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提升范文

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提升范文

时间:2022-04-21 09:10:23

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提升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水是其他生态稳定的基础,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分析水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规划引导、发展方式变革、水文化培育和水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了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机制,提出基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建立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镇。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提升;城镇化;机制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就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宜居城镇。但由于以前我们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原来过于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了我们生态发展欠账太多,一些生态环境亟待修复,新型城镇化建设遇到了很大的生态瓶颈。没有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质量就无法得到确实提高。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建设、水文化建设、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等都是属于新型城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管理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相比于过去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我们现在也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的巨大作用,城镇居民也越来越要求“既要经济效益好,又要城市更美好”,那么政府的政策应该更多地反映民众的这种价值追求。研究水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质量提升机制对建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培养城市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一些学者首先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析,古树忠等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相关建设机制[1]。左其亭则是联系生态文明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2]。更多的学者则是探讨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机制,沈清基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联系,指出城镇化是手段,而生态文明是目标[3]。孙继军、刘海涛,燕丽丽,王威,贾强法分别分析了重庆市、中原经济区、江西省和河南省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镇化建设措施,他们都认为加强城市发展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生态文明文化、改革生态制度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城镇的有效途径[4~7]。一些学者从突破目前城镇化发展的困境,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角度做了很多研究,沈和,魏后凯、张燕就认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应该走绿色转型之路[8~9]。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专门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10]。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目前城镇化中的生态问题,为中国城镇化中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高红贵等,韩晶晶,缪细英等,王格芳结合目前的土地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等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议[11~14]。王文珂,夏文菊等以济南市为例,分析了如何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15~16]。

2水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2.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全局建设的高度,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布局,生态文明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经济建设可以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能够与工业化相得益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也正是这一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水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先进水科技的应用和和谐的水文化、制度的逐步建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水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水是自然界生态循环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资。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迅猛增加。而且由于人们水资源保护观念落后,各地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的含义已经超越了“保护、合理利用”的简单范畴,它倡导的是人与水关系的一种和谐状态,使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续支持,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2)水资源节约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目前正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生活必需品,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会持续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但是我们目前的粗放的工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群众淡薄的水资源节约意识更是加剧了这种困境。如果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分配管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严格执行水资源节约措施,那么水资源短缺问题总体是可控的,人与水的问题并不会激化。(3)水生态保护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目前我国面临的水生态严重情况是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重要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主要湖泊、河流水体严重污染,水生态中生物种群数量大幅减少,部分重要水生态系统已经丧失自我更新能力,水生态保护迫在眉睫。只有强有力的水生态保护措施才能保住水生态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

2.2基于水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2.2.1水生态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开发新型资源为特色,以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追求经济、社会、人、自然等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17]。在水生态文明的要求下,新型城镇化从与自然水生态共生共荣的角度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从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角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既要达成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在水生态承受的阈值范围内,又要保住水生态的平衡。把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融入到整体城镇化建设中,使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同时城镇化的其他建设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社会整体的水生态意识大幅进步。

2.2.2水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首先水生态文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将指导城镇化的建设与水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指导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在全局上来部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水生态文明指导人们更多考虑城镇建设的宜居性、环保性,关注工业发展中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失衡问题,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生态稳定的基础,水生态文明会孕育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的生存观念,培养人们关注未来长期受益的发展观,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保护相互促进。水生态文明理念也会指导人们进行绿色生活、适度消费,节能生产,集约发展,高效利用,真正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参与新型城镇化中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很多思想观念能为城镇化中的现实难题提供实践指导。一个城镇其实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原理可以知道城镇发展中如何保持动态的平衡,对城镇发展中的资源不足、人口膨胀等问题,注重整体系统的平衡性。城镇中的各个主体之间都处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城镇中的其他生物种群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种群的多样性也是衡量城镇宜居度的标准之一。其次城镇化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工具与手段,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追求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生态之城、宜居之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同步,过去的城镇化过程就是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与规模,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结果把城市建设成了毫无生气、水、空气污染严重的钢筋水泥土森林,城镇的发展失去了生态基础。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生态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基础。

3城镇化中面临的水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城镇化面临的水生态问题

3.1.1城镇化进程中水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滞后的水生态保护观念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水环境生物资源无节制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生态危机。根据环境监管机构的数据,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有1/4的水资源已经被严重污染,甚至不能用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部曾经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是:46.5%的河长受到污染,水质只达到四、五类;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质为劣五类,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一些城市盲目的进行开发规划,侵占肆意毁坏湿地,破坏天然植被,水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大量灭绝,水体丧失自我净化能力,水生态平衡遭遇了严重破坏。

3.1.2城镇化发展中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巨大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³,人均年水量不足2400m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序中居121位目前全国657座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18]。再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大量优质水资源被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危机的背后是我国长期不合理的产业机构和粗放的工业生产方式。我国城镇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落后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产业,这种落后的产业结构不仅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产业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

