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留守儿童形成的背景、特征以及需求,笔者采用“陪伴式”实务模式介入留守儿童服务,其需求与实务应用如下。

(一)应用1.亲子沟通的需求与实务调查评估结果发现①,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频率集中于半月到两月一次,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产生矛盾时,选择与父母沟通的人数仅占24.2%,从中说明,留守儿童存在亲子沟通的需求。亲子沟通的需求应该是以各种方式促进亲子之间互动与交流,但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在于亲子在空间上的分离,因此促进其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电话或网络的方式。DS小学已有的措施是建立专门的电脑聊天室,为每一位留守儿童申请QQ号,并根据课程安排,使学生能与父母视频聊天。但实际的弊端在于,留守儿童上机时间只能在白天,而其父母往往是很晚才能下班,这也就导致网络视频的方式不能行之有效。基于这种情况,工作者选择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在几乎所有小学生都没有自己独立电话的事实下,就必须通过加强监护人的亲子沟通观念,使监护人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在本次“陪伴式”实务模式介入项目中,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工作者主要通过《我想有个家》、绘本感恩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知自身及父母的生活,促进学生思考自身现状;传授学生沟通技巧,鼓励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理解。通过“爱•感恩”心灵成长工作坊,塑造特殊环境,使留守儿童敞开心扉,相互支持,促进其对父母亲人的理解和感恩。2.学习辅导的需求与实务笔者通过与留守儿童和教师的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而忽视其教育问题;部分监护人年龄偏大,学历较低,难以照顾到留守儿童的学习;调查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最大的担忧”时,学习辅导居首占32.7%,其次为长辈生病(27.6%),受人欺负(16.6%)等。从中说明,留守儿童存在学习上的问题和学习辅导的需求。针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的需求,城市社区采用青少年课后学习辅导的社会工作方式,通常是成立课后学习辅导组织,如“四点半课堂”。DS小学的特殊情况在于,其学生分为走读生和住读生,对于住读的学生,学校在放学后会安排专门的教师供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有值班老师为学生辅导作业;但对于走读的留守儿童,学校并没有较好的方式去服务。鉴于这种情况,工作者主要通过小组工作和组建学习辅导志愿者服务队的方式展开服务。小组工作方式促进组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形成互助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构建学习帮办团体,满足学习辅导的需求。3.心理支持的需求与实务通过访谈笔者发现,监护人往往只关心留守儿童生理上的需求;父母长期在外也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使学生缺乏归属与爱;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怯弱、自卑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以下与教师的访谈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工作者:您觉得学校的留守儿童或者说全校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老师:我觉得他们最需要的还是心理上的辅导,不光是留守儿童,初中的孩子都这样,老师照顾的学生太多,对儿童的心理照顾得不会那么细致细微,有时候容易出问题,所以关心留守儿童也好,关心非留守儿童也好,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方面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通常是由外因导致的,当其在亲子关系、同辈群体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形成程度不一的心理困惑。社会工作相信个人的行为和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在于帮助留守儿童适应环境,而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困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与父母、监护人或者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工作者开设了心理成长工作坊,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困惑较深的学生实施个案服务。“爱•感恩”心灵成长工作坊不仅是对留守儿童关于朋友、老师以及家庭的爱与感恩的体验,也是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并获得支持的过程。个案服务是对小组、工作坊等服务更深入的跟进,在本项目开展中,共服务过两个典型个案和12个咨询性个案。从个案的评估结果来看,基于时间和现实情况,工作者在案主的环境资源利用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从陪伴的角度来看,案主的心理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4.素质型活动的需求与实务在关于“你希望得到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你提供怎样的帮助”的调查中,选择“社会关爱•手拉手”“兴趣小组”“电脑培训”“亲子活动”等素质型活动的占73.5%,其次为学习辅导(10.0%)、经济支持(5.5%)等。可见,留守儿童存在素质型活动的需求。项目中关于留守儿童素质型活动多样化的内容,除了上述的亲子沟通、知识教育、绘本感恩教育、“爱•感恩”心灵成长工作坊、“彩虹桥”人际交往小组、志愿者服务队等以外,还开展了其他各种活动,如“手拉手•改变”成长小组、健康知识讲座、体育竞技活动、兴趣小组等其他团建活动。

