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外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国外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18 02:40:05

国外城镇化发展论文

1意大利

意大利由于工业化水平较英、法、德落后,被人们称为“发达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整个欧洲城镇化的特点,比如:严格控制城市中心的蔓延式发展,特别注重历史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等。但是由于意大利的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英、法、德等国的平均水平,其人口城镇化在达到50%后没有采取上述英、德两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是直接进入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模式。现在看来这种模式似乎更适于后工业化时代的需求,成千上万个城镇化的村庄和小城镇的空间布局模式正是当前生态健康城镇化所追求的一种发展模式。纵观整个欧洲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中心城市大多保持一种紧凑型高密度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市中心的无限扩展;在城市之外大力发展带有人文性质的小城镇和乡村单元,注重文化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高效率地使用土地,为将来的城市发展留出空间;整个欧盟的农村区域(中心区和郊区之外、大的卫星城镇之间的广袤区域)大多是采用后现代的物质形态空间布局特征,所有的村庄规划建设均以开放空间网络和人的需求为主导来进行规划建设布局。这个开放空间网络的构成体系繁多,包括农田、草地、林地、沟渠、湿地、河流等,它们都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利用,而人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也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道路体系是维持上述体系和谐优化发展的基本建设工具,因此人工构建物在其中的充填式开发和道路一起决定着整个体系能否保持最合理的状态。开放空间中的优质农田得到了最大的重视,其他各种因素也不可或缺,其中湿地成为村庄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无论在欧盟哪个国家,村庄的主污水管道由政府负担,各户拥有自己的家庭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必须达到二级水标准),排入村庄主污水管道,再经主污水管道将污水排放到居住区以外的湿地里,使污水得到再处理。这个湿地决定着村庄的人口承载能力和布局,如居民区的规模和安排,其他空间要素的方位等。这样开放空间的各要素(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景观以及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和谐发展,也伴随着最大的经济效益。道路必须在开发空间各要素之间适当的开闭,而不能盲目扩张和随意伸展,且在诸多地段要尽量采取砂石路和石板路为路面基材,避免大面积硬化地面。农宅建设方面在原有的边界内尽量提高居住密度,减少住宅和院落的占地面积。乡村街道尽量创造适宜人的尺度的开放空间(步行街区和小游园)。

2美国

美国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如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充足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自由成为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的联邦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地引导,工业革命后诞生的中心工业城市环境逐步变差,美国社会阶层日趋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造成美国城镇化的过程过分依从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造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形成了极度的郊区化模式,即美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采用的是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发展,通俗讲就是“无边界城市”。这种过度的郊区模式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引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成为世界各国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美国城镇化的具体特征是工业革命后诞生的中心城市大部分采用柯布西埃式的“光辉城市”布局,如:高密度公寓式街区,高耸的玻璃办公楼,封闭购物商城,未来派快速路,单一功能的区划等。严重缺乏人文情调、邻里关系和人气,环境陌生,生活工作机械化不方便,缺少文化娱乐氛围;美国郊区的特征是建筑密度很低,以独立住宅为主;采用严格功能分区(居住、购物、工作各自分离),大部分家庭日常需求依靠汽车;住宅区开发大量占用农业用地;购物主要在有大型停车场的购物中心和商业圈内,而非欧洲那样的传统商业区;城镇内部道路采用棋盘式布局,直接跟高速公路相连;有限的公共交通,公共空间不足;公建设施如学校、医院等水平远高于内城;商业建筑采用火柴盒式构型。它的总体布局方式与中心区基本相似,仅仅是低密度而已,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将原来那种工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摩天大楼的立体城市变成了今天信息和服务经济为主的水平式城市”[2]。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城市人口的60%居住在核心区,但到了2000年,约8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尽管美国的郊区化有效地满足了广大中产阶级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市场需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不断融合,但并未彻底改变中心城区的缺陷,同时还增加了新的破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美国独立式住宅的总面积比其他建筑的总面积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可以说,美国的城镇化过程即是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近年来,这种城市蔓延模式也引起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反思。由地方政府最先提出的“精明增长”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鼓励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参与,通过限制、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鼓励公共参与,通过限制、保护和协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同时政府还划定“城市拓展界限”,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抑制郊区化的发展速度。这是针对美国长期以来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向郊区的无序蔓延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反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有可操作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3]。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这种国情条件下,必须吸取美国过度郊区化的教训。美国乡村对开放空间的保护是一个传统。《清洁水法》第404条款规定了向美国全境水体和湿地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管理办法,在美国农田和湿地是大规模共同存在的现象。道路、景观、开放空间通常成为农业生产区、居住区以及商业功能区的缓冲地带,它们之间功能混合的程度和多样性不如欧盟那样明显,保护开放空间的常用方式是组团式布局(也称为开放空间设计),另一个区别欧盟的模式是采用简单的工业化模式。对比欧盟和美国(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村庄发展模式,欧盟基本保持原有村庄的用地规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用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将原来的乡村生活水平提高到了城市水平,保持了原有的乡村风貌,所有的公共空间要素得到最大的协调和保护,这是通过千百年探索而得到的一个最佳结果。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通常是在一个绿地上以城市开发的方式重新建设一个全新的城镇,在短期内是不可实现所有空间要素的协调发展的。欧盟面临的挑战是在充分继续保持原有文化资源基础上增加地方产品的价值并创造新的技术,而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优化开放空间,解决各种资源的浪费、污染、短缺、交通拥堵、生态恶化和社会分化问题,显然后者的问题更加困难。在欧美的乡村发展中还有些教训:把乡村功能局限在单纯农业上会引起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造成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粮食安全;把乡村基础建设等同于生产性基础建设会导致严重缺少社会公共服务;过度地拆并乡村建设中心居民点等。

