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经济退耕还林范文

林业经济退耕还林范文

林业经济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还草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即解决好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壮大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所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己不是单纯的造林种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可持续性与发展农牧业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以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结合起来。

目前,退耕还经济林和还草的补助已陆续到期,退耕还生态林的也将从2008年起陆续停止补助,但很多地方退耕还林还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后续产业还没有培育起来,退耕农民的生计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巩固成果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困难。

因此,深入研究冀西北农民增收、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问题对我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退耕还林理论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综观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方面,随着1999年秋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的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带动了我国林业经济界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研究,产生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国家有关部门也先后组织了对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武素功等研究了我国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武素功,2003);国家林业局造林经营司李怒云在阐明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的理论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李怒云,2004);“退耕还林问题”课题组2005年通过对陕西、黑龙江省退耕还林问题调查,对退耕还林绩效进行了评价;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退耕还林过程中陕北粮食问题初探(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国家统计局课题调研组2004年退耕在对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掌握的基础上,研究了退耕还林对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及供求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刘丽萍,高岚教授在对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收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中农民收入分类研究。近年对我国生态林业特别是退耕还林的分析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研究,已基本探明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运行的现状等,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在这些研究中都无一例外地站在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角度来探讨其本身运行的问题,而鲜见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后续政策的研究。另外,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中,有关农民增收、退耕还林成果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更需要我们细致剖析研究。加之对退耕还林后失地农民的就业上缺乏更深的把握,往往只停留在对退耕还林过程中粮食问题研究的层面上,难于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退耕还林理论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在国际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进行退耕还林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和美国以及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化时间较中国早许多,亦因此环境问题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较中国早许多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相关研究也比较早。美国从2世纪30年代就开始执行退耕还林政策,至今已经有几个轮回,相应的也对其退耕还林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30年代实施的5休依特法案6,50~60年代自愿退耕计划(1956年土壤银行计划,1961年紧急饲料谷物计划,1965年有偿转耕计划),1985年保护计划,逐步实现了其政策的持续性。而欧洲相对人口少,农产品过剩,收益低而弃耕,退耕以无计划的自发方式出现,政府乘机还林,比如英国政府连续给予农民30年补偿金,相对来说退耕还林政策推行和实现持续性相对容易。同时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水平高,收入和生活水平高,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较高,退耕还林、提高环境质量的社会呼声高,内在动力大以及国家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退耕还林,这也是其退耕还林得以持续的原因之一。不管如何,他们适时通过适当的政策或政策转换,保持了退耕还林的持续性,实现了政策的最初目标。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方面有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发展中国家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问题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这些经济学家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分别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的着眼点不同,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和这些理论特定的前提并不一致,因而这些理论及其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是有限的。

3结论

因此,本课题将借鉴各种观点,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把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冀西北农民增收、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冀北地区实际,对退耕还林还草及其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确保冀西北农民增收、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较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