(二)反思从服务反馈的情况来看,“陪伴式”实务模式在服务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作用,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陪伴留守儿童,做他们的老师、朋友、手足、伙伴等,伴随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但也暴露出以下几点局限。1.需求的局限性“陪伴式”实务模式在需求预估方面过于狭窄,不适合群体性服务。“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受外界环境压力的影响,也受内在心理冲突的影响,这两种影响以复杂的方式交互作用,而外界环境又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因此,针对案主问题的评估,不能仅仅评估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应在评估案主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分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从而评估案主的需求。“陪伴式”实务模式是基于风险视角,针对青少年在家庭环境方面亲子陪伴需求不足,以社工教育或替代性的方式弥补青少年的陪伴性需求。它只是分析了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忽略了社区、学校等其它可能与其心理变化产生作用的环境。事实上,在本次项目中发现,尽管留守儿童的现状比较符合“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需求假设,但使用这种单一模式,很难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以下面个案为例:个案1:M,男,在DS小学五(1)班就读。案主是家中独子,父亲干建筑,母亲做厨师,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对案主管教较严格,一旦案主做错事情,父亲经常打骂案主,母亲也不阻拦,家庭教育方式为典型的棍棒教育。据老师介绍,案主平时在学校爱打架,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对此也没有办法。案主自认为自己打架行为没有错,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动手打人,案主并为自己这种行为洋洋得意,认为是“很厉害”的表现。根据以上信息内容,对案主的进行评估可知案主显性的问题有三:一是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问题;二是案主在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偏差;三是案主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该个案中,案主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可以运用“陪伴式”实务模式方法,通过与案主父母进行沟通,实现其正确的教育方式来解决;但案主人际交往的认知和障碍可能与学校风气、社区环境等案主所生活的各领域的背景有关,这就不是简单的家庭陪伴可以解决的。2.资源的局限性“陪伴式”实务模式服务场域相对单一,不利于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陪伴式”实务模式最初的研究源于对家庭社会工作的研究,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家庭工作手法介入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种工作模式。本次项目由于是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项目,因此实行的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陪伴方式。但不管是学校社会工作还是家庭社会工作,只要实践“陪伴”形式,就必然会在案主可能面临的所有社会环境系统中展开行动,而这种行动在实践中却很有局限性,比如以下案例:个案2:P,女,12岁,DS小学六(二)班。服务对象为留守儿童,父亲经商常不在家,与服务对象情感交流较少;母亲无业在家,经常打麻将,有时不为孩子准备早餐,一天两顿,和服务对象也缺乏情感交流。服务对象有一个哥哥,在镇中学读初一,服务对象和哥哥关系不好,经常吵架,现在处于僵持阶段。服务对象平时在校性格活泼,但是敏感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与同学人际关系不良,但仍有少数好友。另外外界传言服务对象不是现在父母亲生的,而是舅妈亲生但寄养于此,服务对象对此很痛心。案主呈现的显性问题包括亲子问题、与兄长的沟通问题、与同辈交往的问题以及情绪管理的问题,可能也包括“传言”的问题。从案主“性格活泼”、“仍有少数好友”可知,案主没有严重的交往障碍,与同学人际关系不良可能与“传言”有关,同理与兄长的关系处理可能与家庭教育、家庭氛围或者也和“传言”有关。因此,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根本上是家庭问题,这就很符合青少年“陪伴式”实务模式在家庭领域的应用,但案主的环境表明,介入案主的家庭领域,就必须介入案主家庭的环境领域,可能包括案主兄长的学校、案主的学校及社区、案主母亲的生活领域,也可能会包括“舅妈”的生活环境。这样庞大复杂的目标系统及其环境,通过“陪伴式”是无法解决案主问题的。3.伦理的局限性“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行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不符合社会工作者平等服务的伦理守则。每个人都有从社会获益的平等权利,也有背负社会负担的平等义务。这一原则是基于占第一位的社会价值观平等。依据这一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引申出专业上的信条,约束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向所有的当事人分配可以得到的资源,即平等服务的价值伦理。社会工作服务是群体性的福利服务,相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其服务资源总是有限的。尽管目前没有统一要求每名社工服务的群体数量,但根据《北京晚报》中《关于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内容,要求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北京家庭平均人口为2.45人即每名社工服务人数约为1200人。另外,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上海、深圳等地区已经采取“一校一社工”的服务模式。这就表明,社会工作服务不仅仅是“一对一”的服务,也是群体性服务。但是,“陪伴式”实务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做青少年的老师、朋友、手足、伙伴等,伴随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这种“陪伴”理念是对社会工作者助人价值理念很好的一种诠释,在服务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其“陪伴”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个案2中,社会工作者既要践行案主在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各领域的“陪伴”,又要介入到与案主相关人物的环境系统,这就势必造成社会工作者对该案主投入过多的服务资源,而减少了其他服务对象的资源。因此,尽管“陪伴式”实务模式对缺乏家庭陪伴的留守儿童甚至其他青少年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其“陪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他服务群体享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福利,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违反了对服务对象公平服务的伦理守则。

二、“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

项目实践与反思表明,“陪伴式”实务模式在实务开展及项目推广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不可否定的是,其“陪伴”行为是践行社会工作助人理念的高度体现。在这种理念下,笔者认为,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将“陪伴”的单一性需求扩大至案主的整个系统性需求?是否可以将案主生活场域分化处理?是否可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准则,将社会工作的服务资源重新分配?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

(一)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概念,后结合“人在情境中”视角成为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将个体生活的场域视为“栖息地”,“栖息地”有无数的资源,包括物理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当个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出现困难时,个体将面临困境。因此,社会工作主张既考察服务对象的内部因素,也考察其“栖息地”的环境资源,理解个人在家庭、社区、团体组织等生态系统中功能的发挥,由此切入案主的服务。生态系统理论将案主的社会资源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其关系如图1。

