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赣州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誉,赣州有雄镇三江的八镜台、风韵犹存的宋代慈云塔、文庙和江南四大名窖之一的七里窖遗址,而最使人乐不思归的是“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省级重点风景名胜”---郁孤台“、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赣州客家文化城、“东古罗马城堡”--龙南关西围屋等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名胜旅游景点,游了赣州的人们都对赣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夸赣州真不愧为“客家发源地”、“’宋城博物馆”。

1.“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HeavenlyHeightGrotto)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6.8公里处,交通便捷,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通天岩洞巅有一窍通天,故曰“通天岩”。通天岩石窟开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359尊,宋代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摩崖题刻中,王阳明的五言律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雨林日初暮,明日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归。”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唐帮佐的题刻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通天岩的真草隶篆、帧帧书法、诗词记联、幅幅文字皆文化精藏、艺术宝库,悬崖峭壁上的摩崖造像大多是佛家弟子形象,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形象似要破壁而出。在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下,保存这样完好的石窟造像,真是个奇迹,加上通天岩是我国最南端的石窟寺,故这里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景区有观心岩、忘归岩、双虎岩、翠微岩、通天岩五大岩洞,岩曰“通天”,稻米源源流山窍,奉养真心普陀修身养性,万载不竭;崖号“忘归”,砻糠沙沙出岩缺,惩罚贪婪佛徒,传说中的“和尚心大吃砻糠”故事由此而来;“龙树王金龙双虎岩”,猛虎栩栩如生兮,神龙腾云驾雾,形态传神。通天岩景区的望江亭,合章贡二江融赣水,无限妙景眼底收。景点处处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波、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众多遗址、题刻。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途经赣州时,前往通天岩探望阳孝本。当年,阳孝本、苏东坡在寺院左侧的房前种下铁树一棵以示两人的友谊,现铁树长势繁茂年年开花,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影。另外,他们还在大殿旁的“一滴泉”处饮茶对歌,互取其乐,述说经历,赋诗翩翩。苏东坡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并诗赠阳孝本曰:“室空惟法喜,心定有天游,摩诘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苦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州。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的词句,现存通天岩。

2.“中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砖墙”---赣州宋城墙(GanzhouSongDynastyWall),宋古城墙位于赣州老城区沿章江和贡江的岸边,全长3664米。赣州古城设置于西汉初年,于东晋时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构筑的是土城。北宋嘉祐年间,开始用砖石构筑城墙,经历代修葺,保留至今,成为我国唯一的宋代砖城。赣州古城墙不仅具有良好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还具有抵御洪水侵袭的防洪功能。登临赣州古城墙,不仅能近观江景、远眺山色,一路走来,在城墙的西段可游览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在城墙的北段可游览八境台、八境台炮城,龟角尾公园,中国第二大的鼎;在城墙的东段可游览涌金门、建春门古浮桥、灶儿巷、文庙等文物景点。

3.“省级重点风景名胜”---赣州郁孤台(GanzhouYuguPavilion)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隅的贺兰山上,山以诗闻名,诗以楼传今。郁孤台有3层,高17米,雕梁画栋、甚为壮观,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很多,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问鹧鸪。”一词最为著名,传古千咏,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慕名来游览郁孤台的人络绎不绝。

