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开发在城市环境中意义范文

建筑开发在城市环境中意义范文

时间:2022-11-03 08:07:18

建筑开发在城市环境中意义

一、建筑开发的必然趋势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房地产业在历经了散兵游勇、零打碎敲式的小规模开发和中等规模开发之后,近几年出现了大规模、成片开发(开发面积在30万平方主以上,甚至超100万平方米)的“建筑地产”,建筑地产”的出现是房地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房地产开发企业看好建筑开发。因为建筑比较容易营造优良的住区环境,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展营销,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房地产商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尤其是颇具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操盘经验为“建筑地产”出现提供了思想上和运作上的保障,全国各地“建筑地产”在新的发展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根据“2005中国地产新建筑研究成果会”报道:全国建筑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开发总数为272个,总的建筑面积是2.48亿平方米,占今年全国施工面积的14%,其中建筑面积在200万到300万平方米之间的是15家,建筑主要集中在100万到200万平方米有84家,大概占50%。全国建筑开发规模城市排名依次是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杭州,天津,东莞,南京和沈阳。建筑地产开发势如爆竹,形成不可阻挡发展趋势。

然而,建筑地产开发应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尤其是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要素,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阳光100在全国开发了众多的建筑后易小迪先生说:“创造城市价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建筑地产不等于放大了的居住小区”

地产开发商常常重蹈同样的错误:不论住区规模有多大,以及楼盘所处方位,愿意画地为牢,犹如固若金汤。即便划定的规划路,也要千方百计地疏通各方,把已经法定了的城市道路划归既有,不归己死不甘心,一派为“民”请愿的姿态。殊不知,此种做法打乱了城市的格局,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和城市居民的不便,城市商业价值得不到发挥。

什么叫做建筑?目前并无定论。按照国家现行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模3—5万人口或者用地达到50—100公顷的可定为居住区。一个居住区一般可3-5个居住小区。这样居住区除了必要的小区配套以外,就应该配置更高一级的公共配套设施,从广泛的规划含义来说,已经具备了城市或小城市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建筑的规模了。居住区人口超过5万人甚至6万人、用地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建筑,当然是城市性质的了。一切都需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行事,否则必将遭受历史惩罚。请看:

有报道说,时噪一世的占地10平方公里华南板块的七个住宅区,单就每一住宅小区水平而言,华南板块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诸如星河湾、南奥花园等为代表的开发项目,在提供正面经验的同时,作为新城发展的居住区级总体规划把握和各小区的规划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硬伤。开发商只注重内部环境的培育,封闭式的物业管理,破坏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对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空间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居住区域内是一个个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楼盘,不能形成区域商业、学校、医院等服务中心。使用功能上遭遇了极大的障碍,城市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建筑开发,必须重视属于城市规划的住区整体设计,而非仅仅是居住地点的选择。必须具备小区以外的城市功能配套,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具备新的生活行为方式,才能充满生命般的活力。

北京北部地区的著名的特大级建筑回龙观、天通苑居住区,人口均达十多万规模,建筑面积数百万平方米。因为未考虑好就业、商业和交通,使得居住区一早一晚、朝夕朝落交通严重堵塞,形成著名的“睡城”

广州番禺祁福新邨,连续十年在一个地方开发出了占地4000多亩的住宅区,已入住人数达7万人。祁福新邨是大型住宅小区设施配套的代表。十年来在市政配套方面,总投资已达31.6亿元。除了一般设施外,还兴建了日处理生活污水约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拥有500张病床医院、大学一座,能为业主子女提供幼儿园至大学的一条龙教育服务。光小区保安人员就超过1000名,警犬40多头。小区土地尚可开发十年。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配套上下功夫。在没有任何税收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房地产商不光开发,而且承担“吃、喝、拉、撒”的父母官的责任。董事长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镇长”、“×市长”。

