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住宅区外部环境规划范文

住宅区外部环境规划范文

时间:2022-07-27 03:35:30

住宅区外部环境规划

宜居,根据字面意思即为“宜于居住”,按不同词性理解带有“适宜(现在)”及“提升、更好”之意。广义的来说,宜居反映对人居住及生活需求的适宜程度,既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既体现人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也包含对生活理念、价值观的更高追求,综合性及动态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且不同层次宜居的研究及实践内容也有不同侧重。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都市生活最主要、最生动的基本单元,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感产生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建设宜居住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住房建设;其二: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其三:住区环境建设;其四:住区管理及服务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决定住区的宜居状态。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及探索,尤其是从推行商品化住房制度以来,住宅无论建筑质量、套型设计以及建设标准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阶段,解决大量新增人口居住问题同时迎来了新一轮迅猛发展,然与之同时原有的城市肌理、社区生活也被打破,交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人们对住居的需求从满足基本逐渐过渡到注重生活舒适度及对品质的要求,尤其注重对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及氛围的要求,因而住区环境的宜居理念就适时应运而生。住区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的室内外延,某种程度上担当着住区公共“起居室”的作用,除提供作为部分室内不便进行的活动场地外,也可通过提高自身吸引力,引导、促进人们进行更多户外交往,从而丰富住区居住生活,提高情感认知度,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住区社会结构,为增强城市新住区归属感提供空间基础。

环境通常按不同属性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住区外部环境可视作住区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的统一,地域性和社会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其中社会人文环境并不能由规划与设计工作直接决定,但实质环境从来脱离不了具体社会人文的影响,且住区物质空间环境通常表现为住区各种利益的焦点和矛盾的冲突点,故在将构成物质空间环境诸要素作为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尚需考虑其与住区人文建设方面的相互影响。综合以上,宜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是以提高人的舒适度为目的,从对人的需求全面满足出发,综合考虑实用性与舒适性、生态型与观赏性、艺术性与人文性兼顾的环境设计,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形成或影响外部空间形态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与基本的还是与居住单体形式、单体与外部空间之间关系、单体与单体组合方式三个方面最为直接。居住单体形式主要考虑其平面组合方式及层数;单体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主要区分两种情形,即积极空间或消极空间[1];居住单体之间的组合首要须控制间距,需考虑防火、日照及视觉卫生等方面的要求,通常按其平面基本组合方式有行列式、围合式、点群式及混合式四种类型[2]。对外部空间形态的分析可从其形状、尺度、围合性及空间联系等方面入手。外部空间实际形状受多种“边界”因素的影响,具体不易判断,设计时可依据其整体封闭程度、空间维度的比例关系大致划分为两类,即“街道式”及“广场式”,借此重点组织住区空间序列及活动场所;外部空间的尺度对景观构思及场所营造影响较大,过于狭小逼仄会令人感觉局促和压抑,过大又不利于形成“领域感”,因而把握空间尺度既须考虑场所功能的需要,也要结合人的视觉规律及心理尺度加以判定,尤其需重视邻近高大建筑物的影响;空间的围合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界面的尺度及围合感。一般而言,当外部空间的宽度与围合界面的高度的比例是1/1~2/1时可形成令人舒适的空间,当空间宽度与界面高度比例逐渐增大则围合感逐渐减弱,达到或超过4/1时空间的围合感基本消失。而若此比例逐渐缩小,则会产生庇护、压抑、封闭感。界面围合感主要考虑其在视觉上造成的“虚实”效果,界面越“实在”则围合感越强烈,反之亦然;最后,把握外部空间形态还需综合考虑住区外部空间全貌,从凸显总体空间特色及景观创意出发,将构成住区各外部空间视作一有机整体,考虑空间之间的连续与分割需要,通过空间“对比”、景观“渗透”等途径增加空间变化及层次感,综合提高环境质量。

2流线及道路交通系统

住区流线按不同出行方式通常分为人流及车流两种。流线设计理论上划分为人车合流、人车分流及局部分流三种,具体选用方式常根据住区规模、停车位数及布置方式(集中或分散)、住区外部道路交通条件进行综合判断。一般而言,人流宜考虑与内部景观路线相结合,观赏景观之余亦可增加交往机会,减少交通枯燥感。车流路线受道路限制,应考虑在满足停车服务半径要求的同时,尽量缩短内部穿行长度,以减少对住区生活的干扰。近年来我国住区建设出现两种新趋势,其一:居住建筑由低层、多层向高层化转变,甚至许多中小型城市新开发项目全部由高层住宅构成;其二:私家车发展速度较快需提供更多停车位。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考虑在地上适当设置临时停车位,同时将住户日常停车位按以下两种原则集中布置:①、靠近住区机动车出入口设置;②、结合高层住宅地下室进行布置。对于内部诸如为消防车及急救车另行考虑紧急车道。总之,流线及道路的设计须考虑出行便捷性,同时更需保证住区内部生活气氛不被破坏。

3景观环境及场所建构

景观环境质量是形成住区印象、进行感性评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规划设计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功能”,其一:生态功能;其二:观赏性需求;其三:形成各种活动场所的物质界面。生态功能毋庸置疑,景观要素尤其是绿化对改善住区空气质量、构成城市生态单元均有重要的意义,重点是结合造景的需要考虑植物品种及搭配,并结合其它景观要素,诸如水体、小品等共同形成视觉优美的住区景观环境。住区“场所”的概念常被提及却又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除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外最为主要的恐怕是没能将之与活动联系起来。空泛的讨论自然不会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正好比脱离建筑功能来分析室内空间一样。须知,建立人对住区的归属感除通过购买“水泥格子”所获得的物质界定外,更为重要的还需依靠在住区各类场所参与不同活动的体验中,通过与其他住户进行广泛交往所获得的心理认同,这种长期的、具体的交往所建立的“邻里关系”往往更为温馨。俗语讲“远亲不如近邻”便是对此最好的证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及单调经简的楼内空间已严重阻碍了人们的交往,住区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许多住户在同一单元生活多年还素不相识!而考虑通过建立住区各种户外活动场所来增进交往则可有效缓解这一局面。由此,住区环境设计除考虑空间景观等形态要求外,更须兼顾对各种活动场所的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4物质及人文界面特色

客观的讲,尽管国内住区建设不乏一些优秀的建成实例,但总体来看整体水平相对不高,甚至有些案例从建筑风格到外环境处理均存在抄袭现象,以致在许多城市总能找到非常熟悉的例子。从借鉴成熟的经验来看倒也无可厚非,但同时若考虑以牺牲城市生活特色为代价是否有些过重?笔者从参与几个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的体会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设计受项目开发预期及规范的双重约束之下创作空间较小外,更为主要的恐怕是设计的理念追逐市场流行、时髦元素过重,以致失却了对其自身特点的挖掘。事实上,住区是反映城市文化及世俗生活最为真实和直接的区域,正如生活不能被复制一样,设计也须塀弃抄袭的打算,而仅以本文以上论及的三个方面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深入探讨住区与人、城市及自然间的连带关系,分析城市化的具体矛盾,提出可以提高居住舒适度的操作途径及具体措施,并结合对建设地块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延续性的考虑,做出真实、适宜的方案。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涉及方面众多,对宜居性的追求更需围绕住房建设思考对人理想家园的理性回归,除了对功能与技术的探讨之外尚需更多关注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只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居住,人类才真正的进入了“宜居”。

被举报文档标题:住宅区外部环境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hjghlw/6071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