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教育课程设置思考范文

农业教育课程设置思考范文

时间:2022-03-28 03:03:13

农业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既不能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又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对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的专业需求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保证从业人员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这是职业定向性的重要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设置要针对学生未来的某一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化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农业高职课程按常规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优化、相互协调和互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某些部分,如掌握主体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保证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岗位提供充足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互补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互补上。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而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普通课程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的共同性和一般潜能。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伦理的和科学的等。学生要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有赖于普通课程为其提供文化素养的形成。

普通课程涵盖了文化基础课、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课程门类。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学历发展与职业发展做双重准备;人文课程能丰富个体精神,使学生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获取人生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课程能培植学生的科学理性,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社会运用与价值因素。普通课程类型和内容之间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是构建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以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整体的优化、整合与拓展,以形成适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农药、肥料、种子的经营为主,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就要打破常规,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的生产与经营、植物生产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符和,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普通课程的设置,除了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的文化课程外,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程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

(一)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基本思路

课程门类的设置只是完成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和工艺学日益渗透到了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根底,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职业能力。普通的文化知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思维训练,将导致毕业生的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的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从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综合,使内容与岗位实际融合,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使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方法

课程的优化和拓展,可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改变现有课程以学科为单位的现状,将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进行分解,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进行横向的课程内容组合,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结构。

1.理论课程向应用技术延伸

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向应用性技术延伸,形成一门既有基本理论概述,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农业生物技术》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形成的,将生物遗传学抽象的理论与先进的生物工程应用技术———DNA重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发酵技术、酶的生产技术等结合,降低了理论深度,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性新技术,使抽象的理论课程更具有实践意义。新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值得种植类专业推广应用。

2.相关课程的优化综合

像《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是种植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都与植物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占的学时数都不少。如果理论课压缩课时数,学生就感到理论深,难懂,并容易与实践脱节;专业课增加课时数,有的时候会显得空洞,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植物的生产技术为主线,将这几门课程分解后进行重新综合,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形成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更贴近就业岗位的一门新课程,可以叫做《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优化综合后既能减少课程门类,又可以减少课程之间由于分科过细而引起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新的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为几个部分,难度由浅渐深,专业知识贯穿始终。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栽培技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至于由于专业基础课脱离实际而难懂,专业课由于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而显得枯燥,这样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

将实践性比较强的系列课程,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将各课程的一部分抽取出来,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形成一门涵盖面比较广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这门课程,就是根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种子检验》、《种子的贮藏与加工》、《种子管理》、《种子营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取出来整合形成的一门涵盖面较广的新课程,该课程既降低了理论深度,减少了课程门类,缩短了教学时数,又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就业岗位的需要基本一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要注意的是课程的优化综合并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实质性的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要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删除陈旧的、繁琐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先进的、与就业市场、专业技能关系密切的科学理论知识。

4.打破学科界限,拓展课程门类

在专业课程门类的设置上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增加与就业市场关系密切的新课程。像《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与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市场的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以及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像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说话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横向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学生在一个方向、一种技术、一个水平上发展的弊端,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横向拓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设置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范围

选修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目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择业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选修课程可以分为专业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修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型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专业知识拓展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选修课程的结构不一定要求系统、完整,但课程的内容要有先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达到学生选修的目的。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专业课程的确定要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2.要以职业市场需求状况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以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连接。3.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一个根据市场需要的选择空间。

(二)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校一直沿用学科教育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多次教学改革中有所改进,但始终没有打破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地强调分阶段。在这种模式下,分成一、二、三学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五、六学期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践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和支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可以尝试打破分段式教学模式,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可以每学期都开设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操作技术实践课程,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像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普通化学、计算机应用、英语、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礼仪等课程,既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以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在增加专业课时数,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如前者的课程优化方法。可以将专业技术实践课分散,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2.建立模块课程结构,适应职业教育特点

实行模块教学有助于加强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和职业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要自由选择,或对模块作出适当增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增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色。像种植专业就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不同,将所设置的课程分为几个主模块和副模块,主模块是由专业类课程构成,副模块是由文化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模块内的课程要相互有联系,在一个学期内集中开设,便于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入学开始,每一学期都是由一个主模块课程和一个副模块课程构成,使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课和专业实训课。并能使学生感知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在学期的开始就可以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修某一类的课程,为就业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全面总结以往实施模块教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地征求意见,认真进行研讨,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块教学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3.实行学分制

学生按照学分,对专业和课程模块将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业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kjlw/59560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