(二)概念与应用框架根据以上“陪伴式”实务模式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笔者对应提出“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的三个核心概念,即三个基本问题、网格系统与陪伴转移。1.能力、心理和社会支持——三个基本问题与服务策略案主面临的基本问题与其抗逆力的三个因素息息相关,即效能因素不足时,案主表现出的主要是能力缺乏的问题;内在优势因素不足时,案主表现的主要是心理问题;外在支持因素不足时,案主表现的是社会支持问题。因此,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就要从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这三个维度出发(童敏,2008)。(1)能力建设——服务的宽度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宽度,能力建设涉及到如何评估案主的需求及能力,决定着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在“问题”评估方面,社会工作者要评估有“问题”的部分和没有“问题”的部分;在“能力”评估方面,工作者要评估案主拥有哪些能力,没有哪些能力,哪些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必需的,哪些不是必需的;在综合评估方面,社会工作者要评估“问题”与“能力”的相关性,不仅要重视导致案主问题的“没有的能力”,更应重视可以解决问题的“已有的能力”,同时,对于其它不确定是否与问题有关的能力,也应该从优势视角出发,积极带动案主问题的改变。所以,案主的能力建设实际上就是规定了工作者专业服务的范围,应该对案主的哪些方面进行服务,即为服务的宽度。(2)心理调适——服务的深度作为服务的深度,心理调适涉及的是怎样介入案主心理层面的问题,决定的是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层面介入的焦点,如图3所示。根据案主所呈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介入处于意识表层的其它行为层面,或深入介入案主的意识层面乃至更深入的无意识层面。这样的介入会使服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比较常见的介入方式,但这样介入的缺点在于介入心理层面单一,会忽略案主心理层面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分层介入的基础之上,评估案主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整体上介入案主的心理层面。所以,案主的心理调适实质上就是选择案主心理的介入层面,调适各心理层面的关系,即确定服务的深度。(3)社会支持——服务的广度作为服务的广度,社会支持涉及的是除案主本身之外与其相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帮助与维持案主改变的主要因素,决定的是工作者可以整合的资源范围。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工作者可以如图1整合资源。根据评估案主的能力问题和心理调适的程度,可以判断工作者需要整合哪种程度的系统资源:当案主问题较轻时,工作者可以整合其个体的微观系统的资源;当案主问题较重时可以整合案主的中观系统资源;当案主面临很严重的问题时,就需要整合包括社会文化、组织以及制度等宏观性的资源。通过整合各系统资源,建立案主与系统资源之间的联系和支持,从而满足案主的需求。但要注意的是,整合各系统资源并不是直接将各系统的资源应用于案主本身,社会工作伦理要求资源必须公平的、合理的为服务对象服务,因此资源的运用或者通过公平的分配,或者通过相互的资源交换来实现。所以,仅仅运用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资源满足案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这些系统的利益,就应该建立案主与各系统之间相互交换、相互支持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任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都可以归类为其能力问题、心理调适问题和社会支持问题,而这三类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伴随而生:案主部分能力缺乏可能造成案主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行为,进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案主产生心理困惑时,可能造成学习障碍,影响能力的提升;案主的社会支持不够时,容易产生心理孤僻,或者能力的丧失。因此,在服务案主时,要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案主的能力问题,评估案主的需求;通过分析案主的心理调适问题,判断如何影响服务对象;通过分析案主的社会支持问题,判断怎样去推动案主的改变。2.网格系统——个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1)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为某一群体或某一案主整合、协调所有助人活动的一个过程(林胜义,2001),它强调的是两个及以上的专业工作者在给案主服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与协调,强化案主的资源网络,增进案主使用资源的知识、技巧和态度,并重视案主个人获得及运用资源的能力(JuliusR.Ballew&GeorgeMink,1998)。由以上个案管理的概念可知,个案管理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多个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团队合作,二是强调案主资源的整合。个案管理的工作方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多个社会工作者合作的方式可以将同一个案主的生活场域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生活网络,每个社会工作者只负责该案主在自身服务范围内的生活网络,极大弥补了“陪伴式”实务模式中场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各社会工作者只负责案主在各领域的生活网络,可以使一名社会工作者对多名案主集中实施陪伴行为,节省了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人力资源,也可以更好地整合该生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从个案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个案管理需要将案主的生活场域或生态系统划分为各个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这就需要将案主的环境系统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实施个案的信息化共享管理。(2)网格化管理与网格系统网格化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原指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陈平,2005)。其核心概念包括: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思想将所辖区域划分成以万米为单位的网格区域,在每个区域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形式实现分层管理;信息采集器——以手机等无线网络方式对网格区域内的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两个轴心管理——整合政府职能,成立网格管理中心和监督中心,二者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社会工作服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资源管理的服务,它帮助案主整合自身资源。但随着资源形式的复杂,工作者必须依赖一定的方式使资源层次化以便于整合,而网格化管理的方式正是在日益复杂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创新型城市资源管理的方法。借鉴于该方法,能一定程度上减小“陪伴式”实务模式中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依据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概念,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的网格化系统:第一,网格系统,以社区为单位,将案主面临的困境根据工作者的工作领域划分为各个网格区,每一个网格区有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相关问题,该社工服务点称为网格点。第二,网格点的个案管理,根据接案的网格点,由该网格点社工负责协调其它网格区社会工作者,根据案主的困境共同制定服务计划;第三,服务信息化,个案管理涉及到多个社工为案主服务,建立个案的信息化,共享各社工之间对案主的服务进程,能促进服务过程的良性运行,也能避免社会工作者服务资源的浪费。以上内容形成社会工作服务的网格系统概念,通过网格系统的建立,工作者通过专业领域的不同将案主所面临的困难网格化,由各网格点社会工作者通过相互沟通和协调,有序地解决自身领域内案主的困境,其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3.陪伴转移“:单一性”陪伴理念——“网格化陪伴”实践(1)“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实践“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实践源于青少年积极发展理论,其关注的重点在于青少年的优势和才能,而不是他们的问题,它相信青少年无限的发展潜能,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并能贡献社会。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陪伴在青少年身边的方式,承担青少年的教育和指导责任,做青少年的老师、朋友、手足、伙伴等,通过各种青少年的陪伴性实践,伴随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2)“单一性”陪伴理念“单一性”陪伴理念是指仅由社会工作者陪伴案主面临困境的陪伴理念。“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行为从理论上极大体现了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但项目经验表明,这种“单一性”陪伴行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并不符合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即这种陪伴实践不具备操作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取“陪伴式”实务的陪伴理念,在该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另一种方式,将“单一性”陪伴转化为“多样性”陪伴以践行陪伴行为。(3)陪伴转移:系统视角下的“网格化”陪伴实践“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行为过多利用的资源不是社会工作者所整合的环境资源,而是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人力资源。这种陪伴行为需要工作者减少甚至放弃其他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将自身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该案主的陪伴,而实践证明,这种陪伴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无法操作。因此,在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案主能力提高、心理调适的基础上,通过将社会工作者陪伴转化为案主所处各层级系统的陪伴,这样就将社会工作者本身投入的人力资源分散至案主及其周边的系统,建立起案主与其环境之间相互的陪伴关系,这种陪伴关系在案主获得社会支持的同时,也能使案主成为其环境系统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三)实务过程与原则1.实务过程“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工作流程遵循社会工作实务的一般性通用过程,只是在通用过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格化陪伴”的过程,其流程如图5。从图5中可知,“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的过程有三条主线。(1)通用过程社会工作的通用实务过程,即预估,评估能否接案;接案,建立专业关系;需求评估,对案主现状与需求进行评估,将需求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与案主一起制定服务计划;计划执行,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整合资源,使案主改变;评估,反复对案主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更新服务计划;结案,处理离情关系,巩固案主资源系统,维持案主的改变。(2)策略过程在通用过程的主线下,策略过程是从案主的三个基本问题出发,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过程。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需求进行评估后,不断提高引发案主问题的能力,引导案主调适心理状态,促进行为的改变,并使案主获得社会支持,巩固案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既是社工服务案主的策略过程,也是案主网格化的系统资源陪伴案主改变的过程。(3)网格化与个案管理过程在通用过程主线下,接案社会工作者组织案主相关问题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协调各网格点,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共享服务内容,促进各网格区服务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网格社会工作者共同实行个案管理,陪伴案主在各网格的改变。策略过程和网格化个案管理过程,是对社会工作通用实务过程的补充和进一步明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社会工作者个人陪伴案主一起面对问题,制定服务计划,帮助案主改变行为,实施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实践。同时,工作者不断整合案主的系统资源,帮助案主获得社会支持,将社会工作者的陪伴转化为案主系统资源的陪伴,如亲子陪伴、同辈群体的陪伴,社区志愿者陪伴等,从而实现“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的陪伴理念。2.实务原则“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的实务原则必需遵循社会工作的通用原则,此外还需遵循以下原则:(1)资源优势原则案主的所有环境都是资源并能成为优势。人是社会人,任何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都包含知识、勇气、才能或物资(何雪松,2007)。“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中重要的一点是整合案主的环境资源,使案主获得社会支持,促进案主与环境的相互陪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只有认识到案主的所有环境都是资源,才能合理地整合这些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并加以利用。(2)陪伴原则案主都需要陪伴。陪伴是“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的重要理念,案主面临困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无法获得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作为案主个人之外资源的一部分,率先陪伴案主,给予案主支持,是案主获得社会支持的开始。在实务开展阶段,社会工作者陪伴案主制定服务计划,面临困境,一起获得资源,成为案主实施改变的重要动力。因此,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陪伴能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3)合作原则各网格点的社会工作者相互合作能更好处理案主困境。个体面临的困境是其能力、心理和社会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案主各个系统的环境,也涉及到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各网格点的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自身领域内案主困境的同时,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合作,能更全面地挖掘案主环境系统的资源,获得环境的支持,建立环境之间的陪伴关系,从而走出困境。

