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范文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范文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这时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展及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植物的种类、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保持统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景观性原则

应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并对整个群落的效果有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创造“四季景观”提高观赏价值。

2.3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种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盛、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等。

3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与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2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

3.3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相创造“四季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

3.4适当补充草本花卉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绣球前可植美人蕉,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堰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生态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植物时应注意:以乡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已适应本地区环境的外来树种;考虑植物的景观性,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应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时,宜选择松柏类,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带来活泼气氛;考虑植物的经济效果。另外,还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刺、少花粉、无飞絮的树木。

5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共生即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不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生态园林产生的效益

6.1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绿化面积,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6.2社会效益

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以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像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所以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单是游憩场所,而应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

6.3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如松栎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虫,可从根本上降低管理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7结语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园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生态园林设计要与农业、林业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在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外园林的精髓,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环境,极大地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