4.“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五龙客家风情园(WulongHakkaFolkCustomPark)赣州是客家的摇篮,五龙客家风情园就位于赣州东南部,与赣州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占地面积1380亩,绿林800亩,是一个以生态为主题、以客家为品牌、以龙文化为底蕴、集休闲游乐、旅游度假、会展科教、青少年道德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旅游产业、打造赣州风景名胜品牌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借助影视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影响力,以现代符号形态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是国内外不少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2006年,在央视热播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带动下,“五一”黄金周前6天乔家大院接待游客38.8万人次,大大超过历史水平;在此之前,张艺谋1990年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早就使这个地方为人所熟知。正是因为欣赏了这两部影视作品之后,许多旅游者才有了亲眼去见证故事发生地的情感需求,乔家大院对于他们而言不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寻梦的场所。西方学者厄瑞认为,影视作品引致旅游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吸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理论上而言,电影拍摄地以及故事发生地作为自发的形象构成要素,之所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影响旅游者对出行目的地的选择,主要还在于经典影视作品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相对强烈与持久的需求导向性。电影《五朵金花》由于艺术化地真实再现了云南大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使得蝴蝶泉至今依然是当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电影《敦煌》将大漠之上雄奇的边塞风光与神秘的宗教色彩表现得相得益彰,莫高窟由此成为游客们探寻古老文化的热点目的地。与湖北乃至全国的地级行政区域相比,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黄冈有着发展影视旅游的先天优势。对于黄冈而言,应着重讲好自己的故事。首先,应该讲好“红色故事”。以大别山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基础,也成为几代人对那一段红色岁月记忆的载体;革命领袖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成为人们寻找历史记忆的最佳场所,也是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平台。其次,应该讲好“名人故事”。在现代影像世界中“复活”苏东坡、毕昇、李时珍、闻一多等黄冈名人,使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寻梦之地。最后,讲好“戏曲故事”。对黄梅戏丰富而又广为认知的故事加以改编,挖掘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戏曲人物及其故事,使“黄梅戏之乡”以更加鲜活的形象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二、借助影像符号,提升旅游景点内涵

作为人类意义传达的两种主要符号形态,图像有其独有的优势。影视传播最主要的优势即是充分发挥影像符号的“展示”功能,直接将事物的“原貌”呈现在受众面前,绕开了文学艺术在想象中进行审美建构的过程。凭借这一符号优势,影视作品的确能够赋予拍摄地或者故事发生地以更加丰富的意味,通过艺术化的影像叙事,使旅游目的地成为观看者心目中一个特殊的“有意义”的所在,也是激起其探寻欲望的根源。在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符号系统中,通过影像叙事赋予旅游景点以更丰富的“意义”,是当前黄冈地区依托影视传播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黄冈拥有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高考神话”的创造者黄冈中学,遗留下来红色年代值得回味与追寻的“将军县”,还有极具历史文化意蕴的东坡赤壁……这些与黄冈人文风情有着紧密联系的景点,都有丰富的故事性元素,成为影像叙事难得的素材。与国内一些成功的影视旅游目的地相比,黄冈的影视旅游资源仅停留在用于拍摄背景层面,并未赋予旅游产品更为丰富的文化意味。或者说,正是由于故事情节与旅游景点联系的泛化,使得观众很难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旅游景点和叙事情节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关联,也就难以激起其探寻故事发生地“意义”的欲望。由影视传播而触发的旅游行为与纯粹的人文山水旅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影像欣赏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这种看上去似乎是“额外”的意义附加,使旅游活动具备了更多的故事性色彩,作为观影者和旅游者的行为人探寻源动力正在于此。黄冈影视作品主要包括几种经典题材:红色革命类、青春教育类以及历史人物类,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从艺术效果上而言,不论是哪一种题材的影视剧,都能够在影像叙事的过程中赋予背景地或者故事发生地以特别的“意义”。在旅游景点营销的过程中,由于有了故事中营造的“意义”,不同欣赏习惯与消费心理的观影者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

三、重现影视场景,推动旅游文化体验

美国学者派恩认为,“当个体购买一种体验时,是在花费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体验一直是消遣娱乐的中心所在,戏剧和音乐会、电影和电视节目都是如此。”体验经济被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与体验经济紧密联合在一起,而影视艺术无疑是激发体验需求的最佳手段。对于现代旅游者而言,仅仅是“看”已经很难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唯有将有意义的“体验”有机融入视觉感知的全过程,才会使旅游活动更大程度地满足情感需求。尽管影视欣赏与观光旅游在行为方式与目的上有着明显区别,但是二者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建立在视听感知基础上的情感体验。两种社会行为的互通,在实践中的确触发了许多以影视传播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例子:经久不衰的电影《刘三姐》,成为广西民歌节最大的卖点,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更是深受民间故事与影视作品的双重影响;红色经典《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催生了故事发生地的地道游、白洋淀游等。随着宫廷剧、穿越剧的热播,扮演历史人物、重演历史故事成为很多地方旅游的常规项目,受到旅游者的追捧。