三、结语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2篇

1.1阅读的兴趣缺乏由于留守儿童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压力,缺乏家庭的教育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缺乏,能够在业余时间来阅读的仅占9%,而业余时间用于做家务、看电视以及和伙伴玩的比率比较高,分别是21%、22%、19%。如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86%的留守儿童有时间阅读,但喜欢阅读的只有30%左右。他们对阅读的兴趣缺乏,感受不到阅读能够带来的快乐。

1.2阅读的时间少留守儿童有时间安排阅读,但是花费的阅读时间少,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坚持30分钟以上时间的只有34%,能够坚持每周3-5天业余时间阅读的留守儿童只有16%,很多业余时间都被用于其他,如做家务、看电视、玩耍,不能够合理运用时间来进行阅读,认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

1.3阅读的方法欠缺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心理上缺乏引导,在学习上缺乏辅导,在业余时间上缺乏合理的安排,平时能够接触到课外书籍的儿童占38%。在阅读方法上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不知道如何来进行阅读,不知道如何选取课外书籍的儿童占73%,可以归结为留守儿童阅读方法欠缺。

1.4阅读的途径不畅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年龄的限制,照顾其生活的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低或者不是孩子的至亲,仅能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温饱,并不会引导孩子参加业余时间的其他活动,更不会指导孩子到图书馆阅读,使他们能够获得阅读的机会非常有限,也没有其他可以阅读的途径。根据调查没有到过图书馆的留守儿童占了74%,平时接触、阅读不到课外书籍的儿童占了62%,而到图书馆阅读过的92%的儿童喜欢图书馆提供的书籍。

2留守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

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0—3岁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3—6岁则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德国促进全民阅读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对他永远关闭。因此在儿童的关键时期进行阅读推广,能够将儿童培养成为终身的阅读爱好者。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培养,这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具有深远意义。

3图书馆留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根据调查,留守儿童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正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只是一个表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现实,让这些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阅读这一领域,也没有更多的条件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在留守儿童中进行阅读推广工作,涉及到政府、图书馆、学校和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既需要政策保障,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图书馆作为国家的一个公益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好各方机构和力量来帮助他们满足阅读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一个良性的阅读生态圈才能够得以形成。