3.1.3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的管理、水质的监测、流域排污权的审批等都需要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目前各个地方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标准不一,有的严重落后于国家标准。水管理权限分散在众多部门,责任不清,相关部门管理能力低下,对相关政策制度落实贯彻不到位。此外我国供水体制落后、水费标准长期偏低造成城市供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的稀缺性没有通过价格得到合理反映,进一步造成工厂和个人节约意识不强等问题也使得供水需求矛盾重重。因此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急需进行。

3.1.4城镇建设中水文化建设滞后在发达国家先进的水文化对水生态的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国水文化的建设已经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仅仅在一些传统的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展过一些水文化活动,在很多城市水文化建设甚至是空白,即使是这些开展的水文化活动也是比较简单,群众参与度不高。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整体的水文化建设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府对水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水文化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普通民众普遍缺乏相关的水生态文明理念,中国水文化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9]。

3.2城镇化中水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过快、过多向城市聚集的人口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51.3%,这标志着我国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人口的过快、过多向中心城市的聚集使原有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状态。大量人口造成的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其次是人口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居民并没有形成城市中环境保护的理念,对水资源的危机缺乏认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乱排、乱放现象严重,对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一些个人和团体对有限的水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是浪费现象严重。

3.2.2城镇化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镇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化的质量,使很多城镇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后丧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城镇发展的增长是建立在大量廉价资源的投入上,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但却要承受着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苦果。很多城市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仍然舍不得关停,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只追求GDP,而不顾环境代价的阶段,对工业化的理解片面,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遭遇雾霾、水污染、毒土地等危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低,2014年万元人民币工业产值取水量为90m3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三至七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据统计,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水保水已经刻不容缓。

3.2.3相关政策执行不严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其实已经建立了针对水生态等环境保护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个地方政府也针对性出台了很多法规,但由于我国环保执法力量的薄弱和环保部门执法权限的限制,环保法律基本上成了一纸空文,不但相关企业毫无畏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也是选择性执法,一些地方长期的水污染等现象长期得不到治理。环保部门有法无权,地方政府有法不依,环保执法权分散最终导致污染愈演愈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虽然国家早就建立比较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但是对相关法律的修订都是大大落后于时展的,中国近几十年的工业发展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相关法律当初规定的情况,法律中规定的标准很多已经过时,达不到防治污染的目的。此外相当部分法律缺乏详细的执行条例,仅仅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往往根据地方利益出发,没有足够的适用性。水污染往往具有区域性,这就需要各个地方加强合作,而不能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污染行为的处理都需要各地协调进行,但是目前针对这一情况还是没有建立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3.2.4水生态文明意识差,水生态文化建设不足水在性质上属于公共产品,而且由于我国的水资源产权不清晰,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落后,对水资源的使用很容易导致“公地悲剧”,而且水资源污染、水污染防治上也存在类似道德困境。提高公众的水生态文化意识,培养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权,可以有效地配合其他生态文明的建设手段,同时可以激励人们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水生态文化建设能形成一种隐性约束和激励,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水、爱水的氛围,使城镇化的各项工作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促进人们环保意识、水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提高全社会对水生体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自觉保护水生态环境。

4水文明视阈下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机制及对策

4.1水文明视阈下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长效机制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3.37%,处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加速发展阶段。提升城镇化过程中的内在发展质量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去旧有的城镇化模式造成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遭遇了巨大的生态瓶颈。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宜居、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水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理念,而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自觉遵守水生态文明的要求,达到水美、城美、人更美。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水生态文明下城镇化发展的长效作用机制,真正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生态和谐的发展。

4.1.1科学规划引导机制每个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的承受能力都有一个极限值,一旦对水资源的开发过度或者地区内容纳的人口和工业超出了极限值就会破坏水生态的平衡,使城镇化的发展失去生态基础。科学合理规划就是要科学的评估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的承受潜力,调查水资源分布情况、水环境中生物种群情况,再由此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规划、规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居民居住地分布、水资源利用的优先权,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秩序,形成各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稳定、产业发展、居民宜居、城镇化整体发展的和谐局面。规划的制定一定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长远出发,依据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合理科学规划,功能互补,优化发展。

4.1.2产业发展方式变革机制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产业也是决定水资源使用、生产要素聚集、生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城镇化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进步。过去我们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的教训启示我们原来那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给城镇化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态欠账,广大的城镇居民也是不满意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进行的生态修复成本甚至远远超过当初的收益,因此走新型城镇化的绿色、高效发展之路是未来城镇化道路的唯一选择。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观念的转变同新技术的采用一样重要,甚至新观念是新技术开发的先导。目前很多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错误、落后观念的影响,观念落后也会大大抑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绿色生产也失去了思想动力。目前我国很多产业水资源的再利用、节水管理都大有可为,水污染物的低排放、再处理排放也都大有空间。

