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重农主义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重农主义农业经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09 09:33:51

重农主义农业经济学论文

一、农业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趋势

(1)从农场、庄园管理学到农业经济学。

18世纪以前的西方奴隶社会和宗主社会时期,奴隶主及宗教主出于管理庄园经济及农场的需要,对其所属的庄园和农场的经济问题、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问题、农场主与农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经济管理思想,如古罗马加图的《农业论》、瓦罗的《论农业》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农业的地位、作用、农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农产品的价格与交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扬出版了《农业经济论》,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比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效率的关系,使得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学体系开始形成和产生。1809—1821年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秦尔出版了《合理的农业原理》,确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营目标,他的学生屠能用抽象方法研究了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区位配置,形成了农业集约度和农业生产区位配置的理论,奠定了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促使农业经济朝着一门独立的学科方向发展。

(2)从重农主义的偏误到理性综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思想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成分。公元前338年,秦国改革家商鞅把“治、富、强、王”作为立国之要。“治”指社会秩序良好;“富”指粟帛百用充裕;“强”指军事兵力强大;“王”指统一天下。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的:治者必富,富者必强,强者必王,在《商君书》中,他首先在理论上将农业定为“本业”,把奢侈的生产和流通,进而把工商业一概称为“末业”,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极力宣扬了农本思想。17世纪,法国重农主义思想家布阿尔吉尔贝尔在他的《法国详情》中首先论述了财富的性质和本源。什么是财富?财富是指生活必须品,最重要的是小麦、布等,财富的源泉在于生产领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母亲产业,强国富民首先要发展农业。其次他论述了国民经济的“自然循环”运动过程,认为财富从土地生产农产品开始,经过无数次的循环交换,最后才使财富积累起来,整个社会经济都依赖于土地肥沃地区的食品增长。18世纪,法国政治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更是把重农主义的思想推向了高峰,认为只有农业才为社会创造了“纯产品”,而一切商业和工业只是进行了货物的移位和变型,并没有创造财富。直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论以后,重农主义否定其它社会产业的偏误才开始逐渐消除,农业经济学也开始走向理性的综合,从简单的自然再生产领域向经济再生产领域延伸。

(3)从唯苏盲从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与中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

1917年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苏联的经济迅速掘起,因此苏联的经济思想、集体农庄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开始向中国渗透。20世纪20、30年代,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群,如陈翰笙、于寅生、薛暮桥等。虽然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一些经济思想和经济观点也在向中国渗透,如1924年泰勒出版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30年卜凯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在国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的名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农村》(1934—1943年)都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它们都从租佃制度、农产品运销、农业合作、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论述了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金陵大学还于1922年开设了农业经济学课程,1923年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农业经济系。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在社会制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自然而然地使苏联模式的农业经济学统治了中国的农业经济界,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的大专院校的农业经济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苏联的教科书,即使在50年末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虽然有多个版本的农业经济学问世,但大多数仍然尊崇的是苏联教科书的体系与风格,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经济接轨,农业也随之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的农业经济学体系才开始逐步形成,吸收西方经济学中有益的经验和精华,结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农业经济学相继出版问世,如1984年由朱道华和赵天福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及1991年由雷海章主编的《农业经济学》等。

(4)从独立自成体系到不断吸收国外有益成果。

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中国农民从自己的国情实际出发,解体了化时期的农业大规模集体经营形式,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土地制度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这一制度设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围绕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农业经济学术理论界逐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由于经济是开放的,是市场化的,是希望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因此,这一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的吸收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如公共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委托理论、边际分析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等,都被中国农业经济学广泛的吸收和运用,最明显的标志是使农业经济学的分析从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一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农业经济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运用。

(5)向应用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方向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人数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也日益减少,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甚至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消亡的现象。因此,很多地方把大学里的农业经济系撤销,如台湾中兴大学把原来的农业经济系更改为应用经济系。美国康奈尔大学把农业经济学改为农业资源经济学,认为农业除了所依附的资源具有和其他经济部门不同的特征特性外,其它方面与别的经济部门并无两样。因此,没有必要自成学科体系和进行单独研究。西方很多发达国家目前已经用资源经济学替代了农业经济学。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存在,使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混为一体,因而有很多人认为“三农”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农业经济学应该是农民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的混合体,把农村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都融入了农业经济学之中,使得农业经济学既不像农村社会学,又不像农业经济学。也有人认为农村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特定区域,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载体,应该广泛吸收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推进农业经济学向区域经济学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主要版本的农业经济学的风格与特点