3.1以政府为主导,为留守儿童构建阅读的社会公共化空间我国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要求全国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当前,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民间机构和民间人士进行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国家也非常重视全民阅读问题。2013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政府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这一块进行相关的政策主导,政府作为阅读推广的领导者和强大后盾,有必要构建留守儿童阅读的社会公共化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为留守儿童阅读提供帮助和支持;每年定期向留守儿童推荐优秀出版物书目,指导他们阅读;加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特别是儿童馆的建设必须要有专项资金和合理配置人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当前,四川省2013年通过了《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在第二章第八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状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第二章第十六条: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分馆或者少年儿童阅览室(区),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残疾人阅览室(区)或者阅览专座。

3.2以图书馆为主动力,围绕留守儿童、兴趣、方法、技能进行阅读推广工作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联络各方力量的中间纽带,同时也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动力。首先,图书馆员在留守儿童阅读推广中扮演的是其师长、朋友的角色。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让阅读推广工作融入到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阅读推广,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图书馆要制定留守儿童发展规划;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合理配置儿童馆员;制定管理制度和采取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法。其次,图书馆要围绕留守儿童这个主体采取各种方法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到阅读中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推荐适合留守儿童阅读的新书;举办阅读方法、技能的讲座;开展阅读征文、朗诵、演讲比赛等等有益的活动;再次,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众的审美进化,一个良好、优雅、整洁的环境可以提升受众身心的愉悦和积极参与,因此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内部设备设施都应该符合留守儿童的审美、需求特点,让他们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阅读。如:安岳县图书馆新馆于2010年投资建设,201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471㎡,内部设备设施先进,环境幽雅,自开馆以来,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演讲比赛、公益性讲座,吸引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接待儿童读者35216人次,是2011年老馆儿童读者12347人次的2.85倍,2014年上半年接待儿童读者23451人次,总体上看还有增长的趋势。

3.3以学校为主阵地,为留守儿童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营造留守儿童阅读的新机制,解决留守儿童阅读问题,必须发挥学校的优势,结合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计划和工作经验,营造留守儿童和谐的阅读氛围,带动他们阅读兴趣的提升。如:图书馆应与学校合作开展和实施各种阅读计划;开办各种阅读活动,鼓励和培育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学校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情况;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教师的素质;转变阅读教育观念,创新阅读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推广阅读教育。

3.4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学习社会机构和阅读推广人的经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自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倡议发起全民阅读活动以来,社会机构和阅读推广人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蓬勃发展,如“红泥巴”、“亲近母语”国家课题组、“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上师大的梅子涵、浙师大的方卫平等等。这些机构和阅读推广人在进行阅读推广时有的侧重于介绍阅读方法;有的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有的侧重于儿童文学的阅读和阅读方法;有的致力于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他们的阅读推广活动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图书馆在开展留守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时,应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综合利用各方资源开展留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来,如利用本地作家、与作家座谈的方式推介儿童文学作品;担负主动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选择正确的令留守儿童信服的理论路线,进行阅读推广工作;将精力放在留守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口号、标志、招贴画的创意设计、印刷、布展方面吸引留守儿童参与阅读活动。

4结语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西乡县共有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29所,本项目研究小组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其中6所初级中学对其相关教育现状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进入学校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向学校领导、教师咨询,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其中包括硬件资源(如健全的教育设施)和软件资源(高水平的教师)等。由于教学资源的欠缺,从而导致学校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再加上学校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农村中小学自身所处地理环境因素的限制,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教师来授课,即使有一些优秀教师在这些学校工作,但都只是短期的,许多新任教师都是把在农村学校的工作经历当做是一种锻炼和实习,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选择前往城市或工作条件较好的学校工作,教师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从而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学生多、老师少,教师有理论、无实践的不利局面,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保障。[2]

(二)农村留守儿童升学较率低本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放的调研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调查的600名农村留守儿童中表示喜欢上学的占53%,表示不喜欢和一般的分别占11%和36%;学习成绩优秀和差的分别占9%和23%,成绩良好和一般的分别占31%和37%;同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9%,比较满意的占61%,不满意的占30%;初中毕业后想继续上学的占57%,准备外出务工的占30%,剩余的13%的留守儿童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和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老师交流沟通还了解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也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人生不能够准确定位,对获取知识的欲望不够强烈,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都希望自己初中毕业以后能够早早步入社会外出务工挣钱,没有能够认识到学习对于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性,甚至还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持有一种读书无用的观点。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是较低的,根据调研了解到:西乡县全县每年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初中毕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不到60%,有40%的农村留守儿童直接步入社会外出务工,在这些进入高中继续学习深造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最终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不到30%。通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放弃了接受高层次学习深造的机会,直接进入社会从事体力劳动,这种现象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西乡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亲子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家庭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几乎是一片空白。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正规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侧重在文化知识方面,帮助学生学到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好坏往往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道德素养以及行为规范的形成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受阻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缺少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在生活、学习中缺乏主动性,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的疏远,只知道单向地接受爱,不懂得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有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和退缩性行为,甚至出现了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等道德情感变异的状态。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和内向的性格,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三)农村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城镇儿童的教育差距拉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自然因素的限制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再加上农村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给教师提供优质的福利待遇,无法吸引优秀的高水平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学校不能够像城镇中小学一样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义务教育不能够协调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也进一步拉大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儿童教育之间的差距。[3]从短期的角度来看仅仅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势必是城乡差距拉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终不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升学率低,导致农村潜在人力资源流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一部分,他们是推动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现阶段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受他们父母的影响,为了短期利益,初中毕业以后就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开始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地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基数减少,造成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的流失,这也是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善本土经济和劳动力资源的状况1.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进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唯有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才能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到他们身边。西乡县农村每年大约有数10万的劳动力向外转移,由此可见,该县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县城周围不仅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而且有铁路和十天高速等主要交通要道经过,借助这一优势,政府应当积极主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实施“企业引进”战略,鼓励外来企业在当地建厂,同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在本地就业的机会。2.注重发展农村本土经济西乡县农村地区,风景优美,环境污染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农村乡村文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家乐;另外,西乡县盛产茶叶、核桃、烤烟、樱桃等经济作物,可以发展深加工,推行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3.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从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角度来看,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4]例如,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班、创业技能培训班,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也可以与有招聘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对口培训,这样就会大大地减轻农民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创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模式1.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未来一定阶段内,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育为主,因此,学校要加强教育机制的建设。例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增加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班主任要了解班级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感。此外,还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共性,同时在价值判断上也有着相似之处,有着相似经历和境遇的人在感情上会产生相互的慰藉和支持,在小组活动中留守儿童彼此分享快乐,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5]2.以村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活动娱乐室,定期组织本村留守儿童在一起学习玩耍、相互交流和沟通情感,减少他们因父母关爱的缺失所产生的孤独感。同时,村委会也应积极同团委、红十字会等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努力整合社会资源来资助农村留守儿童,将“农村留守儿童幸福温馨家园”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园,以此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优化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学校教学,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舆论引导作用,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4篇

