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思考范文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思考范文

时间:2022-01-12 11:39:38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思考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南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接壤,西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为邻,西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毗邻,北靠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全县总人口约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93.21%,是青海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俗称“河南蒙旗”。河南县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县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集中连片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足,古有“天堂河曲”“香汤沐浴地”之美誉,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优良牧场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都未受到污染,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县是一个纯牧业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2.64亿元,农牧业总产值达80303.25万元,其中,牧业产值76046.55万元。全年育活各类仔畜31.06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4.98%;出栏牲畜39.99万头(只),出栏率50.05%;出售牲畜36.62万头(只),商品率为45.27%;能繁殖母畜45.26万头(只),母畜比例为63.92%;全年牛羊肉产量为1.55万吨,牛奶产量1.96万吨。“十二五”期间,河南县委、县政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提高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草原有机畜牧业。县政府划拨土地1800亩,规划建设了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已连续七年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畜牧业基地、生产、贸易三个认证;2008年被环保部批准为部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被列为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园区之一;全县932万亩草场和牦牛、欧拉羊有机认证实现全覆盖;欧拉羊、河曲马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已有3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其中,河南县启龙牧场被认定为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阿米雪”牌酸奶在2012中国•上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青海省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五批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2008—2010年连续三届获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金奖。青海聚能活力源有限公司推出的“瀞度天然冰川活水”在“好水•中国”品茶鉴水大赛中,荣获中国高端水行业“冰魂奖”。在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产品研发销售、品牌宣传推广的同时,全县还积极组织牧民群众进行合作化生产,推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指导建立全县四乡两镇39个行政村牧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牧户5792户,人口29536人,整合草场面积697.897万亩,整合牲畜674832头(只、匹),其中马11960匹,牛278769头,羊434795只,初步形成了“分户放牧、联户经营、集中定居、一体管理”的生产格局。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河南县在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长期影响,目前面临着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经营管理传统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滞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和伴随人口增长、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长期超载过牧,致使河南县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草原鼠虫害、毒杂草危害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县90%的天然草原仍存在不同程度退化,2014年鼠虫害发生面积835万亩,危害面积达600万亩;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302万亩,危害面积218万亩。此外,受海拔气候、传统习俗等因素影响,牲畜养殖仍以草场放牧为主,基本没有实行舍饲,牧民生产生活对天然草原依赖性依旧很大,实际上只能做到季节性阶段性禁牧。

2.区域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较单一。河南县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但具体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县内地区间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同构性,发展定位雷同、同质化问题突出。全县各乡、村均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蕨麻、藏猪、马麝、土鸡等高原特色种养及酥油、奶酪、风干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各乡镇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在发展上未能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产业优势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劲。县内少量第二产业也仅围绕牧业资源进行初加工,层次低、链条短、总量小。第三产业中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蒙藏文化、赛马文化等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由于产业重点集中在牛羊饲养上,牧民收入的增加目前只能依赖牛羊数量的增长,这就与草地载畜量的限制形成矛盾,河南县畜牧业经济收益与畜牧业数量之间,已出现过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同时,单一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结构性风险较高。

3.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河南县有机产业园区现有企业3家,但仅有2家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畜产品加工(另一家仅生产饮用水)。从全县企业基本情况看,企业数量少,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产值,还是从与牧户合作关系等指标来看,普遍较弱,还没有发挥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作用。如绿草源公司在县内仅开展了牛羊屠宰初级加工,肉类熟食及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开发尚属空白,且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启龙牧场目前也只以牦牛酸奶生产为主,受奶源奶质影响,产量较低,液态奶、奶粉等生产虽列入计划多年,但一直未能落地。缺乏龙头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河南县畜牧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4.靠天吃饭未改观,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河南县近年来在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地牧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牧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还未得到改观,畜产品数量与品质供给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企业入园建厂、扩大投资或升级产业的积极性。从产能上看,全县牛羊都集中在每年9~11月份出栏,其他季节本县居民肉食消费,还需从甘肃临夏、夏河等地调运,根本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全年持续稳定生产需求。从品质上看,草地放牧的牛羊肉虽为绿色有机产品,但由于存栏时间长,肉质显老,肉色偏暗,口感不佳,很难被当下以羔羊肥牛为消费主流或按“大理石花纹”为定级定价标准的主体市场接受。牦牛奶制品因营养丰富、产量稀缺,被视为奶类高端消费品,但由于冬春季牦牛产奶量较低,且品质(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随草质的季节变换而不稳定,奶源奶质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加工的要求,已成为河南县乳业发展最大掣肘。

5.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财富储蓄等传统观念影响,河南县牛羊存栏时间较长(羊5~6年,牛7~8年),惜杀惜售思想普遍存在,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方面,目前牧民主要以出售活畜为主,许多畜牧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形式流向外地,毛、皮、乳等深加工产品销售几乎为空白。从流通方式来看,主要是青海环湖地区及甘肃、新疆等外地游商,在牲畜出栏时节到牧场直接向牧民收购转运出省,长久以来一直未形成较集中、大规模的市场交易,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发育与形成。