四、结语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除具备旅游界广泛认同的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异质性与不可储存性等四个基本特点以外,还存在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特点。

1.文化内涵本土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满足的是人类生存中的精神构建需求,因此文化消费是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现。由于旅游者多样的需求,其消费行为也各不相同,但驱使他们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旅游的根本动机都是内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满足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人们追求的文化目标。[4]以创意为核心的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其迷人的文化气质、灵动的民族形象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凸显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旅游消费者,通过满足其好奇心与陌生感,输出文化认同感,影响受众群体。这种独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漫旅游产品上主要表现为风土人情、众生群像、民族寓言、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是该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同并习以为常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以及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影响着每个生活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我国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文化板块体现出极明显的多样性,但就各文化板块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是我国文化模式得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模式产生明显区别的根本原因。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在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思想,关键就在于其包含的本土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个民族的本土特色可以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的动漫周边产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多运用些我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表现手法,创新出有我国浓郁民族气质的产品来。在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动漫旅游产品有相当广博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只要能规避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从游客的真实需求出发,打造有本土特色、有创新性、有原创性的旅游产品,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获取利润的空间。

2.产品创意个性化。首先,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创意为最初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富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创意思维的渗透和润色赋予了产品灵魂和生命。其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另外,从游客来源散客化的趋势来看,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需要以个性化来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自主选择产品的需求。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内容、形式、生产、销售等任何方面。

3.产品生产智能化。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使用、维护,都离不开数字化、自动化、新媒体、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旅游产品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近乎革命性的作用。动漫旅游文化产品是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先进的智能手段、知识和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展现人文艺术风采和精髓。

4.产权保护制度化。动漫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以创意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其良性运转与版权保护有天然不可割裂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及可持续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产权保护不力,中国许多企业无法在“形象授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链条延伸不畅,由此造成的不良循环,使文化企业遭受盗版之痛。盗版猖獗一直是困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尽管近年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基本还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而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市场体制还需要逐步实现。据有关统计,“喜羊羊”相关衍生品盗版经营商的利润竟然是正版经营者的四倍。这些侵权行为在损害具体公司利益的同时,更加严重打击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产权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有限的权利垄断,达到知识资源共享与文化、科技进步的目的,从而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知识产权观念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对自主科研成果的激励与奖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空间和保障。

二、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类型

动漫旅游是旅游业和动漫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交叉融合的产物。虽然,各自的开发有其特定技术和手段,产品和市场也相互独立,但仍有相通之处,它们都为消费者提供娱乐、休闲服务,且有较高的参与性,这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其产业融合具有较好前景。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是运用现代化的开发技术和动漫业的数字、多媒体高新技术,进行设计、制作、生产、安装、施工等建设而形成的。动漫作品是主题公园的内容题材;娱乐休闲是游乐项目的呈现方式;数字智能是公园建设的技术手段;动漫产品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载体。动漫主题公园主要以动漫作品为旅游吸引力,制造娱乐项目,利用特色景点、现代旅游设施、动漫旅游商品等烘托一个或多个主题,寓教于乐。