(1)原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朱道华教授主编的《农业经济学》。

该教材认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是农业,所以它不仅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也是农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农业的科学很多,而农业经济学是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农业的科学。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言之就是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间作用的运动规律。从广义上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更选和各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但通常农业经济学是狭义的,是以研究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所以,有的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有的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这一思想出发,朱道华先生的《农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规律,特别注重了生产关系问题的研究。

(2)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主编的《农业经济学》。

该教材认为农业经济学的主体是部门经济学,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的经济问题,总结“三农”问题的发展规律,在推进我们对“三农”问题科学认识的同时,对公共政策的效率做出客观评价,进而对公共政策的干预形式、方向、内容和力度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和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农业经济学不能简单套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经济学原理的基础假设或边界条件作适当修正。研究农业经济学不仅要具备必需的自然科学和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要具备必要的政治学、社会学知识,以及一些必要的数量分析手段,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其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将长期保持不变。据此,在他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中,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了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和农业生产者的决策行为及农业生产者的福利;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农产品的流通、流通组织及农产品的价格、供求平衡等。全书共分为三篇十一章:在第一篇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中主要介绍了土地、劳力、资本、技术几大生产要素的构成及配置使用的特点和规律,家庭农场存在的必然性和运作管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建及运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在第二篇主要介绍了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的形成及其功能作用和运作规律,农业的关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保护政策等问题。在第三篇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主要介绍了传统农业改造与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整篇教材的特点是视野较宽,具体表现为:一是立足农业,窥视整个“三农”问题;二是立足中国,窥视国际,在家庭农场、农业合作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贸易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章节中都介绍和借鉴了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三是以农业生产环节为主,涉及了农产品产业链的全过程。具有良好的系统性和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3)中国农业大学李秉龙教授主编的《农业经济学》。

该教材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第一,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增强。第二,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问题,加强了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了各种比较研究。第三,农业经济学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研究范畴,向更加系统、宽泛的方向发展。农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关系、农业管理和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农产品价格形成、加工、运输、流通、消费都被纳入到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据此,他认为,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学科学。在他所编的教材中力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国内与国外的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农产品的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等问题。

(4)原沈阳农业大学方天堃教授主编的《农业经济管理》。

该教材重点强调了农业的外部性问题,认为农业除了具有很强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外,还具有生态职能,如净化空气和水、防风固沙、保持土壤和动值物种群平衡等职能。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的城市化、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都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其教材的前言中,他明确指出:农业经济管理是研究经济规律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管理学原理在农业中具体应用的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各种经济规律在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还要研究经济管理职能的具体运用和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管理是研究农业部门和企业中的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关系发展运动和农业中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及其应用,即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占用和消耗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正确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核算和控制,通过决策和计划,确定出切实有效的经营目标;通过组织和指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秩序,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协调和控制,及时解决、修正生产和流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农业部门和企业沿着既定的目标轨道向前发展;通过核算和控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经营计划的执行和决策目的最终实现。据此,这本《农业经济管理》教材运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农业中的产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问题,特别是对农业微观组织的管理问题和宏观管理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5)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主编并出版的《农业经济学》。

他明确的指出,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经济学教科书。所谓本土化就是要结合中国农业国情实际,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和不加思索的引进吸收;所谓规范化主要是指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强调逻辑推理与经济事实、理论假设、行为主体面临的约束条件等的一致性,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性;所谓国际化是指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和模式的影响性,学习和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促使中国农业经济能够良好的参与国际竞争、贸易、分工与合作。该教材在体系上尝试性的打破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研究框架”,按照国际主流农业经济学的教材体系加以系统化和中国化,即按农业资源配置范围的大小,分为微观农业经济学、宏观农业经济学和国际农业经济学三个部分。在微观农业经济学部分着重研究了农产品的厂商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均衡、农产品生产者决策、农业的食品体系构成与农民合作、农产品营销等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宏观部分,主要研究了食品与食物供给、农业土地产权、农业金融、农业公共服务、农业资源环境、农业政策支持、农村发展等问题。在国际农业经济学中主要研究了典型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前沿、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技术贸易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这一教材更多的克服了以往教材政策说教太多的缺陷,更多的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强调了研究对象的中国本土化及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逻辑一致性。