6.合作组织松散乏力,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广大牧区发展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牧民收入、培养新型牧民至关重要。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部署,通过省级带动、地方配套、牧民自筹等途径,在全省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但在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的阻隔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寒牧区牧民组织化程度依然非常低,仍维持着逐水草而牧的靠天养畜模式及家庭式的分散经营模式,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部分乡社甚至只能依靠每年政府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用作社员盈利分红,以维持合作社形式上的运营。

三、推进河南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谋求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海的全面发展关键在牧区。要抓住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机遇,在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从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考虑,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防止和克服就生态抓生态的弊端,避免重蹈“利用-破坏-治理”的恶性循环。就河南县而言,要以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为目标,以灭鼠治虫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手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县域南部沿黄河草原湿地保护走廊建设,中北部滩地草原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东部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建设。全面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强化草原火灾、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智慧畜牧业和后续产业,提供生态保护支撑。

2.坚持立草为业,加快草产业发展步伐。牧草是草原畜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草的多少决定着牲畜数量,要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循环,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牲畜繁殖发育与草原植被生长时节偏差,造成的季节性(冬春)饲草短缺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县畜牧业过度依赖天然草原、单一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向放牧加补饲、舍饲半舍饲相结合转变,发展草业是关键环节,是缓解人、畜、草矛盾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以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和提升草场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规模化养殖小区、联户家庭牧场及牧民定居房屋、牲畜暖棚、草地围栏、人工饲草料基地、贮草棚“五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通过夏秋打草、圈地种草、饲草加工、储备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结合生产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增强可贮牧草生产、加工、存储、供给能力,为缓解草畜矛盾,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3.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距省城西宁320千米、兰州460千米、成都700千米,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西宁至成都、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和黄南州机场将建成,河南至碌曲、玛曲、玛沁三条主干道将开通,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必将带动县域物流贸易、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根据“草畜结合、整乡推进、专业突出”原则,按照“一中四区多点”空间结构进行产业布局:一中,将优干宁镇(县城驻地)建设成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通过有机畜牧业物流贸易基地建设,打造能够覆盖带动黄南、果洛、临夏、甘南等临近州市的区域型畜牧业仓储物流中心、贸易洽谈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从而提升河南县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区,即欧拉羊养殖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欧拉羊繁育优势区(中北部滩地丘陵区)、河曲马繁育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牦牛养殖优势区(赛尔龙、宁木特两个乡镇)。多点,涉及地区包括优干宁、托叶玛、多松、宁木特、赛尔龙、多松等6个乡镇草场退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草场围栏、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

4.推进产业化发展,提升牧业整体效益。产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要针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接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实现现代牧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紧密结合的抓手,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状况,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牧业体系。一是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全局高度,合理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规模经营,加快向集约型转变;按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据绿色有机养殖标准,组织现有合作社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稳定产能,统一产品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引导扶持企业进驻有机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聚集经济效应。尤其是突出区域特色,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兼并、入股、联营等方式,以加工环节为突破,重点培育加工型、运销型龙头企业,在开发牧业上下游产品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畜产品增值能力。三是构建并完善“企业+合作社”利益关联机制,处理好“合作社+牧户”的利益分配关系,组建龙头企业与牧民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拓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牧户的经营格局。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河南县高原绿色食品进入千家万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城乡消费者。

5.加快建立畜牧业保障体系,推进现代牧业发展。相对传统畜牧业而言,河南县目前主推的草原有机畜牧业技术含量高、质量标准严,且市场定位瞄准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际市场,必然需要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功能齐全、运作灵活的服务支撑体系,以保证各个生产环节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建设欧拉羊和牦牛良繁体系。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种改良为手段,加快建立欧拉羊、牦牛保种核心群,逐步扩大、提高群体数量和品质,尽快将河南县畜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种源保障。二是完善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针对目前河南县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基层畜牧兽医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弱化的突出问题,要加快推动实现县乡畜牧兽医机构独立设置,依法确定职能编制,保障工作经费,充实专业人员,创新服务机制,引导动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进入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三是发展新型牧区金融组织体系。加大牧区金融改革力度,放宽牧区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牧区金融体系,优化牧区信用环境。与省、州、县农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探索新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建立金融部门与县政府联动支持牧区发展的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加大对合作社土地使用产权和收益权抵押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扩展涉农信贷抵押物范围,努力化解畜牧业规模经营资金瓶颈问题。促进牧区金融资本回流,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牧区产业化建设,拓宽金融支牧渠道。

作者:李蕾蕾 单位:全国畜牧总站

被举报文档标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xmylw/68561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