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工业遗产的再生探讨范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工业遗产的再生探讨范文

时间:2022-02-27 01:47:18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工业遗产的再生探讨

摘要:在2016“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十大潜力支点城市排名中,浙江省义乌市名列第三。义乌老车站文创园既是当地文化衍生的载体,又是文化体验和商业延伸的地标。笔者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大背景,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以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方案为例,通过分析其方案,对工业遗产再生利用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工业遗产;再生;文化创意产业

0前言

城市工业遗产是在城市工业化发展道路中遗存的与工业文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1]。由于大量传统工业先后遭遇行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一些经历优秀的工业遗产在房地产开发中遗弃或拆毁。较多城市通过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深挖历史,看到工业遗产的掘金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业、商业等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提出经济发展、城市功能、生态环境三者相协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2]。

1工业遗产的产生背景

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3]。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在旧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有潜力成为工业遗产的厂区、设备遭到破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开发项目。从国家到地方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现行法规中,未设置专门的工业遗产保护的条款,目前只有很少部分的工业遗产建筑列入文保单位,由于缺乏法制的保护,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面临危险[4]。新型城镇化建设脚步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失去功能的旧厂房、仓库,逐渐沦为废弃、空置的老旧厂房,却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对其改造势在必行。

2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取代传统城镇建设在城市极速膨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体系出现严重问题等关键性矛盾上的无力性[5]。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工业遗产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在沉寂中消失或是改变后重生?随着“城市复兴”意识的崛起,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将“时尚•创意•生活•美学”与20世纪70年代老厂房紧密结合,改造成新型文创产业综合体。为了统筹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用地开发与建设,并兼顾城市迅速膨胀对城市生态、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些出于边缘状态的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与改建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灵活手段[6]。对于义乌商贸城来说,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积极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是新型城镇化工业遗产再生的重要战略之一。

3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项目解读

3.1项目建设背景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我国首个县级市部级综合改革试点[7],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商贸名城,是我国的第十个经济特区。义乌目前旅游、文创精品展示、文化体验功能地块分散,缺乏一个文化衍生功能集中的地方,需要打造出一个属于义乌独有的“文化硅谷”,来展现义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此背景下,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应运而生。

3.2项目概况

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位于义乌市城中北路135号,毗邻宾王商贸区、孝子祠公园、义乌市博物馆、大都置业小区,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园区地处义乌老火车站地块,所在地原为义乌登峰机械厂、义乌老火车站中转仓库,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所建,厂房、仓库保留相对完好。

3.2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改造思路

1)理论指导。打造义乌第一个文创慢生活区———义乌第一个大体量的花园式文创街区,义乌市政府重点推动的文创项目之一,一个集艺术、文化、生活等于一体的泛创意文创园区。根据整体定位,打造全民的“天工之城”、梦想之城。文创园充分借鉴其他城市的文创园的设计理念,结合义乌本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关注文创产业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搭建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创业气息独特的更符合城市生活的基地。

2)厂区改造。“老车站•1970”文创园包括原登峰机械厂、老车站迎春巷3号、邮电弄堂周边配套等3个区块,占地总面积约60亩(1亩≈666.67m2)。改建后的使用面积约40000m2,可容纳200家文创业态。

4“老车站•1970”文创园的厂房改造本项目

以留住城市记忆,发挥老厂房的新功能为目的,在不改变老厂房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同时保留厂区内的古树和部分绿植,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创产业的新载体,营造舒适、自然的人文环境,成为体验城市慢生活的首选地。

4.1外立面穿插新建筑

在厂房外立面设计连续界面的新建筑(见图1),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可以鲜活局部创业园区,新建筑设计成休闲场所或商业零售的店面。

4.2立面插入小尺度构筑物

对原有的建筑进行外立面设计(见图2(a)),加入小尺度建筑元素,凸出外墙的砖砌筑柱子,可丰富原有立面,使原本立面有凹凸节奏变化;凸出外立面的老虎窗,二层的钢结构休憩平台,丰富立面的同时增加创意园区的美观性趣味性,在统一中富有变化。

4.3立面整体改变材质

将原有厂房石墙立面替换为透明材质(见图3),既增强了视觉通透性与采光效果,又赋予老厂房新的使用功能。

4.4山墙面的处理

厂房山墙面上的一些乱搭乱建的违章房(见图4(a)),在进行再生改造时,移除这部分建、构筑物,恢复山墙原有风貌,并在原有山墙面基础上进行特色设计改造,给造访者直观的印象,增加创意场地的识别性。

4.5步行小巷“老车站•1970”文创园内,文艺弄堂区块现状

厂房之间道路较为狭窄,道路两侧厂房较为封闭,中间建筑物空间较为压抑,难以形成互动图。为提高创意园区的游览性和趣味性,在相邻的建筑间创造出3~4m的带玻璃顶的半封闭步行小巷,从而为园区提供探索和游览路线。

5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地方人文环境,采用创意产业园模式,对原有厂房建筑群的功能进行改造,对空间模式及空间肌理进行有效整合,对单体建筑加以设计改造,发挥其空间特色,将其改造为创意产业建筑群。通过义乌“老车站•1970”文创园改造项目,实践方法的可行性,为工业遗产的再生寻找科学依据和改造思路,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产业,以人的创意作为基本要素,很好地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于玉龙,张伟一.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J].山西建筑,2010,36(6):22-23.

[2]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53(8):14-17.

[3]楼志明.义乌打造商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N].金华日报,2016-07-20(1).

[4]郑娜.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25(7).

[5]阎树鑫,董衡苹,黄淑琳,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3,57(5):102-103.

[6]鲍枫,沈颂东.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分析[J].当代传播,2013,29(1):88-90.

[7]张建融.购物旅游发展问题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0):37-38.

[8]吴红蕾.实现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4,30(7):42-44.

作者:马巧敏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工业遗产的再生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jslw/7117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