2.动漫化的旅游景点。这是产业融合的又一种类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动漫作品中的虚拟场景建造或者改造开发成景点、景园、景区,使其真实化、现实化,并借助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快速、广泛的传播优势,迅速发展客源市场,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8]。如童话般的迪斯尼乐园和宋城集团利用网络游戏《传奇世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建造的中州皇城,都可以使游客从中感受到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奇幻魅力。另一种就是旅游业借助动漫业的技术优势,将旅游景点的真实场景作为动漫的内容场景;以景点的典故、传说作为动漫的内容题材;以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手段,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旅游资源动态化、虚拟化、动漫化,既达到宣传景点的作用,又为动漫创作提供蓝本。我国首部大型旅游动画片《金鹿游中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3.景点化的动漫产业园。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后,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地都开始兴建动漫产业园。但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作品及产品的开发成本过高,生产周期过长,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的回报期也随之延长。将旅游业与动漫产业园有机融合,赋予动漫产业园以旅游功能,利用动漫园的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使旅游业和动漫业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延伸,既有助于提升产业园的市场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又有利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拓展。

4.主题性动漫旅游。这种以动漫为主题的节会旅游,借助动漫、游戏或旅游、文化为主题策划、组织、实施各种会展、节庆,以此为平台,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和动漫业两者活动领域的彼此延伸,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重组[9],既可提升举办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又可有效地销售、传播动漫内容与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漫节、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日本东京国际动漫博览会等都是这种模式。另外,借助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开展动漫展示或表演体验的旅游活动,其形式可是综合性的,也可是专题性的。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1、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重视消费者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提供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者的文化满足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根本任务。品牌定位不准确,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就难以满足当前顾客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2、品牌特色不凸显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欠缺,缺乏地方特色,产品趋众化明显,缺乏创意,品牌文化不鲜明,产品单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我国各地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上普遍存在的。随着周边地区类似项目的建成,这些项目自身的独有优势正在消减,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因此特色凸显依然有待加强。

3、品牌延伸不当品牌延伸是指在已有相当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基础上,将原品牌运用到新产品或服务,以期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风险的一种营销策略。品牌延伸有助于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价值,减少建立新品牌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品牌的延伸不足会影响品牌价值潜力的发挥,对文化品牌延伸过度则可能模糊消费者对品牌的核心印象,影响品牌形象塑造。

4、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宣传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发展旅游产业,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必须先行。许多旅游发达省份也都安排了很高的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以政府宣传为主,打造包装地域文化,推介优势旅游产品,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活动,以求在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体制的限制,仍然存在着宣传经费投入不足、宣传推介方式单一、旅游企业营销人员缺乏等多种弊端,严重制约了品牌形象的塑造,造成整体形象不够鲜明突出,限制了旅游文化产品知名度的提高。

5、管理机制有待理顺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财政、规划、旅游、工商等众多部门联合协作才能够完成。而现实中,由于各部门的职能责任划分不同,容易形成管理上多个部门齐抓的交叉管辖范围和无人问津的盲区,出现个别环节的执行标准、发展政策不一,导致管理混乱和管理疏漏等问题发生。

二、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1、突出特色,精确旅游文化品牌定位(1)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产品个性是品牌定位的出发点。建设旅游文化品牌首先要理清地域文化主打的核心特色。立足特色铸就品牌,才能形成“市场唯一”的独占地位。“台儿庄古城:天下第一庄”、“阳朔印象刘三姐”,这些地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证明,准确的品牌定位必须植根本地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地方具备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够形成特色,还需要进一步提取凝练内涵,形成品牌建设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竞争力。对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而言,要综合区内现有文化旅游项目,结合长远发展,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可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全面梳理,科学论证本地文化资源核心特色,准确设计旅游文化品牌定位。(2)糅合文化创意,提高科技含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创意发展又需要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作支撑。文化旅游作为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创意元素的汇入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不可或缺。目前有些地区文化旅游项目原有文化创意优势在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中逐步弱化;文化旅游产品高科技含量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因而,建设文化旅游品牌就要依托科技发展,加大创意元素在定位设计上的比重,带动旅游项目、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向“高、精、特、新”方向发展。(3)细分消费主体,找准目标市场。消费市场是品牌定位的风向标。旅游文化品牌定位要根据市场细分中的特定细分市场,依循不同类型、层次、习惯和偏好的消费者轨迹,满足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找准市场切入点,做好定位。要依据地域细分客源市场需要,针对市内及周边县市消费者,发展特色农家乐、民俗客栈、文化四合院等项目吸引市民进行周末休闲度假消费;针对临近城市中的商务、政务、学术消费需要,大力发展会场经济,提供专业会展、会议筹办服务。要依据年龄段确定主要消费群体需求。统计显示,青年是当前文化旅游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品牌定位中,要着重考虑迎合青年群体的旅游心理需求,在手段运用上多加结合现代科技,增添时尚创意元素,开发适合青年的教育娱乐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体验生活旅游等项目,从而吸引主要消费群体。