三、建筑开发的规划属性与城市化的地位

1、“建筑开发”曾被诙谐的称为“造城运动”,建筑与城市区域新城镇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用城市设计的眼光来看待建筑的开发,确有很大的价值。新城镇规划与建设为建筑开发带来了更多机会,建筑开发也成为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两者共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然而,新城镇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人口变化、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等等息息相关。由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有效探讨,或者是由于目的性与出发点的差异,致使不少新城镇规划建设的建筑开发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小区类规模住区开发模式用于建筑地产运做,将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模式用于新城建设,而没有顾及由于建设规模变化而导致的配套、就业、交通、区域活力、区域生命力,以至于城市区域竞争力形成等等方面所产生的质的变化

新城建设中,缺少新城镇发展的大思路,简单地采用建筑地产房地产开发模式,虽然前期容易起动,但物业配比、城市功能难以保证,导致新城镇建设机能残缺,最终城市发展目的难于实现,建筑遭遇失败。因此,在新城建设中,需要跳出房地产项目的框架限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研究城市问题;而在建筑开发中,也不能仅仅站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角度,而是需要用城市发展的眼光,从城市建设、城市设计的角度审视大型规模住区或建筑地产的开发。

2.建筑“造城”的更高原则

除了与项目开发一样,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现实的发展阶段外,“造城”还有许多需要遵循的高出项目的“造城”的开发要求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以城市、经济、环境等综合协调人居环境发展为目的,以最小的损耗实现最大效益,其核心概念是关注未来与资源保护,创造循环经济节约性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92年《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后,已经成为广受认可的城市发展重要原则。新城建设、建筑开发应当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交通规划、住区规划、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改善等多方面协调考虑。比如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公共交通、城市功能综合发展等问题;在邻里地区设计方面,注重土地的多种使用模式、安全邻里和睦的街道、非机动车步道等;在地区设计方面,注重建筑与公园街道等协调、增加绿地与绿色走廊;在建筑设计方面,注重减少对环境影响、节能、与气候协调、自我遮蔽的布局等。“建筑开发”的新城镇建设,更应当关注长久,关注未来。

“建筑”开发规划先行原则

“建筑”地产规划先行对具有新城意义的城市居住功能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开发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今天,大城市中开发占地几百公顷甚至超千公顷的若干个建筑开发是必要的。大城市发展形态决定都市健康、安全、卫生因素的定位,国际城市主义的经验多数以发展都市圈的模式为典范。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复合体。建筑开发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郊区化的、生态的、经济的、功能健全的新城镇模式。它不是放大了的居住小区。因此,决不能采用先开发、后规划的模式,也不应把喏大规模的居住区办成一个“小区”,交由一家开发商包揽一切,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一切。而应把“建筑”规划成几个住宅小区,每个小区用地规模在几公顷至

一、二十公顷,以挂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给几家开发商分别开发,以免雷同和造成日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困难。

“建筑开发”有它突出好的一面,即规划设计易于体现个性特色,建筑布局比较灵活,生态环境易于上规模、上水平,集聚效应强,有利于管理和降低成本,容易达到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目标。

创建城市“建筑”开发规模住区特色

建筑形式的抄袭、模仿,历史文脉延续的中断,“现代化”的借口使得城市逐渐丧失特色;还有一些不顾气候、文化、生活差异直接“移植”的欧美风情小镇,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即使多数打着民族旗号的“穿衣戴帽”工程,也并没有真正使城市寻回民族特色。而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在形成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与条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特色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积累,美国的著名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类形成城市意象的元素,城市特色的形成需要从空间结构、道路、建筑形式等细节方面体现。因此,创建城市特色是建筑开发“新城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开发“新城镇”的重要原则。

如何做好都市圈域的建筑开发新城镇的开发工作?如何处理好郊区建筑开发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关系?新城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城镇建设理念和较好的借鉴。“新城主义”的建筑开发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住区层面。

区域层面:明确设定区域性绿色通廊,作为区域性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割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构架。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核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区域中的人口和功能不仅应该具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城镇层面:建筑开发中城镇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筑生活空间。反对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于丰富资源的混合使用。城市应具有包括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使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建筑开发城镇住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城镇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住区层面:邻里、分区和绿色分隔是“新城主义”住区的基本组织元素。新城主义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住区;位置和特征适宜的住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主义关于城镇住区和邻里的组织开发模式有两种最具有代表: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另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前者传统的邻里开发模式:是以住区为社区开发的基本单元,住区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住区的规模约10~20公顷,半径不超过400米。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3分钟步行范围之内,到中心广场和公共空间只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会所、幼儿园、公交站点都布置在中心。每个住区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住户和收入群体。以网格状的街坊道路系统组织住区,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多种路径便捷的选择性,减轻交通拥挤。

