市场化”转型。根据前文的分析,来检验电视台的事业单位体制现状,会发现其组织架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组织设计导向严重远离市场化思维和逻辑。事业单位组织是以政府所规定职能为导向的,这些职能带有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下大而全的特征,包括新闻宣传、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教育、文艺创作、精品创作、广告营销、公益服务等等大而全的职能架构,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就相应地体现为:新闻中心、社教中心、文艺中心、专题中心、创编室、国际部、外联部、广告部、制作部、技术部、办公室等等部门。在观众选择多元化到随心所欲的时代,这些职能部门派生出来的功能节目设计,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最近十多年来,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很多电视台在组织架构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精简式调整,但往往以“规范化管理”的名义,保留了很多无助于效率提升的部门和层级设置,职能导向而非市场导向的组织设计思路并没有真正改变。二是资源调配机制的局限性。因为需要承担过多的规定职能,导致节目生产资源散漫分布,开办了一大批不关痛痒的栏目,任由它们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小打小闹、越做越小、自生自灭。因此,无法锁定真正的市场需求,集中全部资源锻造拳头产品,形成真正的市场冲击力和影响力。三是等级制严重。官本位和因人设事设岗必然导致组织层级叠床架屋,从台长、副台长、台长助理、总监、频道负责人、中心主任、部门主任、主编、制片人、主管等等,形成了繁复、滞塞的科层官僚组织,管理链条拉长,效率传递割断,管理导向而非经营导向的无效组织行为增加,严重干扰核心业务的开展与提升。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我们借助互联网思维的要求,重新进行组织构架,就可以实现如下几个层面的组织转型:

1.组织设计目标转型:从职能导向到产品导向对电视台而言,节目就是产品,产品是企业与用户最直接的连结界面,节目就是电视台和受众,或者说市场交互的直接中介。节目导向、产品导向就是互联网思维在电视组织设计中要求的市场导向和用户导向。过去,电视台组织架构的职能导向在内容规划上往往体现为这样的思路:从既定的社会职能出发,首先注重的是频道定位,即预设频道的信息服务功能;再从这种频道定位出发去规划具体时段和具体节目。但在今天媒体过剩的时代,观众的选择已经高度随机化,很少会因为认同电视台整体形象、频道形象而决定收看该电视台、频道的节目。在多元化、随机化的收视习惯支配下,观众首先关注的具体的节目产品本身是否合意,并不在乎该节目是哪个电视台、哪个频道播出的。因此,我们必须颠覆过去的内容规划思路和生产组织逻辑,首先是电视台将自己对市场的全面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浓缩在具体的产品(节目)设计中,将产品作为生产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任何部门的设置都要围绕核心节目产品打造,从这一目的反向推导出应有的组织和流程设计。对市场目标和产品生产营销不具备资源支持效能的部门都是多余的,应该被裁汰的。云南电视台台长赵树清曾总结“现象级节目”的组织支持包括三大团队:节目研发团队、制作团队、推广营销团队⑧。这种明快的组织架构观点就是互联网思维在电视组织变革中的一个明显体现。

2.资源调配机制转型:从小生产到大生产产品导向的组织构架必然能形成高效的资源调配机制,为核心业务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能力。在受众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小打小闹、悄无声息的节目很难逃出自生自灭的命运,对于这种无法产生效益的节目,再小的投入都是资源的浪费。互联网思维的节目产品设计,反对贪多求全、全面开花,要求真正抓住客户的“痛点”,要求聚焦、精简、专注、极致,可以倾尽全力只做一个能引发观众“尖叫”的节目产品,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迭代微创新,逐步完善细节,营造出完美、极致的视听体验。在引发市场冲击波和口碑效应后,再扩展出去带动周边节目乃至整个频道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就如同《非诚勿扰》逐步撑起了整个江苏卫视频道一样。互联网思维的大生产机制就是电视台以简约化思维进行节目产品规划,在完成产品聚焦的同时,建立为核心产品提供从智力、人力、资金、时段、技术设备、推广营销等一切所需资源的支援机制,以及持续强力督促产品不断改进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近年来,国内卫视台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接受了大制作、大收益的理念,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都用数千万甚至几亿的资金投入来打造一个播出周期才几个月的季播节目,这在过去的电视业界是无法想象的。但恰恰是这种不惜血本的大规模资源挹注,使他们创造出一个个现象级的节目,一个个优秀的栏目,甚至季播节目,并可以产出十几亿的广告营销收入,有效地提升了整个频道的影响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