(一)社会原因我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现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和突出。

(二)制度原因

1、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日常行为习惯、心理、思想意识、安全、权益保障等方面,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位的公共教育管理配套机制作保障。

2、急需完善的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制度。其中包括: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借读政策、异地高考制度的完善等。

3、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城市居民为主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无法覆盖到来自落后地区的务工人员,也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由此,其子女的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发展权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既无法享受到城市较为发达的学校教育,又不得不留在家乡接受学校教育,成为留守儿童。

(三)法律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保护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缺乏针对性。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依据目前法律难以解决。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基本人权保障的路径

(一)公共资源整合保障对策分析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位的教育管理机制。家庭方面,相关组织机构要定期向外地工作的父母亲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他们的重视度,增加联系方式,强化联系纽带;学校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在校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制度化的信息沟通,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展;社会社区方面,利用各种传媒宣传,动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开展农村社区的教育组织活动,对农村公共娱乐场所要加强管理和整治。政府方面,要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形成专门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或者基层农村工作人员到家中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二)完善城乡统筹教育公平机制

1.改善流动儿童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居住地制度”,改变以往“户籍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限制。可以借鉴这种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即由流入地政府和流入地学校管理为主。

2.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倾斜,严格落实支农财政政策,与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共同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地方政府应当严格限制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暂读费的收取,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统筹和建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平合理的教育体制。

(三)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基础人权法律法规体系

1.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法律现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各地方也相应出台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母婴保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相关法律中都有对儿童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规定。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涉及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保护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监护权方面的权利义务规定滞后,对儿童的保护力度也不够。

2.我国监护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我国《婚姻法》一直以来都是以概括的方式规定了父母对子女有管教保护的权利义务,包括监护顺序方面的规定,但是如何应对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等事实原因产生的监护变动问题,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到相应的条款予以规定。

3.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的建议(1)强化对留守儿童教育权利法律法规保护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才能使留守儿童权益依法予以保障。同时还要完善与教育有关的法律保障配套机制,明确留守儿童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其专款专用,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权利义务设计方面要着重保护留守儿童的基本人权,包括义务教育权利,身心健康权益、发展权益等。同时要更多的适应当前农村环境的实际情况。(2)明确监护主体的法律职责。从国家基本法律层面来看,《婚姻法》和《侵权法》都应在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和完善监护人制度。从地方政策来看,相关部门对父母托管子女的情况要进行明确规定和严格监督,要求父母如果将子女委托给他人进行监护的,双方必须签订监护委托协议,以此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违反协议的法律责任。父母应当承担慎选委托监护人的责任,如果父母由于选择了不合适的委托监护人而给子女造成损害的,父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地方政府或者村民自治组织要尽快设立独立的监护权利机关、监护监督机关以及监护保障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分工。

三、小结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5篇

一些留守儿童步入歧途使人忧心不已。留守儿童正是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比较孤独,同病相怜,往往自然地会走到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疏于父母的关心、引导与管教,缺乏警惕性与善恶的分辨能力,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或沉迷于网吧,或闲逛于社会,更易于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恶意教唆而误入歧途,去搅扰甚至危害社会,跌入犯罪的深渊,这让社会忧心不已。2012年第13期《半月谈》载文《留守少年儿童犯罪调查:呈多发低龄化趋势》介绍,由于疏于管教,加上社会诱惑增多,部分留守少年儿童沾染上吸毒、等恶习,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012年初,广西北流市连续破获两个抢劫团伙案件,涉案嫌疑人近20人,全部为“90后”。其中,一个11人抢劫团伙的部分成员沾染上吸毒恶习,为购买,他们先后抢劫10余次。据办案民警介绍,涉案嫌疑人的父母均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带大。据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杨赛宇介绍,近几年来,留守少年儿童犯罪有增多趋势。根据她掌握的数据,16岁到18岁阶段,少年犯罪占总案件的比例,2008年为10%,2009年为13%,2010年达到17%。今年1月份,她参与审判的此类案件数就与去年前四个月总和持平。