2、挖掘内涵,推进文化旅游深度开放与创新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科学内涵,研究客源市场的文化需求,适时加深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更新调整旅游地的形象,可以使旅游产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要围绕打造本地旅游文化品牌,推进文化旅游深度开放与创新,科学编制本地旅游文化品牌发展规划,深度策划包装一批成长性强、潜力大的文化品牌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完善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做好品牌传播,打破以往“被动了解”的惯例,综合运用各种载体,如借势新兴媒体、讲好品牌故事、发挥名人效应、以活动做营销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立体化展示,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3、加强引导,破解资本约束软肋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政策引导,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将文化旅游项目纳入低息贷款范围,选择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又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企业作为政府贴息或申报国债支持项目,引导生产要素向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倾斜;二是帮助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资金,积极参与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活动,争取参选《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及时公布相关申报信息,提醒企业关注,聘请专家为企业提供申请技术支持;三是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导外国、民间资本投资。

4、加快研发,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品是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的关键。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要瞄准高、精、特的方向,不仅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且要将文化元素始终贯穿在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当中。一是上游产品设计要融合文化元素。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要富有地区文化特色、紧密结合高科技文化创意手段、带有精致美观的外观造型设计。二是下游产品营销要结合文化手段,借本地文化旅游商圈,实施老字号回归,通过文化活动消费销售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做好旅游文化产品专利保护,针对已经完成设计并投入生产销售、市场反响良好的产品,要做好专利保护,确保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杜绝一哄而上的低水平复制。四是做好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资源保护,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开采,只有具备良好的开发资历和成熟的设计方案才能开采,坚决杜绝无计划的乱挖滥采或简单粗加工,避免稀有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挖掘红色旅游文化的“深度”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的历史资源,是现代人缅怀历史、振奋精神、陶冶情操的生动课堂。红色文化的内涵是深邃的、深远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就能不断提炼红色文化的内核,丰富红色旅游的深度。红色景区可以申请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请相关史学家来挖掘和研究革命文献,论证历史事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扩大红色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当地红色革命时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为原型,创造一批真实的红色艺术形象;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当地红色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开发一些新的历史纪念场所,实现红色文化的外化。以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景区为例,景区主要的革命遗址包括三湾改编旧址、古城会议旧址、茅坪革命旧址、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会址等九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大多是一些旧的店铺或者民房,尽管都属于宝贵的红色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逐渐有了审美疲劳,不再满足于这种静态的文化展示。为此,景区利用现代多媒体,借助现代声、光、影等技术为游客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给游客以震撼感。

2、延伸红色文化资源的“广度”

任何一项旅游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相关的产业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一个产业集群,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红色景区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那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为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红色景区可以通过不断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例如红色景区周边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发展红色景区的生态农业,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以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景区为例,近年来景区不断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以“历史红”与“山林好”作为景区的亮点,建设了革命博物馆、八角楼、朱毛红军会师纪念馆等多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将当地的绿色资源、客家山水与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开发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文化,游客在原始森林、青山绿水的游览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生理和精神需求。