后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开发模式:将区域城市发展引导到沿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网络布置的不连续的结点上,充分利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把更多活动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放在一个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公交系统。每个区域城市都是紧凑的,组织严密的社区,是一个由商店、办公、住宅组成,围绕公交站点布置并且在步行范围之内的地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模式认为放射型街道对行人是高效的,强化了公共空间的中心地位,表现出不同于过去郊区化新城发展模式的空间特征。

四、建筑开发与“新城主义”的启示

国际城市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能为我们开拓思路,成为财富。这里我们借鉴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一位博士研究生文章的描述,来看看给我们的启示: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即后来演变为更广为人知的新城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二战以后,美国掀起了一股郊区化的浪潮,城市发展也以低密度郊区化蔓延为主要外在特征。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然而,这种郊区化的发展模式并未创造出一种美好、合适的社区,其发展的不经济性、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对城市结构的瓦解作用、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效应日益凸显。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严重影响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行动不便,邻里关系冷漠,等等。可以说二战后的西方郊区区划和规划产生的并不是城镇和社区,而是将土地切割成一块块私人拥有的小块土地,再以道路相联系。这样的规划和建设通常依赖房地产开发或交通工程的标准,而不是源于人性化的考虑和对当地特色的继承和发扬。缺乏可识别特征以及明确界定的空间,使人们不能形成可认同的场所和家园感,难以获得起初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城镇规划理论和建设模式,希望寻求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新城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顺应了当今社会注重文化传统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得到了各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商业上也颇为成功,立即成为近年来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主流流派。

五、追逐人居环境“建筑”新城建设开发主流

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在联合国两次人类居住大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主要包括1)居民所需适当住房的保证;2)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3)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4)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5)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五个部分。

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居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场所的主导功能,完善居住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生态功能,加强居住区的协调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居场所。即通常说的城市居住区的配套化、社区化、休闲化和网络化原则。

1、配套化原则

居住区的配套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建立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加强居住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邮电通讯、学校教育、文化娱乐和防灾能力等项内容的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居住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机构配套。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组织模式,既要做好居住区内各种关系的协调工作,又要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

2、社区化原则

所谓社区化原则,其内容包括:①和睦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交往密切,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②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人与人的认同感,人对环境的认同感和人对居住地域的归属感等。③方便感和安全感。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和辅助设施齐全,并且形成一个可供共同监视的“可防卫空间”。④良好的组织管理系统。在居住区内建立各种组织、管理和服务机构,以此维持居住区的社会稳定,丰富居住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3、休闲化原则

居住区因其与居民生活最贴近而成为除城市公共绿地、公园、游乐园和各种文化设施之外的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休闲化重点强调开敞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这一开敞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比较开阔的、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地域空间,二是指向大众开放的、为多数居民服务的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和私密性在时间与空间上相协调的一种重要场所。新晨

开敞空间是优化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在开敞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中,要使之与居住区的建筑物有机结合,通过“形体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既不脱离人们的行为模式,又因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而充满活力。

4、网络化原则

居住区的网络化突出居住区的生活网络。包括社区、邻里、家庭及个人三个层次,并与居住区外的城市中心相衔接。网络的每一个层次主体应根据居住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化特征和居民结构,设计并建设出自身的特色。同一个层次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分工和交错,以体现更大范围的同质人口的深层次生活,增加居住区内居民交往的机遇,丰富居住区生活的内涵。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阶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建设者、广大房地产开发商,我们迫切地感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急遽变化中学术储备还不够,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科学对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缺乏确切、完整的对策。因而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指导理论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一系列聚居、社会和环境问题作进一步的综合论证和整体思考,以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我想,建筑地产开发方向的正确把握就属于这一类的问题。

被举报文档标题:建筑开发在城市环境中意义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xlw/55732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