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牧生态工程现况及发展措施范文

农牧生态工程现况及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2-09-26 11:58:18

农牧生态工程现况及发展措施

本文作者:康爱民康扩社姜占河常春旻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水务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勘探钻井队内蒙古东乌旗水政监察大队内蒙古水事监理中心

1传统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牧区草原大部分区域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北方牧区水资源贫乏、降雨量少。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牧区草原经济发展和广大牧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纵观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历程无时不在与“白灾”、“黑灾”等各种自然灾害作着不懈的抗争。这种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的主要障碍仍然是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脆弱性和季节性的制约。据不完全统计资料自公元15世纪以来的500多年间,大致是10年中,有7~8个灾年。建国以来也大致呈现出“3年一小灾,5年一中灾,10年一大灾”的规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1953年以来的40年间,全盟共发生旱灾、雪灾27次,其中7次严重的雪灾共死亡牲畜549万头(只),平均每次死亡78.4万头(只)。最严重的1977年大雪灾,降雪总量平均达35mm左右,整个草场完全被冰雪覆盖,数百万牲畜不能出牧,又缺少草料补给,造成大批牲畜死亡。使全盟牲畜由861.3万头(只)骤降到523.7万头(只)。之后到了1988年才基本恢复到1977年的水平。分析传统畜牧业的发展过程,其不稳定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缺水。缺水造成人畜饮水困难、饲草料缺乏,不能保证传统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解放50多年来国家在牧区水利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广大牧区畜牧业生产中牲畜的饮水和吃草问题。

2牧区水利建设的历程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建国前全盟有大、小牲畜173.847万头(只),全盟牧区有筒井5305眼。这些筒井绝大部分井壁的护壁材料是就地取材,简易的草芭、柳芭和草坯,少量的有干砌石井。这种井质量不高,井水水质不好。解放后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针对牧区的这种落后局面,各地先后成立了水利工作机构,并开展了打井、修泵、掏旧井的抗灾保畜运动,使全盟的人畜饮水筒井不断增加,并由外地调入解放水车。以畜力提水取代人力提水。到1953年全盟牲畜总头数已达到323.347万头(只),到20世纪50年代末筒井已达到1.816万眼。在筒井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技术人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打井方法,提高筒井的利用程度,改进井形结构,使筒井的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全盟筒井约有2.8万眼。但是由于筒井一般较浅,少则3~5m,深则10多m,主要开采的浅层地下水。这种井一般来说水量不大,并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组织自治区牧区钻井总队在缺水草场上打深机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扶持下,锡林郭勒盟的牧区旗(县)成立了打井队,开辟缺水草场,解决人畜饮水,并为饲草料基地解决水源。50多年来全盟牧区共打深机井4000多眼。改善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开辟了大面积的缺水草场,建设了近4万hm2的饲草料基地,通过这些水利建设,提高了牧区的防灾抗灾的能力。使畜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00年全盟牲畜总头数达到了1797万头(只)。传统的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依赖于畜产品。一方面广大牧民致富愿望强烈,部分牧民还没有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牧区人口解放后急剧增长约5倍之多,这些增加的人口大部分也是依靠畜牧业维持生活。由于这2方面的原因促使人们不断地以增加牲畜头数扩大生产规模作为发展经济的目标,而各级政府的指导思想也是把抵御自然灾害,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千方百计增加牲畜头数作为发展目标。因而造成了草场载畜量不断增加,超载过牧,使大面积草场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如锡盟草原1999年与1984年相比,全盟退化、沙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由48.6%扩展到64%,牧草覆盖度由35.5%降低到27.2%,平均产草量20世纪60年代初为268.60kg/hm2,到80年代中期为508.50kg/hm2,到1999年减少到319.50kg/hm2。草畜矛盾日益尖锐,更主要的是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潜力已到了尽头,与牧民强烈致富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同时严重的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这些矛盾和问题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解决,应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全方位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