3、拓展红色旅游文化传播的“宽度”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同样离不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作为红色文化的旅游胜地,强化品牌宣传的意识至关重要,红色景区可以将红色文化传播与重大时事、新闻热点联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的“贴近性”,引发受众关注的兴趣。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展网络传播形式,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官方平台,满足不同网民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另外,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应与时俱进,加强内容上的创新,用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内容、新方式、新途径去诠释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景区无论如何市场化,都不应该改变其红色本质和红色意境,它们是红色旅游产品最吸引旅游者的两大卖点。例如举办重大纪念活动、开展革命圣地访问学习、专题展览等活动来深化红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江西本地红色旅游的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结语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蒙古族旅游文化的特点蒙古族作为中国主要民族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多数蒙古族聚集区内,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肉食和奶食,比如炒米、奶茶、奶渣、手把羊肉等。蒙古族的传统服装为蒙古袍,蒙古族的传统住房为蒙古包,蒙古族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蒙古语表示娱乐、游艺)和新年(亦称白月)。蒙古族人民喜欢参加摔跤、骑马、射箭等竞技项目,演奏马头琴,跳蒙古族舞蹈等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蒙古族还注意将现代化元素与民族特色相融合,例如现在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了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气息。蒙古包造型装饰、奔马雕塑和彩绘奔马图都体现出鲜明的草原文化风格。

(二)满族旅游文化的特点满族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满族民俗旅游形象可以定位为“雄风八旗,关外古韵,民俗之旅”。满族人主食以谷物为主,味道通常以甜、酸为主,面食以饽饽为主,萨琪玛是满族最有名的一种饽饽。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满族包饭,用白菜叶或苏子叶包上大米、糯米或小米等,加上其他蔬菜,配鸡蛋炸酱或肉包好。满族人常吃猪肉,不吃狗肉。比较著名的菜有“大锅肉”、“白肉烫饭”、“白肉血肠”等。满族的传统服装为袍衫、马褂、靰鞡鞋。满族女子素有“一耳三钳”的习俗,即一个耳朵上扎三个耳孔。渔猎出身的满族人民酷爱各种体育项目,包括骑射、布库、猎鹰、冰嬉等。八角鼓是满族的原创曲艺,鼓身源自八旗军鼓,八角形状,以木为框,单面蒙着蟒皮,周围嵌着响铃,下端有装饰的穗儿,还有象征八旗的黄、白、红、蓝四种颜色。八角鼓的唱本以《西厢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典故为主。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来源于汉族习俗的春节、端午节,还有满族文化固有的添仓节、绝粮日和颁金节等。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为添仓节,满族人将煮好的高粱米饭放在仓库中,上面插一只用秫秸编织的小马,象征着马驮粮食,丰衣足食。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六为绝粮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为颁金节—满族的诞生之日。

二、蒙满旅游文化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在对蒙满旅游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及地域差异,蒙满旅游文化的英文资料有限,并且在译者的汉英翻译过程中很难实现对等的翻译,在语言、文化、交际层面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

(一)语言维层面适应性选择转换作者在搜集整理的资料中发现语言维层面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种语言转换时出现的单词拼写错误、专有名词滥用、语法错误、格式错误、中式英语错译等方面。原文: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ing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修订:Manchupayshighattentiontoetiquette.Theycherishthetraditionofrespectingtheoldandlov-ingtheyoung.Theyworshipcows,andmagpies,maidsoftheHeavenlyGoddess.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理解的偏差,往往会出现一些词的误用。例如“大召庙”的翻译为“DazhaoTemple”或“DazhaoLamasery”。其中tem-ple指的是庙宇,寺院;神殿(abuildingusedfortheworshipofagodorgodsinsomereligions);lamasery指的是喇嘛庙(amonasteryoflamas)。众所周知,大召寺是闻名的喇嘛寺,所以地道的说法应为“DazhaoLamasery”。为了避免语言维层面的错误,要求译者不仅要了解蒙满文化,也要熟悉英语语言文化,了解两种不用文化的差异,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对于具有特殊民族特色的食物、乐器最好采用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使受众有直观形象的印象。例如满族特色食品萨其玛的通常翻译为saqima(akindofcandiedfritter);蒙古族独特的音乐形式呼麦Hoomii(throatmusic;onepersonproducesatleasttwosimultaneoustones.)