有识之士进一步指出,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甚至走向犯罪,不是单一这个庞大群体的问题,而是国家的未来问题。一些留守儿童意外死亡使人揪心不已。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呵护,在嬉戏玩耍时,也可能遭受意外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据央广网2014年7月6日资讯: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功德村的两名留守儿童,被捂死在柜子中。警方初步判断为窒息死亡。家属猜测,两个孩子很可能是模仿魔术,一起藏身于柜子里嬉戏,不料,木制老式板柜的锁栓突然自动挂上,两名儿童就此夭折。溺水而亡是农村留守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据2013年6月29日央视新闻报道,南昌三名留守儿童因在池塘戏水全部溺亡,三人中最小的男孩5岁,最大的也才10岁。另据2012年5月9日人民网消息,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塘溪村璜溪组老农王久寿的五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同时殒命于村后的一口水塘。惨烈的悲剧,使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再引社会的强烈关注。

二、工会服务应向留守儿童延伸

综上所述,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这些严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有关方面还未形成一个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切实方案。笔者认为,工会组织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应当有所作为,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留守儿童处境艰辛,解决他们的有关问题是外出打工父母的急切盼望。为职工服务是工会的天职,为他们解难事、排忧事、办好事,工会责无旁贷。工会是群众组织,单单依靠自己掌握的资源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现实,但只要做出最大努力,哪怕是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部分问题,那么,工会在职工中的凝聚力必然会大大增强,其社会声誉也会有较大的提高。对于工会参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笔者建议,工会应当与教育部门联合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是外出打工人员,是工会的服务对象,工会将服务范围扩大一些,覆盖到留守儿童,可以了却其父母的心病,这是工会分内之事;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多是学龄儿童,与教育部门联系最直接,对其的教育引导也与教育部门联系最密切,故而教育部门也应将教育、管理的范围再向课外延伸。

工会与教育部门主导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办法是,以乡镇中心小学为基础,工会出资,根据需要建起几间房舍,再购置一些床具,让学前及在学的留守儿童能够居住在中心小学内,由专职教师来管理他们的生活并起到监护作用;留守儿童的就餐,可以在教师食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即可解决。这样工会就与留守儿童正常就读的学校实现了无缝对接,为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奠定了基础。关于经费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工会为主、政府资助为基本模式,也可以政府为主、工会为辅。工会方面支出的经费,由省市两级工会承担。全国总工会拨专款予以资助,县乡工会操办。同时,还可以向社会募集专款,像当年唤起社会热情捐资建设希望学校那样,用社会捐资捐款来解决留守儿童生活所需的硬件建设。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6篇

(一)情感问题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7篇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很多研究因为描述的角度不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综合众多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应定义为:年龄在6~16岁、家庭完整(父母双方都存在、无离异、分居状态),但日常生活的监护人不完全或无监护(仅有父母一方或双无)的农村儿童。

1.2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的家庭环境之中,这是他们家庭情况的共同性,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相似性,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里打工,而儿童由父母亲单方或者祖辈照管。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不是两代的小家庭,很多家庭中的祖孙三代一起生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首先,单亲照管的留守儿童同时接受祖辈教育;其次,双亲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可能仅由祖辈照管,有的由于祖辈无力照管,儿童就要自我监护,更有甚者,儿童还要照顾年迈的祖辈。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没有祖辈,被寄养在亲属或者邻居家里。

1.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农村小学是承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机构,然而,农村小学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对普通儿童的教育尚且不完善,对无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学校教育一般只担负对儿童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的责任,那么,儿童身心健康的责任则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

众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结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落后”,还有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因此,倾向于将这些儿童归为“边缘化的问题儿童”,尽管这个结论受到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质疑,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家庭完整的儿童,责任心、意志力的发展也比较落后,常见的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闯祸,甚至会触犯法律而并无改过之心,被学校和四邻评论:“没有教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的状况与他们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儿童心理学验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爱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的行为方式、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多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没有实际上的家庭的,他们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还可能受到寄养家庭的苛待,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父母亲一方和祖辈的双重照管,由于教育方式不同,这些儿童习惯于在家庭教育的夹缝中“获利”,逐渐形成逆反和自私的心理。

2.2学校教育偏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

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是这部分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自律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同伴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在农村学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欺负同学,或者对上课学习毫无兴趣,整日恍惚,无心学习,也不和同学交流,教师会让这些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谈谈”,所得到的回答是“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很多学校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儿童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与学校教育的风格和水平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众多学生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原因。然而,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种种缺失,使得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偏差:首先,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育本身精力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关照;其次,农村教师也是凡人,思想也受到普通家长的特别请求,对普通儿童更为重视,而对留守儿童往往忽视;最后,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使学校对其教育的难度增强,成为众多教师放弃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的理由。

2.3社会环境复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负责,但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仍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威胁。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家庭经济的增长,放弃对孩子的管照,同时受到打工所在单位的制约,不能经常回家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闲散青年集结成群,也引诱儿童加入不良社会集团。因此,与普通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这些儿童的教育安全更加令人担心,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不受家长的约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放学之后到处游玩,极容易被社会闲散青年引诱;另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关爱,对不良社会团体所体现的“义气”所迷惑,认为那就是家庭应有的气氛,而对不良社会团体的归属感更强,从而远离学校和家庭。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

3.1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温暖

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儿童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父母亲作为榜样,而从父母亲的教育中获得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较为完整的家庭环境是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的关键。能够帮助建立完整家庭环境的办法:第一,即便外出打工、离开孩子的状况不能马上改变,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应该增强与儿童的交流,现代通讯工具十分便捷,家长与孩子通电话、发短信、上网视频聊天,了解孩子每天的状况,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极大的帮助;第二,建议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常回家看孩子,避免孩子长期处于寄养的状况;第三,祖辈与父辈应经常交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使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第四,建议农村家长权衡家庭经济与儿童教育,仔细考量孰轻孰重,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3.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环境