3日本和韩国

日本的城镇化走的是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日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选择适合本国土地资源条件的整体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布局模式,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日本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实现跨越式的经济腾飞。伴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和城乡人口流动和转移,日本及时进行町(镇)村合并(其中1950—1955年村的数量由8357个锐减2506个,减少了70%),提高土地的占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于城镇化的引导作用比较显著。但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的成效有限,特别是东京等大都市圈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极化”现象越来越显著。进入21世纪,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日本政府开始强调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发展政策。韩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集聚发展。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济腾飞也伴随着空间高度集聚的城镇化进程,政府的公共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期,韩国政府曾经忽视了农村发展,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后来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农村运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这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是一场社会教育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的国民精神来启发和唤醒农民。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韩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首尔和首都圈的过度集聚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韩国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开始实施地方都市圈战略,除了形成能够抗衡首都圈的经济规模,地方都市圈还要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极核、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基地和特定产业领域的国中心。

4中国

中国目前城镇化所面临的具体状态如下:1)中国工业化发展周期短促而剧烈,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重大问题和危机现象在中国目前都已集中爆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2)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居住占地和耕地)少,约0.093hm2。3)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气候环境、人口构成等差异巨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的经济特征、城乡状况和人口构成与欧、美、日的大城市相近,城市蔓延程度和密集程度可能较之更高。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人口密度极具降低,因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城镇化发展模式。4)我国是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国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其他方面的声音过于渺小和无力,这在欧美国家已经证明单一声音为主导的城镇化政策是十分有害的。5)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节奏过快,且采用的是极端粗放的发展模式,各方面都缺乏德国式的缜密逻辑和精确的概念。这正在造成着巨大的浪费,这种极端恶劣抵消的习性严重损害城镇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6)中国政府和民众拥有美国式的经济扩张和掠夺财富的雄心壮志,同时还拥有远超欧盟的悠久历史文化,使二者达成协调发展的难度非常巨大。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特殊性)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规律(普遍性),就可以提出一个中国城镇化的最佳模式,此模式完全没有必要重复西方城市发展通过城市蔓延、摊大饼、郊区化、逆城市化这几个阶段,而直接走向后现代或准后现代模式。在此设计理念指导下提出的是一种四级区划模式(包含中心区、郊区、卫星城和村庄四个层面)。后现代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在开放式空间和封闭式空间之间的矛盾构成形式中,把开放式空间从现代建筑规划模式中的道路网络、广场等人造区域扩大到公园、街道、商场、树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牧场等。不仅要求上述诸要素与城市空间进行良好地围合、环抱、隔离,还要求诸要素之间进行良好地互动和和谐共生。这个问题在四级模式中的任何一个区域都要很好的实现,因此它的设计难度也是很高的。下面分别从人口构成、产业分布、综合地位和发展方向、建筑规划模式来完成对这四级模式的描述。

4.1中心城市区作为中心城市区应承载区域内的绝大部分人口,绝大部分的社会无产或低产收入阶层人士,大部分的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人士在此生活和工作,不允许造成城市中心区人口空心的现象;产业构成上主要承载区域内绝大部分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此不允许发生在美国和英国那样城市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其地位为区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建筑规划方面,不能采用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模式,而要采用高密度、紧凑型、混合功能、立体化的空间布局,打造一个复杂精密、运转高效的庞大城市机器,以满足众多人们舒适生活和紧张工作的需求,也就是德国的“极核效应”模式和日本的“空间集聚”模式。在庞大的机器之中个人不会感到渺小和孤独,因为这种混合功能模式可以使得每个人都能感到自身生活在适宜的空间之中。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完备,特别是轨道交通非常完善(日本东京地铁有3000km,地下5层空间分布,而北京地铁只有300km,可提高的空间很大)。

4.2郊区在此区域尽量避免采用美国的现代郊区化模式,采用混合型的、中等密度的、紧凑型的模式。人口构成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社会高收入阶层;产业分布为高端的第三产业,包括高端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商业、医疗、金融服务等;综合地位为城市次中心区;规划建筑布局上为较高密度的混合功能模式,绝不能采用欧美的低密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这里有最好的教育医疗和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4.3卫星城镇郊区之外布置卫星城镇。人口构成主要是工薪阶层和少量农村人口;产业分布为中低端制造业,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相关服务业(农机修理、矿业机械修理、产业工业园等);规划建筑模式采用较高密度的(高于郊区低于中心区)、紧凑型、混合功能模式。

4.4农村主要指分布在广袤田野中的农村居住点。人口构成为全部的农村人口;产业模式主要是采用机械化耕作来保证整个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供给,在这里要防止产业功能的过度农业化,使得农田覆盖面积过广而造成产业面积过度膨胀;规划建筑布局避免采用方格网状的整齐排列的工业化布局,而要合理组合各种开放空间要素的组团式紧凑型布局(如江浙一带水乡、徽派民居小镇等),保持乡土特色和地方风貌。还要避免工业化建筑风格,道路不采用水泥硬地,而采用砂石路和石板道路,街区尺度要多样化,不要设计宽直的马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尽量由政府完成),污水处理和湿地要借鉴欧盟的经验。

5结语

中国的城镇化绝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的城市化,也不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更不是城市工业向乡村的转移,而是一个城市的所有区域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中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然与环境、环境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卫费凯黄筱珍张叶青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外城镇化发展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lylw/czhfzlw/6561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