三、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应具备的特色及建设思考

分析农业经济学的起源、演进和发展趋势,从农业经济学的学理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使命出发,借鉴国内已有教材的建设体系和风格特色,笔者认为,一本能真正反映现代农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中国的实践经验,可提供相对完整的系统专门知识的农业经济学教材,应该体现以下特色,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农业发生发展到农产品流通、消费的农业产业链脉络体系。

(1)要突出农业经济的现代性的研究,使之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推进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使命感。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现代产业特性日益显现。农业由传统的封闭日益走向开放,新的石化能源和现代化的物质要素不断的向农业系统导入;农业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早已打破,农产品的市场交换日益广泛,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更是使得农业从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供求都要接受市场的调节和检验;农业国际化不仅促动了农产品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市场的半径扩大、竞争对手更加多广、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农业的生产要素也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甚至国际性的生产经营组织和跨国公司,也进入国内农业经济系统,进行农业生产的跨国经营和合作经营,使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与挑战更加严峻;现代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系统的导入,从生产投入效率各个方面都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的影响,农业的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日益广泛,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效率日益提高;农业长时期的资源依赖性生产和资源置换式生产,以及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挤压以后,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矛盾和任务。据此,笔者认为,一本能反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应该专门设立以下章节: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农业的典型经营模式: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经营的特点: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

(2)应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和农业生产的外部边界环境和条件分篇论述,既要保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又要保证各个篇章的独立性。

我们经常讲农业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农民的主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事业,所以,农业必然要受到土地、水、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条件和气候、区域位置、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农民的经营行为、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制度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等宏观经济外部环境的影响。据此,研究农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还必须研究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和外部边界环境。否则,农业经济学就会失去其社会经济属性。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本好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应该安排4个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现代农业与农业的现代化的知识,以表明农业经济发展已处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化的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影响;第二板块主要是农业生产的资源要素和条件研究,着重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等经济生产要素的现状条件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配置状况,以期表明农业生产的利弊条件和潜力及制约因素等;第三板块是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的供求、价格、价值、流通及消费问题,与第二板块共同完成从农业生产的发生发展到终结,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的研究;第四板块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管理问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农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综合开发问题,主要强调农业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等农业经济问题。

(3)应以农业产业链为线索,以农业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为脉络,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目前比较突出的有以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为线索的前苏联体系,以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和效率评价为线索的欧美体系,以解读相关农业政策,围绕国家政治中心对农业的调控和管理而展开研究的经济政策管理体系,有从农业生产的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源条件研究到产中的生产组织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及供求,再到产后的农产品流通、加工、消费的以产业链为线索的体系。笔者认为,一本能反映农业经济学学理和中国农业经济运作管理实际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应选择以产业链为线索的体系,而且赋予农业产业链体系以现代农业的阶段性和时代感,以及产业链运作的外部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和宏观调控管理等不可逃避的外部经济政策及环境背景。首先,从现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介绍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内在本质要求和规律,以及现代农业的几种典型生产经营模式;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组织过程开始,对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着重介绍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资源和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及规律;再次,以农产品为纽带,从农产品的供求研究开始,探讨农产品的供求规律、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分配等问题;最后,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研究农业的宏观管理、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合理布局、区域开发等问题。力求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管理结合,真正能达到推动现代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可反映农业经济系统专门知识,能培养农业经济理论专门人才的目的。

(4)要注意教材的可读性、参考性和实用性。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农业,使用农业经济学教材的既有高等农业院校、财经院校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也有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农业经济理论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还有在那些与农业产业相关联的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因此,一定要强调教材的可读性、参考性和实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建设和构架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中,应专门设立一些关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形成、管理及运作典型经验介绍的内容,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应专门增加一些农业经济领域内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经济方法问题的介绍和应用实例。如科技贡献率的测算、投资效果的评价、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农业区域开发规划的方法等。

(5)要注意农业经济事件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和理论基础的阐释。

现代农业是由传统农业演变发展而来的,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科学,因此,在建设和构架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农业经济事件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特别要注意这些事件形成和发生背后的经济理论基础。如对现代农业的微观经营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研究,应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组织的起源和家庭经营的研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应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对农业国际化和农业产品贸易问题的研究,应重视对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阐释;对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的研究,应特别注意对供求理论、价格理论、市场波动理论的阐释;在农业宏观调控问题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问题的阐释,以保证每一个学习和应用这本教材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和受到启发。

作者:王雅鹏吕明尹宁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重农主义农业经济学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nyjjxlw/6657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