4.1.3水生态文化培育机制当前水生态保护的困境之一就是水生态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人没有培养起节约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一些官方举办的水文化活动缺乏文化内涵,群众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培养健康水生态文化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居民水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所认可,通过他们的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水、爱水的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投资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生态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公共湖泊景色建设、水文化公园管理、水生物博物馆建设等公共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培养群众的水生态意识[20]。然后政府可以大力支持水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普及水文化知识,通过更加有创意的宣传方式和服务,更有效率的传播水生态文化。

4.1.4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机制目前我国水生态文明制度的不完善是多方面的,首先,水资源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的水价长期偏低,根本不能反映水资源巨大的稀缺性。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很多时候水资源污染问题就是由于水资源产权的不明确引起的,而且这种产权的不明确极易导致水资源使用纠纷,最后导致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无人保护。其次,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环评成为了利益交换的工具,失去了该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一些重大污染项目的违规上马屡见不鲜,地方的重大环境信息公示制度走过场,缺少实质监督,群众缺少知情权。一定要改进环评机制,提高环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和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环境信息的及时披露。扩大信息公示的范围,提高信息的效率,建立重大环境信息公示制度和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再次,水资源管理制度缺失,监管不严。目前很多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生态资源都遭遇了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的困境,地方政府既没有对相关资源建立资源名录,清晰管理,也没有规定清楚管理权限,多部门交叉管理,协调不畅、职责不清。改革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资源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综合各部门和各机构的管理力量,强化各级政府的水资源管理责任。最后,水生态建设机制和补偿机制的建立。目前政府是生态建设机制的主体,但在未来有必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既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提高建设效率,也能发挥他们对生态建设的监督作用,减少社会不信任的成本。应该探索建立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生态建设的投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在水污染治理、污水处理技术研发、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产生收益慢,但是社会效益大的行业也要建立财政资金的长期投入机制,例如水环境恢复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经济效益比较小的领域,这项工作的成功也极大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所以类似的领域离不开政府长期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的水生态补偿制度很不完善,生态补偿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现在的实践探索仍然比较少,没有建立生态补偿的标准体系。此外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也是一个重要议题,应该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健全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争取早日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

4.2基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的对策建议

4.2.1政府加强与水生态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科学测定本地区各地的水资源开发承受程度,摸清水生态的生物资源环境情况,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发展规划,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工作。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特点和本地区行业的发展程度,汲取行业专家和水行业专家意见,制定区域相关行业的水资源节约规划、水利用率提高规划,科学指导产业的节水、用水行为,也为相关技术研发、相关节水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借鉴资料。城镇建设的规划制定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地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注重对全局建设的指导和规划,更加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对于水资源的管理、水环境的保护、水生态的补偿和建设、水文化的培育都应该做出政策性的指导。

4.2.2积极引进新技术,培育水生态文化多方合作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新的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坚决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同时加大对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培育未来绿色增长产业。同时要结合地区的特色,在水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向更高级延伸,发展地区产业支撑,激发地区的经济活力。培育水生态文化政府可以与社区、居委会配合宣传,利用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引导人们参与宣传活动,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水活动、水资源保护活动,曝光水污染行为,使水生态理念真正融入每个人的心里。加大水生态公园、环湖绿地的建设,使城镇居民可以近距离感受优美水生态的益处,在实际感受中培养对水生态的追求。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特别是群众性的、公益性的水生态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4.2.3全面改革、创新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水资源价格改革,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供求关系、环境污染的代价;加快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排污权、生态收益权交易机制,厘清责任和边界,建立产权清晰、交易流畅的水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公正、权威的环评体制,确保环评信息的独立有效,能切实保护城镇居民的生态权利。政府应该保障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尽量少干预环评机构的环评工作,尊重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政府及时公布生态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定期披露机制,信息公示监督机制,重大环境事件及时通报制度。政府要注重引入民间和社会监督力量,利用最新的信息公示平台,确保普通大众的知情权和生态保护的参与权;针对流域性或者大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各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协调机制,共同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平台,协调各方利益和诉求,共同开发和保护水资源。

同时各地政府也要统一本地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力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统一区域内的水生态保护行动,使得政策执行高效,问题处理及时;建立完善的生态建设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资本、民间资本和专业技术机构参与的生态建设机制。其实民间机构对于参与水生态保护有很大的积极性和关于切身利益的主动性,民间资本的参与既能壮大政府的力量,又能很好的发挥民间机构的信息优势和监督力量,提高生态建设的效率,减低生态建设的隐性成本;政府应大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现在应该抓紧建立实际可行的生态补偿条例,多总结实践工作成果,在更多地区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有益做法。针对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问题,在政府财政资金的鼓励下,多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并建立充足的保障机制,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作者:穆兰 方兰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提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sstxlw/6921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