建立温暖、关爱的学校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找出这部分儿童的教育缺失之处,并尽量进行弥补;其次,教师应该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把留守儿童推向“问题儿童”的边缘,在平等对待留守儿童和普通生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展示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关爱缺失的情况;再次,建议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候,重视到普通儿童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适当指导普通儿童的家长教育孩子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促使同伴关系和谐,使留守儿童喜欢学校、喜欢同学,能够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温暖。

3.3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和宣传

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第8篇

1.1严谨治学,营造乐学氛围有人说,推行课改会影响成绩的提高,但三一学校的老师们认为:课改非但不影响成绩,而且能有效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乐学。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品质课堂。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2]。三一学校品质课堂的基本体系是:将课堂分成导入、分享、反馈“三环”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展示、知识梳理、当堂检测“六步”。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做到“三讲”(讲底线、讲规则、讲方法)和“三有”(有趣、有序、有效),严格执行“六条底线”①①原则。三一学校长期坚持学校行政、年级组长推门听课制度和科学严格的常规检查,以促进教师们对课堂品质的自觉提升,让学生喜欢上课,爱上学习。二是创设“双语教学”环境。为了提高农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三一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教材是参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并融汇北京、上海等地区英语教材,再由学校教师编写而成,非常适合农村小学生。教师用英语授课是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三一学校要求各科教师运用课堂英语“点滴式浸入”,比如运用简单的课堂英语、对简单术语的英语解释等。三是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辅艺术。三一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下课时间、放学后义务辅导学生,因材施教。对优等生采取“破立”法(树立目标、达到目标、再立新目标)来激发斗志,增强信心,从而促其更优秀。对偏科的学生,采取“改观念、激兴趣、补短板”三步走的办法,让其认识到偏科的严重危害并自觉赶超。对潜能生,则采取教师辅导与对子帮扶相结合的办法,从态度抓起,从基础抓起,注重实效。

1.2诚实做人,促进品质成长一是培养目标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3]。三一学校引入三一集团企业管理理念和腾讯QQ晋级机制,由学校行政、德育处、班主任、学生会、班干部由上而下对学生在出勤、纪律、学习、卫生、双语、礼仪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督评,小组每日一总,班级每周一核,学校每月一评,及时评选出品质学生和品质班级,并集会表彰,给品质学生颁发胸卡,免费为他们提供热水洗澡、自动洗衣、卡啦OK、绿色上网、商店购物等服务,让学生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二是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十星级”寝室评比是学生自主管理的主要形式。三一学校根据学生寝室卫生、节约、守纪、团结等十方面的情况,由学生会干部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一月之内做到零扣分的寝室被评为“十星级”寝室,学校给予该寝室适当奖励。另外,三一学校还坚持“两行纵队参加一切活动”。即进行集会、就餐、就寝时,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站成两行纵队有序进行,积极倡导行进过程中不大声喧哗、不追赶打闹、不怠慢拖拉,真正做到有序集会、无声就餐、快速就寝。三是培养感恩意识。针对当前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加”的现状,我们借助QQ、微信等现代通讯渠道,分年级、班级建立了有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加入的家校QQ群、微信群。目前,有85%以上的家长加入了家校群。学校随时可以与家长沟通,留守儿童也可以与父母交流,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生活的状况,学生知道父母在外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三一学校每年的感恩节都会开展感恩横幅签名、感恩书画卡片创作、励志演讲、给父母洗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把感恩祖国、感恩老师、感恩父母的情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引导他们将感激之情转化为诚实做人、努力学习、品质成长的动力。

1.3卓越做事,培养一流学生一是培养有爱心的人。《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三一学校爱心接力义卖活动中,学生们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读过的书籍等物品,在学校提供的班级区域义卖,活动分工明确,场面壮观,气氛融洽,老师们也参与其中,爱心义卖活动锻炼了学生们与人相处的能力。每年3月,学校团委均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孤寡老人、义务植树、农村环保义务规劝等学雷锋活动,引导农村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富有意义的事情做精,并克服困难完成难度较大的事情,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品质,也教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二是培养知行合一的人。三一学校4月份的读书节重在引导学生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其中,中华经典古诗词朗诵大赛是一场有声有色、精彩纷呈的诗文朗诵盛宴,让师生们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悦读•成长”知识抢答赛,则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视野。10月份的科技节,鼓励学生人人动手,学以致用,积极创新,并分班级、年级、学校三步进行评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三是培养素质高雅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在这一思路的启发下,三一学校提出了“让墙壁说话,让花草含情”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营造了“校园无闲处,处处都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每一堵墙、每一块专栏、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陶冶性情,得到启迪。

2品质教育实践成效

2.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模式的改变和教师们的精心辅导,让学生从厌学情绪中解脱出来,沉闷的氛围活跃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在2014年奥赛中,三一学校数学获市第一名、物理获市第四名、化学获市第四名、生物获市第二名,学校也被评为涟源市学科竞赛优胜单位。学生获部级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获中南六省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三等奖2人。2014年中考,三一学校共168名学生参考,930分以上的学生有32人,其中1020分以上的学生2人。全校九科总分人均达703分,科人平分都居全市前5名。其中,政治、历史两科排名全市第一,九科综合排名全市第二。同时,八年级生、地会考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两科总分人均达160.3分,为2015年的中考奠定了良好基础。

2.2打造安全文明校园对农村留守学生品质教育的推行,让三一学校仅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六个没有”①①的养成教育格局。坚持培养学生“两行纵队参加一切活动”的习惯,让学校真正实现了有序站队、无声就餐、快速就寝,有效预防了校园踩踏事故的发生。该项成果已入选中央综治委全国100项平安校园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他获奖学校为名牌大学或重点高中),并由中央综治委在全国推广。