3“工程水利”所存在的问题

牧区水利工作解放50多年来,其基点就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灌溉饲草料基地水源的问题。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传统草原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增长牲畜总头数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环境和总的指导思想是密切相连的,而水利工作的原则也是为了找水用水而进行的“工程水利”。经过水利战线广大职工的努力,牧区水利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为牧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单纯的“工程水利”观念也是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了水的问题,畜群饮水有了保证,饲草料的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全盟牲畜总头数稳步增长。牲畜的增长需要新的水源和饲草料来满足需要:¹只有继续打井开采地下水。º在打井过程中,为了保证成井,井点过密、井距不合理,畜群过度集中造成草场退化。»开发缺水(或无水)草场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缺水或远水草场实际是由于浅层地下水量缺乏,一般的筒井不能开采,而深层地下水又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力开采。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各旗县成立了打井队后,就提出了开辟缺水和无水草场。因为这些草场无水源,牲畜无法长期进去觅食,所以牧草长势好。即使在冬季有了雪之后,畜群虽然进驻,但由于是冬季,时间也长不了,所以对这些区域的牧草生长影响不大。因此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草场就千方百计在这些草场上寻找水源、开采深层地下水,并提出水量达到3t/h就可以成井。以求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些草场上放牧。其结果是有了水大量牲畜一进驻,这些区域的草场植被由于水资源贫乏、降水量少,加上遭受长期的觅食和践踏而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大面积草原退化。¼开发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中,不考虑立地条件,土质和一些不利于饲草料生长的因素。只顾解决水源,保证水量,使一些饲草料基地建设后未能很好的利用,就成了一片新的沙源地。½解决人畜困难,不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搞投入与产出的分析。牧区的牧民大部分散居在草原上,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就得一家一户投资打机井,打的机井按出水量理论上应解决几十户、几百人、几千只牲畜饮水,但实际情况是方圆几百公里就1户人家,就那么315口人、几百只羊。但为了解决用水需求,还必须打机井,往往这些地区打井难度大,井还深,少则需7,8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这就造成一家一户的投资和几十户、几百户人家差不多。其效益可想而知。而且一家一户的牧民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需要用柴油机作为水泵动力,其成本非常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解决各苏木(乡)、镇所在地集中供水的问题,各地都在争项目跑资金为牧区苏木所在地建自来水工程。但从建成的自来水工程运行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入不敷出,成本太高,主要原因是一般苏木(乡)、镇人口少,没有什么工业项目和大的用水户。供水站有水供不出,水利部门无法维持供水工程运行,苏木(乡)、镇政府也无力经营这些供水工程。按照有关规定和实际运行费用测算,大部分苏木(乡)、镇供水站的供水成本费高达20多元/t。这对用水户来说根本不可能承担,所以大部分供水站只是象征性征收水费2元/t左右。其结果是大部分供水站无法维持供水站运行,只好关闭。居民用水依然如故。所以这种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不仅浪费了大量投资,而且没有解决广大牧民们的生活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如果不改变这种“工程水利”的观念和做法,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相统一。这就必然要求水利事业要从“工程水利”走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轨道上来。

4转变观念,全面发展牧区生态水利事业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恶化形式的认识,各地都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恢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国拥有4亿hm2天然草场,但90%以上天然草场不同程度地退化,目前北方草原平均超载36%以上。2003~2004年底国家投资28.2亿元,治理退化草场0.13亿hm2,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这2年试点,作为国家生态建设重点退牧还草工程将于2005年全面展开。那么我们水利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转变观念,使水利事业为牧区草原生态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今后水利工作的方针必须本着为生态、生产、生活服务的原则,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的。锡林郭勒盟为了尽快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在全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工业强盟战略,城镇化战略”。围封,就是对草场围栏封育,采取彻底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转移,就是由分散转向集中,由粗放转向集约,既包括生态极度恶化、已经丧失基本生活条件地区的牧区人口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移民搬迁,更重要的是推进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农牧民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整个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移。所以水利工作就要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按照全盟经济建设制定的方针进行全面改进。

(1)停止开辟供水不足和缺水草场。据统计,全盟现有供水不足草场208.66万hm2,缺水草场209.59hm2。这些草场由于水资源的贫乏,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所以要保护这些草场,首先要停止人为扰动。在这一区域内不能再搞水源工程和其它项目建设,全面封闭,境内的牧民应全部搬迁出来,让其有一个自然修复的条件和时间。

(2)对于散居在草原上一家一户的牧民,今后一般不应该再扶持打井,应逐步按照全盟城镇化战略,应将散居的牧户集中条件较好的苏木(乡)、镇、畜群全部进行舍饲圈养,防止草原利用过度。

(3)对于饲草料基地的建设不能仅仅考虑水源问题,应综合考虑土壤条件、立地条件,风向、风力等各种条件、环境是不是适合种植饲草料,如不适应,即使有水也不能开发水源。

(4)现在各地大面积在搞生态建设工程,一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大面积植树造林。作为水利部门首先要提出正确的意见,不能造多少林、种多少树就打多少井,一定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恶化。

(5)对于各级政府确定的工业项目和城镇建设应拿出科学可行的水资源利用方案。正确可行的项目应积极支持配合各级政府作好水源开发工作。对于水资源不能保证,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应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不予立项上马。

(6)对于已建供水工程的苏木(乡)、镇,应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议,要加大这些苏木(乡)、镇的建设规模。使已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不能浪费国家的投资。

(7)今后牧区水利项目投资方向一定要注意“生态、生产、生活”并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不能保证这一原则,水利项目不予投资。水利工作的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度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由单纯农牧业水利向全社会水利转变;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工程管理向资源管理转变,要重点支持那些经过详细科学论证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和城镇建设的水源工程。为广大牧民移民搬迁,生产经营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牧生态工程现况及发展措施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mqsllw/61098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