(二)文化维层面适应性选择转换跨文化意识在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蒙满旅游文化具有各自明显的民族特色,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民族交流产生巨大的障碍。例如对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的翻译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考虑到汉英文化的差异,不必将汉语的“伪”按照字面意义直译出来,比较恰当的说法为“ManchurianIm-perialPalaceMuseuminChangchun”。原文:为了方便箭术、满族人最典型的服装为长袍,在长袍外面常穿马褂。现代中国女式服装的旗袍和唐装就是由满族的长袍和马褂演变而来。译文:Duetotheconvenienceofarchery,robeisthemostrepresentativeclothingoftheManchupeople.Ontherobe,surcoatisusuallyworn.ModernChinesefemalesuitCheongsamandTangzhuangaredivertedfromManchurobeandsurcoat。原文:蒙古族旅游纪念品中的民间吉祥纹样———佛教八宝纹纪念品译文:MongolianFolkAuspiciousPatternsintheTouristSouvenirs–BuddhismBabao(EightTreas-ures)Pattern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化差异较明显时,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第一句中将满族传统服装长袍和马褂翻译成Manchurobeandsurcoat。第二句中八宝采用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蒙满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应不断培养和运用跨文化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形成一种认知的标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使人们能够准确地进行交流。首先,译者应该注重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尤其注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冲击现象。其次,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或体验目标语言的文化。最后,要从读者或听众的视角看问题,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化层面上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交际维层面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两种语言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基础层面的语言信息,具体的文化内涵之外,还要注重交际意图的体现。旅游文化宣传的目的是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传递信息,加强跨文化交际。在翻译“叶赫那拉”时,通常可以补充说明“SurnameofEmpressCixi”,但有些情况为了交际需要,可以适当地采用省译的方法,例如“叶赫那拉城”翻译成“OldTownofYehenala”,使游客最大程度减少误解,实现无障碍交际。再比如,某些情况下那达慕大会可以处理为“NadamFai”,不必指出“NadamFairheldonGegentalaGrassland(格根塔拉草原)”。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二、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这种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目标模式是用文化产业来规划、引导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最终促进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必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为精神内核。

(一)不断开发海南旅游文化新产品选择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能与海南本土特色相契合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情况积极安排有关国际级、部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演艺、体育比赛、国际会议和有关旅游活动在海南举行,具体操作部门也在策划和创意上下功夫,将前期调研整理出来的海南文化元素有机的融合在这些大型活动之中,力争创出文化精品。以旅游商品形式为旅游者提供融竞赛、健身、休闲、娱乐、交际、观赏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游客通过场馆展示、表演、赛事,民族风味小吃一条街等形式身临其境的观赏海南地方戏曲、民俗节庆、民族艺术、民族风味小吃、民族体育等,还可以亲身参与比赛和娱乐,使他们能在吃、住、玩、乐的过程中体味海南多种的文化元素及丰富的文化内核。

(二)注重海南旅游文化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的目标追求和价值理念。这一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中,特别是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活动文化便失去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旅游活动而出现,这给它的可持续管理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内外许多成功旅游景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注意他人成功经验中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延续,做到可持续发展,避免无序的、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利用,使海南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适度取用、时时更新”的“活水”。

(三)积极改造海南旅游文化大环境雕塑和壁画是艺术的创造物,同时又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断扮演着城市美化的角色,是一个城市人文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以海口、三亚作为改造示范区,通过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雕塑和壁画,塑造反映外在的美和深厚的内涵完美结合的标志性的艺术建筑,以及一些体现民族风情的雕塑、壁画,使其和谐地结合成这座城市最直观的美好形象,通过它们向人们诉说该城市发展史,及凝聚着城市居民的精神和传统。同时,以广告视觉文化展示海南人文内涵。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户外广告是其不可缺少的人物生态环境组成部分。户外广告不但可以向人们呈现海南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也能展现海南的人文内涵,并且作为旅游城市的视觉语言和人文元素必然会引起国内外人们的更多关注。

(四)提升海南传统旅游文化与国际接轨,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国际重量级的各类演出、比赛,引进和发展国际通行的娱乐项目,吸引大批境外高端游客来休闲度假、娱乐和消遣,从而提高国际旅游岛“软实力”。海南岛欢乐节、黎族“三月三”、七仙温泉嬉水节、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世界小姐总决赛、亚洲职业高尔夫球公开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等,她们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大大提高了海南旅游的吸引力,拉动了海南旅游、提升了海南旅游品牌形象,并将推动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发展。

(五)建构海南宗教文化和国际共融的平台海南是一个集南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并存的城市。海口著名的南洋骑楼的建筑风格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体现南洋文化的海甸岛妈祖庙等。宗教文化有着广泛的国际社会基础。宗教几乎囊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一切文化形式。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具有旅游文化特色和魅力,既能展现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艺术与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又能体现我国的宗教政策,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一个重要看点。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在现代钢筋水泥的城市化发展下人们开始厌倦日复一日的工作与每天不停的竞争,开始向往一种向往自由、追求冒险的生活方式,向往对自然真实空间的体验。网络时代的背包客通过把所需物品背在肩上,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走向边远之地,体验自然与乡村的广阔性,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这种背包旅游在网上召集同伴,讨论最廉价的交通方式与旅游路线,每到一处都了解当地居民的建筑、饮食、风俗,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经历、感触、所见所闻等记录下来,或者将自己看到的风景、民俗、人文文化的照片发表到。背包客在帐篷的小世界里没有国家、社会的监视,没有孩子、老人、房贷、车贷等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成为无忧无虑休闲者。这种自助游的形式延展了地方文化特色与风景,开始崭新的人际关系,实现了人在虚拟与真实、城市与自然、熟悉与陌生间的不停切换,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达到精神空间的体现,这种文化体现一种边缘化、沉默的、目不可见的多元空间,次文化的功能在于拥有体制外的放松状态。

(二)游憩与抵制并重

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正在相对缩小,逐渐向空间化社会发展,空间化社会是通过空间来统治和管制社会中的人和事。梅洛庞蒂认为身体间性就是在两个开放的生命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感知的人则是生命的主体。人的身体是走向社会的主要方式,空间是身体扩张的目标,而社会各主体是通过各空间结构的分割与安排,让人体姿态与语言表达都有某种定式,从而形成秩序与权利。背包客的身体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叛逆和逃离而表现的,他们为了呼吸自由的空气会暂时抛弃城市安逸的物质享受,追求放松简朴的自然体验。背包客在旅行中会经历各种各样艰难险阻的环境,像一种探险的行走,有些人认为背包客的这种行为是自虐的一种表现,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它是一种符号与标记,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背包客从身体的基础性层面反叛了城市空间的工具理性,彰显自我个性。

(三)“新人”与信任同在

背包客不是公众人物的个体,而是一种“陌生化”的类型群体,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背包客也是陌生的,他们体现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互动间的疏离和叛逆。我们要看到背包客并不是社会的叛逆者,他们仅仅在休闲方式上不能与大众城市文化群体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仍然与人们有着相同的观点与标准。背包客在俱乐部里交流、沟通时,往往用“新人”称呼“陌生人”,在网络环境下,背包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非常自由,在虚拟空间爱你里可以自由进出,熟悉和陌生显得不再那么界限清晰。“老驴”们经常想熟人一样关注和叮嘱“新人”,这种简单而亲切的沟通会很快让新人们消除陌生感,融入集体。这种方式构建了人性化、多元化、互助化、以及娱乐化的开放式群体空间,打破了日常生活中不和陌生人说话的逻辑专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